为什么腰会痛?

为什么腰会痛?,第1张

  腰疼痛的原因可多了,比如说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体滑脱,或是月经期间(当然这要看你是男是女),所以这么只接问为什么腰会疼,不好回答。

  现在得的比较多的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称为腰椎间盘突(膨)出症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的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教师、司机、这些人们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体质相对较弱,而且他们的腰椎长时间承受着静压,"办公座族"人群的腰椎极易发生病变。再就是长时间从事重度体力劳动或长期在寒冷潮湿的环境工作的人们,腰椎也极易发生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女性多发生于孕产后,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腰痛异常剧烈,活动有障碍,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青壮年人群中常见,尤以体力劳动者或长时间坐立工作者多发,发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别。

  中青年人群中除了少数由外伤引起外,绝大多数是因为人们缺少保健意识,不注意休息,由肌体劳损而引发的。特别是一些驾驶员和文案工作者由于坐姿不正确或久坐,经常出现颈肩不适、腰痛、腿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导致腰椎病的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临床表现

  ( 1 )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产生。疼痛部位较深,难以定位,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

  ( 2 )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 1-3 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多先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 3 )麻木及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腰 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 5 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腰 5 骶 1 椎间盘突出可累及 4、5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如果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 4 )肌肉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后的突出部位压迫神经根时间较长者,可造成神经根缺血缺氧变性而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 4、5 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 5 神经根麻痹所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拇长肌和伸趾肌瘫痪。腰5骶1 椎间盘突出后,骶 1 神经根受累麻痹而出现小腿三头肌瘫痪。

  ( 5 )间歇性跛行:由于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同时也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 6 )脊柱姿势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 后约有 90% 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侧弯能使神经根松弛,减轻疼痛。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前外侧时,脊柱则凸向患侧;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时,脊柱则凸向健侧。侧弯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压迫的一种保护性补偿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 1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经常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更易造成椎问盘较大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

  ( 2 )作用有些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的不正确等情况。例如装卸工作人员长期弯腰提举重物,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策状态。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伤。过度负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常因过度负荷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行性病变的程度。

  ( 3 )诱发因素:

  ①突然负重或闪腰:突然的腰部负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弯腰、侧屈或旋转,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②腰部外伤:在暴力较强、未引起骨折脱位时,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

  ③姿势不当: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处于屈曲位时,突然给予一个外加的旋转动作,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④腹压增高:腹压与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⑤受寒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

  口服药物在治疗各种骨关节疾病(包含腰椎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主要发挥止痛、消炎、加速愈合、舒筋活络的作用,有些药物还可以增加骨密度,对关节组织的各个部分起到保养作用。因而,该类药物对有软组织损伤、血脉不畅、炎症反应的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效果明显的、有实质性的治疗作用,对骨质疏松、关节老化有实质性的治疗作用

  但是对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腰椎增生等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治疗,因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腰椎增生等疾病,是因腰椎关节及其附件出现异位,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导致软组织发炎、疼痛、关节运动受限、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因而,以消炎、阵痛、活络为主要功能的口服药物起不到实质性的治疗作用,只能临时消除炎症、缓解疼痛,突出的椎间盘无法复位、增生的骨赘无法消除,解决的唯一渠道是物理复位(手术、牵引、正骨、骨赘融解术等)。腰康保即可起到该整骨作用,快速让异位的腰椎间盘、腰椎小关节复位、解除神经、血管压迫,因而部分患者当天即可减轻。由于其家用可持续牵引,让回纳的髓核得以巩固,不会出现医院短时牵引,髓核复位后,因站立又被患者自身压力压出,反反复复,反而难以康复的现象。

  当然一些具有改善骨质、舒筋活络、营养关节类的药物或营养品,以及适度的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骨骼品质、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因而可以减少患者发生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功能紊乱、骨质增生的可能;但是你一旦患上如上疾病,解除的办法还是物理复位(手术、牵引、正骨、骨赘融解术等)。

腰麻和硬膜外麻醉都属于椎管内麻醉,但是两者有多处不同之处。

1、穿刺部位

硬膜外穿刺几乎可以包含整条脊柱:腰椎最多、主要做下腹部双下肢手术;胸椎次之,主要是胸部、上腹部和全麻辅助麻醉;颈椎几乎没有,因为风险过高。而腰麻,主要穿刺点是腰椎2-3或3-4,这样保证不会刺伤脊髓。

2、穿刺层次

硬膜外穿刺: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间隙

腰麻: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间隙-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腔

3、作用机制

硬膜外麻醉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位于硬脊膜和黄韧带之间的潜在腔隙),扩散的局麻药将此腔内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

腰麻是将局麻药经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位于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的实体腔隙,充满脑脊液),以阻滞该部位的神经根

4、用药剂量

硬膜外用药量比腰麻时大5~10倍

5、作用时间

腰麻起效快,大约5分钟内就可达到满意效果;硬膜外麻醉起效慢,大约15分钟。

6、持续时间

腰麻持续时间短,一般2-3小时;硬膜外麻醉由于置管,可持续长时间维持。

7、适用范围

脊柱椎体

腰麻:下腹部、双下肢手术。

硬膜外麻醉:包括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和双下肢。

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

腰麻也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给药是在蛛网膜下腔。这个腔隙内有脑脊液和脊髓,所以给药量比较少,阻滞的部位在麻醉平面以下,也就是通常说的下半身麻醉,麻醉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均被阻滞。

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在硬膜外腔给药,这个腔隙内是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通过在硬膜外腔给药可以阻滞脊神经根,阻滞范围为节段性,也就是根据给药的间隙,阻滞某一或某几个脊髓节段支配的平面内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临床上通常还在硬膜外置管进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

因为成人通常脊髓在腰1节段以下分散成马尾悬浮于脑脊液中,穿刺不容易损伤脊髓,所以腰麻通常适用于腰1以下的部位,而适用于腰麻的手术,也同样适用于硬膜外,而因为硬膜外与颅内不相通,所以理论上适用于除颅脑外科以外的任何手术,但实际操作中一般都在胸段以下,高位硬膜外麻醉需要更高的技术,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腰麻和硬膜外可以同时进行,称为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能提供更持续和广泛的手术镇痛和麻醉效果。

腰麻很少做连续麻醉。

与连硬外使用的器械基本相同,有更细一点的可以留置在蛛网膜下腔的导管。

不过这种器械在美国被FDA叫停了。如下:

“然而,Rigler[8]于1991年报道了由于使用微导管连续腰麻引起马尾综合症,另外相继出现了类似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共计有12例关于在使用微导管腰麻后出现马尾综合症的报道。由此导致美国FDA于1992年公布了禁止在美国使用24G腰麻微导管的禁令[9]。这使得对连续腰麻技术是一项危险技术的误解认识进一步加深。尽管FDA限制了微导管连续腰麻技术在美国的应用,但在欧洲该技术仍继续使用并有一些安全记录的报道。直到1996年,一种新型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Spinocath”(B Braun)腰麻导管针研制成功[10]。该导管针为内针芯设计,内针为27G腰穿针,外导管为27G或24G导管,长为100cm,穿刺后腰麻针孔可完全被留置导管封闭,避免了脑脊液外漏,减少了PDPH[11];同时该针设计增加了导管内径,使脑脊液易于流动避免了马尾综合症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12]。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技术发挥其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340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