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练习太极拳的十个注意事项
1,过分用意
意念过重容易出偏差。有人认为,传统太极拳论中说“用意不用力”,就反复强调用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以偏概全。太极拳的用意是云淡风轻的,若有若无的,意念重就滞,其危害尤甚于用力。用力只是功夫不高,用意过分则伤及精神
2,贪多求全
太极拳流派众多,每一流派又有很多套路。初学太极拳容易犯的一种心病就是看这套路也好,看那套路也好,割舍不下。前面的势子还没学好,就想学后面的,学了拳术又想尽快学器械。学拳一要沉住气,二要能舍。一通百通是太极拳一个重要特点,练到一定程度就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3,萎靡不振
太极拳论中讲含、收的较多,这是针对人后天的张扬因素过多,通过练拳要懂得收敛。收的本质是“守中”,中气充沛,再鼓荡全身,达到神全意足。有的人练拳,一味地“收”,不懂得“守”,精神不敢提起,仿佛神气一抖擞就违反了太极原则。实际上恰恰相反,练习太极拳就是要练得精神饱满,气宇轩昂,如果越练越萎靡则是适得其反,功得其反。
4,追求感觉
太极拳是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感觉。这些感觉有的是正常的,有的不正常。对于不正常的感觉就要及时纠正,否则越练越偏。即使是正常的感觉也是练拳的自然现象,不能过分去追求,过分追求感觉就是“着相”。就会“跟着感觉走”。太极拳要领是一致的,长久不变的,而感觉是临时的,是不断变化的,追求感觉就会失去原则,最终走入迷宫。
5,软弱无力
太极拳提倡“以柔克刚”,但并非软弱无力。有些人练太极拳不敢用力,出拳伸腿软塌塌,这样越练越松垮,这是没有解决好“柔”和“弱”的关系。太极求柔但不求弱,是通过练柔,把弱变成强。其练习也经历了用力、运劲、用意、行气等几个过程。特别是在太极拳初期,不要怕别人说用力而把拳练软塌了。
6,技击为上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拳种,自然有很强的技击功效。但有的人练太极拳一切从追求技击效果出发,每一式必究如何技击和怎样应用技击。如此,心中总有努气,难以放平,难以放下,难以舍却。太极拳并非每个动作都有确定的技击应用,有些动作是练功力、练敏锐、练意气,是整体上提升身心的活力水平,这样对健康、对技击都有根本性的帮助。而过分关注每个招势的技击应用,则流于表面,在练拳中也容易一叶障目,因小失大。
7,出手怕错
这是很多初学太极拳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主要是把太极拳看得太难、太艰涩的缘故。太极文化很深奥,但太极拳是一种很“亲民”的拳,学会并不难。太极拳是一种放松的拳,学拳时要有一种放松的心态。太极拳几项大的基本要领要掌握,动作上不要有太多的负担,只要符合要领,出手就是对的。步子大小、手臂高低都是细节问题,可以随时间长久而慢慢打磨,那是如何练得更好的问题,而非对错。所以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大胆、放松的`练拳,这才是太极原则。
8,回避刚猛
很多人由于长期练习太极拳,学习了很多太极拳理法,柔、慢的观念深入骨髓,于是把刚、猛视为洪水猛兽。其实太极拳并不避讳刚猛,特别在技击上。柔、慢只是练习的方法,而不是终极目的。所有拳种,在技击的最终环节上,刚猛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以慢打快,是要比快更快才行,以柔克刚,是比刚更刚。通过练习太极拳身形应该更加敏捷,反应应该更加快速。
9,故弄玄虚
太极拳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在技击、养生上具有突出效果。但太极拳是一门科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析。有的人练拳中毫无根据地随意演绎,故弄玄虚,将他人也将自己引入岐途。太极拳有很好的养生作用,但不可能包治百病。太极拳有独特的技击能力,但也不是包打天下。只有客观地认识太极拳,才能科学地练太极拳。
10,急功近利
太极拳是“慢”拳,练起来慢悠悠的,它的作用、效果也是逐步积累、显现的。它不是吃西药、打点滴,很快就有效果。这种快速的效果,同时对生命机体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太极拳对生命质量的改善是长期的,它的作用过程也是长期的。练太极拳要有耐心、恒心,不能追求快速成功,而应追求长远成功,
太极拳肩胛骨的运动规律是:上提、下沉、内对缩、外展。
“松肩”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能把肩松下来,手就沉了,利用手的沉劲,进一步松肩,慢慢就把颈、背的筋腱抻开了。这样劲才能顺着脊椎沉下去,然后才能谈到练腰。
“肩”要松沉,就须“虚腋”,不“虚腋”,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僵硬劲去不掉,使得内气受阻。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曲坠,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达到松沉境地。尤须注意的是,要与“顶劲”配合,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劲势,否则,就会导致“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的毛病。
“顶劲”时,“肩”不能相随俱上(相随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习惯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曲坠,劲向底下,这样,有顶有沉,有上有下,对拔对拉,就出现一种伸展虚灵劲势。
太极拳的作用
1、能够平衡气血,练习太极拳最关键之一是要平衡,在练太极拳的时候要注意平衡心气。
2、促进消化,练习太极拳还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保护身体健康。
3、促进新陈代谢,练习太极拳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每天早上可以练一下太极拳。
肩是松沉的第一关卡,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後面还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劲透指,为何呢因为手掌是上半身劲的出口,如果肩没有松透的话劲就无法贯串出去,如此就会僵硬,一般为了要掩饰此一缺奌变成了慢慢来,比手划脚的太极拳,这是错的,太极拳要能慢能快才对
沉肩坠肘,是太极拳对上肢运动状态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其本质在于肩胛骨的松沉与外展,也就是说只要肩胛骨沉降外展,自然就一定是“沉肩坠肘”。肩胛骨的基本运动为上提、下沉、内对缩、外展四种,所谓力走后背,实际就是指腰腿部大肌肉群发力时,力沿脊柱上传,至肩胛骨部,通过肩胛骨的支撑传导作用(肩胛骨处在沉下外展状态),传递给臂、手。要求在发力之前手臂先到,所谓稍节起,根节催。
“松肩”,但“肩”的问题不要多问、也别多想,记着“松”这个大要领,先站去。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说不明白,越说越糊涂。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筋一开就不用别人给讲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能把肩松下来,手就沉了,这是个标准。利用手的沉劲,进一步松肩,慢慢就把颈、背的筋腱抻开了。这样劲才能顺着脊椎沉下去,然后才能谈到练腰
杨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 》中说:“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本人习拳多年对“沉肩坠肘”略有所悟,今试以论之以飨读者,文中不当之处及错误之处还望坛中高手不吝赐教点拨一二。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首先双肩从夹脊夹脊双关在人背脊二十四节上下之正中,(即背部两肩胛尖中间的空窍)左右意松至肩,使两肩关节放松有外张下垂之意,使两肩向下沉坠,同时微微向前合抱(即微前扣)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的话,虚腋和臂不贴身就很难做到。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余以为坠肘先沉肩,沉肩先松肩,松与沉是因果。能松则能沉,能沉则能坠,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坠肘是肘尖常有下垂之意。除肘部须高于和平于肩部的动作外,肘尖都应垂朝下方。坠肘的关键是不翻肘、不亮肘,翻肘亮肘容易引起抬肩。比如起势两手下落,肘尖不过背,过背是亮肘,亮肘力不整。白鹤亮翅时,肘不要翻,翻肘容易使肋部、背膀部肌肉上提,肩也容易提起,力就上浮。要避免这个问题,手上举时应当同时将腰收住,肋部肌肉放松,收住肩窝,使肩胛拔开即可。杨氏太极拳二十字口诀(对上肢要求)曰:“抻(chen)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zhuai)膀尖、连手腕、带手指”。二十字口诀字句不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它虽然指的是上肢各个部位,却能够起到由此及彼的连锁反应,不只是联想到而且能够立即真正感觉到,由于上肢的活动,牵动了含胸、引发了拔背、。。。。。这其中一抻一拽引出虚腋(空腋)、臂不贴身。虚腋垂臂,手指松开微曲这是为了创造手三阴、手三阳这六条经脉通畅气血流通的客观条件。如果不这样,把两只手夹得紧紧的,手三阴不通;如果虚腋太大,手三阴通了,肩部倒紧张了,手三阳就不通了。所以,要自然下垂。虚腋不要太大,拳头这样大小就行了。要松静自然,不能够矫揉造作,故意拿架式。。沉肩坠肘,虚腋松腕,使我们的胸大肌,臂大肌,三角肌,扛上肌都松驰下来,这样才能使手三阴、手三阳这六条经脉通畅。每次行拳走架能做到这些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就会使肩关节松开;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手臂抬不起来,就像脱臼了一样,酸痛难楚,而且用不上一点力;说白了就是手臂不敢动弹了,这就是肩关节松开时的现象,不用害怕的,经过十天左右的时间一切恢复正常,到这个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上肢有松、沉、灵的感觉;两臂就像挂在肩上一样,你的意念一动手臂就自然而然的上提或下沉,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尤其在练太极起势的时候,这种感觉最为明显;每一动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