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每次练背的时候都是小臂先无力是怎么回事?

健身每次练背的时候都是小臂先无力是怎么回事?,第1张

健身每次练背的时候都是小臂先无力,这个可能需要考虑两方面原因,但是核心问题都是发力点不正确,或者是乏力时候动作变形。其一,背部的力量大于手臂的力量,就比如我们背部可以拉起100kg的重量,但是手臂力量不足,只能承受80KG的拖拉感,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小臂就会率先感到乏力。其二,小臂发力大于背部发力,在我们练背的时候,手臂其实只是一个辅佐工具,基本是不怎么需要使劲的,唯一需要的动作就是跟随着背部肌肉弯曲。但是当你发力点错的时候,就会出现手臂先乏力,这也是大部分练背新手的问题。其实可以叫一个人用手按着你背部的肌肉,这样会让你更精准地找到正确的发力位置。

当我们拉背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不管是老手还是新手都是如此,那就是手掌上会起茧,非常痛。如果实在是忍受不了这种疼痛感的话,建议带上专业手套,或者是健身经常会用到的助力带。很多健身大佬经常会瞧不起“助力带”,但其实对于练背来说影响不大。当然,在练背的时候使用助力带,确实会影响到小臂的锻炼,但是我们主要是要练背部肌肉,喜欢追求小臂肌肉的人,可以找个其他时间再去专门练这个位置就行了。按照小编的个人习惯,通常是喜欢二头、三头还有小臂一起练,而背部的话肌肉群原本就比较多,所以我们在练的时候就不要再去考虑其他位置了。最后送大家几个方法,解决背部感受不明显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背部动作的发力肌肉,引起向上主要锻炼的是背阔肌;杠铃划船主要是小圆肌、大圆肌以及冈下肌;高位下拉主要是锻炼背阔肌;直臂下压同样也是锻炼背阔肌;坐姿划船的话,基本整个背部都能够练到;支架硬拉主要是臀大肌以及竖脊肌;单臂俯身划船主要练的是大圆肌以及背阔肌。以上这些是练背最常见的动作片,如果还不清楚肌肉位置的同学,可以上网查一下,前几次练的时候,可以让同伴用手按着你那块肌肉的位置,这样可以更精准的去让特定肌肉发力。其次,健身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如果想要追求100%精准发力的话,每周可以找一个时间,用小重量去体会背部动作发力的感觉,因为当我们上大重量的时候,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借力,这就会使得你发力点无法完全集中,从而导致效果不佳。另外,每次在练背之前,要先充分激活背部肌肉。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在我们练背的时候,尽可能地把行程拉长,比如高位下拉的时候,我们放上去的时候,可以放到手臂完全伸直的位置,然后再拉下来,这样的锻炼效果会更佳。

进行力量训练吧:

根据不同的动作重量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人由于力量不同所以是有差异的。

而且锻炼时进行重量的变化更能刺激力量的增长。

增大肌肉块的14大秘诀:大重量、低次数、多组数、长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动一致、顶峰收缩、持续紧张、组间放松、多练大肌群、训练后进食蛋白质、休息48小时、宁轻勿假。

1. 大重量、低次数: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增粗,发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长不明显;10-15RM的负荷训练肌纤维增粗不明显,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长进;30RM的负荷训练肌肉内毛细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显。可见,5-10RM的负荷重量适用于增大肌肉体积的健美训练。

2. 多组数:什么时候想起来要锻炼了,就做上2~3组,这其实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长肌肉。必须专门抽出60~90分钟的时间集中锻炼某个部位,每个动作都做8~10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时肌肉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一直做到肌肉饱和为止,“饱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适度的标准是:酸、胀、发麻、坚实、饱满、扩张,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显粗壮等。

3. 长位移: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举得尽量高。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不过,我并不否认大重量的半程运动的作用。

4. 慢速度:慢慢地举起,在慢慢地放下,对肌肉的刺激更深。特别是,在放下哑铃时,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让性练习,能够充分刺激肌肉。很多人忽视了退让性练习,把哑铃举起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很快地放下,浪费了增大肌肉的大好时机。

5. 高密度:“密度”指的是两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只休息1分钟或更少时间称为高密度。要使肌肉块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频繁地刺激肌肉。“多组数”也是建立在“高密度”的基础上的。锻炼时,要象打仗一样,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不去想别的事。

6. 念动一致: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经支配的,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练某一动作时,就应有意识地使意念和动作一致起来,即练什么就想什么肌肉工作。例如:练立式弯举,就要低头用双眼注视自已的双臂,看肱二头肌在慢慢地收缩。

7. 顶峰收缩:这是使肌肉线条练得十分明显的一项主要法则。它要求当某个动作做到肌肉收缩最紧张的位置时,保持一下这种收缩最紧张的状态,做静力性练习,然后慢慢回复到动作的开始位置。我的方法是感觉肌肉最紧张时,数1~6,再放下来。

8. 持续紧张:应在整个一组中保持肌肉持续紧张,不论在动作的开头还是结尾,都不要让它松弛(不处于“锁定”状态),总是达到彻底力竭。

9. 组间放松:每做完一组动作都要伸展放松。这样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还有助于排除沉积在肌肉里的废物,加快肌肉的恢复,迅速补充营养。

10. 多练大肌群:多练胸、背、腰臀、腿部的大肌群,不仅能使身体强壮,还能够促进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有的人为了把胳膊练粗,只练胳膊而不练其他部位,反而会使二头肌的生长十分缓慢。建议你安排一些使用大重量的大型复合动作练习,如大重量的深蹲练习,它们能促进所有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这一点极其重要,可悲的是至少有90%的人都没有足够重视,以致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训练计划里要多安排硬拉、深蹲、卧推、推举、引体向上这5个经典复合动作。

11. 训练后进食蛋白质:在训练后的30~90分钟里,蛋白质的需求达高峰期,此时补充蛋白质效果最佳。但不要训练完马上吃东西,至少要隔20分钟。

12. 休息48小时:局部肌肉训练一次后需要休息48~72小时才能进行第二次训练。如果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则局部肌肉两次训练的间隔72小时也不够,尤其是大肌肉块。不过腹肌例外,腹肌不同于其他肌群,必须经常对其进行刺激,每星期至少要练4次,每次约15分钟;选三个对你最有效的练习,只做3组,每组20—25次,均做到力竭;每组间隔时间要短,不能超过1分钟。

13. 宁轻勿假:这是一个不是秘诀的秘诀。许多初学健美的人特别重视练习重量和动作次数,不太注意动作是否变形。健美训练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负重的重量和动作次数,而且还要看所练肌肉是否直接受力和受刺激的程度。如果动作变形或不到位,要练的肌肉没有或只是部分受力,训练效果就不大,甚至出偏差。事实上,在所有的法则中,动作的正确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宁可用正确的动作举起比较轻的重量,也不要用不标准的动作举起更重的重量。不要与人攀比,也不要把健身房的嘲笑挂在心上。

采用大重量低次数的练习可以显著提高力量,而肌肉体积不会明显增长。

举重运动员和力量举运动员很少采用每组次数高于3次的练习,反之,健美运动员为了追求肌肉体积的最大化通常采用中等重量练习。韦德忠告健美运动员每组练习次数绝对不要低于4次——从这一点也可以推断出,每组低于4次的练习是不利于健美训练,不利于增长肌肉体积的。

在实际练习时,可以先采用轻重量(大概正式练习重量的一半吧)做两组,每组10-15次,作为热身,然后用大重量做四到六组(重量让你刚好能完成这几组训练为宜),每组3次,最后再用轻重量做一到两组作为放松。因为采用的重量较大,组间休息可适当长一些,两到三分钟吧。当你能用这个重量轻松完成这几组训练时,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重量(5%左右吧)。

  1、减脂。有人可能说减脂是靠有氧运动,其实不然,要想达到减脂效果,光靠有氧运动还远不够,还需要无氧运动配合。硬拉是一种可以锻炼到全身肌肉的运动,通过硬拉,可以让肌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提升基础代谢,加速身体内的血液循环,这时身体就会像个不断燃烧的发电机,这对减脂有很好的效果。

 2、提高身体素质,这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是硬拉,其它运动方式,都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另外,通过硬拉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提升个人的自信心,更好的完成一些比赛。

 3、提升身体的爆发力。硬拉对腿部肌群的刺激力最大,大家要想跑地更快、跳地更高,就可以通过硬拉来练习。

 4、预防背痛。有研究表明,硬拉对预防背痛来说,是很有效的动作。这是因为在硬拉的时候会运用到大量的背部肌肉,而通过做硬拉就会起到对背部肌肉的练习,这样背部肌肉就会变得强大,在遭受外力时,伤害力度就会降低。如果背部肌肉不够强壮的话,在受到外力时就很容易受伤,

 5、可以锻炼不同肌肉群的协同力。硬拉的过程中会锻炼到许多肌肉群,比如:腿、下背、上背和小臂等部位,换句话说完成硬拉,需要不同肌肉群的配合。

健身中小臂的特点是,不需要进行专项的训练。理由如下:

小臂的力量不是很大,而且耐力较好,所以需要小重量多次数的刺激才会更有效;

 锻炼背部,锻炼肱二头肌,以及其他需要握或者手臂的旋转的的动作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用到小臂的,也就是小臂是很容易在锻炼其他部位的时候作为福利被锻炼到的,而且结合1可以知道这种程度的锻炼对于业余健身爱好者已经完全足够了;

 自己每周5-6练,胸,背,肩,腿,二头、三头这些很重要的肌群都不好排开呢,专门练小臂效率太低了。

别人分享的方法,不妨一试:

1打羽毛球,当你进入打的还凑合的阶段时,你就会发现小臂粗了。 

2每天晚上睡觉前握拳一百下,室友亲身试验,结果是小臂粗的穿衣服紧绷。

3单手端盆子,包括但不限于饭盆、脸盆、洗脚盆等,盆里面的水根据自己能力自由增减,重量为全力支持30秒左右 注意左右手都要练 盆子越大水越多效果越好,你要愿意,桶子或浴盆都没问题,注意盆子材料强度,塑料盆子不牢的哈哈。炒菜锅电饭锅高压锅,任何装水的都行。

4左手握住右手手腕,右手掌心向上握住哑铃,缓慢上下翻腕,若干次后改8字形翻腕

调换手重新来过,掌心向下再来一次,注意保护腕关节。没有哑铃的话,此处上下翻腕也可以用水桶代替,8字形翻腕不好找材料替代啦。以上所有动作,锻炼时请固定前臂,只动手腕,谢谢。每天练几次至力竭,当天见效(泵感),一周内能有可见的增粗,一个月后脱胎换骨,亲测有效。注意锻炼过猛有可能出现无法写字、无法用筷子、无法用勺子等影响生活的问题,请量力而为。

5钢管舞,手臂肌肉绝对来得快。

6拿个小重量的哑铃,小臂平放,用手腕力量让哑铃抬起放下,30个一组,一天6组。 没条件的每天空攥拳300次。

7碗口粗的树,用小臂撞击,以及靠近树站着脚尖顶着树,身体向后倾倒,用手拉住树干拉回来,左右手交替。

8卷凉席,1米乘2米的。

9做俯卧撑,坚持下去。

有关乒乓球正手攻球如何发力的问题似乎特别多,多到了无以复加,无休无止一一真的是无言以对!

尤其是还要关乎到小臂怎么挥(收)的问题,实在是:问题一大堆,一团乱麻,不知哪里是个头绪。

这无穷无尽的正手攻发力问题,恰巧说明了:乒乓球的正手攻,已成为广大业余球友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困惑的问题。

这问题的确是由来已久,甚至是 历史 悠长。

没错,从乒乓球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一个正手攻球如何发力的问题。而这一问题随着时间的演变,随着乒乓人一代又一代的 探索 、改进,如今已发展到了以乒坛世界高手所代表的正手发力攻球模式。

什么模式

发力协调,引拍充分,可拉可打。

可突击,可爆冲,可弧圈。

因此乒乓业余界所学的正手攻发力,应该向世界最高水平看齐。换句话说:马龙、樊振东、许昕等世界高手的正手攻发力即是当今最标准动作。

既然如此,照着学不就结了吗为什么还没完没了的问:正手攻球如何发力,小臂怎么挥(收)

那光辉榜样就在那立着呢,照葫芦画瓢只管学就是了,可偏偏就是死活学不会!

为什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鬼

原因有二。

一、根本就没学。

没错,根本就没有学,上哪去学会呢

1、充分引拍学了吗 2、降低重心,两脚站立大于肩宽学了吗 3、由下到上,由大到小的协调发力打学了吗 4、中、远台的拉冲学了吗 5、集中全力打学了吗

通通没有学。

不但没有学,反而还被视为禁区,不得学习!

你说那真东西你不学,上哪去知道乒乓球正手攻如何发力,还有那小臂怎么挥(收)呢

二、学了些跟正手攻毫不相干的东西。

什么东西

1、竖着球拍正手推。 2、夹着大臂正手推。 3、不得引拍,木偶一般的转腰。 4、脚下来回踮,屁股两边扭的所谓重心转换。 5、死守近台磨磨唧唧的打泡泡球。(毫无质量的正手攻) 6、以及种种奇谈怪论和条条框框。

那气贯长虹的正手攻球不去学,却学那不三不四,不明不白的正手推;还幻想着照此练下去,突然有一天便成了高手。

有这等事吗

事实证明:那全是幻想!那种泡泡球训练法实际上什么也学不会。不但学不会正确的发力,反而会以偏概全,桃僵李代。

乒乓球的正手发力打,那本来就不是什么高 科技 的高难动作。就如同用力扔石头,用力打陀螺一样一一自然而然的动作。

世界乒坛高手正手发力的各种动图,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照着学就完了。

如果不学,偏要去打泡泡球,谁也拿你没辙!

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发力问题。是每一个打乒乓球的人都要过的一个坎儿。发力不合理,力量不集中,作用到球上的力就不大,球的飞行速度就会慢没有杀伤力。

要做到发力合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一个要讲的就是站位, 乒乓球的准备姿势很讲究。两脚打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相差半个脚。双膝微曲,收腹含胸,身体前倾。重心放在前脚掌上。

其次是引拍,要转体引拍,肘尖儿朝下,拍面与地面垂直,前臂与地面平行。重心放在右脚上。

第三是力的传导。力从脚下起,动力源在脚下。前脚掌的内侧向后捻地,膝盖向前压。宽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全部锁住,把力传到手上作用到拍子上。此时由于膝盖向前压,身体左转向前冲,大臂带动小臂向前发力,在高点期击球的中部,前臂内收,压住弧线,重心转到左脚上。挥拍轨迹是拍子从体侧腰跻高度向前上方挥动到眼前,完成顺势挥拍,此时拍型与台面或地面夹角成45度。然后还原,准备下一板。

顺便说一下,由于大球时代球速慢了,旋转弱了,重心降低了,需要自身发力撞击了。所以不需要收小臂了,小臂在大臂的带动下向前挥就行了。

正手攻球可以分一下几步:

1准备姿势,马步,收腹,身体略向前倾,重心压在胸前位置。

2引拍,这里强调用身体引拍,而不是用胳膊引拍,引拍身体右侧,把重心压至右脚。

3蹬转,力从根生,发力顺序是右脚蹬地,顶胯,转腰,用身体带动大臂向左前方挥拍,切忌抡胳膊。

4击球,击球瞬间收小臂,产生加速度,这里强调挥拍一定要到位,击球要制动,到左眼前方即可。

5还原,击球后把动作回到准备姿势即完成一个回合动作。

乒乓球犹如浩瀚的大海,博大精深,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想出成绩没有捷径,只有一拍一拍打出来,数量不到其他都是妄谈!

什么时候能达到用手腕和手指发力击球,水平就不低了,小臂、腰、腿只是起个辅助发力的作用,击球的瞬间还是要靠手发力,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不是很容易的。

乒乓球正手攻球首先要有正确的站位,两脚错开,左脚稍前半脚距离,身体前倾,放松。握拍不要太死,要自然。

正手攻球,横向收小臂,腰随大臂动,沉肩坠肘,小臂向前向上向里收的同时,带动大臂向前走,肘尖朝下架住,画四分之一弧,高点击球,拍面照回。

肘水平运行,沿拍子外缘的弧线击球,手腕放松,身体前倾,两脚与肩同宽或略宽左脚在前二分之一脚错开。

腰随手动,顺势跟着走一下就行。小臂横向走,略向上,大臂前后走。左脚略前,右脚内脚掌抓地,脚带腰,腰带手,重心右到左,还原腰带臂放松即可,不要硬拉臂。

切忌大臂带小臂,而是小臂带大臂,小臂发力,如果不会发力,先不发力,自然做动作,一定时间就自然会一点点用力了……

乒乓球正手攻球是难点,要循序渐进,最好开始时找个教练,或自己自学一下理论,找个明白的师傅带一带,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一旦形成肌肉记忆,就很难改了。

兵乓球正手攻球怎样发力,小臂怎么挥?

乒乓球讲究通过身体重心的转换实现用身体打球的目的。攻球的要点是:引拍、蹬转、挥拍击球(快打)、随势挥拍。

发力不够凌厉的原因可以有:

1、不会用身体打球

2、击球瞬间,不会快打,是挡球

3、击球位置不佳,失去了击球的最佳位置

4、连续击球时,还原慢,无法发力。

5、击球动作不对,抬肘,用大臂打球

攻球是乒乓球的基本技术。攻球包括来球的上升期、高点期、下降期等不同时间的攻球技术,近台、中台和远台的技术、定点和全台不定点的攻球技术,通过攻球,掌握手和脚的协调,做到用脚找球,用手击球,掌握球感,熟悉球性,为掌握弧圈球、挑打、拧拉等高级技术打下基础。

建议你看看唐建军的教学视频,会用帮助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先说下发力要点。重心有左到右 再有右到左。这是身体躯干的整体协调发力基础。不能只转腿不转腰,也不能只转腰不转腿。

将转腰的力量传递到手臂,大臂固定手手肘向下,小臂左前方挥拍到左眼眉(右手执拍),这是引拍的过程。起点和终点。发力的点留在这个中间,这个挥小臂的时机是当转腰到个球台端线平行的时候就是要挥小臂的时候,击球点是在自己的身前的三角 区(两张手臂伸直,指间相交上下举起的这个空间就是你的三角区)。

这个挥小臂在触球那一瞬间有个提速或者爆发,或者摩擦或者撞击!就是你发力时机。

经常出现的问题1。拍型。(和球台橙45度 最佳)高级阶段可以根据旋转,落点,上升期,下降初期等调整拍型

2。夹大臂,这个可以在腋下夹一盒球来解决,劲量放松肌肉,外松内紧!

3还原问题,有的人还原的时候吧小臂或者大臂都还原到臀部之后是不对的,要和自己的肋骨成直线。

你还可以去搜一点视频,来看!

正手攻可以不挥小臂,小臂角度根据来球高低,调节到与球同高(略低于来球),固定住,球拍角度七十到八十度角,只将肘关节向左前方挥动即可,自己领悟,阁下可以试试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发力方式都不同,即便是国家队运动员,正手的发力方式也有区别。

正手发力,不要在意那些所谓科学发力“教条式”的条条框框

同样都是正手拉球,但却不是完全一样的动作,打出来的质量、力量、旋转也都不同。比如有些运动员正手拉球力量大、速度快,以凶狠为主,也就是所谓的“暴冲”

代表人物有: 陈玘、王励勤、柳承敏 ,他们的正手发力十分集中,力量很大,威胁极强, 集中全身的力量到手臂、手腕处,采用类似“鞭打”的发力方式,用最快的速度瞬间撞击+摩擦球。

而还有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正手以追求质量、旋转、细腻为主,多以大臂、小臂为主要发力,腿部及腰部主要做为支撑。虽然力量不是十分大,速度也不是快得离谱,但是胜在球的质量非常高,也同时会给对手造成极大的威胁。

代表人物有: 波尔、瓦尔德内尔、马琳等。

世界优秀的顶级运动员们,发力方式尚不相同,所以你也不必太在乎条条框框,怎么发力舒服就怎么来

很多业余的乒乓球爱好者,当正手出现失误的时候,就会把甩锅于“动作不科学”的上面,正是因为被这种所谓的“固定法则”所禁锢,一直处于自我怀疑的状态去打球,所以业余爱好者一直打不出自己的风格。

上面已经说了,世界优秀的顶级运动员们,发力方式尚不相同,所以你大可不必在乎那些条条框框,怎么发力舒服就怎么来,因为每个人的打法不同,风格也不同,对球的理解也不同。

这就需要基本动作的合理性,小臂在完成击球动作中至关重要。有点像拍手,形成合力,找到击球点,持拍手在体前划弧,完成前臂内收的击球动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342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6
下一篇2023-09-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