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庄子与叔本华思想的异同!如何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逝》庄子与叔本华思想的异同!如何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第1张

你知道庄子的思想是什么吗?我不知道,没关系,有趣的历史编辑告诉你。

经过几千年的中世纪,西方哲学开始形成两大流派,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派争论了几百年,最后得到的是“非理性主义”的回报。

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的先驱,尼采紧随其后,发扬了非理性主义,拓展了唯意志论、人生哲学、存在主义等流派。

总的来说,非理性和中国的古典哲学很像。它拒绝理性的复杂推理,以直觉、直觉、本能来理解世界。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角度来衡量世间万物的价值。

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核心内涵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和如何生活”展开的,所以中国哲学堪称人生哲学的巅峰。其中,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将人生哲学推向了极致。

庄子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为人生哲学。很多学者也喜欢比较庄子和叔本华,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个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一个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先驱。他们的思想一起展示,我们会看到怎样的风景?

下面,我们试着从世界的本质、人类存在的意义、解决方案等方面进入他们的精神内核。看看他们的哲学魅力和对人类未来的作用。

庄子

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也差不多。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他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以老子《道德经》年的论述为基础的。

庄子在《大侠》年说:“夫、爱、信、无为、隐逸;可以传递但不接受,可以获得但不可见;自根以来,没有天地,从古至今一直保存着;鬼神,出世;太极之前不高,六极之下不深。这是与生俱来的,但时间不长。比古代长但不老。”

简而言之,庄子认为道有自己永恒的存在,而且是无形的,人只能理解,却看不见;在道存在于万物之前,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道无处不在。道在过去,道在未来。道不会老。

庄子的说法和基督教的“上帝创造论”基本相同。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志,世间万物都是意志的表现。

叔本华说,“意志作为一个事物本身,是一切生物的基础。它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万物永恒的元素。所以意志是全人类和所有动物共有的,即使是那些低级生物;在这方面,我们和一切都相似。换句话说,一切都充满了意志。”

总之,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所以人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各种动物的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植物的活动也是如此,整个自然和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所以,理性及其表现形式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达,知识是意志的工具。

从本质上讲,庄子的“道”与叔本华的“志”并无二致。他们的认知风格是基于直觉主义,这只是概念上的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庄子在处理人和世间万物的存在时,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客观存在,人在道面前是渺小卑微的,所以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叔本华认为世间万物不过是我的表象。它是建立在人的主观认知上的,所以叫主观唯心主义。

庄子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更具超越性。

庄子虽然认为人是客观存在的,但他肯定生命的价值,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强调“重视生命”。

也就是说,庄子认为,生命是人的最高价值,而国家、权利、社会关系等等其他东西都在生命之下。所以庄子强调人要追求静,要快乐地认识自己的命运,快乐地对待自己的命运,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放在自己无法控制的区域。

况且庄子在第《天地》章说,“忘物,忘天,其名为忘己。忘我者,谓之天道也。”含义:人需要超越自我,与天结合,最终达到忘我、生死的境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对庄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认为这是一种否定的态度,是不完整的。庄子的目的是让人摆脱自我束缚,像大鹏鸟一样遨游九天。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人过真正的生活,不要做自己情感的奴隶,更不要做自己物质欲望的奴隶。那么,当你达到这种状态时,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

总之,庄子要求我们给自己一种无敌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傅佩荣在《向庄子求利》年说,“庄子给我们的建议是如何安排这种生活。这能算是尽到做人的责任吗?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学习启蒙的智慧,然后从真实提升到美丽,欣赏我们所看到的,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基础功夫是“心跳加速”,也就是说,让你的心灵变得简单、安静、空寂、荒凉,仿佛对一切都无牵无挂。

快,即空的心境,即审美心境和审美态度超越功利。我们只有达到这样的心境,才能愉快地见道,有好的安眠走法,有天地同灵,身心舒畅。这是做人最有价值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感受到的痛苦与他活下去的意志的深度成正比。活下去的意志越强,就越痛苦。

叔本华强调,意志中有一种盲目的欲望和冲动,它的欲望就是生命,即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所以,意志也叫生命意志。

简单的理解,我们一辈子都逃不过死亡,逃不过欲望的宿命和欲望的挣扎。可以说,欲望和奋斗是人生的本质。生活应该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总之,叔本华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欲望的发展,人的痛苦历程也是欲望带来的痛苦历程。

所以叔本华认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幸福。当一切都满足或不满足的时候,就会有痛苦。俗话说,其实“围城的人会出来,城外的人会进去”。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受害的。

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类要摆脱痛苦,就要禁欲,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的意志,禁止一切欲望。

叔本华的禁欲是完全的,不存在的,不自然的。就像佛教一样,人生就像一扇空门。也就是说,叔本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类的苦难,因为人类的繁衍其实只是痛苦的繁衍,毫无意义。所以,结果就是让一切都空了。

从表面上看,庄子和叔本华都持否定态度,这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但是,两个人的起点和终点是不一样的。庄子的出发点是发现人的价值在于生命的自由,这是基于对陶“无为”的理解。所以无为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道和整体的利益。

叔本华的禁欲是基于不可控制的意志,即抵制或逃避欲望膨胀带来的危险,但他主要是基于个人幸福。但事实上,禁欲本身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更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如果全人类都禁欲,人类如何繁衍后代?所以用权力意志这个概念来弥补这个缺陷,给人以追求的动力。但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很容易被误解,导致出现了希特勒这样的反人类组织。

庄子故里

现代人面临精神危机,西方哲学找不到出路。

今天我们审视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因素,几乎都是西方现代哲学,尤其是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文化所创造的。

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从好的方面看,它带来了人性的复苏,激发了人的创造力,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坏的方面,带来了现代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环境问题、核武器、文化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帝国霸权阴影等等。

总的来说,现在整个人类社会处于一种“无限追求功利”的状态,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中国也无法避免。

虽然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西方的整体文化背景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可以说中国在皇宫里挥刀,否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完全投身于西方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不否认它们给现代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感,但它们在引导人类精神方面肯定做得不好。也就是说,人类在吃汉堡,在飞机上飞行,却精神空虚,情绪低落。所以人类最大的危机是精神危机,精神危机会是其他危机的导火索。

当然,时至今日,仍有无数西方哲学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他们转来转去,越来越迷茫:一会儿相对主义,一会儿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流行几天后,又转向虚无主义。西方哲学就这样在各种“破、重建、破”中循环,人们却没有可供选择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问题不断积累。这是人类地位问题的根源。

所以,当我们用这些问题来审视中国哲学巨匠庄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隐约为我们指明了现代文明的道路,或者说为我们开出了一剂良药。

来自北京大学的翟玉忠教授在他的《中国拯救世界:中国文化应对人类危机》一书中说:“西学起源于古希腊的私塾,而国学起源于西周的太学。两者学术起点的不同,似乎决定了西方学术的发展是不断分化和碎片化的,而中国的古典学术却保持了两三千年统一互通的特点。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知识视野的不断扩大,使得东西方知识体系的统一成为可能。这种精神上的统一是人类实现持久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这里,翟教授指出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也说明了中国哲学在解决人类问题上的优越性。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多说两句。很多人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来自西方,而中国文化毫无贡献。事实上,中国没有现代文明。这不是中国文化的问题,而是封建帝制的问题。

其实,现代文明的萌芽——中国,早在百家争鸣的时候就诞生了。比如墨子,孟子,杨朱的民主思想,科技思想,都很前卫,可惜被整个国家政权腰斩,几千年来一直平淡无奇,直到外力催我们打破枷锁。

所以很多人否定中华文明,就是没有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价值,这当然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确切地说,没有一个哲学大师能够承担起承上启下的责任,或者说,没有一个哲学大师能够探索和创新中国的优秀文明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虽然我们产生了鲁迅、胡适这样有见地的文学大师,或者郭沫若、冯友兰这样善于整理材料的哲学家,但他们对中国的现代文明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比如鲁迅的作品够深刻,但对社会文明建设没有价值。

当然,这和时代有关。当现代知识分子的国家被摧毁时,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西方的东西更有用,所以他们一心看西方。

言归正传,当时代发展到今天,整个人类都集中在以下几种状态:普遍的自私、莫莫、利己、拜金、奢靡、贪婪、迷茫、忧郁;甚至为了自己的私欲,可以放弃道德,做坏事。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再去关注西方哲学,我觉得前途很渺茫,所以要关注中国的哲学,或者可以找到解决人类精神危机的钥匙。

庄图

庄子能给我们带来哪些解决人类精神危机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庄子》年傅佩荣对庄子人生指导意义的论述:

“一方面,庄子看到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于世界的价值而言的,所以他很容易化解成败带来的情感干扰;另一方面,他也在探寻其根源,认识到这些短暂的存在和相对价值不是梦,而是基于“道”。比如一个人觉得人生短暂,他有自己的生死,所以他也是可有可无的,然后就容易减少或者失去对生活的想法和乐趣。但是,他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一个可有可无的自己也能生存。那不是有一种良性的力量在支撑吗?为什么要我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怎么能不珍惜这短暂而宝贵的生命呢?”

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傅佩荣对庄子思想的概括和分析是值得借鉴的。他准确地揭示了庄子的精神内核,甚至做了必要的升华。

总之,庄子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依靠,也就是说,我是一个个体,虽然渺小,但价值无限。也就是说,道既然给了我生命,那就必须给我意义,给我唯一,给我依靠,给我归宿。

然后,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作为一个个体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展示和证明道。当我的生活符合道,我就表明我在道中得到了快乐。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不需要太执着于世俗的东西和世界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只是稍纵即逝。相反,我们应该珍惜和关爱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活在当下。当人类有了这样的觉悟,所谓的精神危机自然就可以解决,其他危机也可以同时解决。

当然,目前哲学要解决人类精神的危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觉得庄子的哲学对哲学家在这方面的探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叔本华,A(1788~1860)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哲学范畴属唯心的。其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从I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人的每一器官都是意志的产物,吃东西的意志产生肠胃,抓东西的意志产生手,走路的意志产生脚,繁殖后代的意志产生生殖器官,“这个身体的全部存在,以及它的各种机能的总和,只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意志也是动、植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种求生的意志既是动物的尖爪利牙、浓毛锐角的根源,也是植物的根系、荆棘、枝叶的根源;意志还是整个世界的内在本性,它以自然力的形式表露于外,晶体的形成、磁针指北的性质、吸引和排斥、重力与引力等都不过是盲目意志的表现。  叔本华指出,康德分裂现象与物自体是错误的,因为现象同物自体的关系,就是表象同意志的关系。在他看来,肚子饿是想吃东西的意志的表露;婴儿哭是求生意志的显示;各种元素保持自身的固有性质,是求自身生存的体现。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式式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它在无机物中表现为各种盲目的自然力,在动植物中表现为生命和繁殖,在人类中表现为等级不同的理念或叫观念。他利用柏拉图的理念论说明个别事物的形成同意志的关系:首先是存在各种意志和欲望,如吃、住、用、求偶等,然后产生各种想法、计划、观念、方法,最后按照这些表象制造出具体东西。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他列举了意志先于理性,理性服役于意志的12个论据,例如:动物有意志无理性却照样活着,人一生下来先有意志后有理性,意志的冲动是理性阻止不了的,人的许多行动不是理性权衡之后采取,而是做完之后才认识的,等等。他断言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即意志),只有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的途径。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结婚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种族相爱,双方还以为这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其实不然。既然结婚,真正的目的在于生育,那么,就算当事人对此情景无知,也无甚要紧。双方在生育的目的下结合,在日后尽量取和谐。但迷惘是激情的本质,当迷惘消失,夫妻间本就存在相异的本质,清晰可见。所以,通过恋爱结婚者结局不幸,正如西班牙谚语所说:“恋爱结婚生活必是悲哀的。”因为婚姻原本就是为了种族的延续,一旦目的达到,那么世界也就不再顾及双方今后如何。有双方家长约定的婚姻,也许更加幸福,因为这种婚姻在各方面都考虑的更周详些,这些都是与生活相关,具体而实际的条件不会轻易消失。而且这种婚姻着眼的是双方的幸福,不过这对后代不利。但是,如果男人的选择标准只是金钱而非自己的激情,不是为新个体,而是为意志生存,则有悖于自然规律,他会受到社会的蔑视。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赞颂那些为爱情不顾父母反对而结婚的女士,因为她在自己父母自私的忠告与造化精神中选择了后者。由此看来,结婚很难兼顾爱情与现实生存,同时,大多数人的感情和肉体都不完美,结婚本就不容易,爱情或纯粹选择为基础,要么顾虑生活的外在,要么是偶然的结合。不过,父母包办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实力与爱情兼顾及所谓与种族守护神妥协。

        因为结婚为的是将来的新个体,而非恋爱的双方,所以幸福的婚姻不多。但如果在性爱上加上“爱情的一致”,也许可以造就一段美好的婚姻。它以世界上最温和的感情为基础,互相劝慰也是必然的。然而,这样的结合是在性欲得到满足以后才出现。性爱总是以新个体为着眼点,以肉体、道德、智慧互为补充,若想要获得幸福婚姻,则还需要双方精神特性相协调。

      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强调了意志的概念,意志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表象下的本质,是诸因果背后的驱动力,放在人身上就体现为欲望与冲动。而通过《爱与生的苦恼》,这位悲观的意志主义哲学家试图用意志来解释爱情,解释人生的苦恼。

      爱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所以叔本华把生殖器冠名为“意志的焦点”。爱欲支配着、驾驭着恋爱。归根结底,两性之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紧密的联系,是种族求生意志的表现。它导向繁衍,导向生育,“当男女以憧憬的眼神互相交会的那一瞬间,便已产生新个体的最初萌芽”,这个萌芽只是个柏拉图式的理念,这个理念必将贪婪地吸取经验材料来实现自身,这个过程就是男女恋爱的热火。被爱者的一切条件和性质,愈能适应或满足爱者的愿望要求,则愈能增加力量,愈能加快这个过程。只有两个个体都觉得非常适合的时候,才能产生最高度的激情,这时,父亲的意志、性格和母亲的智慧合而为一,表现为种族生存意志的绽放。

    叔本华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往往呈现滑稽的、悲剧的现象,当事者已被种族之灵所占领、所支配,已不是他原来的面目,他的行动和原本的个性完全不一致。恋爱达到更深一层的阶段后,他的思想不但非常诗化并带着崇高的色彩,而且也具有超绝的、超自然的倾向,如果愿望无法达成,那么他对人生的嫌恶将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有时甚至自寻了断以求解脱。也就是说,在爱情中,尤其是在殉情活动中,个人的求生意志被种族的生存意志压抑了。

    而“圆满”的恋爱依然难以幸福,因为种族的生存意志扭曲了求爱主体的认知,制造出一幅幻象,使求爱主体对于自己原来所讨厌的种种特征,都闭着眼睛毫不理会,或者给予错误的解释,只企求与对方永远结合。叔本华极其强调爱欲本能的盲目性,因为种族意志达成任务、生育完成之后,幻象逐渐散去,求爱主体这才发现对象的真实面目,这才发现自己是被本能愚弄了。

    ——爱情诗大概印证了爱欲的盲目性。

    种族意志追求的是新生命,这意志却欺骗个体让其认为其所追求的是爱欲对象。如果爱欲得不到满足,那么它便有可能走向反面,因爱生恨。叔本华感叹,爱神是盲目的,也是冷酷、善变的。

    叔本华还提到了恋爱婚姻与利益婚姻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前者是为了种族,是出于爱欲本能而作出的行为;后者是为了个人,是出于利益需要而作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益婚姻比恋爱婚姻更稳固。因为恋爱婚姻往往源于种族生存意志的欺骗,源于爱欲幻象的构建,幻象破灭之后分歧便会接二连三出现,而利益婚姻则相对具体而实在,它考虑周全。恋爱婚姻从种族出发,利于后代;而利益婚姻从个体出发,不利于后代(因为在叔本华看来,健康的后代需要父母良好的关系与心态)。

      当然呢,叔本华也不否认存在着兼顾爱情与现实的利益婚姻以及穿越幻象、长长久久、互相慰藉的爱情婚姻(然而“它的发生几乎都在性爱获得满足而消失之后才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改变他关于爱情的总体悲观态度,以至于他直言道:恋爱是人生解脱的叛徒。这与叔本华本人的经历有关。与母亲的决裂、不成功的几段恋情无不导向了他的厌女症以及对爱情的悲观主义(在这里,厌女与悲观应该是互为表里的)。

    种族的生存意志永远存在,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欲求不断地追逐着自身的圆满,但却只能带来苦恼,并不能改变宿命。意志的痛苦源于个体对有限性,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中,个体的时间、空间概念是相对的、微不足道但却,他只生存在“现在”,而“现在”也在不断向终结移动。面对自身的匮乏,面对必然来临的结局,意志是无力的。如何才能解脱呢?唯有否定意志一条路可走,“由意志的否定使个体的意志脱离种族的枝干,停止其生存”。叔本华谈到了佛教的涅槃,涅槃就是一种对意志的否定,对存在的超越。但是,恋人们却主动背离涅槃之路,投向欲望的海洋,只能使得一切即将结束的痛苦与死亡继续下去。

    否定意志要求禁欲,要求谴责自己的肉体、揭穿本能的把戏。在这一点上,叔本华继承了基督教与佛教的禁欲倾向。为了延续禁欲、拒斥欲望的反扑,个体须不断虐待意志,使禁欲不属偶然发生的事,其本身即为一种目的。虐待意志要求虐待肉体,它欢迎绝食、苦行、痛苦与匮乏,因为意志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必须将意志“翻转”过来,进入另一个境界。叔本华认为,与其成为一个“世界征服者”,不如成为一个“世界克服者”,这种克服必须是持续不断地,不懈地作斗争,没有一劳永逸的方式,才能放弃那个始终在蠢蠢欲动着的求生意志,才能实现意志的自由,才能达到“心灵的喜悦”境界,这种平和不会被任何人、任何事干扰。

      然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解脱的彼岸,只是沉浸在“摩耶之幕”中浑浑噩噩,时而无聊,时而痛苦,在悲剧性的命运(比起悲剧性来说更难接受的是我们往往不得不以一个蹩脚的喜剧演员的身份来承担这悲剧)中默默地等待着他们的结局:

叔本华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生存意志主义。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而作为其基础的,不是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更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或“绝对精神”,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这种欲望冲动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叔本华将之叫作生存意志。叔本华解释说,生存意志的基本要求是获得食物以求生存,发展自身以求美好生活,占有异性以求繁衍后代的意志。简言之,生存意志就是求得生存、温饱和性本能满足的意志。叔本华认为,不仅人的躯体及其活动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而且动植物甚至无机物也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总之,叔本华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或表现。他说:“意志是世界的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作为一种哲学,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对后来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反理性主义。从这种生存意志出发,本来应该得出意志主宰一切的行动主义;但叔本华却反常理而行,得出人生是苦难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人之所以活着,靠的是一种生存的欲望冲动,而这种欲望本身就是不满足或匮乏感,其结局必然是痛苦。叔本华是意志主义哲学的始作俑者,就其思想来源看,叔本华显然是发展了康德、费希特哲学中的某些意志主义的因素,并继承和吸取了佛教哲学中的不少东西。对后世来说,叔本华所创立的意志主义对后来人本主义思潮的各哲学流派,如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都产生了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痛苦的世界,这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在他看来,人世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受着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人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人在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下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但每一次寻找的结局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洞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人的一生,在叔本华看来,是人生之苦的认识过程。在人年纪大了,饱经风霜苦楚之后才会真切地认识到人生的悲苦。“我们若再反省一下人生,人生也真是一毫无收获的插曲,徒然对非存在的平静平添困扰……我们活得越久,越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人生无不是失望,甚至是一种骗局。”本华已从人生的悲苦进而整个地否定人生,否定人类生存的意义。叔本华宣称,他之所以宣扬人生的苦难,目的是要找到一个可靠的指南针来指导人生,把人们从苦海中解救出来。为此叔本华开出了他的处世之方:1、修身养性、顺应自然、随遇而安;2、献身艺术、欲望升华、忘却悲苦;3、克制欲望、修习佛教、达于涅盘。本华告诉人们,要作一个智慧的人,作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就既要看透世界,又要善于生存。怎样达到健全的人格呢?叔本华提出了下列几点:1、要有愉悦的精神品质;2、健康的体魄;3、爽朗的气质;4、要有高度的才智。叔本华从人生是苦难的基本命题出发,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切地认识到人性是险恶的,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包括人们所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权力地位等等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的东西,所谓幸福不过是免遭痛苦、无可奈何的生活享受而已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抛弃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及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样,人们就可以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世界,人才有自己的自由。

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个意志,万物皆归其所管辖,且反抗不得。换个说法便是,这个意志与个人意志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互间是无法分割互相依赖且又相互矛盾的。对其的否定与反抗便是在否定反抗自己的存在。

我们人生的不幸也便由此而产生。世界的意志所要满足的是全体,而非部分,个人意志却又与其相反,其所要满足的是部分而非全体。我们看似追求着个人的幸福,实际上我们也在追求着全体的幸福。而全体是无限的,我们的追求也便无穷无尽。满足了一个愿望,便会生出下一个愿望。当各种愿望被满足的间隔较小时,我们便觉的自己幸福。反之便会觉的不幸。然而,相对于无穷无尽的愿望来说,我们不可能也无法完成所有的愿望。长远来说我们仍旧觉的自己十分不幸。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在哲学家当中有许多地方与众不同。几乎所有其他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乐观主义者,而他却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不像康德和黑格尔那样是十足学院界的人,然而也不完全处在学院传统以外。比悲观论更为重要的是意志第一的学说。显然这个学说同悲观论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叔本华以后主张此说的人经常从其中得到乐观论的基础。有许多现代的哲学家,值得注意的是尼采、柏格森、詹姆士和杜威,向来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主张过意志至上说。而且,这学说在专门哲学家的圈子以外也风行开了。于是,随着意志的地位上升多少等,知识的地位就下降了若干级。我认为,这是在我们这时代哲学气质所起的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由卢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备,不过是叔本华首先以纯粹的形式宣布的。因为这个

缘故,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还有更加极端点的说法,我们的个人意志相对于世界来说显得非常的渺小,我们根本无法反抗这样的意志,以至于我们不过是被世界的意志所利用以延续长久存在的工具,无论我们如何的努力的改变,到头来也不过是出生,生存,繁衍,死亡。这样一个空洞而虚无的过程。其间根本就没有个体意志存在的

可能。换个说法便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有没有你都一样,无论你做什么,到头来终究只是一场空,人生由此变的可笑而无意义。

叔本华在哲学史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后来很多著名哲学家,比如尼采就受到他的影响,当然后来尼采又否定了了叔本华。叔本华的哲学观是比较悲观的,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悲观的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马克思思想政治影响力以及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叔本华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马克思也自创一个哲学流派“辩证唯物主义”,但其与传统唯物主义也有着巨大差异。只能这么说吧,马克思的哲学是治世的,叔本华的哲学是治心的,两者无法比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5495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