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肌沟有哪些如何形成

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肌沟有哪些如何形成,第1张

系统解剖学 第三章 肌学(书本详细知识点+习题)

羟基磷灰石

九江学院 口腔医学 在读

来自专栏系统解剖学详细知识点

肌学知识要点如下:

一、肌可看作神经系统的一个窗口,神经系统病变通过肌的症状来表现。如肌张力增高或降低、颤抖、瘫痪等。因此,什么动作不能做就说明什么肌组瘫痪,而什么肌组由什么神经支配等就成了诊断有关疾病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临床上的经验教训表明,对肌组瘫痪的病人护理不当,会造成关节畸形。因而能阐明畸形发生原因的肌肉配布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推拿按摩是对瘫痪肌组作康复护理的有效手段。肌组位于何处?按摩范围多大?不仅护理人员应自己明白,还应教会病人,让其能自行按摩操作。

四、局部结构的名称,如腋窝、肘窝等,临床常用,应能摸认。

第八节 肌学总论

人体的肌依据构造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运动系统中的肌均属骨骼肌,一般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骨骼肌直接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随意肌。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每块肌可视为一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骨骼肌通过收缩,以关节为枢纽,牵引骨产生运动。故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图1-1-42)。

图1-1-42 全身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各异,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图1-1-43)。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较短小,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扁肌多位于胸腹壁,扁薄呈片状,除运动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多呈环形,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图1-1-43 肌的形态和构造

每块骨骼肌都包括肌腹和肌腱构成。肌腹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肌腱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并附着于骨骼、本身无收缩能力,起力的牵引作用。长肌的肌腱呈索条状,扁肌的肌腱呈薄膜状称腱膜。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一)肌的起止

肌通常以两端附着于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收缩时使两骨彼此距离改变而产生运动。运动时,通常有一块骨位置相对固定,而另一块骨相对移动。一般把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附着点作为肌肉的起点或定点;把另一端作为止点或动点。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肌的配布和作用

配布在关节周围,与关节的运动轴有关。每条运动轴的两侧配布有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或肌群,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或肌群称为拮抗肌。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一组拮抗肌。拮抗肌在功能上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协调。此外,关节在完成某一动作时,由同一方向的若干成群的肌共同完成,这些作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

骨骼肌牵引骨产生运动,其作用与杠杆装置相似,有平衡杠杆、省力杠杆和速度杠杆三种基本形式。平衡杠杆运动,其支点在重点和力点之间;省力杠杆运动,其重点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速度杠杆运动,其力点位于重点和支点之间。

三、肌的命名原则

肌按形状、构造、大小、位置、肌束方向、组成部分、起止点或功能等命名。如菱形肌等是按形状命名的;冈上肌、肋间肌等按位置命名的;股四头肌等是按肌的组成部分和位置综合命名的;腰大肌等又以大小和位置综合命名;胸锁乳突肌等按其起止点命名的;旋后肌等是按功能命名的;桡侧腕长伸肌是根据位置、长短和功能综合命名的;腹横肌是根据位置和肌束方向综合命名的。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肌的学习和记忆。

四、肌的辅助结构

在肌的周围有辅助结构协助肌的活动,它们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摩擦和保护等功能(图1-1-44)。

(一)筋膜 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 位于真皮之下,又称皮下筋膜,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脂肪组织、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等。浅筋膜具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

2深筋膜 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形成肌间隔。深筋膜能保护肌免受磨擦,约束肌的活动,分隔肌或肌群,有利于肌群活动。

(二)滑膜囊

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形扁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图1-1-44 肌的辅助结构(左小腿横断面) 图1-1-45 腱鞘

(三) 腱鞘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它使腱相对固定并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腱鞘的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它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又称腱滑膜鞘,由滑膜构成,呈双层圆筒形,包在肌腱表面的称为脏层,贴在腱纤维层内面的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为一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使肌腱能在鞘内自由滑动(图1-1-45)。

临床联系 腱鞘炎:为常见多发病之一,若不恰当地作长期、过度而快速的活动,可导致腱鞘损伤,产生疼痛,影响肌腱的滑动,称为腱鞘炎。

第九节 头颈肌

一、头肌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 又称表情肌,大多起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起闭合或开大孔、裂的作用(图1-1-46)。

1枕额肌 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肌腹位于前方额部和后方枕部皮下,分别称额腹和枕腹,两肌腹间由帽状腱膜连接而成。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枕腹收缩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

2眼轮匝肌 环绕于眼裂周围,收缩时使眼裂闭合。

3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位于口裂周围能提、降口唇或拉口角向上、下、外;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可使口裂闭合。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四对,是运动颞下颌关节的肌肉(图1-1-47)。

1咬肌 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外面。

2颞肌 起自颞窝,肌束如扇形向下会聚,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

3翼内肌 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的内面。

4翼外肌 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咬肌、颞肌和翼内肌收缩时可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咬合。两侧翼外肌同时收缩使下颌向前助张口;一侧翼外肌和翼内肌同时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移动;两肌交替收缩,可作研磨运动。

图1-1-46 面肌 图1-1-47 咀嚼肌

二、颈肌

颈肌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群、颈前肌群和颈深肌群(图1-1-48)。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 为一皮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薄而宽阔,收缩时牵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2胸锁乳突肌 斜列于颈部两侧,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起自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一侧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二)颈前肌群

1舌骨上肌群 在舌骨与下颌骨之间,每侧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4块肌。舌骨上肌群收缩时可上提舌骨,使舌升高,协助吞咽。若舌骨固定,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

2舌骨下肌群 位于颈前部正中线的两旁,居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在舌骨和胸廓上口之间。每侧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4块肌。舌骨下肌群收缩时可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使其靠近舌骨。

(三)颈深肌群

颈深肌群主要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肋固定时,使颈前屈(图1-1-49)。

图1-1-48 颈肌 图1-1-49 斜角肌

案例1-1-3

病孩,女,两岁,发育正常,运动自如,无神经系统疾病。因发热就医。医务人员经右侧臀部肌肉注射退热药后,热退,但注射后该病孩不能行走,随后发现其右腿无力,跛行。再次就诊,检查发现:右侧大腿后群肌、小腿肌肌张力。肌电图显示右下肢神经损伤、肌肉轻度萎缩。临床诊断:坐骨神经损伤。

问题:1为何首选臀部作为肌肉注射部位?

2臀大肌深面有哪些重要结构?

3为何下肢肌会出现萎缩?

一、背肌

位于躯干背面,可分为浅、深两群(图1-1-50)。

(一)背浅层肌

1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单侧为三角形的扁肌,两侧合在一起则呈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收缩时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提肩胛骨向上,下部肌束则可下降肩胛骨。若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图1-1-50 背部肌肉(浅层) 图1-1-51 竖脊肌

2背阔肌 位于背部的下半部及胸部的后外侧,属扁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并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二)背深层肌

竖脊肌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又称骶棘肌,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沿途止于椎骨、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单侧收缩时,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时,使脊柱后伸和仰头(图1-1-51)。

(三)胸腰筋膜

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而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为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在腰部明显增厚,并分浅、中、深三层,分隔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则缘汇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剧烈运动时,因腰部活动度大,胸腰筋膜常可扭伤致腰背劳损。

二、胸肌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图1-1-52)。

(一)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

1胸大肌 位于胸前外侧壁浅层,呈扇形。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下方。收缩时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若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喙突。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下。若固定肩胛骨,可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 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并使其紧贴胸廓;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

图1-1-52 胸部肌肉

(二)胸固有肌

参与构成胸壁,主要由位于肋间隙内的肋间内、外肌构成。

1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行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肋间外膜。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

2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肌束行向后上,止于上位肋骨下缘。后部肌束到肋角处移行为肋间内膜。收缩时可降肋助呼气。

三、膈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肌,是胸腔和腹腔的分界,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图1-1-53)。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前面,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纤维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故膈的外周是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

图1-1-53 膈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是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第10胸椎水平,是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平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增大,有助吸气;舒张时,膈穹窿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有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呕吐、排便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腹肌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图1-1-54)。

图1-1-54 腹肌 图1-1-55 腹肌形成结构

(一)前外侧群

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

1腹外斜肌 为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扁肌。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肌纤维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纤维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纤维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

2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大部分肌纤维向前上,于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并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在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下部肌纤维行向前下,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与腹横肌腱膜汇合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男性腹内斜肌的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3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6个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方终止于腹白线。腹横肌最下部肌纤维和腱膜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4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被腹直肌鞘包裹,上宽下窄,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剑突和第5~7肋软骨。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腹前外侧群肌构成腹前外侧壁,保护和固定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压。当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压,以协助咳嗽、呕吐、排便和分娩等,降肋助呼气,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二)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起自髂嵴的后部,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收缩时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三)腹肌形成的结构

1腹直肌鞘 是由腹前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腹直肌形成的腱膜鞘。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125px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其上缘形成凸向上方的弧形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图1-1-55)。

2白线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左、右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白线坚韧而少血管,上宽下窄,中部有脐环。

3腹股沟管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肌和腱之间的一条斜行裂隙,长约4~125px,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该裂隙,有两口、四壁。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375px处,为腹横筋膜形成。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图1-1-56)。

4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构成,位于腹前壁下部。

临床联系 斜疝:腹股沟管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经皮下环突出,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

图1-1-56 腹股沟管

五、会阴肌

是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等(图1-1-57)。

(一)肛提肌 是位于骨盆底的成对扁肌,两侧汇合成漏斗状,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肛提肌起自耻骨后面、坐骨棘和肛提肌腱弓,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尾骨尖和肛尾韧带。肛提肌靠内侧肌束左、右结合形成“U”形袢,从后方包绕直肠和阴道。肛提肌承托盆腔器官,并对肛管和阴道有括约作用。

肛提肌的上、下两面分别被盆膈上、下筋膜覆盖,形成盆膈,有直肠通过。

(二)会阴深横肌 位于尿生殖膈上、下两层筋膜之间,肌束横行,张于两侧坐骨支之间,肌纤维在中线上互相交织,一部分纤维止于会阴中心腱。收缩时可加强会阴中心腱的稳固性。

图1-1-57 会阴肌

(三)尿道括约肌 在尿生殖膈上、下两层筋膜之间,位于会阴深横肌前方。在男性,环绕在尿道膜部周围,是尿道的随意括约肌;在女性,环绕尿道和阴道,称为尿道阴道括约肌,可紧缩尿道和阴道。

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以及覆盖在两肌上、下两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它略呈三角形,与前下方封闭小骨盆的下口,其中部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盆膈和尿生殖膈共同封闭小骨盆下口,其承托骨盆腔脏器的作用。

第十一节 上肢肌

上肢肌可按不同的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图1-1-58 肩肌和臂肌

一、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能运动肩关节,又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图1-1-58)。

(一)三角肌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的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而后部肌束相反,能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二)冈上肌 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止干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

(三)冈下肌 位于冈下窝内,起自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四)小圆肌 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止于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五)大圆肌 位于小圆肌的下方,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起自肩胛骨下角背侧面,止于肱骨小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六)肩胛下肌 起自肩胛下窝和肩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二、臂肌

臂肌覆盖肱骨,形成前、后两群,前群主要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图1-1-66)。

(一)前群

1肱二头肌 位于臂部浅层,呈梭形,起端有2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穿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段汇合成一个肌腹,以一个圆腱止于桡骨粗隆。收缩时使肘关节前屈;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

2喙肱肌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内侧。收缩时协助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3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部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收缩时使肘关节前屈。

(二)后群

肱三头肌 位于肱骨后方,起端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的内下方的骨面。向下汇合后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收缩时使肘关节后伸。长头尚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三、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后两群。

图1-1-59 前臂肌(前群)

(一)前群 位于前臂骨的前面和尺面,共九块,分四层排列(图1-1-59)。

1第一层(浅层) 有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其中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茎突;其它四肌共同起自内上髁及其附近的深筋膜,分别止于腕骨和掌骨。收缩时可屈肘、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

2第二层 只有一块指浅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腕管至手掌,分别进人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腱在近节指骨分为2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收缩时可屈肘、屈腕、屈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

3第三层 有2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两肌起自桡、尺骨的上端的前面和骨间膜,拇长屈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收缩时屈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向下分成4个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二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4第四层 为旋前方肌,贴在桡、尺骨远端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收缩时使前臂旋前。

临床联系 临床应用:前臂肌浅层中的肱桡肌由于位置表浅,有较恒定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又为非主要的作用肌,切除后可由其它协同肌代偿而不影响前臂功能,因此是良好的移植肌瓣供体。

(二)后群

位于前臂的后面,共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图1-1-60)。

图1-1-60 前臂肌(后群)

1浅层 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共同起自肱骨外上髁,分别止于第2、第3掌骨底、小指和第5掌骨底;指伸肌向下分为4条肌腱,经手背向远侧分为3束,分别止于2~5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收缩时可伸指和伸腕,还可协助伸肘。

2.深层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缘的上部,止于桡骨前面的上部。收缩时可伸肘和使前臂旋后。另4块肌均起自桡骨和尺骨的后面以及骨间膜。止于第一掌骨底、拇指近节、拇指远节指骨底和示指的指背腱膜。收缩时可伸拇指、食指和使拇指外展。

临床联系 腕管综合症:腕管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足母 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当出现狭窄时,产生正中神经受压症状称为腕管综合症。

四、手肌

手肌短小,集中在手的掌侧,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3群(图1-1-61)。

图1-1-61 手肌

(一)外侧群

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拇短展肌位于浅层外侧;拇短屈肌位于浅层内侧;拇对掌肌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拇收肌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收缩时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也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有3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小指展肌位于浅层内侧;小指短屈肌位于浅层外侧;小指对掌肌位于上述两肌深面。收缩时分别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共11块肌。

1蚓状肌 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的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骨间肌 位于掌骨间隙内。可分为骨间掌侧肌3块,收缩时可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内收);骨间背侧肌4块,能外展第2、3、4指。

临床联系 腋窝:位于胸外侧壁和臂上部之间由肌肉围成的锥形腔隙。腋窝内有脂肪、淋巴及分布于上肢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为体温测量常选部位。

第十二节 下肢肌

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这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下肢肌可分为髋肌

1动眼神经核:

位于中脑上部,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穿脚间窝出脑参与构成动眼神经,支配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之外的眼肌,即上、下、内直肌及下斜肌和上睑提肌。损伤表现:上睑下垂,眼外下斜视。

2滑车神经核:

位于中脑下部,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在上髓帆内左右交叉后,经下丘下方出脑组成滑车神经,支配眼上斜肌。损伤表现:眼内上斜视。

3展神经核:

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丘的深面。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经延髓脑桥沟内侧出脑构成展神经,支配眼的外直肌。损伤表现:眼内斜视。

4舌下神经核:

位于延髓上部、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面。受对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经锥体与橄榄之间出延髓组成舌下神经,支配同侧舌内、外肌的随意运动。损伤表现:伸舌偏向患侧,舌肌萎缩。 1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于脑桥中部,室底灰质的腹外侧。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组成三叉神经根加入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等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损伤表现: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2面神经核:

位于脑桥下部,脑桥被盖的腹外侧。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绕过展神经核背侧形成面神经膝,转向腹外侧经面神经核外侧出脑构成面神经,支配面部表情肌。其中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受对侧大脑皮质控制。损伤表现:面瘫(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

3疑核:

位于延髓内,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支配咽喉部和食管上段的骨骼肌。损伤表现:吞咽、发声困难。

4副神经核:

延髓部较小,为疑核的下端;脊髓部位于疑核的下方,延伸至上5~6个颈脊髓节段。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延髓部发出纤维构成副神经的脑根,最终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部发出纤维构成副神经的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损伤表现:头不能向对侧偏转,肩不能上提。 1动眼神经副核:

位于中脑上部,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发出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加入动眼神经,进入眼眶后在睫状神经节内换元。其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损伤表现:瞳孔散大。

2上泌涎核:

位于脑桥的最下端,面神经核尾侧。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加入面神经,换元后其节后神经纤维管理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口、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3下泌涎核:

其神经元散在于延髓上段的网状结构中,疑核的上方,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至相应的耳神经节换元,其节后纤维支配腮腺的分泌活动。

4迷走神经背核:

位于延髓室底灰质内,迷走神经三角的深面。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参与组成迷走神经,支配颈部、胸部和腹部大部分器官(肝、胰、脾、肾等实质性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道)的平滑肌、心肌的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活动。 1三叉神经中脑核:

上起中脑上部,下端达脑桥中部。此核相当于脊神经后根上的脊神经节,其假单及神经元的周围突进入三叉神经分布至头面部的咀嚼肌,接受其本体感觉冲动。

2三叉神经脑桥核:位于脑桥中部。主要接受头面部的触、压觉初级纤维。

3三叉神经脊束核:

上端达脑桥中、下部,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下端可延伸至第1、2颈段脊髓,与脊髓灰质后角相续。主要接受头面部痛、温觉的初级感觉纤维。 1前庭神经核:

位于前庭区的深面,由前庭上核、下核、内侧核和外侧核构成。主要接受前庭神经传入的初级平衡觉纤维。损伤表现:患侧平衡觉障碍。

2蜗神经核:

位于菱形窝外侧角听结节深面,分为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接受内耳经蜗神经传入的初级听觉纤维。损伤表现:患侧听觉障碍。

脑神经简表顺序及名称纤维成分起核终核分布I嗅神经特殊内脏感觉嗅球嗅粘膜II视神经特殊躯体感觉外侧膝状体视网膜III动眼神经躯体运动动眼神经核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动眼神经副核  (E-W核)瞳孔括约肌,睫状肌IV滑车神经躯体运动滑车神经核上斜肌V三叉神经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中脑核头面部皮肤、眼、鼻、口腔粘膜,牙及牙龈、硬脑膜、舌前2/3粘膜特殊内脏运动全部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等VI展神经躯体运动展神经核外直肌VII面神经特殊内脏运动面神经核全部表情肌,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镫骨肌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上泌涎核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鼻、腭腺体,舌前2/3味蕾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外耳道、耳后皮肤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VIII前庭蜗神经特殊躯体感觉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耳蜗螺旋器IX舌咽神经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下泌涎核腮腺特殊内脏运动疑核茎突咽肌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软腭、咽,咽鼓管,鼓室,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舌后1/3味蕾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舌后1/3粘膜,耳后皮肤X迷走神经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迷走神经背核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腺体特殊内脏运动疑核咽喉肌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胸腹腔内脏,咽喉粘膜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耳廓,外耳道皮肤,硬脑膜XI副神经特殊内脏运动副神经核  (脊髓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特殊内脏运动疑核(延髓部)咽喉肌XII舌下神经躯体运动舌下神经核舌内、外肌

(l)脑神经核的性质和分类:除嗅神经和视神经,第Ⅲ~Ⅻ对脑神经与脑干的脑神经核相关连。脑神经核可粗分为:接受脑神经传入纤维的脑神经感觉核,发出脑神经传出纤维的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核中,所谓“一般”,是指在性质上脊髓和脑干中共有的核;而“特殊”是指与特殊感觉器及鳃弓衍化物有关的核,仅见于脑干。与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对应,也有7种性质的脑神经核:  l)一般躯体运动核 general somatic motor nucleus:支配自肌节衍化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球外肌,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  2)对特殊内脏运动核special visceral motor nucleus:支配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面部表情肌、软腭和咽喉肌等。把鳃弓衍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是因为在种系发生上,鳃弓与属于内脏的呼吸功能相关。  3)一般内脏运动核general visceral motor nucleus:支配头、颈、胸、腹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相当于脊髓骶副交感核。  4)一般内脏感觉核general visceral afferent nucleus: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相当于脊髓的中间内侧柱。  5)特殊内脏感觉核 special visceral afferent nucleus:接受初级味觉纤维。  6)一般躯体感觉核general somatic afferent nucleus: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相当于脊髓后角Ⅰ-VI层,并与之相连。  7)特殊躯体感觉核special somatic afferen nucleus:接受内耳初级听和平衡觉纤维。之所以把听和平衡觉归入“躯体”,是由于内耳膜迷路在发生上起源于外胚层。  (2)脑神经核机能柱及所属各脑神经核的位置与功能:若干功能相同的脑神经核,在脑干内有规律地排列成纵行的细胞柱,即脑神经核机能柱。同一机能柱内的诸脑神经核多数是不连续的。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实际上是孤束核的不同部分。此核的上部接受味觉纤维,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下部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因此,每侧半脑干实际上只有6个脑神经核功能柱。它们在脑干内有一定的排列关系,以延髓橄榄中部横切面为例: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沟的内侧;与内脏运动和感觉相关的机能柱分别位于靠近界沟的内、外侧,而与躯体相关的均离界沟较远。这种排列关系在脑干不同平面大致相当。

l)一般躯体运动柱:此柱邻近正中线,由4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oculomotor nucleus(Ⅲ)、滑车神经核trochlear nucleus(IV)、展神经核 abducens nucleus(Ⅵ)及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nucleus(Ⅻ)。脑神经核后括号内的罗马字码为其所属脑神经的序号。  ①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阶段,大脑水管的腹侧。动眼神经核与动眼神经副校共同构成动眼神经核复合体oculomotor nuclear complex。动眼神经核由成对的外侧核和不成对的中央尾侧核构成。外侧核支配同侧的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并支配对侧的上直肌,中央尾侧核支配双侧上睑提肌。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向腹侧,经大脑脚底的内侧出脑,组成动眼神经的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②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阶段,大脑水管腹侧,内侧纵束背面所形成的凹槽内。该核发出的纤维向后绕导水管周围灰质,并于前髓帆内左右交叉,在脑干背面出脑,构成滑车神经,支配对侧上斜肌。  ③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部,面神经丘深面,所发出纤维行向腹侧,在脑桥下缘,基底部与锥体上端交界处出脑构成展神经,支配同侧外直肌。  该核还含有一种核间神经元internulear neurons,投射至对侧的动眼神经内直肌亚核,使一侧的外直肌与另一侧的内直肌在眼球水平方向上能够作同向协调运动。故展神经核损伤,除出现患侧外直肌麻痹,也使对侧内直肌在向患侧水平凝视时不能收缩,以致双眼向患侧的侧向凝视麻痹。  ④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上部,看下神经三角的深面,所发出的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根丝,在锥体与橄榄之间出脑,支配同侧的全部舌内、外肌。  2)特殊内脏运动柱:此柱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柱腹外侧,由4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面神经核facial nucleus(Ⅶ)、疑核nucleus ambiguus(ⅨⅩⅪ)和副神经核spmal accessory nucleus(Ⅺ)。  ①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脑桥核的腹内侧,两者之间以三叉神经纤维分隔。其发出的轴突行向腹外侧,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加入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腭帆张肌和鼓膜张肌。  ②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被盖的腹外侧区,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上橄榄核之间。面神经纤维在脑内有复杂的走行:自面神经核发出的轴突,向背内侧走向第四脑室底时,靠近中线并稍上升,先后绕过展神经核的内侧、背侧和颅侧,形成面神经膝genu of facial nerve,再走向腹外侧,并稍下降,经面神经核外侧,在延髓脑桥沟出脑,构成面神经运动根,支配面肌、颈阔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  ③疑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至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中。其发出的轴突自上而下依次加入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X)和副神经脑根(XI)。疑核上端的运动神经元经舌咽神经,仅支配茎突咽肌。疑核的大部分运动纤维经由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骨骼肌。疑核下端的运动神经元轴突构成副神经脑根,以少量根丝在延髓背外侧面,迷走神经根丝的下方出脑。  ④副神经核:位于锥体交叉至4或5颈髓节段的前角外侧区。发出的纤维在上部颈髓的侧面,前、后根之间,以一系列根丝浅出,在椎管内上行,汇成单一的副神经脊髓根(Ⅺ),并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在颅内,副神经脑根与脊髓根合并一段距离;出颈静脉孔后,两者又分开。副神经脑根并入迷走神经,随迷走神经咽支和喉返神经,分别支配部分腭肌和喉内肌。副神经脊髓根即成为副神经(Ⅺ),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  3)一般内脏运动柱:此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外侧,靠近界沟,由4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副核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Ⅲ)、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Ⅷ)、下泌涎核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Ⅸ)和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nucleus of vasus nerve(Ⅹ)。此4核与脊髓骶副交感核均属内脏运动神经的副交感低级中枢。  ①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dinger—Westphal核,位于上丘颅侧部阶段,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此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经由动眼神经出脑,至位于眼眶的睫状神经节,与该节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或称交换神经元,简称换元)。由该节发出的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眼球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副核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作为传出神经元,参与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和调节反射accommodation reflex。前者与光照视网膜时瞳孔缩小有关,后者与视近物时晶状体曲度增加有关。  ②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附近的网状结构内。该核神经元比较分散,核团界限不清。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进入中间神经,由面神经分支至所属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  ③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迷走神经背核嘴侧端附近的网状结构内。该核神经元亦比较分散,核团界限不清。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进入舌咽神经,至所属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④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内侧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菱形窝迷走神经三角深面的室底灰质内,在舌下神经核的背外侧。该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迷走神经,经其分支到达位于所支配效应器官旁或内的终节terminal ganglia,换元后支配颈部和胸、腹腔大部分脏器及心的活动,如:调节心率、呼吸和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及腺体的分泌。 4)内脏感觉柱:此柱由单一的孤束核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构成。该核上端达脑桥下部,下端达内侧丘系交叉平面。在橄榄中部平面;该核位于界沟外侧,其内侧邻迷走神经背核。在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两侧孤束核下端在中央管背侧会合。此核进一步分为:上部的味觉核gustatory nucleus(Ⅶ、Ⅸ、Ⅹ)和下部的心一呼吸核cardiorespiratory nucleus(Ⅸ、Ⅹ)。  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来自舌、软腭、会厌等处味蕾的初级味觉纤维,以及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来自动脉、肺和消化道等处内脏感受器,传导血压、血二氧化碳量、呼吸率、胃肠道平滑肌和腺体运动等信息的初级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入脑后,在延髓背侧部聚集成纵行的纤维束,称孤束solitary tract。味觉核和心一呼吸核的细胞分布于孤束周围,分别接受初级味觉纤维和初级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终止。  孤束核是脑内传递味觉冲动和其它内脏感觉信息的第一级中继站,参与介导味觉分辨以及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的功能调制。  ①味觉核发出二级味觉纤维沿同侧被盖中央束central tegmental tract,至丘脑,继而上传至额叶岛盖部frontal operculum和岛叶insular lobe前部皮质,介导味觉分辨。  ②心一呼吸核通过对脑桥、延髓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疑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局部投射以及对胸、腰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的下行投射,参与整合血压、呼吸率和胃肠道运动等传入信息和自主神经系功能。  ③心一呼吸核的上行投射至臂旁核,继而至下丘脑和杏仁核,参与对自主神经系和内分泌功能,如:对哺乳与生殖行为的调制。  5)一般躯体感觉柱:此柱位于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由3个与三叉神经有关的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V)、三叉神经脑桥核pontine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和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Ⅶ、Ⅸ、Ⅹ )。三叉神经中脑核相当于感觉神经节,是外周的初级假单极感觉神经元胞体聚集于中枢神经系之内的特殊现象。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是结构与功能上互相联系的复合体,主要接受来自面部皮肤、眼、牙和口、鼻腔粘膜的初级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终止。在与外周初级传入的联系上,二者有分工,又有广泛的核内联系。  ①三叉神经脑桥核: 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平面的颅侧,三叉神经运动核与小脑中脚之间,向尾侧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相续。三叉神经感觉根含粗、细不等的传入纤维,入脑后,部分纤维分叉,成为上行支与下行支,部分纤维不分叉,分别上行或下行。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上行支中大量传递触觉冲动的粗纤维终止,其功能主要与头面部皮肤、口腔软组织和牙的触、压觉有关。该核亦接受部分传递痛觉冲动的细纤维终止  ②三叉神经脊束核: 颅侧端达脑桥中下部,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尾侧端在1、2颈髓节段与后角相续。该核的外侧始终与三叉神经脊束spinal trigeminal tract贴邻,并接受此束的终止。二者在延髓下部,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浅表;在延髓上部,位于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在脑桥中、下部,二者位于前庭神经核的腹外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可分为三个亚核,从颅侧向尾侧依次为:颅侧亚核、极间亚核和尾侧亚核。分别位于脑桥中下部、延髓上部和延髓下部。尾侧亚核在细胞构筑上相当于脊髓后角Ⅰ~Ⅵ层,二者的第Ⅱ层,即胶状质相同,与痛觉冲动的传递和调制有密切关系。三叉神经脊束由三叉神经感觉根下行纤维汇合而成,大部分为传递痛、温觉的细纤维,亦含部分传递触觉冲动的粗纤维。来自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及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在三叉神经脊束的背侧缘加入此束,终止于尾侧亚核。尾侧亚核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痛觉以及舌咽神经分布区,如:腭扁桃体、舌后1/3及附近咽壁粘膜的痛觉密切相关。  ③三叉神经中脑核: 位于三叉神经脑桥核上端至上丘平面,室周灰质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外侧边缘。其外侧为该核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与中枢突构成的三叉神经中脑束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tract。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周围突将来自咀嚼肌的本体感受冲动,经其中枢突传递至三叉神经脑桥核背内侧部、脊束核颅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附近网状结构,继而经丘脑腹后内侧核传至大脑皮质。  6)特殊躯体感觉柱:此柱位于内脏感觉柱外侧,延髓上部至脑桥下部平面,菱形窝前庭区的深面。由两个核群组成:蜗神经核cochlear nuclei(Ⅷ)和前庭神经核vestibular nuclei(Ⅷ)。 ①蜗神经核:由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组成,分别位于小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蜗腹侧核又包括蜗腹侧前核和蜗腹侧后核。蜗神经核接受蜗神经初级听觉纤维。蜗神经核既可发出交叉的二级听觉纤维,在对侧的外侧丘系上行;也可经由听觉通路其它中继核(上橄榄核和外侧丘系核)发出三、四级听觉纤维,在两侧的外侧丘系上行,从而将每一侧耳的听觉冲动传递至双侧下丘及听觉中枢。  ②前庭神经核:主要由前庭下核、内侧核、外侧核和上核组成。前庭神经核接受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是小脑传入和传出通路的重要中转站。前庭神经核经内侧纵束及构成该束降部的前庭脊髓内侧束medial vestibulospinal tract,协调眼球运动和头部姿势;经前庭脊髓外侧束 lateral vestibulospinal tract,协调抗重力肌张力。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双向联系,是前庭系功能紊乱,导致晕动病的解剖学基础。前庭神经核上行投射至丘脑腹后核,继而至大脑前庭皮质(位于第5区,顶叶中央后沟与顶内沟交界处),使平衡觉冲动上升为意识,如:对头部运动、方向和平衡的感知;前庭刺激时,恶心和眩晕的感觉。

问题一:大脑、小脑与脑干分别控制人的哪方面 20分 大脑是人体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掌管一切活动,包括思维和运动。

小脑是人体内与运动协调有关的调节中枢,接受大脑的管理并为大脑对全身运动的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脑干畅有基本生命中枢存在,除了接受大脑的管理外,同时也是大脑与全身所有部位的运动和感觉信息传导通路的必经之地。

正如snow_所说,没有了大脑,人不一定会“死亡”,可能会以“植物状态”存在。

小脑损伤,不影响生存,但会出现运动协调性的障碍,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而脑干受损,如果伤及生命中枢,则必死无疑。

问题二:脑干主要控制什么的运动 从医学角度看,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大脑皮层,包被大脑半球沟和回外层的灰质,是调节机体机能的最高部位。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新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要作用;而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虽也有发展,但在机能上已从属于大脑皮层。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的大脑皮层更产生了新的飞跃,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说脑干是生命中枢,皮层是想东西的

问题三:人并住呼吸受脑干里的什么控制 肯定是延髓了,呼吸循环中枢就在那里,不大脑皮层控住,所以自己想憋死自己是不可能的,老师让我做个这个实验,差点就快憋死了。。

问题四:人的脑干的作用是什么 其他答案脑干(brainstem)上承大脑半球,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 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延髓和脑桥恰卧于颅底的斜坡上。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经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进入: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至脑干的左边,然后再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者,先送入脑干的右边,再传到大脑。 脑干的外形 脑干腹侧面(图) 在延髓的正中裂处,有左右交叉的纤维,称锥体交叉,是延髓和脊髓的分界。正中裂的两侧纵行的隆起,为皮质脊髓束(或锥体束)所构成的锥体。脑桥的下端以桥延沟与延髓分界,上端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1.延髓的外形: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之间。有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舌下神经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脑桥的外形:有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沟、桥臂、三叉神经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角。 3.中脑的外形:以视束与间脑分界,有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脑干背侧面(图) 延髓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称为闭合部,其室腔为脊髓中央管的延续,正中沟的两侧为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中分别隐有薄束核与楔束核。脑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部。在第四脑室底具有横行的髓纹,是延髓和脑桥的分界标志。 1.延髓和脑桥:有第四脑室底、菱脑峡、左右小脑上脚、前后髓帆、滑车神经 2.菱形窝:是第四脑室底。菱形窝下界:薄束、楔束结节、小脑下脚。上界:小脑上脚。两侧角: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髓纹、界沟、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蓝斑、外侧区、前庭区、听结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 3.中脑的外形:顶盖、上下丘、上下丘臂。 脑干部位又包括以下四个重要构造: 1.延髓(medulla)延髓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2.脑桥(pons)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 3.中脑(midbrain)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 4.网状系统(reticular system)网状系统居于脑干的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 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神经核的排列规律,自界沟由内向外: 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向腹侧迁移)、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感觉核、特殊内脏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向腹外侧迁移)、特殊躯体感觉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核:交叉出脑,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舌内、外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向腹侧迁移)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面神经核:支配全部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背侧核:额肌眼轮匝肌。 腹侧核:口周围肌。 疑核:纤维加入舌咽迷走副神经支配咽喉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扩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纤维加入面神经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口腔鼻腔的腺体。 下泌涎核: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耳神经节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纤维经迷走神经,在器官内和旁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

问题五:脑干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生物节律吗 下丘脑而不是脑干主要作用是控制生物节律。

脑干的功能主要四调节呼吸和心血管运动。

问题六:脑干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生物节律吗 脑干的功能与脊髓相似,也有反射与传导两种功能。脑干的反射功能远较脊髓的复杂,尤其是延髓网状结构内存在重要反射中枢,如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等。下面主要介绍与临床有关的脑干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将在视觉传导路中叙述。

1.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是以棉花轻触一侧眼球的角膜,引起双眼闭合。

其反射通路是:

角膜→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及脊束核→两侧面神经核→两侧面神经→两侧眼轮匝肌。

一侧眼球角膜,可引起两眼闭合,其中 侧的反应称直接角膜反射,未 侧的反应称间接角膜反射。

2.咽反射: 咽反射是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引起软腭或腭垂上提及呕吐的动作。

其反射通路是:咽后壁→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孤束核→疑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软腭肌、咽肌。

该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咽反射即消失,如其中的传出神经受损,还伴有患侧软腭低于健侧、腭垂偏向健侧、吞咽困难、呛咳等。

3.瞳孔对光反射:见视觉传导路。

问题七:大脑、小脑与脑干分别控制人的哪方面 20分 大脑是人体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掌管一切活动,包括思维和运动。

小脑是人体内与运动协调有关的调节中枢,接受大脑的管理并为大脑对全身运动的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脑干畅有基本生命中枢存在,除了接受大脑的管理外,同时也是大脑与全身所有部位的运动和感觉信息传导通路的必经之地。

正如snow_所说,没有了大脑,人不一定会“死亡”,可能会以“植物状态”存在。

小脑损伤,不影响生存,但会出现运动协调性的障碍,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而脑干受损,如果伤及生命中枢,则必死无疑。

问题八:脑干主要控制什么的运动 从医学角度看,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大脑皮层,包被大脑半球沟和回外层的灰质,是调节机体机能的最高部位。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新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要作用;而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虽也有发展,但在机能上已从属于大脑皮层。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的大脑皮层更产生了新的飞跃,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说脑干是生命中枢,皮层是想东西的

问题九:人并住呼吸受脑干里的什么控制 肯定是延髓了,呼吸循环中枢就在那里,不大脑皮层控住,所以自己想憋死自己是不可能的,老师让我做个这个实验,差点就快憋死了。。

问题十:人的脑干的作用是什么 其他答案脑干(brainstem)上承大脑半球,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 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延髓和脑桥恰卧于颅底的斜坡上。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经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进入: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至脑干的左边,然后再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者,先送入脑干的右边,再传到大脑。 脑干的外形 脑干腹侧面(图) 在延髓的正中裂处,有左右交叉的纤维,称锥体交叉,是延髓和脊髓的分界。正中裂的两侧纵行的隆起,为皮质脊髓束(或锥体束)所构成的锥体。脑桥的下端以桥延沟与延髓分界,上端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1.延髓的外形: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之间。有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舌下神经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脑桥的外形:有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沟、桥臂、三叉神经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角。 3.中脑的外形:以视束与间脑分界,有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脑干背侧面(图) 延髓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称为闭合部,其室腔为脊髓中央管的延续,正中沟的两侧为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中分别隐有薄束核与楔束核。脑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部。在第四脑室底具有横行的髓纹,是延髓和脑桥的分界标志。 1.延髓和脑桥:有第四脑室底、菱脑峡、左右小脑上脚、前后髓帆、滑车神经 2.菱形窝:是第四脑室底。菱形窝下界:薄束、楔束结节、小脑下脚。上界:小脑上脚。两侧角:第四脑室外侧隐窝。髓纹、界沟、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蓝斑、外侧区、前庭区、听结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 3.中脑的外形:顶盖、上下丘、上下丘臂。 脑干部位又包括以下四个重要构造: 1.延髓(medulla)延髓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2.脑桥(pons)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 3.中脑(midbrain)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 4.网状系统(reticular system)网状系统居于脑干的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 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神经核的排列规律,自界沟由内向外: 一般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向腹侧迁移)、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感觉核、特殊内脏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向腹外侧迁移)、特殊躯体感觉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核:交叉出脑,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舌内、外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向腹侧迁移)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面神经核:支配全部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背侧核:额肌眼轮匝肌。 腹侧核:口周围肌。 疑核:纤维加入舌咽迷走副神经支配咽喉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瞳孔扩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纤维加入面神经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口腔鼻腔的腺体。 下泌涎核: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耳神经节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纤维经迷走神经,在器官内和旁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

应该是上斜肌

脑神经简表顺序及名称纤维成分起核终核分布I嗅神经特殊内脏感觉嗅球嗅粘膜II视神经特殊躯体感觉外侧膝状体视网膜III动眼神经躯体运动动眼神经核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动眼神经副核

(E-W核)瞳孔括约肌,睫状肌IV滑车神经躯体运动滑车神经核上斜肌V三叉神经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中脑核头面部皮肤、眼、鼻、口腔粘膜,牙及牙龈、硬脑膜、舌前2/3粘膜特殊内脏运动全部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等VI展神经躯体运动展神经核外直肌VII面神经特殊内脏运动面神经核全部表情肌,

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镫骨肌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上泌涎核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鼻、腭腺体,舌前2/3味蕾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外耳道、耳后皮肤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VIII前庭蜗神经特殊躯体感觉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耳蜗螺旋器IX舌咽神经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下泌涎核腮腺特殊内脏运动疑核茎突咽肌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软腭、咽,咽鼓管,鼓室,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舌后1/3味蕾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舌后1/3粘膜,

耳后皮肤X迷走神经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迷走神经背核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腺体特殊内脏运动疑核咽喉肌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胸腹腔内脏,咽喉粘膜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耳廓,外耳道皮肤,硬脑膜XI副神经特殊内脏运动副神经核(脊髓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特殊内脏运动疑核(延髓部)咽喉肌XII舌下神经躯体运动舌下神经核舌内、外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7435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6
下一篇2023-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