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胯的重要作用,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胯?胯在解剖学上的位置是哪里?
传统上讲拳在谈到人体上的部位时往往不够精确,尤其我们口头语言更是不严谨,造成很多误解和不理解。只有把这些身体部位细节弄明白,才能一说就明白了怎么做,才能知道每一个太极拳的动作锻炼的是哪?才能做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统一太极拳的术语,不会一个师傅解释的一个样,教的一个样,才能使太极拳的训练既有个性又有统一的标准,才能传统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更有益于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和提高。
很多拳理传统上讲的非常好,但是现代人理解不了,需要把经典用现代的语言简单,清晰的描述出来,让更多刚刚接触太极拳的朋友能看懂,能够知道怎么练。不管是养生还是技击都是有意义的。
我在讲拳理拳法的时候一般会先讲对应的解剖学上的定义,来避免描述不准确。同时对人体器官的直观了解也有助于内观禅修。
胯骨,即髋骨,构成骨盆外侧半的向上扩展的大骨,有时口头上我们也叫盆骨,严格讲胯骨只是盆骨的一部分,只不过是盆骨上最大的骨骼。
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的,出生时,这三部分被透明软骨分开,到到25岁时,三个区域将融合在一起合成一块骨。
耻骨是位于骨盆前方的两片骨头,中间有空隙而非紧靠在一起,两片骨头间靠韧带及纤维软骨组织联接起来,这个区域就叫耻骨联合。
骨盆是由两块髋骨和一块骶骨(还有尾骨)组成的。
两个髋骨在耻骨联合处连接,并与骶骨和尾骨(脊柱的骨盆部分)一起构成骨盆的骨骼组成部分,即围绕骨盆腔的骨盆带。它们在骶髂关节处与骶骨连接,骶骨是轴向骨架的一部分。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形成腰骶关节,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骶椎的数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时称腰椎骶化。
尾骨略呈三角形,由3~5节尾椎愈合而成,一般在30~40岁才融合完成。尾骨在晚年可与骶骨相愈合形成一骨。
胯关节就是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属球窝关节,是典型的杆臼关节。髋关节是人体里面最大一个关节,一个最大的负重的关节,它需要很坚强的关节囊,肌肉附着,髋关节囊本身有韧带加强,其中髂股韧带是全身最强的韧带,激烈的运动都需要髋关节的运动。
髋关节周围就是我们人体最大的肌肉-臀大肌,也是最强大的肌肉之一!人体力量的源泉。
臀部肌肉覆盖的面积很广,许多下肢的动作都需要臀部的参与才能完成。臀部的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运动水平。只有臀部才能提供运动中所需的超强爆发力。
一切人体运动皆是依靠肌肉收缩实现的。太极拳的发力同样离不开肌肉收缩。只不过太极拳利用的是人体的脊柱附件核心肌肉和胯部等力量最大的肌肉,以及韧带、筋等。
东汉·许慎《说文》胯,股也。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我们一般讲的胯其实就是骨盆的区域,是包括了骨盆的盆骨的,不仅仅包括胯骨。胯既包括骨骼也包括肌肉,韧带等等,我们在谈拳理拳法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骨骼会更容易理解,也容易讲清楚,但是必须明白这这是一种便宜说法。
《拳论》中说:“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说裆劲其实说的是胯。
讲到这里我们才基本明白平时说的胯包括什么,下面就要仔细分析拳论和拳理之中关于胯的动作究竟指的是哪一个部位。只有明白了这一点练习才能有的放矢。
第一个动作就是开胯
开胯的第一个意思,开髋关节
不管是舞蹈,瑜伽还是体操,武术等都离不开开胯,一般都认为这个胯指的是髋关节,髋关节有6个活动方向,开胯就是使髋关节的各个活动方向加大,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字马,就是开髋关节的一个动作和结果。
使髋关节活动度加大,就是平时所说的开胯,活胯,是最主要锻炼的地方。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借鉴舞蹈,体操,瑜伽,杂技等等各种运动的动作来进行开胯,开髋关节,太极拳的开胯在这一点没有什么特殊性,所有其他运动的开胯方法技巧都可以借鉴。
开髋关节的动作很多,不需要多讲了,只讲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开胯动作,就是静坐,在双盘单盘打坐时也是在开胯,时间短感觉到的都是腿难受,时间长了就能感觉到胯了,时间一到要够长才行,一般每天8个小时以上。
不同的动作拉伸的髋关节韧带部位都是不一样的,结合解剖学有目地的去练习比较好。
开胯的第二个意思,开耻骨联合和骶尾关节
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接而成,有耻骨上韧带、耻骨弓状韧带加强,有人将耻骨联合算做半关节。
太极拳中有人把开胯也叫圆裆还有叫调档,吊档,开裆园胯,裆部(即会阴部)要开圆,不可夹成人字形似的尖裆,要两膝微向外分开,胯根撑开。
开胯圆裆的动作核心不是膝盖,不是两胯,圆裆不一定非要两脚两膝向外分开,外形也可大可小,不一定非要两脚分开很大。重点是尾闾。卷尾闾是动作,是因,开胯圆裆分膝是果。主动力是尾闾向前卷再向上提,自然就会开胯圆裆分膝。尾闾能上卷才能虚灵,人体重心并不是像秤砣一样落到地面,而是通过尾闾上卷向上提,带动大腿内侧筋收缩,人体在松沉的基础上有上提之意,松沉同时上提,才会虚灵,圆活,才不会迟滞。
只有做好圆裆,重心转换,虚实变化才能灵活,才有圆活一说。圆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支撑,重心稳定。
练太极的人体中总是存在两股相反的力量,开中有合意,化中以含发,不知不觉中完成力量的圆融转化。常常守中,用中,着着式式不离中,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任何方向发力。这两股相反力量的存在最终形成身体的整劲。
练拳不能陷入一些名词名相当中,有很多名词如收臀、敛臀、溜臀、坐胯、落胯、掖胯、松腰、腰眼后突、腰伸直、垂尾闾、扣尾闾这些词都是从臀和胯、腰的角度去描述卷尾闾这个动作带来的外形特征,不是用力或者动作的主体,只要抓住卷尾闾这个动作,自然全都能做到了。
尾闾向前卷再向上提(上图左侧),这个卷尾闾的动作就是在开耻骨联合,女性分娩时,耻骨联合之间的裂隙增宽,以便胎儿顺利娩出。力量是由尾闾推动,带动髋骨向两侧打开,髋骨的向两侧打开动作通过髋关节推动股骨头,再传递到膝关节促使膝关节外分,膝关节外分的力量通过小腿传到脚上,推动脚尖外分打开。胯为人体下半部分的根节,这个过程就是“根节催”的原理。在拳架中不同式细节上会有所变化。
刚开始胯部没有觉知时是无法做到根节催的,只能先从最容易的脚膝去调整,通过脚和膝带动胯分开,带动坐胯,整个过程和以后先动尾闾是反着的,是练拳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懂劲永远做不对动作,即使外形看着再漂亮也没有里边的劲力传递,也不算入门。
懂得用胯去催动膝和脚,懂得转胯一般膝盖就不会受伤,膝盖受伤主要是因为拳架膝盖不过脚尖的错误理解,和打拳时的膝盖拧转这些违反生理常识的动作。
卷尾闾的主动用力点是尾闾,尾骨,其实就是尾闾周围的肌肉收缩,有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和尾骨肌,这三部分肌肉一起控制尾骨。耻骨尾骨肌专业叫尾骨肌,简称PC肌,PC是耻骨和尾骨英文字母的字头简称。卷尾闾就是一定会锻炼到耻骨尾骨肌。
男子的PC肌是从阴囊到肛门之间的肌肉群,它起着抬起阴茎的辅助作用;女子的PC肌是阴道到肛门之间的肌肉群。经常练习PC肌,可以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对提高性兴奋度和阴道收缩能力等肯定是有作用的。对痔疮、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和女性尿道括约肌的锻炼也很有好处。国内外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提肛也是锻炼耻骨尾骨肌的方法,很多养生和气功武术都把提肛和卷尾闾混为一谈,就在于这两个动作都会锻炼到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提肛肌由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所组成。
提肛和卷尾闾都可以锻炼到尾骨和尾骶关节,这就方便了我们练习尾闾,在平时坐着或站立都可以进行尾骨肌的收缩练习,练习久了自然会有效果。
提肛时腰椎可以一点不动,但是卷尾闾一定要骶椎腰椎尾骨一起运动。
很多拳师特别重视尾闾的重要作用,是脊柱之机关,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地,练拳时尤其要留意骶椎尾骨。
卷尾闾能调动整个脊柱形成竖弓形,力量沿脊柱纵向传递到肩,通过沉肩传到肘,通过坠肘传递到手。寸劲,弹抖劲都离不开卷尾闾,会做卷尾闾手才能放松,在做动作是发力点在尾闾处,意念在尾闾处,其他地方只不过是力量传递点而已,自然能松,整个过程就是动量传递。
再加上胯的横向力就形成了整体的螺旋劲,太极拳的动作是腰胯合一的。骶椎及时脊柱的一部分也是胯的一部分,主要是我们练拳时自己要分清老师指的是腰还是胯,具体到每一个骨骼我们才不会练错。
据报道太极拳名师董虎岭晚年因糖尿病而腿部截肢坐在轮椅上,也能将人打出丈远。太极拳名家李经悟晚年前列腺手术后,行动不便,坐于椅上犹能发放人。原因何在?坐着胯不动但是腰可以动,腰动的结果和卷尾闾形成相同的一个结,腰一折叠,命门后突,后背弓成,力由脊发,力量节节贯穿传递到手上,一样化发。
练太极拳还得糖尿病和前列腺,能发人有什么用?养生如此不练也罢。太极拳应当能治糖尿病和前列腺才对。
人各有志,养生技击目的不一,切莫混为一谈。
太极拳论中讲一动无有不动,关键在于尾闾要动,胯要动。
胯动是盆骨内部之间的相对运动,不是整个身体乱晃,不是扭腰,腰椎不适合扭转,最好不做扭转发力,避免受伤。扭腰则胯不动,则肩胯难合,肩胯不合,更何论手足合。传统拳里句话叫腰马合一,讲的是腰胯合一,一起转动,腰避免单独扭转,旋转必带胯。
蹲墙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动作,非常好,以后再专门讲这个。
开胯的第三个意思,开骶髂关节
太极拳中的开胯并不是单纯的指髋关节,更重要的是指增加骶髂关节的活动度。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
骶髂关节有强韧带,很难锻炼到,一般的舞蹈瑜伽,体操等等运动员,胯关节都能开的很大,而内家拳练习者很少有能做到一字马的,但是内家拳发出来的力量不是舞蹈运动员所能比的。区别就在于内家拳的开胯还包含了骶髂关节的锻炼,强韧带意味着强大力量,太极拳拳架看着慢慢的,但是每一个动作都在做胯的开合,就包括了骶髂关节的开合和骶骨与尾骨间的动作。
骶骨既是脊柱的一部分也是盆骨的一部分,是连接髋骨和脊柱的连接点,骶髂关节是连接人体最大两组力量的核心地方,是身体最大的纵向力和最大的横向力的转换结合地,能不能形成身体的整劲,关键就在于这个连接点。纵横交汇才能产生螺旋,能量汇聚集中,就是身体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体现,大到宇宙星辰,小到DNA,螺旋结构数不胜数,身在其中的我们人体自然也无法离开螺旋。太极拳的动作亦是由螺旋组成,手臂走螺旋,身体有螺旋,练时常有,用时才灵。平时讲的缠丝劲,“滚钻”之力其实就是身体走的螺旋。
内家拳用龙虎之力来形容脊柱和胯的力量。太极拳放松的是手臂和腿部四肢末梢的肌肉,才能重点使用脊柱和胯周边的肌肉,才能学会独立的控制胯部动作,所以练习太极拳胳膊腿的肌肉不会变强,但是胯和脊柱的肌肉,就是臀大肌和脊柱两侧的竖脊肌,腰肌这些肌群和韧带筋骨会增强。骶骨上没有肌肉,是臀大肌和竖脊肌连接的三角地带,竖脊肌贯穿联结上下和脊柱的横突左右,起到了一个像水泥里的钢筋作用。
基本的原理就是用进废退,肌肉放松就只能用筋骨调整身体,多用脊柱和胯部分的肌肉,这些筋骨和肌肉自然就会增长变强。
太极拳不是不长肌肉,初期甚至中期脊柱和胯部的肌肉一定是增长的,才能发挥出打击力量,但是只有放松才能节节贯穿将力量传递至手上,只有末梢的放松才能在锻炼到脊柱和胯部肌肉的同时增强觉知力,控制力,有觉知方能控制。
光有这些肌肉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关节的韧带,一般传统上叫做筋,当然筋的概念更广泛,但是在此就认为是韧带肌腱有利于理解和练习。脊柱、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韧带形成张力,力量才能形成崩弹的效果,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不管是绝对力量还是速度都需要有韧带的参与。
如果想锻炼控制这些韧带就要做相应的动作,一般拳架都包括了,放松不放松都可以锻炼到,放松重要是增强觉知力,可以体会到骨架支撑,对于筋和肌肉的练习作用不大,完全可以借鉴各种单式动作练习关节。
张三丰的十三势歌决中讲“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里的腰隙,腰间,有人说是命门或丹田或腰眼,似有不妥。命门和丹田早就有了名称如果是指命门为何不直接说,反而用腰隙,腰间,于理不通,腰眼和腰隙也对不上。古人将骶骨骶椎算作腰的一部分也是合理的,隙和间对于骨骼缝隙和中间完全说得通,而下两句“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谁求,屈伸开合听自由”都是在讲的骶椎的部位,上下呼应,重点都是在讲骶髂关节,骶椎,尾闾这个练拳重要部位。
经常把腰骶连在一起称呼,有时候太极拳中说腰其实讲的是腰骶或者是胯。比如说有时候转腰是在说转腰胯。
下丹田就在盆骨的中心,子宫或精囊是生命延续,繁衍后代之所,理应受到重点保护,所谓的丹田鼓荡,丹田开合其实就是说的骶髂关节,骶椎,尾闾的动作,再具体点的动作就是卷尾闾,和髋骨的开合。
能够专门练习骶髂关节的动作并不太多,或者说一般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关节,甚至不知道这个关节能动。
八卦掌走圈的作用简单讲就是在活动骶髂关节,在开骶髂关节,每一步都是在拉伸骶髂关节的韧带,所以效果神奇。走圈其他的好处和这个相比都是次要的,其他的功效比如所谓的拧转螺旋劲,整劲,身体灵活等等其实都是在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开合灵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至于说在转圈中放松体会天人合一,无人无我境界等感受其实是属于行禅的范畴和走圈没有必然联系,此点上转圈并无特别出色的地方,走路静坐同样可以达到而且会更容易。但是开骶髂关节和走圈是最直接的因果关系,胯关节都是次要的,走圈转掌作为八卦掌的基本功,是练习八卦掌的人必须要学的,练习太极拳平时也应当经常练习。
咏春的站桩两只脚向中间扣,达到的效果也是松开骶髂关节,和走圈是一样的。
赵堡太极拳还有一个在拳架中练习胯的动作就是单侧髋骨的起落,提起脚,不是脚蹬地,不是只抬脚,是提胯,提单侧胯骨,髋骨。落脚时是单侧胯骨落,如此提脚落脚自然极轻,脚底不受力,膝盖不受力。如欲提胯必须先合胯,合胯后移重心使欲提胯的腿变成虚腿。每一次转换都包括了胯的开合起落。所以赵堡太极拳看起来会比较放松,如行云流水,潇潇洒洒。外行看不出门道,其实内含坚刚。
在上楼梯是有意识的不用大腿的力量而用提胯迈台阶,膝盖尽量少许弯,可以避免膝盖受力,走路会很轻盈,不会踩得楼梯很大声音。先打个预防针,这样上楼梯,胯是很累的。在练踢腿时,先提胯,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会掌握的很好,发力点是胯,合着内脏,上半身形成整劲,整个身体的提坠,身体重量,韧带肌肉收缩几股力量合成一处,形成巨大的打击力。
总结一下,松开骶髂关节的动作基本都是脚尖向中间合,来拉伸骶髂关节的韧带。
骶髂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利。平时谚语所说的“月子病月子养”的原因,就是耻骨联合,骶髂关节这几个关节的韧带不容易打开松弛,药效难以到达,只能等再生个小孩时,关节松动邪气排出,病就好了。
赵堡太极拳拳架几乎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做胯的开合起落,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锻炼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长期练习可以使韧带松弛关节松动,也就是说练习太极拳可以治好月子病,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顺产。
衡量一套拳架好不好,其一就是看是否能够锻炼到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能否够松开骶髂关节。
松开骶髂关节可以说是太极拳或内家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个动作就是活胯
活胯的重点是髋关节和腰骶关节,腰椎的松活,这几个关节松活胯就会灵活的转动,活胯一定活腰。比如说肚皮舞,胯部动作非常快,看起来整个胯非常灵活,是腰椎,腰骶关节和胯关节的松活,这里的胯是一个整体的活,没有内部相对的活,没有锻炼到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所以说练习肚皮舞如果不有意识的去练习盆骨内的关节,舞蹈对于生小孩顺产不一定有太大帮助。
第三个动作就是松胯
松胯的范围就更广泛一些了,包括开胯和活胯,胯部活动的各个关节都要能松开。肌肉也要放松,不能肌肉一直紧张。
总结而言胯在我们太极拳当中的重要作用是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 不懂胯外三合就做不对,就练不好太极拳。
第二 技击离不开胯,胯身体旋转的力量来源,最大力量的部位。
第三 养生同样也离不开胯,重要器官在盆腔内,下丹田所在地,身体灵活也主要由胯决定。
“练拳不练步等于没练,练步不练胯等于白练”,“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教拳不教胯,教胯师傅怕”这些俗语都是在强调胯的重要性。
胯不止在武术中重要,在各种运动中都很重要,这是基本的人体结构所决定的。
太极拳很多关于胯的动作都不是独立的,不能说锻炼了这个关节就不锻炼那个关节,关键在于意识作用在哪里。虽然这里是从解剖入手,但越练,功夫越深,意就越重要。
在脊椎动物解剖学中,髋关节既可指代一个解剖学区域,亦可指代一个关节。髋关节区位于臀部外前侧,髂嵴内侧,覆盖了股骨大转子。
儿童髋关节发展还远远没有完成,其特点是Y的髋臼软骨没有或更大距离三个骨愈合,股骨头只出现小碎屑骨化中心,髋臼和股骨头比例的大小相差很大,两个之间的距离宽,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常见的,但已经开发了它的结构。
扩展资料:
解剖结构:
股骨关节面占头部面积的2/3,嵌在髋臼内。髋臼的月面环绕着充满脂肪的髋臼窝。髋臼唇与边缘的附着增加了髋臼的深度。髋臼横韧带封闭髋臼切口,神经血管穿过韧带下的关节。髋臼凹陷与股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间隙为髋间隙,正常成人髋间隙宽度为4~5mm。
间隙的上半部分较窄,表示两个相对的骨关节之间的距离。下半部分更宽,显示股骨头部和髋臼基部之间的距离。在正位膜上,正常人股骨颈下缘与闭孔上缘没有连接,而是一起形成一个较为自然的弧形曲线,称为顺上曲线。
关节囊一般坚硬厚实,后、下部分较弱。附着于髋臼周缘和髋骨横韧带;在股骨中,前部附着于转子间线,顶部和底部附着于大、小转子附近,后部附着于距转子间嵴约1cm处。
-髋关节
人体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及足肌。
一 盆带肌
盆带肌分为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
盆带肌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
髂腰肌是由腰大肌和髂肌两块肌肉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两肌相合,经髋关节前内侧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
阔筋膜张肌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展和内旋。
盆带肌后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臀大肌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臀中肌和臀小肌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纤维使骨盆前倾;
梨状肌
起点:起于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闭孔内肌: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由坐骨孔出骨盆止于转子窝,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5.闭孔外肌: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经股骨颈后方止于转子窝,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6.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转子间嵴,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
大腿前外侧群:股四头肌、缝匠肌。
股四头肌
起点:此肌有股直肌、股中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四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相合,成一条强有力的腱,由前面及两侧包绕髌骨,并在髌骨下方形成髌韧带,借此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使小腿伸,股直肌还能使大腿屈。远固定时,可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
缝匠肌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外旋和外展,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大腿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起点:耻骨肌和长收肌起于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于耻骨下支外面。
•止点:耻骨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长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内收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大收肌
•起点:起于从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股薄肌
起点:起于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和屈,还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可使骨盆前倾。
大腿后群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半腱肌和半膜肌
•起点:起于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股二头肌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上半部。
•止点:止于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时,长头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则使骨盆后倾。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小腿前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
胫骨前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肌腱从内踝前方通过,止于内侧(第1)楔骨和第1跖骨底。
功能:维持足弓
趾长伸肌
起点:起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前面上3/4和相邻骨间膜。
止点:该肌共有5条腱,其中四腱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另一腱止于第5跖骨底,称第三腓骨肌(此肌只有人类才有)。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伸和外翻,并使2~5趾伸。
拇长伸肌
起点:起于腓骨内下半和小腿骨间膜。
止点:止于拇趾远节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拇趾伸,并使足伸和内翻。
小腿后群: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胫骨后肌。
小腿三头肌
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止于跟骨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跖屈、腓肠肌还能在膝关节处屈小腿。远固定时,在膝关节处拉大腿向后,协助伸膝,有维持人体直立的功能。
趾长屈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后中部。
止点:有4条腱分别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底的跖侧面。
功能:固定时屈趾,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拇长屈肌
起点:起于腓骨后下2/3处。
止点:止于拇趾远节趾骨底跖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为屈拇趾原动肌,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胫骨后肌
起点:起于胫、腓骨后面及小腿骨间膜。
小腿外侧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起点:均为起于腓骨外侧,腓骨长肌在上2/3,腓骨短肌在下1/3。
止点:两肌腱从外踝后面转至足底,腓骨长肌腱经足底止于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底。腓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为足外翻的原动肌,协助足跖屈,有维持足弓的功能。
足肌
足肌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
足背肌只有两块伸趾的短肌
足底肌分为内、外侧和中间三群。足跖侧诸肌的功能与其名称相适应。
髋关节周边的解剖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形成一个倒v字形
B臀大肌在髋关节的近端后方
C腘绳肌在臀大肌的近端
D旋转肌位于最深层
E沿缝匠肌内侧行走的是髂腰肌,持股计,长收肌和股薄肌
正确答案:C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和肩关节一样,能进行任意方向运动,只是幅度比较小而已。特点是头小臼深并有髋臼唇,稳固性较大;关节囊紧张坚韧,其后下方薄弱;囊周围韧带多而强韧,分囊内和囊外两种,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营养股骨头,髂股韧带可限制大腿过伸,耻股韧带可限制大腿的外展和旋外,坐股韧带可限制大腿旋内,轮匝带可限制股骨头向外脱出。
至于各种运动就要考虑髋肌大腿上的肌肉了1)髋肌前群有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后群有臀大中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闭孔外肌2)大腿肌前群缝匠肌,股四头肌;内侧群有五块肌耻长股短大(简写啦=。=)后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至于神经支配一般是不会考这么变态的,Bless~~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时。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肱肌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喙肱肌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