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支撑的动作描写作文

平板支撑的动作描写作文,第1张

1 关于做平板支撑的作文

所谓的平板支撑就是类似于俯卧撑的一种简单肌肉训练,它的动作要领也很朴素:首先俯卧,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踩地,身体离开地面,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腹肌收紧,盆底肌收紧,脊椎延长,眼睛看向地面,保持均匀呼吸。一般刚开始接触这项运动的人每组能够保持30秒,每次训练4组,组与组之间间歇不超过20秒。

做平板支撑时一定要注意肘关节和肩关节与身体都要保持直角。在地板上进入俯卧姿势,用你的脚趾和你的前臂支撑你的体重。手臂成弯曲状,并置放在肩膀下。任何时候都保持身体挺直,并尽可能最长时间保持这个位置。若要增加难度,手臂或腿可以提高。肩膀在肘部上方,保持腹肌的持续收缩发力,保持臀部不高于肩部,脚之间与肩同宽。

这项健身方法可以锻炼核心肌群,让人瘦得更健康,远离下背疼痛。同时能够塑造腰部、腹部和臀部的线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维持肩胛骨的平衡,让背部线条更迷人。由于这个动作要保持颈部前倾,可以锻炼颈部肌肉,更有治疗颈椎病的作用,其方式类似于骑行治疗颈椎病的功效,都是纠正坐姿不正确导致的肌肉疲劳。

2 鼓励他人去运动的作文

我想:妈妈一定是工作压力太大,得了世界疼痛病中的劲肩腰腿痛!我上网查了查怎么才能治好劲肩腰腿痛,查呀查,终于查到了。

这个方法就是平板支撑。妈妈工作了一周,每到周五晚上,一回到家,她就筋疲力尽地瘫坐在沙发上:“杨益诚,给我揉揉肩吧。”

我给妈妈揉了揉肩,左一下,右一下,直到她不疼为止。 我想:妈妈一定是工作压力太大,得了世界疼痛病中的劲肩腰腿痛! 我查了查怎么才能治好劲肩腰腿痛,查呀查,终于查到了。

这个方法就是平板支撑。我满怀自信地对妈妈说:“我们来做平板支撑吧,做了平板支撑,你就不会那么难受了!”妈妈高兴极了:“是吗?那赶快试试吧。”

我和妈妈做起平板支撑来,我们比谁做得久。一开始妈妈只能做几十秒,我却轻松地能做1分30秒。

我鼓励妈妈:“加油,一定要坚持,不要松懈!”妈妈听了我的话,继续努力,最后,她终于一次又一次打破了自己的记录!两三个月里,我们每天坚持做平板支撑,妈妈的劲肩腰腿好了很多,我也不用再给她做 了! 除了做平板支撑之外,周末,我还会让妈妈跟着我一起去骑单车、打乒乓球、爬山等等。我们的身体都变得棒棒的,同时,我们还享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3 如何做平板支撑

平板支撑是训练核心肌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动作很简单:俯卧,两肘打开与肩同宽,肘关节支撑于地面,上臂与躯干尽量保持90°。两脚尖并在一起减少支撑面积。

颈部自然伸直,眼睛看向前下方,挺胸,使头、肩、髋和下肢等部位保持在同一平面,腹部肌肉、盆底肌收紧,使脊椎骨处于自然生理弯曲的形态。自然呼吸,禁止憋气,髋关节不能下落或向身体两侧倾斜。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可使背部、腹部、下背部、臀部等处的肌肉群,以及内收肌、膈肌等核心肌群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几乎所有动作都会用到核心肌群,包括吃饭、走路、打喷嚏等。

拥有强健的核心肌群,可以让我们的日常行动更轻松、敏捷、矫健,也是做其他运动能取得更好效果的基础。

4 平板支撑怎么练习

平板支撑要领:肩膀和肘关节成90度,躯干伸直,头部和肩部、胯部和踝部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腹肌发力,脊椎延长,眼睛看向地面,保持均匀呼吸,计时至少保持动作30秒。

在此记住平板支撑要的不是坚持时间的多久,要的是连续高频的锻炼。只要锻炼姿势正确,连续做4组或者5组你会发现坚持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这时候你的锻炼效果是会数倍于第一组。

锻炼时要注意,脚尖只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千万不要发力。控制自己均匀呼吸。

控制不住臀部翘不起来就休息半分钟,半分钟后接着下一组。 如果平板支撑练习已经很轻松了,也闲简单的动作枯燥,那么可以练习一些花样的支撑,如侧身平板支撑同样可以得到锻炼腹部的作用。

要减去腹部脂肪出现腹肌的轮廓要求体脂低于15%,搓衣板式的必须低于10%。否则会被脂肪覆盖,再锻炼也看不到!所以体脂高的必须保持一周5次有氧(如跑步),每次40分钟以上腹部核心肌肉群锻炼,一般一周3次或者两天一次。

安排在力量训练或者有氧之后,可以参考腹肌撕裂者视频或者8分钟腹肌训练!?饮食是最关键的,保持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

5 铅球动作描写 作文

加油!”在观众的呐喊中,我班的“金刚”——XXX,手里掂着那个沉沉的铅球,迈着有力的步子走进了铅球场地。他环视了一下狂热的观众,咧咧嘴,算是给崇拜者们的一个笑容。然后,他走进投掷圈的中心,眼睛狠狠盯着投掷区最远的那个标记,那气势,简直就是下山的猛兽,使全场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他把铅球托起,稳稳地放在肩头锁骨窝,左手向前方斜伸,右腿向后退了一大步,身体向后方倾斜。手臂上的肌肉鼓起来,脸上的肌肉也绷得紧紧的。突然,他抬起身体,用力一蹬右腿——“嘿”——随着一声暴喝,他转身猛力一推,将球奋力投出。铅球如流星一般在天空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急速落到了地面。

希望对有有帮助,望采纳!

6 俯卧撑动作的描写

大家都会俯卧撑,可您知道一个标准俯卧撑是如何完成的吗?它的动作要领又是什么吗?

俯卧撑可以分解为两个动作,即俯卧和撑起两个步骤,也就是俗称的一下一上。但在上下前,首先要摆好姿势。一般的俯卧撑身体姿势是将两手掌按地,两手掌间距与肩同宽,两腿向后伸直,用两手掌和脚尖作为支撑点,并保持背部向上腹面向下的姿势。

开始俯卧时,双臂向身体两侧弯曲,使身体垂直下降,下降到将肩、肘保持同一平面便足够。撑起过程则正好与俯卧相反,应用双臂力量支撑起身体重量,并恢复到原姿势。这便完成了一个俯卧撑动作。此外,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躯干、臀部和下肢处于挺直状态。

俯卧撑能提高上肢、胸部和腹部肌肉的力量,让您更魁梧强壮,这是因为身体多块肌肉参与了这个过程。在俯卧过程中,为了承接身体的重量,胸大肌、胸小肌、位于前臂后外侧的肱三头肌(Triceps)和肩膀上的三角肌,开始紧张并收缩。撑起时,这几块肌肉依然需要收缩。此外,您的腹部肌肉群也不闲着,腹直肌和下背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让您的躯干和臀部更挺直。

位于上臂前侧的肱二头肌(Biceps)是一团更显眼的肌肉,看上去让人更发达,但俯卧撑却很少锻炼到此块肌肉,它在这个动作中顶多是保持前臂的稳定性。如果想锻炼它,使用哑铃、引体向上效果将会更好。

目前,俯卧撑演化出多种类型。如根据身体姿势分类,便有高姿、中姿、低姿三种。按照两手之间的距离分类,便有超长距离、宽、中、窄四种。此外,从手掌的放置方法上有全手掌撑地、握拳形式撑地以及用手指撑地等方式。而在手指撑地中,又有五指、四指、三指(这三种成锥体型)、两指和一指共五种形式。在国外,还曾有人应用全手背着地的方式进行俯卧撑,让原本简单的运动增添了难度系数。

如果是锻炼新手,为免肌肉太过酸痛,您可以选择逐渐加量或采取变形的姿势。比如把双手的支撑点抬高,放在凳子上或在手下垫几本书。如果想让练习更有效果,您可以选择负重练习。在腰背部、腿部等位置绑上适量的重物,或者将双脚的支撑点抬高,这样便能增加身体负荷,能更有效的锻炼各个肌肉群。此外,还可以运用击掌练习法。在完成俯卧发作后,双手用力快速撑地,使整个上半身迅速抬高,并能保证双手在空中完成一次击掌动作。

俯卧撑的好处很多,是进行力量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让您看上去更虎背熊腰、胳膊粗壮,全身动用的肌肉也不少。它是无氧运动的一种,肌肉能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俯卧撑能有效锻炼肌肉,显现肌肉线条,还能提高人体心肺功能旦伐测和爻古诧汰超咯。

呵呵,

你用“俯卧撑动作”作为关键词,

一搜索就会来很多结果呢!

自己搜索一下看看吧,

一定会找到你满意的结果的呢!

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给我留言,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说到国产经典老动画,那么《葫芦兄弟》一定榜上有名。讲述了从葫芦里蹦出来的七个小兄弟为救爷爷和妖怪们战斗的故事。这部动画自1986年播出以来,一直深受少年儿童们的喜欢。更是80、90后的童年回忆。那首主题曲《葫芦娃》朗朗上口,大家一定都会唱吧?

那么当葫芦兄弟长大后又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请随我的文章看看吧。

(素材均来自网络)

大娃(红娃)

大娃是七兄弟中的老大,是第一诞生的孩子。他有很大的力气,手举大石头小意思。而且身体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变大小。长大后的葫芦娃身材强壮,瞧这腹肌整整六块呢,还可以单手举石头了,太有男友力了!

二娃(橙娃)

二娃天生有一双千里眼和顺风,妖怪的一切信息都瞒不住他。二娃沉着稳重,温和聪慧。曾为救大哥和爷爷独闯魔镜宫,被蛇精刺瞎双眼,震坏双耳。长大后的二娃看起来有点萌。

三娃(黄娃)

三娃是个拥有钢筋铁骨的神娃,铜头铁臂,刀枪不入。身体如同金刚坚硬无比,能免疫一切物理攻击,水火无惧,防御力非常强。看图中长大后的三娃后背都插箭了,表情却毫无波动。足以证明,这种伤害对他来说如同挠痒。

四娃(绿娃)、五娃(青娃)

一个会喷火,一个会喷水。四娃能吸吐熊熊烈火,火焰威力巨大,能焚烧世间万物,火气旺盛, 还能使用霹雳攻击。五娃是江河水神转世,能随意吞吐三江之水,还能打雷降雨。不过这两兄弟都爱喝酒,还曾因为喝酒耽误了正事。

六娃(蓝娃)

六娃的本领最为特别,有隐身和现形的能力,隐形的时候能发出星光体,还能变成半透明。隐身状态下可化为无形的虚体,虚化状态下能穿透密度较低的物质。要问图中长大后的六娃去哪了?当然是隐身了。

七娃(紫娃)

​七娃还没从葫芦里蹦出来就被蛇精抓走,认贼作父。黑化的紫娃被妖毒熏黑六亲不认,自身没有战斗能力,但手上有一个能吸收万物的紫色宝葫芦。这个葫芦威力无穷,能吸物,还能施放出能令人反目相残,敌对混乱的魔咒。瞧图中长大后的七娃,小机灵鬼挺腹黑的呀。

五、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尻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60度左右,两腿微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但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

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曲,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尻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神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六、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鸟燕鸡变化皆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08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