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经络图反射区图

后背经络图反射区图,第1张

后背经络图反射区图

 后背经络图反射区图,后背有很多的经脉存在,是我们人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位,帮助我们像一棵大树一样挺拔,对着这些经脉按摩会有很大的好处,下面了解后背经络图反射区图。

后背经络图反射区图1

  背部反射区图

 后背为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从颈下二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射区。

 向下依次顺序为:

 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

 共为七个反射区。

  五脏五怕:

 1、“肝将军”怕堵;

 2、“心君主”怕累;

 3、脾胃忌生冷;

 4、肺怕环境差;

 5、肾怕缺水

  背部反射区口诀——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后背经络图反射区图2

  背厚是因为经络不通吗

 部分原因是因为经络不通,大椎穴淤堵导致大小脑空氧空血状态、气血不能上于头部。

 会引起头晕、头痛、失眠健忘,脱发,大椎淤堵同时造成左右肩周血脉不通,脑血栓,脑梗,引起肩周炎,手麻、肩部肌肉劳损。

 肩颈不好,影响了血液循环流向面部,就会使得面部的循环、排毒、呼吸和吸收受到阻碍,长期如此就会导致面部晦暗、没有光泽、肤色不均、皮肤松弛等问题。

 运动不足的话会直接导致肩颈部的肌肉退化,背部就容易长肉。就算是平时没有时间坚持去健身房的话,也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多做一些适当的运动,锻炼一下肌肉。

 上半身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话,会严重影响新陈代谢,导致脂肪囤积,久坐族应该常做肩部及背部的伸展运动。

  背厚是哪条经络堵塞

 第一,跟寒气湿气入侵有直接关系,身体自我抵御机制起作用,变厚的部分,是身体筑起的“防御工事”。

 同时,这种“防御工事”的堆积,又会反过来影响经络的'通畅,经络不通,又会导致排不出去的垃圾堆积。

 于是,背部就会越积越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背部变厚也有内部的原因,是脏腑出问题的体现。

 上焦厚〈叫〉心肺火旺!中焦大〈叫〉脾胃不畅!下焦厚〈叫〉肾气不足!同时背部有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任何一个脏腑出问题,都会在背部的对应区域反应出来。

 既然背部变厚是经络淤堵的后果,那疏通经络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背厚”的问题。

 膀胱经是身体中最大的一条排毒通道,经从头走足,贯穿人体,在人体背部有连着各个五脏六腑的俞穴,这些俞穴是五脏六腑映射到膀胱经上的排毒通道,也就是说疏通膀胱经可以顾及到五脏六腑,无论你身体什么问题什么毛病,特别是慢性病,只要疏通膀胱经,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膀胱经是女人最大的两条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压迫膀胱经会造成排水排毒不畅,毒素堆积,水肿、肥胖甚至疾病。

后背经络图反射区图3

  做背部经络疏通的好处

 1、养肾强身。养好背其实也相当于养好肾,因为背部有诸多穴位具有强肾的功效。

 2、疏通气血。背部遍布诸多的经络,一旦经络出现淤堵的现象,对人体的危害是较多的。

 3、抗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衰老是正常的,想要延缓衰老,除了运动及改变饮食的方式之外,建议大家可以养背。

 4、放松全身肌肉。因为背部的血液流通受到阻碍导致,想要缓解缓解疲劳及疼痛,使全身肌肉放松,这时养背是关键。

 5、保护肝脏。背部有一个穴位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6、治疗颈椎病。保养背部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可以治疗颈椎病。

  背部经络疏通的按摩手法

 1、用毛巾热敷五分钟,使背部毛孔打开。

 2、倒入精油于双手从上到下呈波浪式上背部精油,掌揉腰部顺着膀胱经拉至肩部,揉肩部至上部推出。

 3、然后用手掌推膀胱经并搓热,用双手的拇指推膀胱经。

 4、双掌揉肩、拿肩,拇指打圈揉肩部由颈椎推至风池并点揉,拇指推肩胛骨缝并拉抹肩部由上肢推出。

 5、拿揉颈椎,双拳推拉肩颈,再用双掌合推拉肩颈。

 6、双拳搓热背部,点膀胱经上的俞穴,指推背部三条线。

 7、搓热腰部并点腰椎上的穴位(理夹脊、点夹脊、理膀胱经、点膀胱经、推膀胱经)双掌搓热 由下往上搓热腰部。

 8、双手再提拉腰部,后由腰部推向肩部从上肢排出,最后掌揉三焦,搓热膀胱经由上肢推出。

免责申明:

 

请注意,提供文字后,我方不承担任何关于该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实验后果。

 

 以下内容来自少林点穴法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内容。。。。。。。。。。。。。。。。。

致晕十一穴歌诀

  致晕十一穴位详 脑颅囟门上星当 前后两顶风府位

  头维耳后哑门纲 通天玉枕谱册注 点中应辰入梦乡

  轻易莫把晕穴点 因小伤人是呆郎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一百零三穴歌诀

  人体俞穴三百眼 点中致残百零三 残穴亦有残身意

  莫可轻纠胡乱点 少室祖师有铭训 点艺不传败徒般

  贤徒德技贯双峰 仅为健体守门院 有德无艺非英杰

  亦须百倍破武坛 饱咽三旬黄连苦 定闯八方擂台关

致残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3扇门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解点休克 

  受伤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会、十宣、目窗、涌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会穴、目窗穴为主。解穴者气运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后分别点按上述穴位5~10分钟,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从而使伤者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复醒还阳。 

  2解点晕厥 

  受伤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百会、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中指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3解点眩晕 

  受伤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点按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4解点不能言语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顶、膻中、人中、哑门、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伤者上述穴位约5~10分钟可恢复正常。 

  5解点气急欲绝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膻中、肺俞、神门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6解点口吐白沫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7解点全身瘫痪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百会、风府、足三里、阳陵、风市、环跳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以恢复。 

  8解点上肢瘫痪、肩臂疼痛 

  受伤者侧躺,受伤一侧在上。取伤者肩鹀、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恢复正常。 

  9解点脑脉疼痛 

  受伤者坐直。取伤者上星、百会、风池、头维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上述穴位。 

  10解点闭气耳鸣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伤者合谷、膻中、听宫、翳风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点下肢瘫痪 

  受伤者俯卧。取伤者肾俞、腰奇、承山、昆仑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点全身僵硬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合谷、曲池、阳陵泉、涌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点内脏损伤或吐血 

受伤者仰卧。取鱼际、尺泽、太渊、劳宫、曲泉、然谷、太溪、肺气、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点鼻衄不止 

  受伤者仰面直坐。取伤者合谷、上星、风门、百会、涌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点足部红肿、疼痛、麻木 

  受伤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伤者前面,取伤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点手部红肿、手指麻木 

  受伤者坐站均可。取伤者八邪、落枕、中渚、后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点腰部扭伤 

  受伤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点胸肋疼痛 

  受伤者仰卧。取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点伤风哮喘 

  受伤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内关、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点面部神经麻痹 

  受伤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点穴术中“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解开之后,人体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穴位经络塞闭时间长久之缘故,气血离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经络)太远,势必会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身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调和人体气血及时到达某部,不致有损伤之患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那么你知道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1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的部分的。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则,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入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网”(即上睑),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行外侧结于肩髃;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结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斜上结于鼻旁。

2、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结于外踝,上行沿胫外侧缘,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阳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3、足阳阴经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肋,连属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的经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挟口旁,会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为“目上网”(下睑)。其中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

4、足太阳经筋:起于大足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着于脊椎。

5、足少阳经筋:起于足小趾的下边,同足太阳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挟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会合。

6、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2

膏肓穴

膏肓穴位于人体背部,第四节胸椎椎突下侧,大椎侧3寸左右。膏肓穴主治人体肩膀僵硬、酸软等症状,长期按摩能够缓解肩颈肿痛等症状。

肺俞穴

该穴位位于人体第三节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开15寸位置。如果肺俞穴有隆起的情况,多为胸中有肺热、且伴随呼吸道疾病镜框。经常按摩肺俞穴能够缓解皮肤肿痛、气喘咳嗽等病症。

膀胱俞

膀胱俞主要卫浴人体第二骶椎椎突之下,大椎旁开15寸的位置。如果膀胱俞有椭圆形的结节,大多为遗尿症预兆,按压有疼痛感则多为腰痛、下肢麻木的前兆。

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体第九届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侧15寸位置。如果肝俞穴有结节,则多半为失眠、头晕等症状前兆。一般情况下,肝俞穴有棱状结节多为腹胀、黄疸的病发前兆。

小肠俞

小肠俞位于人体第一节骶椎棘突下方,旁侧15寸位置。小肠俞如果出现气泡转动感,一般为女性子宫下垂的表现。而有椭圆形结节,则多半为头晕、颈部疾病的前兆。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人体脊椎椎突下方,大椎侧面15寸位置。一般情况下,如果肾俞穴有结节症状,多为尿血、腰痛以及阳痿的前兆,同时也会伴有耳鸣、头晕的'症状。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3

十二经脉对称性的遍布于身体的两边,各自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里侧或两侧,每一经络各自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而,十二经脉中每一经络的名字,包含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一部分。手进行于上肢,足进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里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两侧,属腑。在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属,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3寸,沿锁骨内侧线下滑。

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健康保健性的医治,关键适用感染医治、背部疾病治疗等,根据背部经络疏通能医治许多病症。应用该项医治益处也是许多的,病人做此医治多是拔火罐医治,医治时根据背部的穴位刺激性,应用身上的经脉所有开启,就会有输通的作用。背部中间的脊柱是督脉的循行线,它省长一身之阳经,有统领、调整、联系其他阳经的功效,影响力十分关键。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又全线贯通浑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是有相对的反映点,五脏六腑功能产生的生理性转变,都可以在背部俞穴上反映出去。

假如常常在背部中间或两边拔火罐。这类独有的刺激性,不但有益于迅速经络疏通、均衡阳阴,并且能调整五脏六腑,推动血液循环系统,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传输功效提高内分泌作用,激话细胞免疫,提升本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性工作能力,降低病症的产生。由此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的,爱好拔火罐的盆友,何不在背部拔火罐。拔火罐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有什么呢可医治疾患也可预防传染病,拔火罐是中医学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大部分人都开展应用。

中医学如何输通背部经络

背部的经脉联接人体每个位置,常常背部按摩能连通全身血气、推动血液、血循环及组织间的新陈代谢、可减轻全身疲倦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健体、提升人的抵抗能力这些。下边我们讨论一下背部按摩的方式。

中医学觉得身体的好几个穴道系于背部,适当敲打北边可振作阳、经络疏通、推动血气运作等,做到缓解疲劳、安神助眠等功效,并可加强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免疫力。捶腿简便易行,不会受到时间管束,一般 有拍摄手法(虚掌敲打)和叩法(虚拳敲击),二种技巧均宜轻不适合重,务求姿势融洽、节奏感匀称,切实颇具延展性。捶腿时,两手沿脊柱两边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轻轻拍打轻叩,捶击幅度以能使人体振动而不觉得疼痛为宜。可自身敲打,也可由别人敲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腿频率以每分60至100下以宜,每天可捶腿1至2次,每一次捶腿时间以20分钟为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49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