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第1张

针刺治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1、晕针

(1)现象: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2)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4)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2、滞针

(1)现象: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

(2)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3)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4)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3、弯针

(1)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2)原因: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3)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4)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4、断针

(1)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

(2)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

(3)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

(4)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5、血肿

(1)原因:针刺时误伤血管,起针时没有及时按压。

(2)现象:出针后,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

(3)处理:轻度血肿,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疼痛较剧,肿胀明显者,先作冷敷或加压止血,血止后再作热敷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

(4)预防: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6、气胸

(1)症状: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2)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3)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4)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7、针后异常感

(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 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2) 原因: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 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3)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癣血消散。

(4) 预防: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8、刺伤脑脊髓

(1)症状: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2)原因: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3)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4)预防: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9、刺伤内脏

(1)症状: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2)原因: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3)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继续有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措施。

(4)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1、首先鉴别是外科急腹症或内科急腹症

  外科急腹症是可能手术处理的急腹症,其特点是急性腹痛伴有腹膜刺激征。因治疗手段不同,应首先排除内科疾病。常见的内科急腹症如下:

  (1)急性肺炎和胸膜炎: 下肺炎症和胸膜炎可刺激膈肌,导致上腹牵涉痛。但患者常有高热、咳嗽、呼吸困难;腹部压痛轻,多不伴有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正常;肺底叩浊,呼吸音减弱,语颤增强,可闻湿鸣、管状呼吸音,或胸膜摩擦音等。胸部平片有助于诊断。

  (2)心肌梗死: 少数病人可表现为上腹牵涉痛,也可伴有腹肌紧张。疼痛多位于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痛向左上肢放射。腹部压痛点不固定,无反跳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可确诊。

  (3)急性胃肠炎: 多在进不洁食物后2~3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多无发热。腹痛部位广泛,但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肠鸣活跃。腹泻后腹痛可暂时缓解,大便镜下可查见白细胞、脓细胞。

  (4)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早期即有发热,因有回肠末段多个淋巴结炎变肿大,常有右下腹疼痛及压痛,但范围不确切,压痛点不恒定,且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

  (5)腹型过敏性紫癜: 为胃肠道过敏引起肠粘膜、肠系膜或腹膜广泛出血所致,常为阵发性绞痛,位置不固定,且常伴恶心、呕吐、腹泻或血便。

  (6)原发性腹膜炎: 多见于全身虚弱,有肝硬化或尿毒症性腹水,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病原菌多经血循环而来,以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多见。病人开始即有发烧,随之腹痛、腹水增多,腹部压痛或反跳痛,但腹膜刺激征较继发性腹膜炎为轻。腹水穿刺液中有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阳性。

  (7)糖尿病: 本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时,可伴有明显腹痛、恶心呕吐或出现轻度肌紧张和压痛。患者有糖尿病史,出现意识障碍,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实验室检查有血糖升高,尿糖、尿酮体阳性。

  (8)尿毒症: 部分病人可伴有腹痛,并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其机制不明,可能是代谢废物经腹膜排出刺激腹膜所致。患者有慢性肾病史,尿常规异常,血BUN及Cr明显增高。必要时可行腹腔穿刺,发现腹水清澈,常规及细菌学检查阴性。

  (9)尿潴留: 由于尿道或膀胱颈病变,如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子宫肿瘤压迫等因素可造成阻塞性尿潴留;或由于神经、精神病变,如脊髓痨、脊髓炎,脊髓损伤、神经官能症,脑膜脑炎等,可造成非阻塞性尿潴留。轻度尿潴留腹部有胀痛,下腹可扪及肿大之膀胱,叩浊;重度膀胱可扩张至上腹部而扪不清膀胱边界,由于膀胱极度扩张牵拉刺激脏层腹膜导致腹痛加重,并伴有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误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但全腹叩浊,导尿后膀胱缩小、腹痛消失是其特点。

  (10)镰状细胞贫血危象: 为染色体遗传病,黑人多见,多反复发作剧烈腹痛,可伴有胸痛及骨关节痛,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并常有发热,可高达39℃,压痛多在上腹部。该病常合并胆石病。

  (11)铅中毒: 多为阵发性反复发作之右下腹痛,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腹部体征轻,病人有慢性铅接触历史。

  2、是外科急腹症或妇产科急腹症

  仔细询问女病人的月经史,有无停经,月经量及白带情况,必要时请妇产科医师协助作妇科检查以确诊。

  (1)异位妊娠破裂: 多有停经或阴道不规则出血史,患者突然发作下腹部持续性剧痛,下腹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减少,为血液刺激腹膜所致。病人常有心律加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腹腔及后穹隆穿刺可抽到不凝血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试阳性。

  (2)卵巢黄体破裂: 婚育龄期妇女多见,常在月经后18~20天发生剧烈下腹疼痛,伴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因失血量少,常无急性失血征象。

  (3)急性附件炎及盆腔炎: 病人多有性生活史,腹痛位于下腹部,伴有白带增多及全身感染症状,少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体格检查左侧或右侧下腹部压痛,肛门指检髂窝触痛,但腹膜刺激征较轻,极少向中、上腹扩散。

  (4)卵巢肿瘤: 卵巢肿瘤(常为囊腺瘤)破裂或扭转时可致突然急性左或右下腹疼痛,多为持续性,可伴恶心、呕吐。体格检查下腹可扪及触痛包块,并有腹膜刺激征。右侧者易与急性阑尾炎或阑尾炎脓肿相混淆。超声波有助于鉴别诊断。

  3、常见外科急腹症的诊断要点

  (1)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青年男性多见,多数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突然发生持续性上腹剧痛,很快扩散至全腹,消化液刺激膈肌可产生肩部牵涉痛,有时消化液流至右下腹导致右下腹腹膜刺激征,易误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体格检查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呈板状,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2)急性胆囊炎: 常合并胆囊结石,女性多见,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伴畏寒、发热。查体右上腹膜刺激征,可扪及肿大的胆囊,Morphy征阳性。B超显示胆囊肿大,壁增厚,常可见胆囊结石。

  (3)急性胆管炎: 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伴寒战高热及阻塞性黄疸,严重时有神智障碍和休克。右上腹中、重度腹膜刺激征,并可扪及肿大的肝或/和胆囊。B超可见胆管扩张,多数伴有胆管结石。

  (4)急性胰腺炎: 常在暴饮暴食或饮酒后发作,或有胆道结石、蛔虫病史;突然发生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常向左腰及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发热。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上中腹为重,并有腰部压痛,肠鸣减少或消失。血尿淀粉酶增高。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腹痛、腹胀和腹膜刺激征为重度,腹穿可抽出血性液体。B超和CT见胰腺肿大、坏死、积液等表现。

  (5)急性肠梗阻: 按原因可分为机械性、麻痹性、血运性肠梗阻。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疼痛、呕吐、腹胀及停止肛门排便排气,查体示腹膨胀,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亢进、高调、气过水声。X线示梗阻近侧肠袢有液气面。病情加重可发生血循环障碍,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此时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常有休克,并有腹膜刺激征,腹部出现触痛之肿块。腹腔穿刺液、呕吐物或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液体,X线显示孤立、胀大的肠袢。要进一步鉴别梗阻的病因,有手术史应考虑肠粘连;活动后发生肠梗阻病情进展快,可能为肠扭转;儿童可能是肠套叠或肠蛔虫;老人低位肠梗阻可能是结肠肿瘤。还有其他原因如腹外疝、腹内疝,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

  (6)急性阑尾炎: 突然上腹或脐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合并局限性腹膜炎或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但仍以右下腹体征最重。

招飞体格摸底检查标准

第一部分 报考空军飞行学院考生身体自荐条件

有下列病史或体征者,不要上站体检。

1.身体有明显畸形、四肢残缺或有功能不全及步态不稳者;

2.有开颅、开胸手术史,以及头部外伤昏迷史者;

3.经常腰腿痛或半年内有单纯性骨折史者;

4.有慢性胃肠病(经常腹痛、反酸、或腹泻)或七岁后患过传染性肝炎者

5.患过脑膜炎、脑炎、肾炎者;

6.经常头痛、头昏、失眠者;

7.家族或本人有精神病、癫病(羊角疯),或有晕厥史者;

8.有口吃(结巴)者;

9.有梦游症(睡眠中下床活动,事后自己不知道)者;

10.十岁后仍有尿床现象者;

11.有耳聋,经常耳鸣或耳内流浓、鼻 血者;

12.乘车(船)恶心、呕吐者;

13.有哮喘及经常咳嗽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

14.明显斜视者;

15.平时戴眼镜学习,或有夜盲者;

16.女性月经经常失调、痛经或伴有明显贫血者。

第二部分体格摸底条件

l.身高男性在165—178cm内,女性在160——175cm内。不满十八周岁男性可低1cm。

2.体重男性52kg以上,女性45kg以上。

3.坐高不超过96cm,腿长不低于73cm。

4.上肢长不低于69cm。

5.胸围男性不小于80cm,女性不小于75cm。

6.血压平静收缩压不超过18.4kPa(138mmHg),舒张压不超过11.7kPa(88mmHg)。

7.脉搏在56—100次/分内。

8.视力双眼裸视力均在空军招飞视力(C形)表1.0以上,或对数E形视力表5.0以上。

9.色觉正常。

10. 听力正常。

11. 嗅觉正常。

12.无纹身。

第三部分 各部位体格标准

(供学校把关参考)

全 身

第一条 体质不良、体形不匀称不合格

第二条 发育、营养不良或过瘦或过胖,身高与体重明显不成比例不合格。

第三条 各部位各器官结核及其病史不合格。

第四条 各类恶性肿瘤以及妨碍着装,影响功能或容貌的良性肿瘤及瘢痕不合格。

第五条 重度或有继发感染的体癣、股癣、花斑癣、手癣、足癣及趾甲癣不合格。

第六条 慢性寻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银屑病、重度鱼鳞癣,大面积的神经性皮炎等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不合格。

第七条 暴露部位的白癜风,大面积斑秃,重度腋臭不合格。

第八条 瘢痕体质不合格。

第九条 麻风及其密切接触史不合格。

第十条 明显贫血以及其它血液系统疾病及其病史不合格。

第十一条 风湿病、类风湿、痛风等疾病不合格。

第十二条 生理反射明显不对称,病理反射阳性不合格。

头颅部

第十三条 颜面部明显不对称不合格。

第十四条 颅骨发育畸形不合格。

第十五条 颅骨骨折及其病史不合格。

第十大条 各种头癣不合格。

颈 部

第十七条 各种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不合格。

第十八条 明显斜颈不合格。

第十九条 慢性泪囊炎不合格。

第二十条 屈光性角膜手术史不合格。

第二十一条 飞蚊症不合格。

第二十二条 巩膜、虹膜睫状体、瞳孔。状体、玻璃体等器官疾病不合格。

第二十三条 眼底疾病不合格。

第二十四条 青光眼不合格。

第二十五条 重度外耳道真菌病不合格。

第二十六条 除副耳廓外,其它耳畸形不合格。

第二十六条 中耳炎不合格。

第二十八条 鼓膜穿孔、粘连等病变不合格。

第二十九条 除单纯性慢性鼻炎外,其它类型鼻炎均不合格。

第三十条 鼻息肉不合格。

第三十一条 慢性鼻窦炎不合格。

第三十二条 重度鼻中隔弯曲不合格。

第三十三条 反复鼻出血不合格。

口 腔

第三十四条 重度牙畸形(明显“地包天”、“天包地”)不合格。

第三十五条 牙齿脱落3个以上不合格。

第三十六条 牙龈溢脓、牙龈萎缩、牙龈增生超过4对不合格。

第三十七条 预下颌关节经常性脱臼不合格。

咽喉部

第三十八条 影响发音的咽喉部疾病不合格。

胸 部

第三十九条 重度鸡胸、扁平胸,明显胸廓发育不对称不合格。

第四十条 各类心脏病、心包膜病不合格。

第四十一条 病理性心脏杂音不合格。偶发性期前收缩运动后消失合格。

第四十二条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不合格。

第四十三条 胸膜炎、胸膜粘连、胸腔积液等胸膜疾病不合格。

腹 部

第四十四条 除单纯性阑尾炎、腹股沟疝手术治愈后外,其它腹腔器官手术史不合格。

第四十五条 胆囊炎、胰腺炎及其病史不合格。

第四十六条 仰卧位肋下触及肝脏大1.5cm以上,或脾脏大0.5cm以上不合格。

第四十七条 各类肝炎,澳抗阳性不合格。

第四十八条 慢性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疾病不合格。

第四十九条 肠道寄生虫除蛔虫病、鞭虫病、蛲虫病、钩虫病以及姜片虫病、绦虫病、梨形鞭毛虫病已治愈外,其它寄生虫病均不合格。

第五十条 立体时,右肾脏下垂超过全肾2/3,或左肾超过全肾1/3不合格。

脊 柱

第五十一条 脊柱明显形态异常不合格。

轻度驼背、侧弯,腰段生理前凸在2一5cm内合格。

第五十二条 脊柱疾病、损伤及其病史不合格。

四 肢

第五十三条 重度下肢静脉曲张不合格。

第五十四条 骨、关节、滑囊、腱鞘疾病或损伤及其后遗症不合格。

关节腔外单纯性骨折,仅1—2次关节脱位无复发不影响功能合格。

左手小指末节缺损,双足除拇趾外缺损一趾,膝内外翻在 6cm内合格。

第五十五条 明显下蹲功能不全不合格。

第五十六条 重度扁平足不合格。

第五十七条 多发或持重部位鸡眼、屏底不合格。

肛 门

第五十八条 半环形或环形痔,或较大经常出血的内外痔不合格。

第五十九条 直肠息肉、息憩、脱肛等疾病不合格。

第六十条 肛瘘不合格。

第六十一条 陈旧性肛裂不合格。

泌尿生殖器

第六十二条 重度精索静脉曲张不合格。

第六十三条 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或疾病不合格。

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治愈后半年,小的睾丸鞘膜积液、精液囊肿、阴囊内结节以及

隐睾手术下降阴囊内合格。

第六十四条 泌尿系统发育异常,或结石、囊肿等疾病及其病史不合格。

包茎、阴茎头部下裂不影响排尿合格。

第六十五条 各种类型性病不合格。

第六十六条 经常性月经异常及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合格。

招收飞行学员体格检查方法

一、病史搜集

1.晕厥、昏迷、癫病、脑膜炎、肾炎。梦游等病史;

2.经常头痛、头昏、失眠、腰痛、腿痛等病史;

3.气管炎\哮喘、结核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肝、胆、胰、胃、肠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5.本人或家族中患精神病(包括父系、母系三代亲属);

6.经常晕车、晕船史;

7.本人住医院或手术情况。

二、人体测量

1.身高测量。在不穿鞋的情况下进行。受检者枕部、胸椎、骶椎及两足跟要与身高计垂直柱接触;头要正,颈要直,耳廓上切迹至眼外眦部的连线应与地平线平行;身高计的水平尺应该紧贴头顶。测量以厘米为单位。

2.上肢长测量。受检者直立位,上肢向前平举90度,手伸直,掌心向下,测其肩峰外侧缘中点至中指远端的距离,即为上肢长。测量以厘米为单位。

3.下肢长与坐高测量。嘱受检者坐在身高计的座板上,按测量身高的方法测出坐高。身高减去坐高即为下肢长。计算以厘米为单位。

4.体重测量。嘱受检者在体重计的踏板中心直立站稳,不要左右摇晃或故意用力施压。体重的计算以公斤为单位。

5.胸围测量。受检者面向检查者站立,两肩自然下垂。用软尺绕胸,前面通过乳晕下缘(女性通过第五胸肋关节),后面通过肩胛骨下角,为平静状态时的胸围;于受检者深吸气至极限时所测得的数值,为吸气时的胸围;于受检者呼至极限时所测得的数值,呼气时的胸围。胸围的计算以厘米为单位。

6.腰段生理弯曲测量。嘱受检者两足跟并拢,自然站立,用一根垂线,上端固定于第七颈椎棘突中心点,下端下垂固定于骶尾部正中线上,测其前凸最深点与垂线的垂直距离,即为腰段生理弯曲值。测量以厘米为单位。

7.膝内翻、膝外翻的测量。嘱受检者取站立位,而足跟、足尖同时并拢。测量膝内翻时,两内踝并拢,以皮肤刚刚接触为度,量两股骨内髁间的距离。测量膝外翻时,两股骨内髁并拢,以皮肤刚刚接触为度,量两内踝间的距离。膝内翻、膝外翻的测量以厘米为单位。

上述脊段生理弯曲、膝内外翻、上下肢长、座高测量,只在视诊有可疑时进行。

三、脉搏计数

(一)计数脉搏前,嘱受检者休息10分钟。

(二)脉搏计数法。计数15秒钟脉搏数,直到几个15秒钟的脉搏数相同为止,然后乘

4即为每分钟的脉搏数。

四、血压测量

(一)血压测量注意检查血压计是否保持零点水平,是否正常。

(二)测量血压前,嘱受检者休息10分钟。

(三)一律测量右臂肱动脉血压,以坐位为准。手臂的位置应该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即与第四肋软骨同高。

(四)血压计的袖带,须绑扎在距肘窝上2—3厘米处,绑袖带以前,应将气囊内的空

气全部放出。每次测量血压前,血压计的汞柱平面应该在零点。听诊器头不能压得过重,更不能压在袖带下面进行测量。

(五)加压时不要过速、过高,一般加压至触诊桡动脉脉搏消失后;再加压2.67千帕(20毫米汞柱)左右即可。下降速度以每秒0.266一0.399千帕(2—3毫米汞柱)为适宜。

(六)测量血压以听诊为依据。收缩压取初听到搏动音的数值,即第一音为准。舒张压取搏动音突然由清晰转为低沉时的数值,即第四音为准。在个别情况下,搏动音突然消失时,则取消失时的数值为舒张压;第四音不易辨别时,则取搏动音开始减弱时的数值和完全消失时的数值的平均值为舒张压。

五、一般发育检查

一般发育系指整个机体的概貌而言。主要应该注意检查骨骼和胸廓有无畸形,肌肉是否丰满结实,身长与体重是否成比例,营养状态是否良好等。

六、皮肤检查

注意观察皮肤色泽,有无瘢痕、溃疡、瘘管、皮下静脉曲张或皮肤病等。

七、淋巴结检查

检查颈部、腋下、肘部和腹股沟淋巴结。注意其大小、硬度、有无肿大、压痛或瘘管,淋巴结与皮肤或周围组织有无粘连等。

八、头颈部检查

嘱受检者双足分开,弯腰低头。检查者双手触摸受检者的头部,双手拇指边分开头发,边触摸,边视之,有无畸形、外伤疤痕、斑秃、发癣、凹陷骨折以及甲状腺的情况。

九、外眼一般检查方法

1.眼睑检查。注意有无眼睑下垂、内翻、外翻、倒睫;睑缘有无潮红、肥厚、分泌物及痂皮等。

2.泪器检查。检查泪道时应注意泪点的位置、大小是否正常,泪点外翻、狭小或闭塞,有无瘘管;压迫泪囊部时,注意有无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排出。

3.结膜检查。注意睑球结膜及穹窿部结膜有无充血、水肿、干燥、滤泡、结节、睑裂斑、翼状胬肉、结石、乳头增生、瘢痕、睑球粘连等。

4.角膜检查。一般在明室用斜照法对角膜做初步检查。注意有无擦伤、混浊、溃疡、斑翳、退行性改变等。

5.巩膜检查。注意巩膜的颜色有无黄染、充血、结石等。

6.眼球检查。注意眼球的位置、双眼各方向运动、内集力等是否正常;有无眼球突出、凹陷、偏斜;并须用指测法检查眼压,有可疑者须到当地医院测定眼压。

十、视力检查

1.统一用空军规定的标准视力表( C形视标)。在5米距离处进行检查,不采用2.5

米加反光镜的方法。视力表的高度要求1.0行与被检眼在同一水平线上。

2.一般采用人工照明,在视力表前上方离墙40厘米处悬挂100瓦带罩灯泡一只,使视力表0.8至2.0行得到均匀照明。亦可采用自然光线照明,但太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在视力表上。

3.检查前先向受检者讲解视力特点,打手势方法,讲清注意事项。检查时受检者一般取立位姿势检查。先查右眼,后查左眼。指认视标时,一般可自0.6行开始,视标要全部指认,每一视标检查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秒。

4.记录方法 确认的一行加临近上一行的视标 全部认出0.8并能认出0.9行部分视标则记录为0.8+1、0.8+2……。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在候检室等候,以防个别受查者背诵视标。

2.遮眼板勿压眼球,并防止强光耀眼。

3.指示棒尖端应放在视标下1厘米处,勿太近大远。

4.注意受检者体位姿势、手势和表情,随时注意盖眼情况。

5.防止暗示。当视标认错时,指示棒不要在原处停顿或重复指点。

十一、色觉检查

1.一般采用俞自萍色觉检查图。

2.在白天明亮的自然光线下检查。

3.检查距离一般为75厘米。

4.每版辨认时间一般不超过5秒种。

注意事项:

1.色盲本应保持整洁。弄脏和退色的版面不宜使用。

2.色觉检查应单个进行,防止其他受检者围观。受检者辨认时不能歪头斜视。防止给任何暗示。

十二、耳部检查

1.外耳检查:注意有无畸形、缺损、肿物等;

2.耳镜检查:注意观察鼓膜有无充血、内陷、增厚、穿孔、瘢痕等情况。

十三、听力检测方法

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检查者用机械手表先后放在受检者左右耳边或用5米耳语法。

十四、鼻部检查

前鼻镜检查。注意观察鼻腔粘膜的色泽,有无充血、苍白、于痂、出血或糜烂;鼻甲的大小、有无肥厚、萎缩、表面是否平滑,鼻中隔有无穿孔,是否弯曲;其弯曲的程度、部位与鼻甲的关系,妨碍鼻腔通气或鼻窦引流的程度;鼻道的粘膜有无肿胀、狭窄,有无分泌物,其部位和性质如何;有无息肉;筛泡是否肥大等。

十五、嗅觉检查

用4个棕色、大小、形状相同的小瓶,分别装入等量的醋、酒精、汽油和水。

嘱受检者闭眼,一侧鼻孔由检查者堵住,检查者将嗅觉瓶置于受检者的另一侧鼻孔下,嘱其辨别其气味。两侧鼻腔分别检查。

注意事项

1.试液要经常更换,以免日久后气味减退或变质。

2.嗅觉瓶所放的位置要经常更动或更换检查顺序。

3.检查完毕,应及时盖好瓶盖,不要盖错,防止气味混杂。

4.嗅觉易于疲劳,故不可连续测试,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十六、口腔检查

观察口腔粘膜的色泽,有无充血和溃疡,软腭运动两侧是否对称,悬雍垂有无畸形、水肿;扁桃体的大小,咽后壁粘膜及牙齿有无充血、萎缩、溢浓、牙合畸形等。

十七、胸部检查

在胸部检查中,首先要注意胸廓的发育情况,有无异常胸型,有无外伤、手术疤痕,乳房是否对称,呼吸运动是否相等等。

1.心脏听诊。以常用的3个听诊区为主,听诊区如下:

(1)主动脉区:由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向右横过胸骨柄,扩展到胸骨右缘第一、第二、三肋间及向右销骨下区、胸骨上回、右颈部,向下至心尖区。

(2)肺动脉区:由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向上扩展至第一肋间、左销骨下区,向下至胸骨左缘第三肋间。

(3)左心室区:以心尖搏动为中心点,第四、五肋间水平向内2厘米,向外至腋前线。在单纯左心室扩大时,该区可向内侧扩展;而右心室扩大时,则向外侧扩大。

心脏收缩期杂音按临床六级分法(见36页)。

2.心脏叩诊。体检时,心脏叩诊一般采用仰卧位。嘱受检者充分裸露检查部位,体位要舒适,胸部肌肉放松,可以先叩诊左界,也可先叩右界,可以自心底部开始,也可以自心尖部开始,但都必须逐肋隙自外向内叩诊。

3.肺部听诊。

顺序与方法:两侧进行对称比较,由双侧相对位置、自上至下,先胸后背。一般嘱受检者微张口,作均匀地、较深的呼吸,有利于对呼吸音及罗音的听诊。

4.肺部叩诊。一般采用间接与直接叩诊法。受检者裸露检查部位,保持身体两侧平衡,使胸部肌肉松弛。一般先作胸前部叩诊,自肺尖开始,由上而下两侧对称部位比较叩诊,后作背部叩诊。背部叩诊时,嘱受检者采取坐位,头向前屈垂,身体稍向前弯曲,双上肢交叉抱肘位置进行。

十八、腹部检查

注意腹部有无外伤、手术疤痕;有无切口疝、腹白线疝、脐疝、腹股沟斜疝等;有无瘘管;有无腹壁的静脉曲张;有无皮肤病、肿块等。

(一)肝脏触诊

1.受检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使腹部肌肉松弛,行腹式呼吸。

2.检查者位于受检者的右侧,用右手触诊。沿腹直肌右侧缘逐渐由下而上随呼吸接近肋弓。注意手指和手掌都要紧贴受检者的腹壁。触诊时宜轻轻用力,以免把肝脏推向后方。

3.肝脏测量。嘱受检者吸气,以腹壁与助弓相平时肝的大小为准,以厘米计算。对难以达到上述方法要求的受检者,可于平静呼吸状态测量肝脏大小。测量肝右叶时,取右侧锁骨中线与肋骨弓有交叉点,作为测量的起始点,与肋骨弓成直角量至肝下缘为止。但对局限型肝肿大者,应测量肋缘下肝脏的最大距离。测量肝左叶时,取剑突下缘作为测量的起始点,成垂直量至肝下缘为止。

4.注意事项

(1)触及肝脏时,不仅要注意大小,还要注意边缘厚薄、硬度,有无压痛或叩击痛,表面是否平滑等。

(2)注意肝上界的位置。

(3)注意与腹直肌鞘、右侧肾脏、胆囊等相鉴别。

(4)受检者有腹胀时,暂不宜进行肝脏触诊,可于空腹时进行。

(5)肝脏触诊,可因腹肌紧张、饭前饭后、运动前后、呼吸深浅、体型等因素影响其大小,在评定时应全面考虑。

(二)脾脏触诊

1.受检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使腹部肌肉松弛,行腹式呼吸。

2.检查者位于受检者的右侧,左手掌置于受检者左侧第七至第十肋骨处,右手平放于腹部,与左侧肋下缘成垂直方向,逐渐由下面上接近左侧肋弓。手指末端应稍弯曲,轻压腹壁。当受检者深吸气时,进行脾脏触诊。

3.仰卧位轻度肿大的脾脏常不易于触及,可嘱受检者取右侧卧位,用双手触诊法检查。

4.测量脾脏大小时,嘱受检者取仰卧位,吸气至腹壁与肋弓相平,此时所触及的脾脏最远点与肋缘垂直的距离为脾脏的大小。以厘米计算。

5.注意事项

(1)触及脾脏时,不仅要注意大小,还要注意边缘厚薄、硬度,有无压痛或叩击痛,表面是否平滑等。

(2)脾脏的硬度分为软、中、硬三种程度。

(三)肾脏触诊

1.受检者一般取仰卧位,两腿屈曲,使腹壁肌肉松弛,采用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的左手托位受检者腰部肾区,右手放在季助部,其弯曲的手指末端恰在肋下方。利用受检者的呼吸运动将右手逐渐深入,直抵后腹壁,并与同时将后腹壁推向前方的左手相接触。若两手已经相接而尚未触到肾脏,就令受检者深吸气,此时肾脏下移与右手相遇,可触及肾脏下极。肾下垂时,肾脏可能在两手间被握住。必要时,可作坐、立位触诊。触及其大小以厘米计算。

2.触及肾脏要注意大小、形状、硬度、表面状态和移动度。

十九、脊柱一般检查

(一)视诊。嘱受捡者背向检查者站立,注意观察脊柱的发育状态,有无驼背、腰段过度前凸、胸段下段或腰段后凸,棘突排列是否整齐,脊柱有无侧弯。

(二)触诊。嘱受检者向前弯腰约30度的姿势,检查者自上而下分别沿着棘突及棘突间隙和椎旁逐个施压与叩击,注意有无压痛或叩击痛。

(三)功能检查。嘱受检者取站立位,作脊柱前弯、后伸、侧弯活动,并固定骨盆时年左右旋转话动。

二十、四肢检查

四肢检查时,既要做好一般检查,又要做好功能检查。

一般检查。注意观察四肢的骨骼和肌肉的发育状况,并与对侧比较。有无畸形,手指、脚趾有无残缺不全,有无膝内翻、膝外翻、扁平足、姆外翻、鸡眼、洪豚、下肢不等长等。发现异常时,须作上下肢功能活动。

二十一、神经反射检查

(一)生理浅反射检查。检查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受检者仰卧,全身肌肉放松,检查者用钝竹针轻轻划腹壁或大腿内侧皮肤,引起刺激部位肌肉收缩,应为对称性收缩。反射消失或不对称为阳性。

(二)病理反射检查巴彬斯基氏征:检查时受检者平卧,全身肌肉放松,髋、膝关节伸直。足于床上轻度外展位,检查者用左手持住其踝部,右手以钝针,由足底外缘向前小趾根部轻向内侧至姆趾根部。姆趾背屈,其余四趾扇形散开为阳性。

二十二、男生殖器检查

注意阴茎有无畸形。检查睾丸的大小、硬度,有无压痛,是否已下降到阴囊内。附睾有无肿痛、硬结。精索有无压痛、增粗。有无精索静脉曲张和鞘膜积液。

二十三、肛门检查

嘱受检者背向检查者站立,两足分开,向前弯腰,两手触地,膝关节伸直。注意观察有无外痔、肛瘘、肛裂、脱肛、肛门皮肤病等。

体 征 的 判 定

一、体 质

体质分为良好、中等、不良三类;

体质不良系指身体瘦弱、肌肉松软无力、骨骼纤细、颈细长、两肩下垂、肩胛骨显露、身高与体重明显不成比例,脂肪缺乏或过度肥胖等。

身高与体重明显不成比例,判定方法如下:

标准体重=身高一110

超过标准体重 20%为肥胖

低于标准体重 15%为过瘦

二、发 育

发育分为正常、不良二类。

发育指在一定年龄人体的身高、体重以及身体各部器官相应的成长状态而言。一般根据人体以育正常指标,胸围等于身高的一半,两上肢展开长度等于身高,坐高与下肢长基本相等。临床上一般把正常人体发育分或为三型判定:

1.瘦长型(无力型):体高肌瘦、颈细关、肩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 90度。

2.矮胖型(超力型):体短粗壮、颈粗短、面红、肩平、胸廓宽阔、膀上角常在90度。

3.均称型(正力型): 体格各部分结构合理,体型均称。

而在体检中,将发育分为正常、不良二类。瘦长型(无力型)。矮胖型(超力型)属于发育不良;均称型(正力型)为正常,属发育良好、多数青年人体重的增长可能慢于身高的增长,如果骨骼和关节发育良好,左右对称无畸形,虽营养状态或肌肉发育稍差,身高与体重的比例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不能认为是发育不良。

三、营养状态

营养状态可分为良好、中等和不良。

良好:精神饱满,皮肤、粘膜色泽红润,皮肤有弹性,皮下组织丰满,脂肪分布均匀,肌肉结实。

不良:精神萎靡,毛发稀少易脱落,皮肤干燥、松弛、无光泽,皮下组织不丰满,肌肉松弛无力。

中等: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四、鼻中隔偏曲

(1)鼻中隔偏曲的判定应从鼻腔解剖结构、其窦引流、鼻呼吸功能和治疗效果综合考虑。

(2)鼻中隔高位偏(指沿中鼻甲下缘以上区域的偏曲),用1%麻黄素收敛后,中鼻甲大部分被挤压,影响引流或中鼻甲大部分仍不能显示者,为重度高位中隔曲,应淘汰。

五、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软骨段有少许膜状物或管状痂皮,尚有灰白色点片状菌苔,取出痂皮后皮肤潮红、粗糙;或病变已波及鼓膜,鼓膜表面混浊,有散在黄黑色点状物或呈现不规则之龟裂或毛刺状,均为重度外耳道真菌病,应予淘汰。若外耳道仅有少量痂皮,取出后皮肤略潮红,无明显菌苔,鼓膜标志正常,应予合格。

六、牙哈畸形

1.深复合(天包地):在正中时,上前牙遮盖下前牙唇面的垂直距离超过下前牙唇面高度的三分之一,一般予以淘汰。

2.反合(地包天):属于上下牙弓及凳骨近远中或侧向关系异常。在正中时,下前牙(后牙)咬于上颌前牙(后牙)的唇(颊)侧。

反合超过3对为重度,一般予以淘汰。

3.增生性牙龈炎

重度:牙龈增生超过牙冠,盖住唇(舌)面,炎症多已消退,增生之牙龈韧而实超过4对,应予淘汰。

4.萎缩性牙龈炎

重度牙龈萎缩,牙根暴露4毫米以上,牙松动。

七、胸廓发育状况

正常胸围=1/2身长±8cm。

评定明显桶状胸、扁平胸、狭小胸如下:

明显桶状胸:左右径一前后径<4cm;

明显扁平胸:左右径一前后径>10cm;

明显狭小胸:1/2身长<10cm以上。

八、心脏听诊

1.生理性收缩期杂音一般掌握原则是:心尖区不超过Ⅱ级、肺动脉瓣区不超过Ⅲ级、主动脉瓣区不超过I级,且柔和、吹风样、不传导。

第一、二音强度改变及其分裂,或第三心音,确系生理因素所致,可合格。

1、目前诊断: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代谢性酸中毒,感染中毒性休克。

2、鉴别诊断?有经验的普外科医生或者肝胆外科医生都可以确定,诊断是明确的。唯一需要鉴3别的是否合并胆源性(重症)胰腺炎;行血、尿淀粉酶、腹部CT进一步明确。

3、该病致死率高,紧要的是抢救休克,开放中心静脉,快速补液(胶体),应用广谱抗生素,建议直接上泰能吧(亚胺培南西司他汀);

监测生命征,完善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等;

若经上述治疗,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且有尿,急诊行剖腹探查,胆总管引流术;

如果生命体征不能完全稳定,建议超声或DSA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十二指肠镜下Oddi切开取石,鼻胆管引流不建议,因石头太大,患者一般状况太差。

如果能顺利引流,患者一般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可继续抗感染、支持治疗,待一般情况好转后行手术治疗: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

引流是关键。如果您这里处理不了建议赶快转院,但愿您看到的时候病人还没有牺牲掉。

腹股沟疝

--------------------------------------------------------------------------------

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占95%。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仅占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解剖]

(一)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腹股沟区位于髂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上界是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与腹前壁其它部一样,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层次结构虽同,但远为薄弱。

(1)腹外斜肌:此肌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水平以下,已无肌肉,进入腹股沟区移行为腱膜。此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向后向上反折,增厚成为腹股沟韧带。该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Gimbernat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此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Coper韧带)。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很为重要(图2-19)。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骼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二者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有时成为一条神经,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谨防误伤。

图2-19 腹股沟区的韧带

(2)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在腹股沟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分别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与1/3,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在其内侧都折向后方,止于耻骨结节。在手术和尸体解剖中,发现腹内斜肌下缘弓多为肌肉,甚至少形成腱膜;而位于深面的腹横肌下缘多为腱膜结构,称腹横腱膜弓。此腹横腱膜弓在各类疝修补术中是修补的基本用物,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约5%的病例,腹横腱膜弓与腹内斜肌下缘腱膜结构在精索内后侧互相融合,形成联合肌腱或称腹股沟镰,止于耻骨结节(图2-20)。

图2-20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

(3)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腹横筋膜外侧与腹股沟韧带,内侧与耻骨梳韧带相连。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2cm处,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精索由此通过,腹横筋膜向下将其包绕,成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在内环内侧增厚致密,形成凹间韧带;而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则覆盖股动静脉,并随伴至股部,形成股鞘前层。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腹沟内侧1/2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个极为薄弱的腹壁“空隙”区,因为在此区,与其它腹前壁不同,完全没有强有力的肌肉层(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保护,仅一层腹外斜肌的腱膜和一层非薄的腹横筋膜,力量极为薄弱,这就构成了腹股沟区好发疝的解剖基础(图2-21)。更何况,当人立位时,该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比平卧时约增加三倍。

图2-21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后面观)

(二)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在正常情况下为一潜在的管道,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在成人管长4~5厘米,有内、外两口和上下前后四壁。内口即内环或称腹环,即上文所述腹横筋膜中的卵园形裂隙;外口即外环,或称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三角形裂隙。管的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尚有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及其深面的腹膜壁层,后壁内、外侧分别尚有腹横肌腱(或联合肌腱)和凹间韧带。上壁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还有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三)直疝三角 又称Hesselbach三角。亦称腹股沟三角。直疝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构成外侧边,腹直肌外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构成底边的一个三角形区域。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所以是腹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图2-22)。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内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腹横筋膜增厚而成)。

图2-22 直疝(Hesselbach)三角

一、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发病机理]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径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除阴囊部分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图2-23)。如环不闭锁,就可形成先天性斜疝,而未闭的鞘状突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图2-24)。有时,未闭的鞘状突只是一条非常细小的管道,则在临床上并不表现为疝,仅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如果鞘状突下段闭锁而上段未闭,也可诱发斜疝;如两端闭锁而中段不闭,则在临床上表现为精索鞘膜积液。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因此,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图2-23 睾丸下降过程

(1)后天性 (2)先天性

图2-24 腹股沟斜疝结构特点

后天性斜疝较先天性者为多,其发病机理则完全不同。此时,腹膜鞘状突已经闭锁,而有另外新的疝囊形成,经腹股沟所引起的(图2-24)。它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陷所致,即腹股沟管区是腹壁薄弱区,又有精索通过而造成局部腹壁强度减弱,但主要是发育不良或腹肌较弱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括约作用减弱,以及腹横肌弓状下缘(或为联合肌腱)收缩时不能靠拢腹股沟韧带,均诱发后天性斜疝。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有的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以上为可复性疝的临床特点。其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并常在肠袢进入腹腔时发出咕噜声。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难复性斜疝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滑动性斜疝往往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粘连。临床上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约为1∶6。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一特殊类型的疝应有所认识,否则在手术修补时,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 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

[鉴别诊断] 腹股沟斜疝虽是一种比较容易诊断的疾病,但它很易和以下疾病混淆,应注意鉴别。

(一)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表2-2)。

表2-2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 疝 直 疝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嵌顿机会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较多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二)睾丸鞘膜积液:完全在阴囊内,肿块上缘可触及,无蒂柄进入腹股沟管内。发病后,从来不能回纳,透光试验检查呈阳性。肿块呈囊性弹性感。睾丸在积液之中,故不能触及,而腹股沟斜疝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到实质感的睾丸。

(三)精索鞘膜积液: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无回纳史,肿块较小,边缘清楚,有囊性感、牵拉睾丸时,可随之而上下移动。但无咳嗽冲击感,透光试验阳性。

(四)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于每日起床或站立活动后慢慢出现逐渐增大,平卧和睡觉后逐渐缩小,挤压肿块体积也可缩小,透光试验阳性。

(五)睾丸下降不全:隐睾多位于腹股沟管内,肿块小,边缘清楚,用手挤压时有一种特殊的睾丸胀痛感,同时,患侧阴囊内摸不到睾丸。

(六)髂窝部寒性脓肿:肿块往往较大,位置多偏右腹股沟外侧,边缘不清楚,但质软而有波动感。腰椎或骶髂关节有结核病变。

[治疗] 除部分婴儿外,腹股沟斜疝不能自愈,且随着疝块增大,必将影响劳动和治疗效果,并因常可发生嵌顿和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均应尽早施行手术修补。

(一)非手术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张在一周岁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的突出(图2-25)。

图2-25 棉束带使用法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可阻止疝块突出(图2-26)。疝带可以白天佩带,晚间除去。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的可能。这是使用疝带的缺点。

图2-26 疝 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①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②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复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镇静、止痛、松弛腹肌,让病人取头低脚高位,医生用手托起阴囊,将突出的疝块向外上方的腹股沟管作均匀缓慢、挤压式还纳,左手还可轻轻按摩嵌顿的疝环处以协助回纳。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

(二)手术治疗 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1.高位结扎术:手术在内环处显露斜疝囊颈,在囊颈根部以粗丝线作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术,随即切去疝囊。此手术没有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因此仅适用于婴幼儿,因其在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可使腹壁加强;但对成年人不能预防其复发。疝囊切除高位结扎术也适用于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感染的病例。因当时不能进行疝的修补手术。

2.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最常见的手术。修补在高位切断、结扎疝囊颈后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补应包括内环修补和腹股沟管壁修补两个主要环节。内环修补只适用于内环扩大、松弛的病例;它是在疝囊颈高位结扎后,把内环处腹横筋膜间断缝合数针或作一“8”字缝合,以加强因疝内容物经常通过而松弛、扩大了的内环。这是疝修补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减少手术后疝复发;但对于内环区缺损不明显的病人,并无必要。而腹股沟管壁的加强或修补是绝大部分腹股疝手术的主要步骤。但迄今尚无一种术式适用各种情况,故而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强腹股沟前壁和后壁两类手术。(各种术式依主张如何修补的创制者而命名的)。

加强腹股沟前壁的方法有佛格逊(Ferguson)法。在切断疝囊颈作高位结扎后,不游离精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缝至腹股沟韧带上,目的是消灭上述两者间的空隙薄弱区。这是一种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修补术。此法适用于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腱合的儿童和年青人的小型斜疝。

加强腹股沟后壁的方法有三种:① 巴西尼(Bassini)法、是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部后,将精索游离提起,在精索后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经此手术后,精索移位,处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②赫尔期坦(Halsted)法。此法也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不同之处,在于精索称位于皮下,在其深面先和腹内斜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的对合缝合,再做腹外斜肌腱膜缝合。此法也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不适用于儿童与年青患者,适于老年人大斜疝。③麦克凡(Mc Vay)法。此法与巴西尼氏法唯一区别处,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达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目的。此法如同Bassini手术,将精索移位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此式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加强后壁的方法亦宜于不同情况的腹股沟直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适用于巨型斜疝、复发性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腹横腱膜弓完全萎缩,不能用于缝合修补的病例。手术步骤按Bassini法进行,在精索深面用同侧腹直肌前鞘瓣,向外下方翻转缝于腹股沟韧带上;或用移植游离的自体阔筋膜以修补腹股沟管后壁,也可用各种人工制品材料如尼龙布、不锈钢丝网、钽丝网等。

(三)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嵌顿性疝需要紧急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术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迅速补液或输血。这些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手术的主要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然后根据病情确定处理方法。判断嵌顿肠管的生命力应先扩张或切开疝环,在解除疝环压迫前提下,根据肠管的色泽、弹性、蠕动能力以及相应肠系膜内是否有动脉搏动等情况加以判定。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和相应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即属已经坏死。如判定肠管尚未坏死,则可将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复性疝处理。但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所以,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袢的生命力,还应检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袢是否坏死。

如果检查后认为肠袢生命力可疑,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鲁卡因60~80ml,再用温热等渗盐水纱布覆盖该段肠管,或将该段肠管暂时送回腹腔,10~20分钟后,再行观察。如果肠壁转为红色,肠蠕动和肠系膜内动脉搏动恢复,则证明肠管尚具有生命力,可回纳入腹腔。如肠管确已坏死,或经上述处理后病理改变未见好转,或一时不能肯定肠管是否已失去生命力时,则应在病人全身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切除该段肠管并进行一期吻合。病人情况不允许肠切除吻合时,可将坏死或生命力可疑的肠管外置于腹外,并在其近侧段切一小口,插入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后,全身情况好转,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以图侥幸。

少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临手术时因麻醉的作用而回纳腹内,以致在术中切开疝囊时无肠袢可见。遇此情况,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袢于腹腔内。必要时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染,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绞窄的内容物如系大网膜,可予切除。

(四)修补术手术步骤(以常见的Bassini法为例)

1.麻醉:多选用局麻,也可用腰麻,小儿宜用乙醚全麻。局部麻醉方法:1%普鲁卡因溶液,约100毫升左右,首先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横指处做皮内小丘,随即浸润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组织,用来阻滞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再在耻骨结节外侧,即相当于外环的内上侧,做皮下小丘,注入普鲁卡因溶液于耻骨骨膜附近及精索周围组织以阻滞局部神经。然后,在两注射点之间,行菱形的浸润麻醉(从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到肌层),必要时,再加沿切口作各层浸润。

2.切口:在腹股沟韧带上2厘米,切口起自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斜行至耻骨结节上方(相当于外环处),切口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显露出银白色的腹外斜肌腱膜与外环。

3.以手指找到外环,用有齿镊在外环处提起腹外斜肌腱膜,以弯血管钳细心分开深层组织,推开在腱膜下面的髂腹股沟神经,沿着纤维方向用直剪刀将腱膜剪开。然后用钝力将腱膜两叶分离、推开,内侧显露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腱膜弓(或为联合肌腱),外侧显露腹股沟韧带的内面。

4.用牵开器将骼腹股沟神经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一起拉开,充分显露提睾肌,沿肌纤维分开提睾肌,看到疝囊。有时,为了帮助辨识,嘱病人用力咳嗽,可使疝囊冲动而鼓动起来。术者用有齿镊轻轻提起疝囊,第一助手在离0.5cm处提起疝囊另一点,在此二点之间切开疝囊。将疝囊内的小肠、大网膜等内容物回纳入腹腔,如有粘连,宜先分离。

5.以血管钳夹位疝囊切口边缘几点,术前左手提起疝囊,左示指伸进疝囊内顶住囊壁,右手示指裹以盐水纱布,用钝力将疝囊与其周围组织和精索分离。精索动静脉与输精管位于疝囊外侧,与疝囊粘连,宜细心推开,特别要注意不可损伤静脉引起出血。大此处,不可盲目动力,以免切断或误伤输精管。

6.游离疝囊颈部一圈,然后在中间横形切断,分疝囊为近、远两部分。术前细心用钝力或以剪刀分离近侧囊壁,直至内环。然后将疝囊用血管钳向四周牵开,再将探查疝囊内的内脏组织确已全部回纳入腹腔后,用丝线在疝囊颈部(内环处)作荷包口或贯穿缝合(图2-27)。剪去多余的疝囊壁,荷包口的远端再以丝线贯穿缝合一次。将两根缝合线分别以弯针从腹横肌腱膜弓深面穿过腹横肌、腹内斜肌两肌浅面结扎,以期达到将疝囊残端向高处移位,避免成为腹内压直接压住点的目的。如查得内环松弛宽大者,可将其附近腹横筋膜缝合数针以修补加固。

图2-27 疝囊颈部高位贯穿缝扎

7.远侧疝囊应根据粘连程度,可以全部、部分剥离,或者全部不剥离。但需检查剥离的边缘以及疝囊与精索的剥离面、予以妥善和严密的止血。

8.腹股沟管管壁修补(Bassini法):游离并以纱布条提起精索。在其深面用粗丝线将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内侧面作间断缝合,自上而下缝合3~4~ 5针(图2-28)。最后一针应将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于耻骨结切的骨膜上,以防止最内端残留三角形空隙,术后易引起疝的复发。近内环一针与精索间的距离可通过一小指尖为宜,避免过紧,引起精索血液循环障碍。

图2-28 缝合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

9.将精索放置于新位,再次检查无出血后,以粗丝线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分层缝合皮下及皮肤层。

其它的腹没沟斜疝修补术1~7和9的步骤均相同,仅在第8项腹股沟管壁修补有异。如Mc Vay法,在完成前7项后,将精索牵开,在耻骨上支的浅面切开腹横筋膜,推开疏松组织,以显示耻骨梳韧带。术者左手示指沿耻骨梳韧带由内向外侧移动,直到触到股静脉,固定不动,以挡开股静脉。此时将腹内斜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的游离缘缝穿一针于耻骨梳韧带上。然后,在第一针缝合和耻骨结节之间,再缝合2~3针(图2-29)。缝合完毕后,放回精索,在精索浅面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图2-29 联合肌腱耻骨梳韧带缝合法

二、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直疝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其发病率较斜疝为低,约占腹股沟疝的5%,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为双侧。

[病因] 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老年人因肌肉萎缩退化,使腹股沟管的间隙变得宽大,同时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联合肌腱的支持保护作用也减弱,当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排尿困难而致腹内压增高时,腹横筋膜反复遭受腹内压力的冲击,造成损伤、变薄、腹腔内脏即逐渐向前推动而突出,形成直疝。没有先天发生的。

[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多无疼痛及其它不适。当站立时,疝块即刻出现,平卧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由于直疝颈部宽大,极少嵌顿。还纳后可在腹股沟三角区直接扪及腹壁缺损,咳嗽时指尖有膨胀性冲击感。用手指在腹壁外紧压内环,让病人起立咳嗽,仍有疝块出现,可与斜疝鉴别。双侧性直疝、疝块常于中线两侧互相接近。

[治疗] 直疝多采用手术疗法。手术要点:加强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的抵抗力,以巩固腹股沟管的后壁。直疝修补方法,基本上与斜疝相似(图2-28、29)。常用 Bassini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现腹横筋膜缺损很大,不能直接缝合时,可利用自身阔筋膜、腹直肌前鞘,以及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

直疝属继发性疝。术前须考虑其发病原因(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便秘等),应予处理。若不能控制或另伴有严重内脏疾病者,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

三、腹股沟滑动性疝

临床的特点是:绝大多数患者是男性,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右侧多见,内容物多为盲肠,及其相连的回肠、阑尾、 升结肠等。在左侧则为乙状结肠与降结肠。疝块巨大,大多下坠至阴囊,疝囊内滑出的内容一般较多如大段回肠,可以回纳;但其滑出的腹膜后内脏如盲肠,则始终不能回复,构成难复性疝。滑动性疝发生嵌顿较少,手术前难以确诊,大半在术中才予发现。

治疗:采取手术修补。原则是将滑出内脏的周围腹膜(实即疝囊的一部分)切开,缝合,将内脏回纳,人工形成一完整疝囊,然后进行修补。一般采用经腹腔外修补术:切口和显露疝囊的手术步骤与腹股沟斜疝手术相同。显露疝囊后,在其前壁切开,然后在滑出内脏(例如盲肠)的周围约1.5cm处作一环形切口,切开腹膜( 即疝囊),在腹膜外游离盲肠,直至疝囊颈部(内环)处,在切开与游离时,特别在疝囊与肠之间有粘连处,必须十分细心,千万不可误伤供应肠管的动静脉,以致引起肠坏死,并谨慎地推开精索。将游离的盲肠显露于切口外,在其后面将两侧腹膜作间断对合缝合,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完整疝囊(图2-30、31)。然后,将游离的盲肠回纳入腹腔,在内环处用丝线作一荷包缝合,以关闭腹腔,剪除多余的疝囊(图2-32)。然后施行Bassini 或 Mc Vay术修补腹股沟管。

图2-30 游离盲肠

图2-31 间断缝合腹膜

图2-32 荷包缝合疝囊颈部

四、复发性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一般仍较高,斜疝术后复发率约在4%左右,但也有高达10%的报告,直疝术后复发率,约比斜疝高4~ 6倍,多在术后1年内复发。

造成复发的原因很多,除了患者全身和局部因素外,手术宜做到:①准确可靠的疝囊高位缝扎;②妥善修补内环;③合理选择术式;④修补术的间隔不太宽,避免修补处张力过大;⑤防止术中损伤神经和术后并发血肿,⑥防止感染。

当然病人全身和局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51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