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势能不是引力大小乘距离实际上,万有引力势能是一个负值
想一想:如果两天体之间的距离为无穷远,则两天体之间没有万有引力作用即无穷远处的万有引力势能为0
如果从某一位置运动到无穷远,那么万有引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因此万有引力做负功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因此万有引力势能就增加了
因为末势能为0,变化量为正值,所以初势能为负值
实际上,万有引力势能的表达式为E=-GMm/R(用积分推导)R为两天体间距离可以看出R越大,万有引力势能越大
你把第一宇宙速度、发射速度、绕行速度这几个概念搞混了。第一宇宙速度(约79km/s)有两个含义:一是在地球上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就是你说的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就不能升空;二是所有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最大绕行速度。
在地球上发射一颗卫星,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时卫星刚好绕近地轨道做圆周运动。近地轨道就是半径等于地球半径的圆轨道,所以说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情况。因此实际发射卫星时速度都要大于79而且发射速度越大,卫星升的越高,即他的轨道半径越大。但是在卫星上升的过程中需克服地球引力做功,因而速度会减小,所以等他到达轨道上运行时速度就小于79了。而且半径越大,上升过程中需要克服引力做的功也越多,因而到达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就越小。这有点象你仍一块石头,你给他的速度越大就扔的越高,而他在上升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小。所有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他们绕地球运行的速度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在实际发射时还会涉及到一些变轨等问题。
回答补充的问题:
1相同的发射速度只能到达同样的高度,这是由能量决定的。
2有的,比如地球同步卫星轨道。
3实际发射卫星时,要用稍大于79的速度先将卫星发射到近地园轨道(因为有空气阻力等),再在合适的位置进行变轨,进入椭圆轨道,再在远地点进行二次变轨,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
这里面包括时间、位置的选择,卫星姿态的调整,燃料点燃等等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复杂的计算。
管端直径、壁厚测量仪主体主要由机座、滑台、升降板、主轴、测头支架和激光位移传感器等组成。4只激光位移传感器成180°安装在测头支架上,传感器两两对射测量钢管的内壁和外壁,同时测量钢管的外径、内径和壁厚。机座上装有导轨、丝杠和滑台,通过伺服电机驱动滑台移动可将传感器伸入或拉出被测钢管。滑台上也设置导轨和丝杠,手动转动丝杠可使升降板带动测头支架上下移动以调节主轴的中心高度,调节时以主轴中心高度与钢管中心高度一致为准。传感器的电源和数据线路通过主轴上的导电滑环转接至上位机控制系统,主轴旋转一周为一个测量周期。通过对一个周期内的传感器测量数据可计算出管端的真实外径、内径、椭圆度及壁厚尺寸。蓝鹏测控壁厚测量仪检测钢管的长度范围:距管端50~500mm
A、沿轨道Ⅰ运行一周的位移与沿轨道Ⅱ运行一周的位移都是零,即相等,故A错误;
B、根据G
Mm |
r2 |
GM |
r2 |
C、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a3 |
T2 |
D、在轨道Ⅱ上由P点运行到Q点的过程中,只有万有引力对其做功,机械能守恒,故D错误.
故选:B.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