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锻炼期间体重轻了 但是体脂越来越高 这是为啥

健身锻炼期间体重轻了 但是体脂越来越高 这是为啥,第1张

脂肪率(BFR body fat rate)大概是健身人士最关心的参数之一。总体重等于去脂体重(Lean Body Mass, LBM)与体脂肪(Body Fat, BF),而体脂肪率就是体脂肪跟总体重之比。“体重轻不等于体脂低”“体重大不等于体脂高”“体重减少不等于体脂减少”属于健身入门的基本常识(如果你不知道那怪我不够红)。比如我裸足大概175-176cm,现在早晨空腹体重85-86kg,只按照体重算实打实是胖子,而体重变化也会受到非常多因素影响,水分,肌肉,糖原等等

但是,知道了这些不代表在体脂这件事你就不会犯错,还是有很多人对自己的体脂跟身体成分变化有错误的认识,别跟我说你是拿健身房的仪器测的,你怎么就知道它是准的呢?

关于男性跟女性体脂率,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2%是肥胖;男性18-24%,女性25-31% 为可接受的正常范围;男性14-17%,女性21-24% 属于理想的健康范围;男性6-13%,女性14-20% 是专业运动员的数据,在这个区间里,很多女性会开始经历闭经等问题(专业运动员的标准是普通爱好者真心没有必要追求的范围,因为你的生活如果不发生巨大转变或耗费大量精力你很难维持这样的状态,生活>健身);而男性2-5%,女性10-13% 这个区间则属于身体必须的基础脂肪,少于这个数值(区间浮动是由于个体差异)会面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看完这个表格你还能相信那种明星或身边人宣称的超低体脂吗

相较而言按照体脂对照表来参考自己的体脂可能会是靠谱一些的做法,但也不能说是完全准确,因为每个人骨骼形态、大小,以及脂肪在身体的具体分布部位都不尽相同。而且通常出于人的本性,参考这种极易错估自己的体脂,男性容易估低,女性容易估高。

那么,体脂率该如何正确的测量呢?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

1DEXA Scan:类似全身X-ray 的测量方式,是目前公认最为精准的方法。通常需要去专业的医院、机构测量,国内哪有我也不知道

2水下测量法:将肺部排空,身体进入水中,通过排出的水量计算身体密度,进而计算出体脂率

3The Bod Pot:将人放在密室内,通过排出的空气量测量身体密度,从而计算出体脂率

4体脂夹:通过测量能够夹起的脂肪厚度推算体脂率。

5体脂秤,手持体脂器,身体成分测试仪:通过手握传感器,测量身体的电阻率,进而推断体脂率。

6软尺测量:测量围度后代入公式再推算出体脂率。

前三种方法一般只有专业健美者才需要,普通健身房的测量方法则一般基于后三种方法。实话说我也没法告诉你测量的结果有多不准确,因为机器和机器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时间情况测量也会有所差异。参照刚刚所给出的体脂表跟实际情况,你大概可以知道自己的体测的结果是偏低还是偏高。

既然市面上的体脂测量方法这么不靠谱,那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虽然绝对数值不太靠谱,但相对数值却往往可以反应出一段时间的变化(好好做好记录跟测量啊朋友们,苦口婆心无数次)但在测量时你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无论是用哪种方法测量,请尽量使用同一个工具,以避免机器误差

尽量在每天的同一个时刻测量——比如每天早晨空腹,没有喝水洗澡运动进食时进行,这也是最好的测量时间,一般会相对准确一点,

尤其是当你使用健身房常有的体脂肪或身体成分测试仪进行测量时更要注意吃饭运动洗澡等带来的影响。

吃饭后

由于是通过电阻率来推断体脂率,而在吃饭后大量食物与血液进入胃部,形成厚重胃壁,很可能被视为高电阻区域,从而判成体脂。

运动后

在训练后立即测量,血液往往更集中在训练过的部位,可能被判定成水分与肌肉量有所增加,但实际上并没有,局部瞬间增肌这种魔法不管你请哪位私教都无法实现。

‍‍

剧烈运动后测体脂是不准的,建议在身体比较平静的状态下测量。

对于市面上的体脂称或体测仪,可概括为“原理科学、技术成熟,但数据误差较大,仅值得参考”。

体脂称和体测仪,都是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测量身体成分的,简单来说,就是靠脂肪、肌肉、骨骼等组织不同的导电率来区分它们,测出电阻值后,通过公式计算出身体各成分的比例,比如体脂率。

其实BIA法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技术,在医学界和各种生理学实验室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想得出准确的数值,它需要非常苛刻的测试条件。比如它要求足够多的电极片,与皮肤的接触位置也要精心设计,测试环境的温度及湿度要合适,公式及各种系数要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甚至被测者近期的运动、饮食情况,以及测试时的姿势,都有明确要求。

而我们日常使用的体脂称,虽然背靠科学的原理和成熟的技术,但是操作上远远达不到精度要求。普通的体脂称只有脚下四片电极片,健身房的体测仪也无非是多了两个手柄,湿度温度也无法控制,测试环境堪称简陋,所以误差肯定不小。

而且体脂称的数据也不太稳定,可能你某一次测试时手上出汗了,或者刚刚跑完步吃完饭,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数据结果。

所以,体脂称上给你的数据只是一个大概,作为参考是可以的,但不要特别当真,更不要因为体脂称数据的突然波动而感到震惊,影响心情或状态。想要数据更准确,可以固定测试条件(比如每天晨起未进食时),定期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日常生活中比较推荐皮脂钳、也叫脂肪卡尺。皮脂钳并不能直接告诉你体脂率有多少,你想通过皮脂钳得出体脂率,也需要正确的操作、稳定的手法并准确地套用公式。但是它能让你直观地看到自己特定部位皮下脂肪的厚度,操作简单方便,健身减肥者可以随时用它监测自己的变化。

当然,如果要求不高,一个普通皮尺也可以解决这个需求。

总之,检验你减肥成效的方法没那么复杂,也不需要迷信数据,量量维度是最直观的方式。

我是乐易LEE老师,关于健身&体脂这回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评论!

 

 

‍‍

体脂率是指身体脂肪重量占体重的比例(脂肪重量÷体重),包括必需体脂率和储存体脂率。作为一种衡量健康水平的指标,体脂率早已被广大健身者所熟知。

1 什么是体脂率?

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是指身体脂肪重量占体重的比例(脂肪重量÷体重)。体脂包括必需体脂(essential body fat)和存储体脂(storage body fat)。必需体脂是指维持生命和生殖功能所必需的脂肪。由于生育和其他生理功能的需要,女性的必需体脂(含量)远高于男性。储存体脂是指堆积在脂肪组织内的脂肪,其中一部分用来保护内脏。体脂率是衡量健康水平的一种指标。对健身者而言,它的准确度要高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因为肌肉含量和骨架大小都会影响BMI的准确度。

2 健康的体脂率应该是多少?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体脂率随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出现变化。下图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1999-2004年)。从图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平均体脂随着年龄的变化(16-19岁~60-79岁)从229%上升到309%;女性的平均体脂随着年龄的变化(8-11岁~60-79岁)从32%上升到424%。那么,健康的体脂率到底是多少?虽然不同机构/个人的分类方案有一定差异,但健康的体脂率必须高于必需体脂率。

必需脂肪率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界限。(长期)低于这一界限的结果都将会是死亡。通常,最瘦的运动员体脂率为6-13%(男性)和14-20%(女性)。普通健身者的体脂率保持在14-17%(男性)和21-25%(女性)就已足够。

健美运动员为了比赛需要,会在比赛阶段追求极低的体脂率。但是,他们真的可以达到新闻报道里所说的那种极低体脂率吗?答案并不明确。其一,测量极低体脂率的方法缺乏理论依据,准确性值得怀疑;其二,男性的生理体脂率下限通常被认为是4-6%。

3 如何测量体脂率?

测量体脂率的方法非常多,有一种BMI-体脂率换算公式,非常简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体脂率(成年人)=139×BMI+016×年龄-1034×性别-9。其中,女性的性别值为0,男性为1。

健身后身体机能运转太快忌吃太油腻或油炸食品,会促进吸收油腻食品的吸收。尽量以蔬菜和胆固醇低的优先吸收类蛋白质。

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健身后身体机能运转太快

2、忌吃太油腻或油炸食品,会促进吸收油腻食品的吸收。

3、尽量以蔬菜和胆固醇低的优先吸收类蛋白质。

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肥胖会提高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而打算怀孕的女性也不能忽视肥胖引起的妊娠并发症与难产的风险。

扩展质料:

体脂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高。

脑溢血、心肌梗死、高血压、肾病、糖尿病、变形关节炎、痛风、脂肪肝、胆囊炎、月经异常、妊娠合并症,难产、施行外科手术时有风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难产)等。

2病理性降低。

体脂率过低会引起功能性失调。体脂率过低,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会下降,女运动员会引起闭经。

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年人的体脂率正常范围分别是女性20%~25%,男性15%~18%,若体脂率过高,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以上就可视为肥胖。运动员的体脂率可随运动项目而定。一般男运动员为7%~15%,女运动员为12%—25%。

注意事项:

应同时采取饮食疗法与运动疗法来减肥,减少热量摄取,通过运动增加热量消耗,达到减肥的效果。没有运动只靠节食减肥,只会减少肌肉而不会减少脂肪,反而还会使基础代谢降低,容易复胖。

参考资料:

体脂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10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7
下一篇2023-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