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外翻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小细节做调节。细心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大部分人喜欢跷二郎腿,而跷二郎腿的人大多都会出现小腿外翻的现象,也就是大家经常抱怨的腿不直,一定要注意避免跷二郎腿,平时走路试着走模特步,也就是一字型路线,当人走一字型的时候小腿必然会向中间,久而久之,形成的肌肉状态也会变直变好看,虽然没有超模腿长,但可以像她们一样直。
可以购买一些辅助品。比如说矫正腿带,戴在腿上具有引导矫正腿型的作用,冬天时嫌麻烦可以买一件偏小号的韩式静脉曲张袜穿上,就算是勒也能勒成直的。
平时晚上睡觉前或者早起后自己活动时,可以适当的按摩小腿肌肉,很多人腿型不好看是因为常年运动原因肌肉突出,这种的只能慢慢来,多按摩肌肉处会让紧绷的肌肉舒缓一下,慢慢自己随着按摩变直。
不能着地。最好打好石膏,保持尽量不活动,
跟腱开放修复术是通过小腿后方切口来暴露跟腱完成的。打开腱旁组织后将肌腱断端并置缝合在一起。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缝合方法,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如果跟腱断端的条件比较差的话,也可采取圆周缝合的办法。手术结束要闭合腱旁组织和皮肤,并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此时需要佩戴一个足底夹板来防止足的背屈,以免修复组织再断。有些医生更喜欢用管形石膏或前夹板来达到同样的目的。10-14天伤口拆线以后患肢可以穿上一种带轮盘的固定靴,它可以方便检查伤口以及早期关节活动。在所有的处理中,对软组织的仔细处置和腱旁组织的闭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3术后康复
跟腱修复术后的康复应从术后2-6周开始。为了保护修复的跟腱,康复医生必须交代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术后12周之内应该禁止被动牵拉跟腱。另外,负重过程也应该是在手术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在术后的整个康复过程中治疗师必须明确跟腱愈合的4个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塑性期和成熟期)。在愈合的最初6周内(炎症期和增生期)跟腱时最脆弱的,在接下来的6周-12个月内(塑性期和成熟期)强度慢慢增加。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标准的功能性恢复过程。
术后第一阶段
保护和愈合期(第1~6周)
术后第一阶段
术后第一阶段的康复对于保护修复的跟腱控制渗出和疼痛,减少瘢痕形成以及提高关节活动度都是至关重要的。术后负重程度和支具的类型都由医生决定。负重程度是左佩戴支具的下由不负重过度到部分负重,一直到患者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手术后的2~8周之内需要在保护下负重。随着外科和康复技术的发展,当前常用的方法是让患者穿一种带轮盘的固定靴,并且在拐杖保护下观察部分负重情况。
早期关节活动和保护下负重是术后第一阶段最重要的内容。因为负重和关节活动可以促进跟腱愈合和强度的增加,并且可以预防制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退行性关节炎、粘连形成和深静脉血栓)
患者在指导下每天要做多次主动的关节活动,包括踝的背屈、跖屈、内翻和外翻。膝关节屈曲90°时主动踝背屈应限制在0°(中立位)。应当避免被动关节活动和牵伸,保护愈合中的跟腱免于被过度拉长或断裂。
当患者开始部分至完全负重时,这时便可以引入固定自行车练习。在蹬自行车时应告诉患者用足后面(或足跟)负重而不要用前足。按摩瘢痕和轻微的关节活动可以促进愈合,并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直。
冷疗和抬高患肢可以控制疼痛和水肿。应该告诉患者全天内都要尽量抬高患者,避免长时间持重体位。也可以建议患者用冰袋冰敷几次,每次20分钟。
近端髋膝关节的练习应采用渐进性抗阻训练方案。限制负重的患者可以使用开链练习和等张练习。
注意事项
跟腱修复术后愈合不良和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术后的第一阶段康复医师和患者经常检查切口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应该立即通知医生。
患者的渗出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要告诫患者合理负重,抬高患肢(限制持重体位时间),主动关节活动,以及每天数次冰敷。
术后第二阶段
早期关节活动(第6~12周)
术后第二阶段(2张)
进入第二阶段,在负重程度、增加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增强上都有明显的变化。患者首先要在拐杖保护下佩戴支具完成患肢的完全负重,然后摆脱拐杖穿鞋完全负重。从足部支具到鞋的转换过程中,可以在鞋中放一个足跟垫(通常会使踝跖屈20°~30°)。随着关节活动度的增加,足跟垫的高度应随之递减。当患者的步态恢复正常时,就可以不用足跟垫了。正常的步态时脱拐行走的先决条件。
如果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的话。就可以在水下踏车系统上练习步态了,这样可以降低患肢负重程度。当水面在胸部水平行走时可以减重60%~75%,而当水面到腰部水平行走时,则可以减重40%~50%。
无限制地练习主动活动度,但要避免关节被动活动。正常行走可以促进恢复功能性的关节活动度。虽然在本阶段内关节活动度最好恢复到正常,但是牵伸是不可取的。
本阶段可以开始轻度的内外翻等长肌力练习,在后期可以借助皮筋来练习。患者可以通过在一个多轴装置上用自己的踝关节画出字母的形状来增加肌肉力量。当已获得足够的关节活动度时,就可以开始练习小腿跖屈的两块主要肌肉略(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在术后6周时可以开始练习膝屈曲90°位的跖屈抗阻练习。到第8周可以开始膝伸直位的跖屈抗阻练习。
在本阶段还可以利用膝伸直位蹬踏装置和屈腿器械来练习跖屈。此时的固定自行车练习要用前足负重,并逐渐加量。
在踏车进行倒走可以强化离心性的跖屈控制能力。这些患者通常会发现倒走更舒服,因为他降低略启动的需求。也可以引入向前上台阶练习,台阶的高度可以逐渐增加(250px、375px、500px)
早期的神经肌肉和关节活动度练习最好在一种具有生物力学的踝关节平板系统(BAPS)上进行,开始时坐位练习,逐渐过渡到站立位练习。另外,在平衡控制系统或等力平板系统上进行双侧下肢负重练习,也可以促进本体感觉、神经肌肉和平衡的恢复。随着力量和平衡的恢复,练习模式也由双下肢过渡到单侧下肢。需要时应继续进行瘢痕按摩、理疗和轻微的关节松动术。
注意事项
跟腱炎(或)疼痛时第二阶段很常见的并发症。患者脱拐或不再穿带轮盘的固定靴后通常会增加活动量,但此时正在愈合中的跟腱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增加的活动量,因此跟腱自然会疼痛和发生炎症。所以必须告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的限度,纠正其错误的行为,使其在无痛的范围内活动。同样,如果康复计划的设计使得关节活动度和力量练习进展过快的话,也会引起跟腱疼痛和发炎。康复医师在改进康复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诉和客观的测量结果,并且要强调对家庭训练计划的依从性。
术后第三阶段
早期肌力练习(第12~20周)
术后第三阶段(3张)
当患者第二阶段康复达标后,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康复了,目标是恢复踝关节全范围的主动活动度,跖屈肌力恢复正常,并提高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
正常的跖屈肌力是指患者具有单脚提踵10次的能力。当然,患者首先要无恐惧的完成平面上双脚提踵,然后按下表中的流程逐步恢复正常。
当以上这些动作都能无恐惧地很好地完成以后,就可以开始通过一些器械(比如训练阶梯、Versa攀梯)来完成更高强度的力量和耐力训练。
向前下台阶练习时台阶高度要逐渐增加(250px、375px、500px)。平衡训练的难度也是逐步递增的,包括单腿负重、多向支持平面(弹簧垫、震荡板、泡沫滚筒等)和干扰训练。
等速练习可以进一步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等速练习是在固定速度的基础上施加适当的阻力。因此可以预先设定一定的速度,使得踝关节在全范围活动的情况下抵抗最大的动力性阻力。
一旦患者达到正常的步态、全范围的被动关节活动度和正常的肌力,便可以在没过胸部的水中进行跑步练习。利用水下踏车系统具有的浮力特性可以减轻跟腱的负重程度。
患者在家中的治疗性练习项目是要根据再评估的结果进行不断的调整。
应用NeuroCom或Biodex平衡系统对平衡进行评估,并与健侧对比。到本阶段末最好能达到与健侧同样的平衡水平
注意事项
由于关节活动度和(或)肌力仍未达到正常,所以要经常鼓励患者坚持修正自己的动作。此阶段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患者私自加大活动量造成的肌肉酸痛和跟腱炎。在没有足够的下肢力量情况下患者可能会自行增加活动量,康复医师必须继续向患者强调活动限度问题。如果患者到健身房进行康复训练的话,则必须遵循治疗计划,不能私自加量。
术后第四阶段
晚期肌力练习(第20~28周)
术后第四阶段
随着小腿肌力的正常化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患者的康复到略一个恢复更高层次动态运动的阶段。治疗策略主要是为了安全恢复患者/运动员个性化的运动水平做准备。
在术后20周时应该对踝关节的跖屈肌、背屈肌、内翻肌和外翻肌进行一次等速肌力评定。相对于等长的徒手肌力测定,等速评定对动态肌力有更为精确的结果。等速评定可以提供医生客观的指标和可重复的数据,并能监控患者的状态。通过得到的客观数据可以明确小腿肌肉力量和耐力是否已恢复正常。如果患侧下肢的数据达到健侧的75%,且患肢完成单脚提踵10次的话,就可以启动踏车上的跑步训练了。踏车上的前向跑步练习应强调从短距离、低到中等速度以及患者主观无痛的水平开始。
此阶段应继续加强踝背屈、跖屈、内翻和外翻肌力和耐力的等速练习。
渐进抗阻练习和柔韧性练习继续在可耐受范围内进行,基于个体化运动水平而定的灵敏性练习也应加入到康复计划中。跑步和体育锻炼开始应该在直平板上进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和要求,比如交叉步、编织步、八字步、加速及减速训练等。也可以通过一条运动带施加阻力来进一步增加难度。
像在第三阶段提到的那样,平衡训练仍然很重要。但是,此时的干扰训练要和挑战踝关节的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在弹簧垫、振荡板、泡沫滚筒等上面加入干扰练习。
本阶段可以开始轻度的功能性往复练习,此种练习通过周期性地伸缩跟腱来增加肌力。运动中要求患者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度、良好的柔韧性和正常的肌力。更重要的是无痛、无恐惧地完成动作。增强式弹跳功能往复运动可以由双侧练起。比如双脚定位跳、双脚跳上箱子可以减少冲击力。随着康复的进行,难度较大的练习方式可以逐渐被运用,比如两边跳和象限跳。
患者的家庭治疗性训练计划,要根据再评定结果和功能水平及时调整。
注意事项
由于患者仍有功能的缺陷,所以还需要不断的鼓励,使其坚持合理的活动量。康复医师在引入踏车跑步练习和灵活性练习时一定要强调无痛原则。很多患者/运动员在恢复跑步训练阶段时会出现很高的积极性,以至于已经出现不适还会坚持练习。康复师必须密切观察患者虚弱和疲劳的迹象,并对跑步练习做出合适的调整。正确的跑步练习是由低速短距离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速度中/长距离。而且应该建议患者坚持练习自己的跖屈肌力,使其充分恢复,同时也会降低过度使用带来的风险。跑步练习的量控制在最小,利用交叉练习的方法(游泳、骑自行车)来避免跟腱的再损伤和炎症。
术后第五阶段
全面恢复也体育技能(第28周~1年)
根据患者对运动水平的要求和身体状况的不同,最后阶段的康复可以从术后28周起持续到术后1年。在此阶段,任何肌力和柔韧性方面的缺陷都应该得以弥补。为了满足体育运动中对功能的需求,此阶段应充分利用体育专项练习,以及更高级的功能往复运动和灵活性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
为了达到体育运动所需的正常肌肉耐力水平,应该继续进行等速训练。功能往复运动在此阶段升级为单脚练习,比如单脚跳、单腿两侧跳和象限跳。当患者准备恢复全面的体育运动时,功能性的评定,比如垂直跳跃评定,可以用来明确患者处于动态运动中的功能状态。垂直跳跃评定是一种有效的测量肌肉力量的方法,还可以测定下肢功能性运动的限度。它要求患肢的功能达到健侧的85%,并且得到医生的允许才能恢复体育运动。
注意事项
在患者参加高水平的运动之前,如功能往复运动和体育专项训练,必须关注其是否已经具备略足够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柔韧性。患者在过渡到更高难度的运动直至最后恢复体育运动之前,应该能够无恐惧地完成低水平的运动。用来进行功能性评定的方法应该可以再现竞技体育的专项要求,从而保证患者能够安全地恢复全面的运动。选定的功能测试项目应能再现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要求,以确保其安全重返全项活动。
很多小伙伴都觉得外八字、内八字离自己很远,其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足都不在中立位上,而是有轻微的外翻或者内翻,要怎么来判断自己的足部有无内外翻的情况呢?拿起自己平时常穿的平底鞋,翻过来看看鞋底,如果鞋子的后跟外侧磨损明显比内侧严重,这就是足内翻引起的,也就是所谓的内八字脚。
足内翻常常伴随着O型腿。由于踝关节失去稳定性,这种足型在行走距离过长时常感到踝关节的疼痛,并且在穿厚底的鞋或高跟鞋时容易崴脚,因此习惯性扭到脚的姑娘们一定要看看自己踝关节是否还正常。如果还伴随O型腿,一定要一起矫正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严重的足内翻当然是最好配合使用矫形鞋垫。轻微的足内翻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改善足内翻的锻炼办法。
一、 泡沫轴放松小腿
首先单腿跪在泡沫轴上,双手撑地保持平衡,来回滚动,放松整个小腿前侧,两侧各做一分钟。然后仰卧于垫子上,将泡沫轴置于小腿下,来回滚动放松整个小腿后侧。注意这个动作上下距离一定要做足够,尤其要注重小腿下半截的放松。
二、 足底肌肉功能的锻炼
这个分为两步,首先是足底筋膜的放松,将一个按摩球(或者棒球、网球都行)置于足底,来回踩住滚动,主要按摩足弓的部位,可以稍用力,以足底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疼痛为宜。这个动作可以每天做,特别是久站、久行,或者长时间穿高跟鞋的人,可以多做。
练习脚抓毛巾,用脚趾的部位紧紧抓住毛巾,向上提,每次每侧锻炼三十次左右。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恢复足底肌肉的力量。
三、 弹力带对抗锻炼
将弹力带绑在桌子腿上,将另一端如图套在自己的脚上,特别注意,此时弹力带应该是由足的外侧向内侧牵拉足部,然后对抗弹力带的拉力,向外展自己的脚,也就是做一个外八字的动作。这个动作千万不能做反了,相反的动作是训练足外翻的。
四、 踝关节稳定性训练
站在台阶的边缘,前脚掌着地,后跟悬空,然后做踮脚的动作,这个动作在平地上也可以进行,踮脚的时候,尽量保持踝关节位于中立位。
以上就是足内翻的训练方法,有需要的小伙伴们学会了吗?
一、足内翻与足外翻底是什么?
当你站立时,从后面看,正常足部的距骨与跟骨应在同一直线上,并垂直于地面。若你的距骨相对于跟骨向外偏歪,则为足内翻。若你的距骨相对于跟骨向内偏歪,则为足外翻。
足外翻:又叫外翻仰伸足,是足部常见畸形之一。足外翻是因为脚部肌腱发育异常导致的一种畸形,同时伴有扁平足和舟骨塌陷,小腿中点、跟腱中心、跟骨中心三点连线呈型。
足内翻: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出生时就能发现的由于胫骨后肌挛缩引起的踝关节畸形。足内翻可以发生在单足或双足,表现为足部内翻、僵硬,不能回到正常的位置。
二 足外翻与足内翻的发病原因
我们重点讲足外翻。
足外翻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的足外翻发病原因,一是遗传导致,二是胫前肌紧张所致,三是由于胎儿在宫内受压所致。后天性足外翻发病原因,是由于肌肉乏力、 韧带松弛、体重过重、不良习惯、外伤等原因所致。
过早站立 :婴幼儿的骨骼刚开始发育,韧带较为松软,如果过早站立或者学走路,会增加足弓及足踝部关节的压力,出现后跟倾斜过多的现象。 如果宝宝较胖,其足踝部要承受更多的负重,也会增加足外翻发生的概率。因此要顺其自然。
走路姿势 姿势不正确,如果孩子走路姿势不正确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时间久了将可导致足跟轴向外偏斜。 严重时还可伴有扁平足和舟骨塌陷。
鞋子没选对 有的家长为了时髦和美观,过早的给孩子穿硬质皮鞋等也会造成足外翻
足内翻多由于胎儿足部在宫内受压而长期处于某种异常姿势造成形状异常。有遗传因素,属于多基因遗传。
哈哈,缘分啊,本人也是扁平足。但我去年拿了大学校运会5000米的冠军,现在也每天坚持跑1小时山路,你说扁平足能不能跑步呢?说点我自己的心得吧(慢跑的其他心得你就另外找吧),我们扁平足患者跑步应该特别注意几点:
1,穿的鞋一定要是专门的慢跑鞋(平底鞋一定不行),这样能最大限度减小对膝盖的冲击力和损伤。
2,跑步的姿势要放松,特别是大腿、膝盖、脚踝要放松,落地的时候要有个习惯性、自然的缓冲动作,这样也是为了减小对膝盖和踝关节的压力。(扁平足与正常足相比,脚踝和膝盖受到的压力更大,所以要特别注意)。
3,活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着重活动膝盖、脚踝。
4,扁平足走或跑久了脚容易疼和累,晚上回去记得用热水泡脚,缓解疲劳。刚开始一段时间会特别累,慢慢就好了,就不用泡了。可能偶尔会拉到脚弓处的那条筋,会疼。但跑多了,你就知道应该用脚的哪部分着地,才能避免拉到。跑多了以后,也就不疼了。
5,最后,坚持就是胜利。别老是记着自己的缺陷,忘了它,你才能放胆去运动,享受慢跑的乐趣。我从来都不认为扁平足不能跑步,所以从初中到大学,都坚持练习短跑和长跑,拿了很多比赛的奖项,这说明扁平足完全不能成为阻止你跑步的原因。
下肢骨折跟骨骨折
基本概述
正常足底是三点负重,在跟骨、第一跖骨头和第五跖骨头三点组成的负重面上,跟骨和距骨组成纵弓的后臂,负担60%的重量。通过跟距关节还可使足内收、内翻或外展、外翻,以适应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跟骨结节为跟腱附着处,腓肠肌、比目鱼肌收缩,可作强有力的跖屈动作。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为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图)。跟骨载距突承受距骨颈,也是跟舟韧带的附着处,跟舟韧带很坚固,支持距骨头,并承担体重。
病因病理
1 病因
跟骨骨折多由传达暴力造成。人从高处坠下或跳下时,足跟先着地,身体重力从距骨下传至跟骨,地面的反作用力从跟骨负重点上传至跟骨体,使跟骨被压缩或劈开。亦有少数因跟腱牵拉而致撕脱骨折。
2 病理
跟骨骨折后,常有足弓塌陷,结节关节角减小,甚至变成负角。从而减弱了跖屈的力量和足纵弓的弹簧作用。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可分为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和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两类,前者预后较好,后者预后较差。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如图]:①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由高处下坠时,跟骨在外翻位结节底部触地引起,骨折一般移位不大;跟骨结节骨骺未闭合前,骨折块可明显向上移位。②跟骨结节横形骨折:是一种跟腱撕脱骨折。③载距突骨折:
由于足处于内翻位时,载距突受距骨内侧下方的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如图]:①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性骨折:为跟骨体的骨折,骨折线为斜形。从正面看骨折线是由内后斜向外前方,通过跟距外侧的关节面,并因重力使跟骨的外侧跟距关节面向下塌陷,跟骨体向两侧增宽;从侧面看,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跟骨结节向上移位,减弱了腓肠肌的紧张力,直接影响了跟腱的作用。跟骨腹部凸出也妨碍站立和步行。②跟骨全部跟距关节塌陷骨折:为最常见的跟骨体骨折,跟骨体部因受挤压完全粉碎下陷,跟骨体增宽,跟距关节面中心塌陷,跟骨结节上升,体部外翻,跟骨前端亦可能骨折,波及跟骰关节。
诊断要点
伤后跟部肿胀、疼痛,两踝下方有瘀斑,足跟不敢着地。足跟部横径增宽,严重者足弓变平。特殊检查:跟骨压痛明显,若骨折涉及关节面者,则内、外翻活动明显受限,并可触及骨擦音。X线检查: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程度和移位方向,轴位片还可显示距骨下关节和载距突。
治疗方法
1 整复方法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① 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的骨折块一般移位不大,无须手法整复。跟骨结节骨骺未闭合前,骨折块明显向上移位者,若不予以复位则跟骨底不平,影响日后步行和站立。可在适当的麻醉下,以骨圆针穿过结节骨块中部,将膝关节屈曲,由两助手分别把住患足及小腿,术者握紧牵引弓,松解骨折肌的交锁,然后向下牵引,直至骨折块复位为止。
② 跟骨结节横形骨折,若撕脱骨块移位不大,无须手法复位。若骨折块较大,且向上移位者,可在适当麻醉下,患者取俯卧位,屈膝,助手尽量使足跖屈,术者以两拇指在跟腱两侧用力向下推挤骨折块,使其复位。
③ 骨折线不通过关节面的跟骨体骨折,其移位应充分矫正。可在适当麻醉下,屈膝90゜,一助手固定其小腿,术者两手指交叉于足底,手掌紧扣跟骨两侧,用力矫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和跟骨体的增宽,同时尽量向下牵引以恢复正常的结节关节角。若复位仍有困难,可在跟骨上作骨牵引,使之逐渐复位。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此类骨折治疗较为困难。若患者年迈而骨折移位不明显者,无须手法整复;若患者年轻而骨折移位较明显者,可在适当麻醉下以手法复位,尽可能矫正跟骨体的增宽和恢复结节关节角。
2 固定方法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① 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移位不大,局部给予适当的制动3周~4周即可;骨折块移位明显的经复位后,可固定患肢于膝微屈、足跖屈位4周,然后拔去钢针,再固定2~3周。
② 跟骨结节横形骨折移位不大者,可固定患肢于屈膝、足跖屈30゜位4周~6周。
③跟骨体部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可用长腿石膏靴固定。
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对于年迈而骨折移位不明显者,局部给予适当的制动5周~6周即可。对于年轻患者骨折块移位明显者,在复位后则应行夹板纸压垫固定4周~6周。而对于陈旧性骨折者,因疼痛而步行困难者,可考虑作跟距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
3 功能锻炼
一般经外固定后,即应扶拐不负重步行锻炼,6周~8周逐渐负重。但年轻患者波及关节面而移位明显的,则须在整复固定之后半个月才能开始作不负重步行锻炼,即在夹板固定下进行足部活动,使关节面自行模造而恢复部分关节功能。若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而经骨牵引者,则应在牵引拔除而外固定仍保留的情况下,其功能锻炼仍按上述方法循序渐进。
4 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解除外固定后,用中药熏洗。
体态评估指南第8讲:爱运动的你,足内翻还是足外翻
画一条线穿过跟腱及跟骨
正常情况:线垂直于地面
跟骨外翻:线凸向内侧
跟骨内翻:线凸向外侧
比较内外踝的高度
正常情况下,内踝略高于外踝,但左右内外踝高度是一致的
足外翻时,内踝高度上升,外踝高度下降
足内翻时,内踝高度下降,外踝高度上升
长期处于足外翻,足部内侧过度受力,容易出现扁平足
长期处于足内翻,容易出现高足弓
扁平足或高足弓对于足踝的稳定性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足踝稳定性下降)
人体最重要的三个部位
1、枕下肌群
2、腰骶
3、足底
足出现问题,影响本体感觉,从而导致全身整体问题
足外翻训练:
1、臀中肌强化
蚌式开合
注意核心配合
2、足内翻肌群的强化
足内翻训练:
1、髂腰肌强化
死虫式
2、足外翻肌群强化
--------------------------------------------------------------------------------
体态评估指南视频直达 http://tcn/EZU9Btz
肌骨康复学习笔记集
http://qr14cn/AgzdM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