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会重用养马场的姚启圣呢?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会重用养马场的姚启圣呢?,第1张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刁钻的个性让人拍案叫绝,也让康熙又爱又恨。他愤世嫉俗,不愿与官员同流合污,他满腹经纶,却安心当一个弼马温,他桀骜不驯,时常离经叛道。是周培公的大力推荐,才让康熙注意到了姚启圣这么一个人。

周培公的力荐

康熙在视察盛京的时候,探望卧病不起的周培公,周培公临终前向康熙举荐姚启圣。周培公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将,才能出众,辉煌业绩在大清也是有目共睹的。从康熙为他罢朝守灵就能看出,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他举荐的人,康熙自然会格外重视。

出色的才华的经历

姚启圣本人在康熙初期,就任过福建总督,对福建沿海地区非常了解。在上任之前,把大清朝和台湾的形势分析的面面俱到,特别是对收复台湾而制定的三必剿三必抚政策,令康熙佩服的五体投地。对于其他大臣只会说是或不是的态度,在康熙看来,平台这件事姚启圣是不二人选,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惜才

康熙说过,得一个普通人的心,只要一些财物即可,而要得到一个士子之心,则不易,一个士子之心抵得上十个普通人。康熙作为一个千古明君,是一个爱才惜才的皇帝。姚启圣是一个非常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帮助康熙治理南方的乱局,能在自己的平台方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满汉一家亲

康熙促进满汉交融,巩固自己的江山的需要。顺治帝就重汉轻满,推崇汉人的文明、礼仪、谋略、文化。到了康熙,更是深谙此道,他不仅敢重用汉臣,而且懂得以汉臣和满臣之间相互制约。况且康熙历来主张满汉一家,他想融入汉文化这个氛围来,他想促进满汉交融,所以重用姚启圣,作为自己亲汉的证明,给天下士子一个亲汉的仁君之名,来带动满汉一家的氛围。

首先是因为姚启圣是一位汉人,当时清朝是满人当政,如果汉人的权力太大肯定会受到满人势力的嫉妒。所以如果他不功成身退的话,将来的下场可能就会像当年的韩信一样凄惨。

所以姚启圣那个时候心中是心知肚明,他必须得功成身退,否则就算自己不退迟早也会被人家陷害,到时候可能连命都保不了。因为那个时候索额图和很多清朝的满族官员是清朝的主要势力,而索额图又非常嫉妒他的功劳。而康熙名面上给姚启圣很大的权力,但其实却用索额图等清朝老臣牵制姚启圣。所以姚启圣也明白,康熙心里还是不想太重用汉人。

康熙本身也是一位满人皇帝,他是代表满人利益的人,他也必须得为满人做主。所以在康熙的心里是又想利用汉人才能,但是又害怕汉人做大。其实从康熙的态度和表现中,姚启圣也感觉到了自己在朝廷是不可能待的长久的。

其实康熙一直在等姚启圣说出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话。虽然康熙知道姚启圣的办事能力非常强,但是他也知道姚启胜是一位汉人,太重用他就会让满人不满。在康熙心里需要汉人他们才能出来做官,但是朝廷如果不需要汉人了,汉人就要急流勇退。

所以姚启圣就聪明的选择了功成身退,因为他不想像当年的韩信一样死无葬身之地。他聪明地学起了张良,闲云野鹤游山玩水。所以纵使他再有才华,但是在满人说了算的朝廷里,是没有他的容身之处的。

而且当时姚启圣已经70多岁了,年近古稀的年纪也没有太多精力和朝廷的满人势力作对,姚启圣认为自己一生风光过这就够了,退隐之后在家还可以享清福,何乐而不为呢?

姚启圣从封疆大史一级级地向下做到了九品。大清的各个岗位都体验过了一遍,因为周培公的举荐,康熙重新启用姚启圣以后,让他做统筹收台事务,大功告成以后及时辞官归隐,激流勇退,他的退隐也是受朝中形式左右,他是顺势而为。

姚启圣做遍了朝廷上下所有岗位,风光过得意过,也失意过,他完成康熙交代的所有任务以后已经年近古稀,是时候颐养天年了。因为他觉得是年轻人的世界了,他需要给后人让路,当初他宁愿去三里河马场养马,也不愿意为官,就是因为他疾恶如仇,看不惯官场的风气,他的个性和整个大清官场格格不入。

知进退,其实是为官之道,也是自保知道功高盖主,如果不及时刹车,后面会有万丈深渊等着他。其实姚启圣是一位帅才,收回台湾以后他已经引起了朝廷上某些官员的嫉妒不满,倘若再不收手就等着被人弹劾。加之之前也得罪过不少朝廷官员,迟早会被人秋后算账,历史上这样的被卸磨杀驴的功臣比比皆是,他是个聪明人懂得进退。

当初陶启胜想要回家丁忧的时候,唐熙就借坡下驴说不给他官做,连挽留的意思也没有,其实在康熙的心里也是想他赶紧走,毕竟姚启圣深得帝心的是他的才能不是他本人,当康熙需要他的时候就用一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束之高阁了,他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恪守本分功成身退才是他的正确选择。

2014中考话题作文精选:书生之路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两个读书人给我印象很深,一个伍次友,一个明珠。这两人曾同住一店、同上一榜、同为康熙器重,结果一个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明相”,一个仍归于民间游学四方。

从剧情看,这两人都很有才,若论锦绣文章、天下大计,状元伍次友胜于明珠,若论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万花筒”明珠远胜于伍次友。伍次友能由古及今知天下大势见国家之弊,独不识相对而坐的“龙儿”小友“真龙”面目,而明珠却第一次见面就心中有数。正因为品性不同,两者所选的路也不同。面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党同伐异的血腥官场,还有伴君如伴虎的朝庭,伍次友主动退出,连两心相悦的女人也不敢带走,明珠则如鱼得水纵横捭阖青云直上。

康熙是非常器重伍次友的,希望得他辅佐。他在第一次见到周培公时就说过此话。可是,如果伍次友当初真的留下来,又将如何有几个类似的书生命运可作参考。其一李光地,这位认定“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书生,因为不愿卷入党争而向康熙揭发事实真相,险些丧命,还被教导:“先要学会做人”。其二周培公,有非常之才,并为平定三番立下大功,但因为他“只在直中取,不愿曲中求。”的性格,最终老病死于东北的冰天雪地。2014中考话题作文精选:书生之路

其三姚启圣,这位官越做越小的老夫子,虽胸有平台方略,但因为有“傲气”,便莫名其妙地被康熙关进大牢几个月。最不能忍的是从东北到北京的路上,姚启圣被关在囚车之中冻得几乎成了雪人,而康熙还以雪球掷他取乐,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姚启圣能忍下来,也算很有奴性了,可康熙还要他在总督位子上时上时下。这些读书人有一个共同点:会做事不会“做人”,也就不会做官,只使形势特殊一时做了官,也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伍次友能及早抽身可谓有先见之明,不过还得有澹泊之心才能做到。

所谓会“做人”,就要象明珠,十八个心眼眼眼相通。康熙就离不了这种人,他需要利用党争以求相互制约,就如“老祖宗”教训的:要利用他们而不被他们利用。明珠之流整天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怎么利用他人而不被他人利用。因此,他们虽有才干,于国家于百姓却难有好事,他们的才干大都用于谋私利了,百姓只不过是他们高举着的打击政敌、装饰自己的牌子而已。这种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一段时间里也难禁绝,必需看清。《人民日报》有一篇题为《用人也是导向》的评论专门写出了这种人:“为此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终日俯仰于领导之间,逶迤于团伙之中,把正派人视为迂腐,把实干者视为愚昧。”“用这这样的人,势必凉。

了人心,误了事业。“什么时候,明珠之流没了市场,会做事的人不用费尽心机学”做人“,象伍次友一样有才干的正人君子可以放心、顺利做官,则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秦始皇以来,中国共出现了400多个皇帝。 而在所有帝王中,大致分为三中水平,最少的一个是那种愚蠢无道,朝堂中应该有奸臣作祟扰乱朝纲。

后宫从政的,如隋炀帝等; 处于中间水平的,应该都是工作帝王术的人,他们也许能驾驭天下,但一生平凡。

这种情况在明朝更多。 例如,嘉靖皇帝一生后期喜欢道教,热衷于制造丹药,但始终拥有我的朝政。 明万历皇帝十三年没出过朝,但仍然对朝廷有相当大的控制权。

看历史剧《康熙王朝》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康熙皇帝无比痛恨朝臣姚启圣,心里杀了姚启圣几千次,但最后。

康熙也没有对姚启圣下手。 你这么讨厌他,为什么不插手姚启圣?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姚启圣的方式代表着文化,康熙皇帝对这种文化也无可奈何。

从秦始皇到溥仪结束,中国有493位皇帝。 我认为自古以来成为帝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等级是愚钝无道、朝廷内部的奸臣祸乱、后宫干政等。

最后,隋炀帝、宋徽宗之流等引起叛乱,消灭了江山。 中层懂得帝王之术,能熟练掌握本领,但一生平庸。 这种情况明朝尤烈,嘉靖皇帝后期道教比较好。

埋头苦练丹药,始终牢牢掌握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权力。 万历皇帝30年没去朝鲜,对朝臣仍然有相当强的控制。 姚启圣,汉族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人。

为收复台湾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曾任福建总督,他当官正好堂堂正正,执法严正。 其实一般来说,这样的官吏,一般都很受皇帝的欢迎,再怎么差也不能让皇帝不喜欢这样的官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905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