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美的劳动”是现实劳动的自由意象?

如何理解“美的劳动”是现实劳动的自由意象?,第1张

“美的劳动”是指那些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物质生产和经济价值的劳动,而是追求审美、创意和艺术价值的劳动。它强调了个体在工作中的自我实现和创造性表达,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劳动。

“美的劳动”作为现实劳动的自由意象,意味着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个体有权利追求和表达自己的审美和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被迫屈从于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的要求。在这种意义下,“美的劳动”强调了劳动者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同时也为劳动带来了更高的意义和价值,使劳动不再仅仅是机械性的重复和简单的操作,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表达。

因此,“美的劳动”强调了人类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和个性化表达,是对传统劳动观念的一种超越和升华,也是对个体权利和尊严的一种保障。

劳动观念是一个人对劳动的看法。有的人把劳动当成自己历练的机会,会认真对待劳动,认为劳动是光荣的,有的人认为劳动是无能的人才去做的事情,有志者不应该去劳动。劳动情感就是把劳动当成一个学习交流沟通情感的平台,在劳动中会用心和同事们相处,看重劳动结果所得到的友情。

人们把劳动称作强有力的老师。

但干活并不等于劳动,劳动只有于思想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体育的劳动相结合,与创造、兴趣和需求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劳动的教育意义。学生才不会把劳动当作一种“服劳役”,才不会简单、机械的应付。只有人在劳动中受到鼓舞,精神变得高尚,情感记忆里才会留下积极的痕迹。

人通过在劳动中的自我肯定,才能够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人只有体验到自己创作的东西带来的自豪感,荣誉感,他才能朝着和谐而全面的方面发展。

不可以把教学和劳动简单化为在实践中巩固和检查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找到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劳动,能把人引入创造的境界中去的劳动,这是智力和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统一的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劳动能够成为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还因为人在劳动活动中确认了自己是公民,体验到了公民的尊严感。劳动确立的公民感,连同认识、掌握世界所带来的愉悦,是非常强有力的情感刺激因素,能鼓舞人去从事不轻松的劳动,而只有当劳动不是轻松的时候,劳动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教育的最微妙的秘密之一,就是善于看到、找到、发现劳动的公民因素、思想因素。

人在通过劳动认识世界的同时创造美,从而确立起对劳动、创造和认识的美感,这时才能达到劳动与情感审美教育的统一。创造劳动的美,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领域。

是意识。劳动就创造着美和培育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美。劳动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的内容,它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以及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本质力量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于生产劳动之中。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的主观(肯定或否定)态度及其体验。它不同于审美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因为它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审美情感和其他审美心理诸要素一样,都是在人类的长期劳动和审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积淀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同时对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人的一切审美感受都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有时被称作审美 ,但审美 同生理感官的 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生理感官的 只是生理欲求得以满足、冲动得以发泄后所引起的身心的快适,本质上是物质功利性的。审美的 虽然首先要以生理 为基础,但主要则是精神需求得以满足而达到的心灵的愉悦,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所以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

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活动是以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感性形式的感知为前提的。感知是感觉、知觉、表象的统称,主体在对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表象活动间就已包含着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的因素,事物的感性形式都是激 感的原因。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更加强烈。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中就曾提出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观点,并成为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一条重要标准。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但要感知作品中景物形象的描绘,还要用身心去感受浸泡着这些景与物的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对艺术的真正欣赏。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审美中的情感性质也呈现出差异。审美对象内容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观赏悲剧所产生的 同观赏喜剧所引起的 有很大的差别,优美、壮美、崇高在人心中激发出来的情感也有明显的差别,审美情感是丰富多采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由于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的主观态度,因而决定感情性质的现实条件是客观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关系。客观事物于人有利,则会引起人的肯定情绪或情感体验,如满意、喜悦;倘若客观事物对人有害,就会引起人的否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痛苦、恐惧和仇恨。随着主体的立场、观点需要、愿望诸主观条件的不同,具体的审美情感也就有所不同,表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就同一审美对象所唤起的情感态度不甚相同,在阶级社会里则主要表现在人的阶级性上,不同阶级,尤其是敌对的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尖锐对立的情感态度,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0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