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什么时期创作《秦中吟》《新乐府》

白居易在什么时期创作《秦中吟》《新乐府》,第1张

1、概述:

白居易创作《秦中吟》是在贞元、元和之际,而《新乐府》则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

2、拓展:

秦中吟十首为大诗人白居易作。 为组诗,共十首。包括《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五弦》,《歌舞》和《买花》。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师友诗传续录》载:“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创为新乐府,亦复自成一体。”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

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乱、政治腐败,有识之士目击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希望能借由政治改良以风气推行等方式挽救日渐式微的国势,如此的想法反映在文坛上则出现了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诗人承接了杜甫社会写实的风格,试图在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然而此类型的创作不免会触动到权贵人士,因此在风气的推展上并不顺利,但是如此忧国忧民的精神无论是在文学史上或人道关怀上都是难能可贵的。

小题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小题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有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秦中吟十首。轻肥(一作江南旱)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秦中吟十首。歌舞(一作伤阌乡县囚)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秦中吟十首。不致仕(一作合致仕)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秦中吟十首。立碑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秦中吟十首。议婚(一作贫家女)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馀。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新乐府

原文:

温谷春生至,宸游近甸荣。云随天上转,风入御筵轻。

翠盖浮佳气,朱楼依太清。朝臣冠剑退,宫女管弦迎。

仙人衣裳弃刀尺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上节课我们讲到白居易想通过他的讽喻诗兼济天下,可是这个志向在生前没能实现,在他身后,却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普济天下苍生。直到今天,他的《秦中吟》、《新乐府》仍然有着鲜活的现实意义。留待这节课要讲的,是其艺术特色。说起来,白诗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同样在白居易生前,人们不甚了了。这一点他自己很清楚:“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与元九书》

到今天,因为白居易的讽喻之“意激”而褒其政治性强,“言质”而贬其艺术性差的,大有人在。我上节课说过,《秦中吟》,尤其是《新乐府》中的大量诗篇,以及其他一些讽喻诗,艺术性相当讲究。《长恨歌》、《琵琶行》等等,人们的分析已经很多了,而对讽喻诗,关于思想性的论述远远多于艺术性的探讨,所以这节课我们专谈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没有脱离开内容的抽象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为表现其思想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既然是讽喻性质,就决定了这类诗必然有不同于其他诗的艺术特色。拿不同性质类别的诗来比较其艺术的高下,没意义,或者说无从比较。打个比方,唱歌,有美声有通俗,比赛的时候是分开进行的,各有各的标准,诗也一样,有人说《卖炭翁》不如《长恨歌》艺术性高,这就好象是把通俗歌手和美声歌手放到一个组里比赛了。有人说,这些讽喻诗过于直白,尽露,缺乏婉转含蓄,没有余韵,他这是拿爱情诗的标准来衡量了,如果有这几项缺点,绝不是好的爱情诗,但是要求讽喻诗写得婉转含蓄余韵无穷,可就荒唐了。谁能够把“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婉转含蓄一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样激愤的斥责,还需要什么余韵吗?如果有余,那就是没能痛快淋漓,正是讽得还不够。所以我们必须按讽喻诗性质的要求,来分析其艺术形式,越能把讽喻内容表达得充分透彻,说明它的形式就越臻完美,艺术特色就愈加鲜明。

白居易的讽喻诗呈现出哪些艺术特色?我看至少有这样几项:

(一)、塑造典型;

(二)、构架情节;

(三)、突出对比;

(四)、结合议论。

我们以诗或诗句为例逐项分析。

第一,先看怎样塑造典型。

白居易说他的《秦中吟》“一吟悲一事”,其实不止《秦中吟》,他所有的讽谕诗基本都这样,一诗只写一件事。但这“一事”,不是随意信手拈来的,有条件,按《秦中吟》、《新乐府》的序说,必须“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其事核而实”,这实际就是说从很多真事中选取最足悲最核而实的,这个我们先以《卖炭翁---苦宫市也》为例。当时的宫市什么样?《新唐书》这样记载:“有赍物入市而空归者。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韩愈《顺宗实录》有一句:“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可见受害者很多,白居易所听到的,不会少,但他只写一个卖炭的老翁,原因一定是最悲最实,而在写的过程更集中于一个“悲”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话,抓住三个部位,描出三种以上的颜色:脸、鬓、手,脸色焦黄、鬓发苍苍(苍苍就不止一种颜色)、十指乌黑,结合上下文读者知道了他是自己砍柴自己烧炭自己推车来卖,这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已经令人感到心酸了。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十四个字,勾勒出一种最低水平的生存状态,仅仅活命而已,如果卖不到钱,就没有活路。这就已经够悲了,但诗人还在继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人为什么这样继续?是行文悲到极处的需要。悲到极处之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就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断了这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老人的活路!

我们再以《上阳白发人》为例,继续看诗人怎样选择题材塑造典型: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此诗前,白居易有一段注:

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

这段注,第一说明“其事核而实”,第二说明这样的宫人一关就是30---60年,第三说明这样的“别所”不止一处。但为什么只写“上阳”?“后宫佳丽三千人”为什么只写这一个?同样是为了极致其悲,为了塑造典型。不去罗列大量的后宫女子和她们的种种遭遇,而只选取一个终生被幽禁的宫女。不写她的青年的美貌,却是写她的老年的龙钟;不写她的希望,偏偏写她的绝望。一轮一轮的春夏秋冬,多少个难捱日落的白天,多少个展转不眠的长夜。宫中鸟儿宛转的呜叫,原来还心烦意乱,现在看到梁上双飞双栖的燕子,也不再羡慕它们。诗人是这样只通过这一位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就形象地概括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这就叫作典型。

唐代以宫怨为主题的诗歌多得很,但大量是用绝句形式描写宫女的某种哀怨情绪,我们不必举别人的例子,仍用白居易的,试加比较,就可以看出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别: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这两首绝句当然也很好,但不是用典型反映一般,是用取其一端写出某一侧面的手法。而《上阳白发人》,是以一个宫女一生的不幸为典型,加以细致、具体、生动的刻画,反映的却可以说是2000年中几十万宫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第二,再看怎样构架情节。

构架情节,就是要叙述故事,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有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还要有大量的细节来丰富充实,使人如见如闻身临其境。《上阳白发人》,一个宫女一生的故事;《卖炭翁》,一个老人和两个太监一上午的故事;我们再看诗人白居易和一位“村老”以及一帮“暴卒”一晚上的故事,这就是《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宿紫阁山北村》。这首诗写于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时年三十九岁,正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餐。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早晨,诗人白居易去游览紫阁峰,傍晚,投宿在山下的村中。村农见了非常高兴,摆酒欢迎。举起酒杯还没有来得及喝,突然冲进来一帮横暴的士兵;他们身穿紫衣,手拿刀斧,乌七八糟的有十多个人,不由分说,抢过杯子就喝酒,又把盘中的饭菜糟蹋干净。主人退到后面站立,束手束脚,倒好像是外人。院中有一棵珍贵的大树,已经生长了三十个年头,主人哪敢可惜它,只能任凭暴徒拿斧头砍断树根。这时我们才知道,上面抢夺酒食只是一个序幕,高潮在这呢,暴卒们要砍树,这才是他们闯来的目的。从下文暴卒的“口称”和诗人对“村农”的劝戒中,我们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那些暴卒自称属于神策军,是采造府派来伐木料的。主人啊,你千万不要再说了,神策军的头领正承浩荡皇恩!这两句,是诗人的话。我们再想想,暴卒要砍树,白居易能不阻拦吗?可也没拦住。白居易何许人也?皇帝身边的左拾遗,翰林学士,很多宰相翰林学士出身啊,神策军都不放在眼里,他们还能把普通百姓放在眼里?所谓“神策军”,即当时的禁卫军。从贞元年间开始,特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元和初年,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这简直是让个太监担任全国军队的统帅了,所以白居易曾上书极力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指的就是吐突承璀。白居易真不愧为大家,层层深入地谋篇布局,颇具匠心:开始“暴卒”来历不明,后来他们自称 “神策军”,再揭出他们的后台“中尉”,最后“承恩”,只两个字,让全诗主旨豁然开朗:“神策军”为什么如此嚣张?正因为皇帝宠幸他们的头目---大太监吐突承璀。这首诗不在《秦中吟》、《新乐府》中,但也属于讽喻诗,讽喻什么是不是很清楚啊?难怪使得“握军要者切齿”。

第三,看如何突出对比。

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人们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出人意料地突起一个对立面,比如上节课讲过的《轻肥》和《歌舞》:在描绘那些宦官“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鳞”之后,突起“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之后,突然一句“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随后戛然而止。我想仅就这两首看,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没有余韵”。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凸显了矛盾的极端尖锐。

第四,看怎样结合议论。

发议论,是白居易所谓“卒章显其志”的一种手段,有的用其他手段,就没有议论,但凡结合了议论的,多数议论也很形象,富有情感,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比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大声斥责: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新丰折臂翁》讽喻戒边功,是用生动的历史教训来形象地议论:

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开元宰相宋开府”指贤相宋璟,这两句说的是开元初天武军牙将郝灵佺斩突厥默啜,自谓有不世之功,可是宋璟为了防止边将为邀功请赏而滥用武力,并不封赏他。“天宝宰相杨国忠”两句所指的事情,我们在杜甫系列讲过,杨国忠两次挑起与南昭的战争,前后死了近二十万人。这是用历史事实的对比,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和态度。

最后,我们借古人的评说,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点,这就不止限于讽喻,白诗语言的总体风格是通俗平易,只引古人之言即能说明,所以我们不再多分析。

《新乐府》的序中“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几句,除第三句“其事核而实”外,其他三句都是白居易对自己诗歌语言的要求:

“辞质而径”,质朴、易懂;

“言直而切”,直率、准确;

“体顺而肆”,流畅、上口。

要达到这几项要求,并非容易。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赵翼的《瓯北诗话》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白居易的好朋友刘禹锡有一首诗,最形象最准确地道出了白诗的特色: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我们就用刘禹锡的这一句“仙人衣裳弃刀尺”作这一讲的题目,那就不只是论白居易的讽喻诗了,也不止是论语言特点了,这一句实际上是最形象地概括了白居易各类诗歌共有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天衣无缝。

46、王建《水扶摇》

文学常识:

王健,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题材与风格与籍相似,所作世称“张王乐府”。

有《官词》一百首,当时就流传广泛。

有《王司马集》。

写作特点及艺术特色

诗设为第一人称,以纤夫自述的口吻直接叙说,可分为三部:

①总叙纤夫被奴役的痛苦。

②具体描写纤夫白天黑夜的劳作。

③写纤夫无奈的心理和愿望。

全诗在叙述中描写了纤夫的生活状况,展示了其心理演变,刻画入微。

诗歌语言整体通俗,但时有凝练精警之句,结句犹有余韵。

思想内容

描写江上纤夫的辛勤痛苦,反映出当时的繁重,体现出作者同情下层贫苦百姓悲惨命运的人道情怀。

本诗为乐府诗,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47、白居易《轻肥》

1、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又号香山居士。

2、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反对一昧“嘲风雪,弄花草”的创作倾向。

3、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①,其讽喻诗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关心民生,切中实弊,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悦府》组诗。

②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艺术成就很高,白居易诗风平易通俗,与元稹相近,时称“元白体”。有《白氏长庆集》。

层次结构:全诗分四层

1、前四句鲜以叙述起笔,再点出抨击对象是宦官。

2、接四句写宦官走马赴宴。

3、然后六句学军中宴会的场面,突出其豪奢。

4、最后两句笔锋推向当时国情,展现江南大旱,饥民相食的惊心动魄一幕。

这是一首讽喻诗,选自《秦中吟》,是其中的第七首。

轻肥:轻裘和肥马,语出《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这里指达官显宦的豪奢生活。

中唐后,朝政腐败表现之一是宦官专权,史载“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

这首诗以“直赋其事”的笔法真实地反映这一现实,揭露了宦官的豪华奢靡和娇横跋扈,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所以“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往往“翠章显其志”,多用说理显示。但此诗末两句,却展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残酷事实,这与前面的描述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有力揭示出社会不公,撼人心魄。

白居易

48、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思想内容

通过上阳宫女一生幽闭深宫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最高封建统治者广选妃嫔的残恶行径。

内容结构(可供论述举例时使用)

这首诗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头到“零落年深残此身”,写上阳宫的环境和老宫女的身世。

第二部分自“忆昔吞悲别亲族”到“一生遂向空房宿”,追忆她入宫的往事。

第三部分自“宿空房,秋夜长”到“东西四五百回圆”,具体描写宫女在上阳宫的寂寞岁月。

第四部分自“今日宫中年最老”到“天宝末年时世妆”,描写上阳宫女垂暮之年的情状。

第五部分诗的尾声,卒章显志,直接书写诗人感慨。

分析上阳宫女形象

1、诗歌塑造了一个白头宫女的典型形象。

2、上阳宫女豆蔻年华入得深宫,忍泪痛别亲人,孤身到老,与外界分离,凄冷寂寞而又毫无出宫希望。

3、表现出在封建压迫下,老宫女凄凉幽怨而又绝望的心境。

艺术特色

1、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平易自然,具有民歌风调。

2、采用“三、三、七”的句式和民歌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手法,音韵转换灵活。

3、以叙事为主,不断穿插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加上简洁的抒情和议论,生动形象。

49、《长恨歌》

诗歌内容结构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按情节发展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生活及李隆基沉迷声色;

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中兵变爆发,贵妃殒命,李隆基感伤不已;

第三部:分写李隆基重归长安后,对杨玉环的无限思念;

第四部分:道士在仙境找到杨玉环和杨玉环的忠贞不渝之情,最后两句点名“长恨“”的题旨。

简析此诗以描写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1、叙事诗,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想象,染上哀婉浓烈的抒情色彩,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情节生动曲折。李杨情事本身离奇独特;诗人精心构思。

如马嵬事变后,后面用大量篇幅叙写李赴蜀、还京、回宫一路对杨的无穷思念,细致刻画其内心活动,生发出道士寻找杨玉环、杨玉环在仙境等一系列情节。

3、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悲剧气氛更加浓烈“长恨”抒情主题也更强化。

关于此诗主题的几种说法分析,作者写作此诗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

①一出被美化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杨、感情的生死不渝,则不禁感动与激赏,对李、杨的生死相隔,作者深表同情,对李、杨的荒*误国有所讥讽。

②对李、杨悲剧依据了史实与传说,融进了艺术想象和加工创造。

③前半部分讥刺讽喻李阳的荒*误国,但旨意还是同情爱情悲剧与歌颂人间真爱。

④诗人热情歌唱了悲剧中这种患难、忠贞、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分析李隆基、杨玉环两个人物形象。

1、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突出李隆基找先早的荒*误国和后来对杨玉环的笃诚思恋,侧重描绘了杨玉环的娇媚恃宠及在蓬莱仙境仍对李隆基忠贞不渝。

2、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如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细致刻画了李隆基从傍晚到入夜、夜深、黎明、清晨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

再如“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写杨玉环的震惊、激动、惶恐、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情,如黄周星所言:“无一字不深入人情,而且刺心透髓。”

说明诗中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多种修辞方法娴熟自如,诚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

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对偶、双关,写出二人深情。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为顶针,表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和对政事的荒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为夸张和对比手法,表现杨贵妃的美貌及受宠。

“梨花一枝春带雨”为比喻,表现出杨贵妃即使哭泣也美丽的容貌。

50、元稹《遣悲怀》

元稹,字微之。

与白居易、李绅一起创作新乐府,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他的古、近体诗也有不少佳作。有《元氏长庆集》。

思想内容: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2、对亡妻的思念,平易的语言写夫妻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触景生情,思念在生活点滴中。

3、直抒胸臆,纯朴感人,被誉为悼亡诗的典范。

分析诗中写四件生活琐事和最后的直抒胸臆,说明此诗善于选取生活细节的写作特色。

将多年悼亡哀痛之情通过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以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情真意切。

①首联以“眼前”情事,印证亡妻“昔日戏言”,意为亡妻的音容笑貌以及往事仿佛都在眼前,悲凉之意暗笼下文。

②颔联写亡妻的衣裳已都施舍,但其亲手缝制的衣物却不忍动用,以作永久的纪念。

③颈联写诗人因念及旧情,伺候王七的奴仆也得到格外恩惠;因遵亡妻梦中所嘱,送钱给相关亲友。中间两联共写四件生活琐事,折射了诗人心中沉痛的哀思。

④尾联诗人先荡开一笔,写夫妻死别本是人之常事,但亡妻与己共处患难,如今触目伤情,百事堪哀,最后以“百事哀”关合全篇所言情事。

张籍江南多酒家,王建水边忧纤夫。

居易大旱揭官宦,上阳白发悲宫女。

长恨李杨生死隔,元稹悼妻百事哀。

51、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有《李长吉歌诗》。

诗中多生不逢时的感慨,并能“深刺当时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擅长乐府诗,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但往往过于雕章逐句,怪诞奇诡,有理不胜辞的缺点。

刘郎:汉武帝刘彻。

全诗14句,共分三部分。

1、首四句先写箜篌,乐声、演奏者姓名、时间和地点的介绍穿插其中。

2、“昆山”两句,直接描摹乐声的音质特点和乐声情感色彩。

3、后八句则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可感的形象描写音响效果,诗境幽深渺远,引人联想。

思想内容

1、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描摹音乐的名篇。

2、作者凭借丰富的艺术想象,采用一连串奇特的比喻,生动地描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之精、曲调之美、感染力之强,也渗透了诗人对乐曲的感受和情思。

3、此诗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

艺术特色

构思独辟蹊径,以新奇取胜。

1、仅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描摹乐曲本身,而用大量笔墨渲染乐曲的动人效果。

2、诗歌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移情于物、已实写虚等,把抽象的听觉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颇富浪漫色彩。

52、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乐府诗共12句,结构上顺序分明,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以汉武帝的身后事,感叹岁月易逝,人生难久。

中间四句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悲戚形状。

最后四句写出城后途中萧瑟悲凉的情景。

思想内容

1、这是李贺咏史诗的代表作,诗以金铜仙人临去汉宫时表达的亡国之殇。

2、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并为自己仕进无望、报国无门而深感悲凉。

艺术特色

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善于渲染悲剧气氛,创造出一个铜人辞汉的悲凉哀怨意境。

秋风、马嘶、桂花、苔藓、酸风、明月、衰兰等景物都既具深秋特征又染上衰败凄恻的主观色彩。

2、善用拟人手法。

如汉月相伴,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尤其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设想极为奇特。

张籍江南多酒家,王建水边忧纤夫。

居易大旱揭官宦,上阳白发悲宫女。

长恨李杨生死隔,元稹悼妻百事哀。

李凭中国弹箜篌,金铜仙人泪先流。

53、杜牧《过华清宫》

杜牧,字牧之。有《樊川文集》。

以济世之才自负,但处于晚唐衰世,怀抱难以施展,又不愿苟合取容,有时便纵情酒色,放浪形骸,因此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旖旎的风情并存。

诗、赋、古文俱工,诗歌成就最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

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清朗,七绝尤有远神逸韵。

内容结构

1、诗歌前两句写从长安回望骊山,景色绮丽,宫殿宏伟,极有帝王气派,而千门万户,次第洞开,又使人想象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2、第三句推出描写的主体,“一奇红尘”和“妃子笑”两个似乎不相干的意象并置,启人思索,留有悬念。

3、直到末句揭示其中联系,点名这不过是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的荒唐之举,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的荒*失政,便都跃然纸上。

4、而已前两句郑重其事的描写相对照,便增添了讽刺的辛辣意味。

思想内容

本诗选择“飞驰以进”这一关键史实,揭露唐玄宗为博取杨贵妃欢心而不惜劳民伤财的荒唐行径,有力地鞭挞了帝王后妃的骄奢*逸,堪称“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选取历史事实,揭露统治者的荒唐行径,具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分析此诗将“一奇红尘”与“妃子笑”两个意象并置的艺术效果。

第三句“一奇红尘妃子笑”举重若轻,实际上大有深意。

南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

将这两个意象并置,点名这不过是满足一口一级口腹之欲的荒唐之举,批判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的荒*失政,与前两句郑重其事地描写相对照,更增添了讽刺的意味。

54、杜牧《早雁》

这是一首咏物诗。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南侵,边地人民受尽侵扰,纷纷逃亡。

杜牧当时担任黄州(湖北黄冈)刺史,闻讯之后,深为边地人民担忧,因此写下这首诗,表达他的关切与同情。

思想内容:同情边地人民的遭遇,讽刺朝廷的麻木不仁。

4、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内容结构)

整体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抒情达意,表面上句句写早雁,实际上句句写难民。

1、首联写大雁早早飞向南方,因受弓箭惊扰而四散飞逃,以此比喻边民惊恐万状,流离失所。

2、颔联写大雁飞经都城长安,形单影只,冷寂苍凉,隐喻朝廷对百姓苦难麻木不仁,寄寓着诗人的讥讽。

3、后两联设身处地为大雁着想:既然胡骑满地,春天也不能返回北方,那还不如暂留南方,安居潇湘。

表面上句句叮嘱大雁,实际上是同情难民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55、李商隐《安定城楼》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有《李义山诗集》。

一生困顿失意,有政治抱负,所作多抒发时代乱离、人生失意的感慨,有大量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

艺术上兼长各体,七律成就尤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华丽,旨具幽深,耐人寻味,部分作品隐晦迷离,令人难以索解。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内容结构

全诗文情跌宕,而脉理清晰。

1、首联扣题,写楼之高景之远。

2、颔联转入感叹身世,只述贾谊、王粲两位前贤遭遇,而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已和盘托出。

3、颈联抒写抱负、境界阔大,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堪称全篇警策,因而深得宋代王安石称赞,以为“虽老杜无以过也”。

4、尾联借庄子寓言表明自己敝屣利禄,正告某些人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说明诗中所用典故及其作用

本片用典贴切而又灵活自如。

贾生年少,王粲登楼,与作者处境和感情吻合。

范蠡典故是暗用,如盐入水,不漏痕迹。鹓雏、鸱枭的典故对比鲜明,既有坦荡剖白。又有冷峻讥讽

56、李商隐《无题》

内容结构

此诗追怀一次难忘的宴会。

1、首句写宴会时间,叠用两“昨夜”,写出星光闪烁,春风骀荡,已见得追思不置。

2、次句写宴会地点,在贵家后厅,“画楼”,“桂堂”,极为优美华贵,宴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有难忘之美人在(当是贵家的一位女子)。

3、三、四两句写自己与美人形体不能相接,而心灵可以相应。

4、五、六两句写宴会热烈场景,送钩射覆,虽隔座分曹,但目成心会,已。使诗人深深陶醉,故倍感酒暖灯红。

5、没二句听鼓应官,走马兰台之际,追思昨夜,不禁怅然若失,顿起身若转蓬之感。恋情练琴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嗟叹交汇,使此诗在绮丽流动的风调之外增添了沉郁悲慨的感伤色彩。

57、李商隐《锦瑟》

这是一首作者自伤身世遭际的抒情诗。

艺术特色

1、诗中所用典故的原意及其象征意义。

中间两联辞采斐然,联想丰富,连用四个典故又具有象征意义,读之令人心有所感,但又难以且也不必一一指实,提供了多方开发的可能,读者仅可以浮想联翩,玩味不尽。

①“庄生蝶梦”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往事如梦;

②“望帝名鹃”望帝是古代蜀国君主,失国死后化成杜鹃。借喻自己悲怀难诉,只能寄托于诗歌;

③“月明珠泪”借以感叹身处明世而被埋没的命运;

④“日暖玉烟”喻指自己的理想可望不可及。

2、全诗将警策的立意与深奥的典实、华美的辞藻相互结合,形式上属对精工、声韵谐婉,堪称唐代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义山诗“沉博绝丽”风格的代表作品。

义山诗: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58、温庭筠《苏武庙》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世称温方城、温助教。有《温飞卿集》。

温庭筠诗词并工,其诗工于体物,设色艳丽,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又“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对词的格律形式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成为花间词风的代表。

3、以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花间词》收其词66首。

内容结构

1、首句从苏武和汉使会见的情景切入,写出其骤然见汉使时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反应,以“销魂”二字概括。

次句由人及庙,渲染苏武庙苍古肃穆,为下文追思苏武事做铺垫。

2、颔联上句写胡天月冷,望月思乡,下句写塞草凄迷,牧羊晚归,形象地表现了苏武19年幽禁生活的单调、孤寂、心悬故国、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

3、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流露出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

4、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回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思想内容

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大义凌然,彪炳千秋。

作者所处晚唐,国势衰颓,变故迭起,诗人弘扬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系故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这首诗因成功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成为同类题材中的名作。

艺术特色

1、巧对: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

2、反衬: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

从情感内涵来看,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一个历尽艰苦、白头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回想盛年初始情况,禁不住感叹唏嘘十分自然。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相思 白居易

[编辑本段]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汴水与泗水是古代淮河下游两条最大的支流,也是古代我国两道南北大动脉。如今,这两条河流已成为宿迁市的“文物”和“市宝”。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瓜洲本为江中沙洲,沙渐长,状如瓜字。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

这首词到底为谁而作,白坛上也有许多说法,如:樊素、柳枝。但更倾向于樊素。“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小蛮是白的两个家伎。白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时买下的。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

[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更有意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长相思>> 陈东甫

[编辑本段]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怨词。

“花深深。柳阴阴。”起笔用联绵辞深深、阴阴,将春花杨柳之繁盛写出。初读时,可能会以为这真是描绘大自然之春光。其实不然。“度柳穿花觅信音。”原来,花柳皆为喻象,喻指两情欢娱的世界。此句,写女主人公寻觅其情人的经历。觅字下得贴当,与花深深柳阴阴相呼应,则浮花浪柳之妖冶繁盛可知。女子终于明白:“君心负妾心。”情人已背信弃义。由此可以想见女子肝肠之寸断。

“怨鸣琴。恨孤衾。”这两句写尽女子被弃后的凄凉幽怨之味。无穷永昼,唯有寄孤愤于鸣琴。漫漫长夜,终是辗转反侧于孤衾。琴、衾,是当日情好欢乐之见证,竟成为一场悲剧之象征,触物伤心,如此日月,人何以堪?词句极短,而酸楚无限。“钿誓钗盟何处寻。”寻字,与上片之觅字,道尽女子的失落感与不甘心,皆见性情语。追怀当日山盟海誓,信誓旦旦,只因为相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如今全已幻灭。寻寻觅觅惝怳迷离,遂托出女子全部痴情。“当初谁料今。”上句是旧情之回澜,结句则是返转回来,从痴迷而悔悟。弃妇心澜汹涌,千回百折,终难平息,是在意内言外。

词人对弃妇抱同情之感,设身处地为其作词,难能可贵。此词纯为女子声口,明白如话,如诉如泣,故能感染人。篇幅短小,言辞简练,却淋漓尽致地展示出爱情悲剧女子痴情,故富于含蕴。

长相思 林逋

[编辑本段]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词作鉴赏

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怀。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行者与送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结拍两句含蓄点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这两句以景语作结,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

长相思 晏几道

[编辑本段]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晏几道词作鉴赏

此词纯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长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见才得终了相思之情;下片言由于不得相见,相思之情无处诉说,以浅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衬自己一往而情深。

词的上片,一气流出,情溢乎辞,不加修饰。“若问”两句,自问自答,痴人痴语。要说“相见”是解决“相思”的唯一办法,这纯是痴语,痴心,可是,小晏却认认真真地把它说了出来,正是如黄庭坚《小山词序》所云“其痴亦自绝人”。结句非同凡响,抒写了比相思不相见更大的悲哀。

“说似谁”,犹言说与谁、向谁说。纵使把相思之情说了出来,那浅情的人儿终是不能体会。浅情是深情的对面,多情的小晏却总是碰到那样的人,可是,当那人交暂情浅,别后又杳无音信,辜负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时,词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独自伤心而已。下片四句,以“浅情人”反衬小晏相思苦恋之情。

此词为作者词中别调,语极浅近,情极深挚,朴直中自饶婉曲之致,缠绵往复,姿态多变,回肠荡气,音节尤美。

舞剧----长相思

[编辑本段]

剧情介绍

序秦陵邂逅

唐天宝年间,骊山北麓秦始皇陵。晁衡(日本来华友人)、李白相邀采风,搜求中华文物,与一白衣少年邂逅相逢。少年与晁衡以地震仪及日本折扇互赠。

第一场曲江春晖

三月三日,长安曲江池畔。仕子百姓沿古代风习,踏青流饮,共舞《赤白桃李花》。是日,李白、晁衡联袂游春,赋诗会友。柳青娘与晁衡会晤,出示折扇,原是秦陵相识的白衣少年。二人诗文酬和,彼此倾慕。李白即席赋《白苎辞》以为祝贺。

第二场中元思乡

数年后,长安晁衡官邸。柳青娘与晁衡缔结良缘,积极赞助丈夫研习中华文化。晁衡集入唐数十年之所学,撰《大唐胜览》百卷。七月十五日,为中、日民间怀亲祭祖的中元节。适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藤原清河抵长安。晁衡思乡心切,欲与藤原氏同返故国,作《思乡》诗抒其愿。

第三场含元盛会

玄宗皇帝于大明宫以乐舞款待藤原清河大使,藤原以《扶桑扇舞》奉献。柳青娘携晁衡《思乡》诗晋见玄宗,请求恩准晁衡回国。

八月十五日,玄宗皇帝于含元殿前的丹凤楼宴会各国使节,欢送日使回国,命表演《霓裳羽衣舞》、《剑器》、《秦王破阵乐》,与各国朋友共度佳节,作诗《送日本使》予藤原,钦命晁衡为大唐奉还使,东渡日本。

第四场灞柳情深

灞水桥头,浣纱村姑和乡亲们欢送自愿去日本的工匠、农艺师。村妇依古风,舞《折杨柳》送亲人远行。晁衡赋诗《衔命还国作》并赠剑予挚友李白。柳青娘不顾航海艰险,毅然别离幼子晁英,同晁衡联袂东渡。

第五场海岛喋血

使船在海上骤遇风暴,中日两国水手、官兵同舟共济,患难相扶。船漂流至中南半岛,触礁沉没,又遭海匪袭击,死伤殆尽,两国难友拼死搏斗,血染滩头。

第六场神驰奈良

李白得知晁衡等遇难噩耗,悲恸欲绝,作中日友好之千古绝唱《哭晁卿衡》。海岛遇险,青娘罹难,晁衡遇救生还,复归长安。八月中秋,皓月当空,晁衡怀念青娘,思恋祖国,夜不成寐,神驰奈良……晁衡振奋精神,重修散佚的《大唐胜览》,以遂交流中日文化、报效祖国的宿愿。

尾声耿光千叶

灞水桥头,青年晁英告别老父晁衡,偕同又一代自愿东渡的和尚、工匠、技师、学生赴日,谱写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诗章。舞剧《长相思》涉及的三首诗送日本使唐玄宗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駃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衔命还国作〔日本〕阿倍仲麻吕(晁衡)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演出单位: 陕西省歌舞团

创作者编剧:卫天西、李晓白、康正愿、吕冰。编舞导演:卫天西、张曼石、康正愿、张勇、宫定远。作曲:吕冰。打击乐设计:安志顺。舞美设计:蔡恬(布景),赵翔(服装),樊林(道具),张亚春(灯光),李金保(化妆),蔡小鹤(效果)。

演出者主要演员:武世民、赵长水(饰阿倍仲麻吕即晁衡A、B),胡杰、郑凯、呼延芬(饰柳青娘A、B、),任远、骆志刚(饰李白A、B),张永春(饰唐玄宗),邱枫(饰芸娘),毛飞(饰藤原清河大使),张洋(饰晁英幼年),张先(饰晁英青年)。乐队:陕西省歌舞团民乐队。伴唱:本团合唱队。领唱:杨巧、张秀珍、车凯、张东方。指挥:杨洁明。

评论撷萃

评论撷萃评舞剧《长相思》的艺术特色曲子瑜

《长相思》的编导们搜集了大量的文字记载、诗歌、陶俑、石雕、壁画,考证它们的形态,模拟它们的舞姿,研究它们各个造型之间连接过渡的舞蹈方式,创作、设计符合唐代社会生活的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舞蹈形式。这是多么艰苦而有意义的艺术劳动呵!我们可以看到《秦王破阵乐》、《剑器》、《霓裳羽衣舞》、《白纻舞》。唐代著名乐舞共达十个舞段,这是何等艰巨细致的工程啊!这些舞蹈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舞蹈的场次中,而是有机地糅合在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之中,使我们看到八世纪的唐代社会风貌和生活脉搏的跳动。

《长相思》的作者,主要用唐代舞蹈的语汇、舞姿、造型、组合,适当地吸收了中国戏曲舞蹈和芭蕾舞蹈的少量技术、动作,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柳青娘这个感人的艺术形象。

对民族遗产的继承、改造、发展,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首先要有对传统的“孝子”精神,尽可能完整地继承下来,但又要有勇气批判它、改造它、发展它。继承和发展都是手段,目的还是古为今用。(摘自《群众歌舞》1981年第4期)

长相思 李白

[编辑本段]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长相思·其二

[编辑本段]

作者: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解:

1、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2、凤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

3、蜀琴句:旧注谓蜀琴与司马相如琴挑故事有关。按:鲍照有“蜀琴抽白雪”句。

��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头”句。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王

��琦注云:“蜀中桐木宜为乐器,故曰蜀桐。”蜀桐实即蜀琴。似古人诗中常以蜀

��琴喻佳琴,恐与司马相如、卓文君事无关。鸳鸯弦也只是为了强对凤凰柱。

韵译: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

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

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

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

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

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

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评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

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

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

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长相思·雨 万俟咏

[编辑本段]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

空阶滴到明。

[注释]

1一更更: 一遍遍报时的更鼓声

2道: 知

3阶: 台阶

[评析]

这首小令抒写孤客听雨愁思。上片着重渲染雨夜的孤寂气氛;下片直抒愁怀。通篇写雨而不出“雨”字。

长相思 纳兰性德

[编辑本段]

清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翻译

走过一条山路,走过一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

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赏析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

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

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

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

;“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

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

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

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

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

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

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

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

,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

”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

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李煜——长相思

[编辑本段]

(一)"一重山,两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1烟水:烟雾迷蒙的水面

2鞠花:菊花鞠通菊

3塞雁:边塞的大雁

这是一首秋怨词一题邓肃作若为李词,当属中期作品

上片从山起山一重两重,层峦叠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山远天高望不到尽头,就如同相思无际无涯而寒的不仅仅是烟雾深锁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情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枫叶正红,而红不过相思之苦

下片从花起花开花谢,相思经年,边塞的大雁也高飞还故乡,而远去的人却还没有回来,相比塞雁之还,离人之苦更甚远人不归,便只好任那风月闭于于帘外人静帘闲,而不静不闲的,是心中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帘闲而心乱

这阕小词,以景状情在词人笔下,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之情就越发的寂寞幽怨词中的远人,也许指的就是入宋不归的弟弟从善

李煜——长相思 (二)"云一涡,玉一梭"

据说大周后回家探亲,只三两天,对李煜而言,漫漫长夜,只好赋词以消解相思。因而作《长相思》: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颗。夜长人奈何。

大周后,娥皇,南唐开国元老周宗之女,通诗书善歌舞,尤其擅长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她还能即兴作曲,更修复了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后又与李煜共同编成《霓裳羽衣舞》。她和李煜这桩政治联姻,可谓“无心栽柳”,二人洞房定情,从此与子偕老,痴爱至死。

这首<长相思>上阙写娥皇离家前的装束,清丽超脱又仿佛得闻见女儿家身上的淡淡胭脂香。下阙写雨打芭蕉,表达凉风长夜,有人寂寞相思稠。

简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以下是我整理的简析白居易的讽喻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篇1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上承《诗经》,汉乐府、杜甫诗歌的优良传统,积极反映社会现实,艺术上也自树一格,被誉为“唐代《诗经》”。

 一、白居易讽喻诗出现的时代背景

 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后又迁到越中。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二月,白居易考中进士。不久由校书郎被任命为今陕西省周至县尉。几年后,又入为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四月改授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中唐以后的翰林学士是替皇帝草拟机要文件的差使,地位非常重要,宰相多由翰林学士中提拔。

 而左拾遗是谏官,位虽不高,却接近皇帝。所以,白居易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迹升清贵。”这是白居易政治上最得意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没有大的战乱,国家暂时实现了统一,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社会相对安定,史称“中兴”时期。这种社会表面上的短暂回升,虽未能解决唐王朝所面临的一系列根本矛盾,但却给一部分有识之士带来了改革社会、振兴国事的希望。他们热心从政,跃跃欲试,提出各种改革社会弊端的措施。白居易曾与元稹合写《策林》七十五篇,不断向皇帝进谏,极力主张改革时政。为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社会弊病,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他认为诗歌应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以便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

 他十分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唯诗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诗歌求讽刺”(《采诗官》)。关心现实,干预时政,白居易认为这是诗歌最主要的社会功能。这一时期是白居易关心社会生活,在艺术创作上最富于进取精神的时期。诗人目睹黑暗的社会现实,立志“为民请命”,“兼济天下”,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此,他在任职之上“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幄呼。常增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子》)因此,“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与元九书》)一方面又利用诗歌作武器,凡“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他的那些著名的讽谕诗《秦中吟》和《新乐府》等都是这时写出的。这些诗篇像一把把匕首,直刺黑暗的社会现实,使权豪们“扼腕”“变色”“切齿” (《与元九书》)。

 二、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

 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在《伤唐衢二首之二》中,白居易曾说:“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这表明了他作《秦中吟》的目的。

 首先,他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到“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一语中的地揭露了两税法的弊端。在《重赋》一诗中,诗人详尽地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地方把定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拿去讨好皇帝)却“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诗人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伤宅》所写富贵者的奢侈,恰与《重赋》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堂费百万,郁郁起轻烟。洞房温且高,寒署不能干。……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缭绫》中也以“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写出农妇的艰辛,而对照富贵者的浪费:“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在《买花》诗中,他借一个田舍翁之口发出感叹: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些诗作,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与剥削的事实。作为一种解救,诗人希望权势者能有所节制,因而他尖锐地指责那些在下层百姓的困苦之上还要加上一层困苦的贪吏、宦官。《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军,对他们的气焰、权势和奢华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无情的鞭挞。《卖炭翁》指责宫中黄衣使者盘剥掠夺百姓,不问青红皂白抢走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

 这首诗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为精譬。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真实贴切。《杜陵叟》中则写长吏明知庄稼为自然灾害所毁,却仍然“急敛暴征求考课”逼得百姓典桑卖地来抵官租,白居易愤怒地说道:“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希夏日长”的辛勤农夫,“家田输税尽,拾些充饥肠”的贫妇人,《村居苦寒》中“布絮不蔽身”“愁坐夜待晨”的无衣民,《采地黄者》中“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的百姓,都具体真实地表现了农民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诗人深切同情不幸的农民,对自己的温饱有余深感惭愧,并由此产生了“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可贵思想。

 其次,白居易还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表现了人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对,体现了诗人“不赏边功防黩武”的思想。著名的《新丰折臂翁》写了一位在天宝年间逃过兵役的老人,当时,宰相“欲求恩幸立边功”,发动对南诏的战争,无数被强征去当兵的人冤死异乡,这位老人“偷将大石捶折臂”,才留得残命。诗中借老翁之口说道:“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这位命运悲惨的老人,却以欣喜口吻自庆侥幸,让人读来更觉得悲哀,同时也感觉到诗人的目的不仅在记叙一桩往事,而是反映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无穷苦难。《缚戎人》描写一个“一落蕃中四十载”的汉人的遭遇。他为了返回故乡,冒死逃出吐蕃,不料被贪功的边将抓住当作“蕃虏”,“配向江南卑湿地”,含冤莫辩。这个“汉心汉语吐蕃身”的不幸人的遭遇,不仅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昏暴,也反映了人民真实的爱国情感。

 除了上述两大主题,白居易的乐府诗所涉及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还有许多。他揭露了官吏昏庸无能,将帅骄横无勇,借君国之名义而饱一已之私利。《红线毯》、《歌舞》、《缭绫》等诗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统治阶级昏庸无能,醉生梦死的生活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母别子》中的妻子因丈夫升官发财,喜新厌旧而被抛弃,《井底引银瓶》中年轻女子受封建礼教迫害而被逐。《议婚》、《太行路》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妇女们地位的卑下和遭遇的不幸。白居易对宫妇问题尤为关注,象《上阳白发人》中那失去青春、失去爱情的老宫女,《后宫词》中“几个春来无泪痕”的三千宫女,《过昭君村》中把脸“烧灼成瘢痕”的村女都是对腐朽的宫女制度的严正抗议和血泪控诉。他批评宫中幽禁了无数宫女,要求皇帝将他们释放,他还批评求仙之虚妄,佛寺的`繁多,希望君主采取措施来干预……,这些都切中了时弊。

 元和年间,正是社会相对稳定,战乱稍稍平息的时候,醉生梦死的人又开始花天酒地,庸凡的人又在弹冠相庆,而白居易却挑开虚饰的面纱,暴露出这个社会的黑暗、动乱、肮脏和不合理,批评的锋芒横扫了整个社会,上至宫廷,下至官吏,这是自杜甫以来没有人做到过的。据说这些诗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恰恰说明它击中了社会要害,刺痛了权势者的神经,也说明白居易是有正义感和勇气的。白居易的讽喻诗切中时弊,关心人民疾苦,无不体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简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篇2

 素有“诗魔”与“诗狂”之称的唐朝诗人,非白居易莫属。他是唐朝三大诗人之一,诗歌遵从儒家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白居易的诗可以分为四大类,讽喻、闲适、感伤及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具有超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后世对其称颂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唐朝最为知名的诗人白居易十首讽喻诗,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正义感与诗文的现实意义。

 从唐朝诗坛的发展史上来看,白居易是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勇于革新的名家。他与另一位大诗人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将唐朝诗歌推向另一个高峰。讽喻诗是白居易最为重视的,诗文题材广泛,直言不讳,思想内容深刻,写出当时政坛的弊端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体恤百姓生活之疾苦,可以说,白居易的讽喻诗是最能代表诗人的积极一面,还能体现出诗人崇高的理想与道德思想。

 因为中唐特殊的社会背景,土地政策的施用造成农民纷纷破产,百姓生活贫苦,白居易疼在心里,其诗文表达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他的名作《观刈麦》是最具代表性的。诗文中描绘了农人的辛苦与悲惨遭遇,充分说明当时严酷的苛捐杂税对百姓的影响,同时又对无法解决温饱的农民深表同情。这类反应百姓疾苦与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诗,具有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也极具历史意义。

 反应统治阶级骄奢*逸的讽喻诗,白居易也创作不少。唐王朝趋向于没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宦官当道,白居易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社会现实写于诗中,现实意义浓厚。其中,我们中学学习过的《卖炭翁》是最为犀利的,诗人描绘出穿单衣的老者,希望天气再冷一些,人们对碳的需求更多一些,憧憬自己车上的碳能卖个好价钱。诗人用贴切的文字描绘的可怜卖炭老者,侧面讽刺欺压百姓的社会现实,不禁让读者产生恻隐之心,对老者产生同情,并对朝廷和社会的腐朽表示痛斥。白居易这类诗尖锐,让后辈人看到当时社会现实,读完让人有切身感受,值得深思。

 另外,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不乏表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怀的内容。由于中唐边关战乱频繁,唐朝百姓遭受外族压迫,而边关将士却沉迷于醉酒之中,根本没有为国家和百姓着想,此种悲凉的状况让白居易备受煎熬,他用诗文痛诉那些浪费军费,没有爱国情怀的边关将士,又对那些保卫国土的完整与保卫百姓财产的将士表示赞许,同时对朝廷的无能表示无奈,充分体现出白居易的爱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居易讽喻诗中,唐朝女子是他比较关心的问题。由于中唐时期,统治阶级贪图享乐,众多女子遭受迫害,为官的白居易对此问题有深切的感知,他在诗文中抒发对女性遭遇的不幸之情。这类诗代表作是《井底引银瓶》,这首诗塑造一位敢于追求爱情的女子,但却遭到社会的阻拦与迫害,最后走投无路。这是诗人在为女子鸣不平,是诗人思想进步的缩影。

 总体来讲,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直指各种弊端,对比鲜明,情感充沛,所塑造的各类人物鲜明,活灵活现。在创作方面,白居易吸取前辈诗人的优点,同时经过长年累月的研究与创作,使其讽喻诗成熟、定型。

 最后,讲一个白居易与诗无关的故事。我国古代爱酒的诗人不少,最为知名的诗李白。要说到自己酿酒,那白居易在诗人之中算是行家。据说,白居易是一位酿酒的高手,他酿出来的酒品质极佳。他酿酒的事迹不但有史料记载,他还曾写诗对自家酒做出了评价。

 据记载,白居易于772年的2月28日出生,今天是他1250周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十首讽喻诗,体会诗人的精神内涵,领悟诗人的正能量精神,读懂一定会有所收获。

 范例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9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