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佛教的爱情观

宽运法师:佛教的爱情观,第1张

近日有网友给我留言说,因遭受感情波折而情绪低落,希望寻求解决的方法,为此,我特别写了《佛教的爱情观》一文以作响应:世间上男女情感的问题,及由之而起的种种烦恼,可以说是数之不清,说之不尽,我们要如何面对?唯有以佛法平等、慈悲、柔软、清净等原则去处理,如此自然就能得到真确的解答。

《诗经》三百篇第一首《周南.关睢》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中描述一位年青人,听到水边有一对水鸟(雎鸠)在一递一声的鸣叫,于是引起了无限的情思,想到自己所恋念的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但他并没有因愁苦而失望,而是想像总有一天把这位「窈窕」:品德贞娴幽静的「淑女」迎娶过来,共同过著美好幸福的生活。

这种朴实真挚的情感,编织成千百年来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可见两情相悦是有情繁衍的基础,海枯石烂是人类爱情的美好追求。但如何能发乎情止乎礼,其中所依据的是人心的善良本性与质量,由此而建立人生伦理的道德准则。

中国儒、释、道三家均以探讨人的价值为最高理想,而情感与欲望都属人之所有。儒家孔、孟讲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夫妇」一伦便是以爱情为核心。夫妇之道,依世间法来说,是天经地义之事。对此,佛教到底抱持何种态度,如何是佛教的爱情观?

欲爱与法爱.小爱与大爱

在原始佛教经论中出现的「爱」,主要是指贪求、渴欲、 等有染污之爱,可说是种种烦恼所以产生的根源。大乘经论中有所谓的无染爱、善爱或慈爱等,包括对亲人、师长之敬爱,以及关怀人类社会一切事物之广大胸襟。而《大智度论》卷七十二也说及欲爱、法爱的区分:

欲爱:指对妻子等的爱念所起贪欲。(此为「小爱」)

法爱:慈爱一切众生所表现的慈悲心。(此为「大爱」)

大乘经论中强调慈爱一切众生为菩萨行。此种无染污的爱的本质,实与大乘菩萨道所特别强调的「慈悲心」或「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相等同。梵语「悲」:原意为「 」,后则由自己的病痛而引申为对他人的病痛与苦恼,有共感而生怜悯不忍之情。梵语「慈」:从「友」而来,意指最深的友情。「慈」与「悲」两者都是对他人无条件的关怀与爱謢。

由此可见,佛教将爱情,转化为更具价值的一种宗教情感。然而正如《六祖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站在世间的立场,佛教与儒家一样,以人为本,非常注重人伦的关系,所谓「佛由人成」、「人成即佛成」,佛教积极且正面地肯定人间与人生的价值。

情关难过.欲界难出

佛陀告诉我们:「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也就是说,「爱」,是生命的根源。

然而,这世间的「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具体地说,爱是有漏身心的渴望与欲求。爱如绳子,会束缚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更像苦海,所以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灭顶倾覆。

因此,爱与情及由此而来的婚姻,佛教认为是欲界生死之根本,是最难破除的烦恼。然而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习俗中,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论调,从而令年轻的学佛人在爱情与道情之间,产生了不少矛盾与困惑。事实上,世上的爱情,虽然看似甜蜜,但堕入情网之中,往往是苦多乐少;很多时候,网内的人想要往外跑,而网外的人却要往内钻,在这个过程当中,寻寻觅觅,趺趺碰碰,可是人们依然是乐此不疲,很难做到挥慧剑斩情丝,总是情关难过,欲界难出。就是证到初、二果,也难免因一念男女情爱而再生于人间,何况是道前凡夫?

正如《维摩经》所说:「从痴有爱,是我病生。」一般学佛之人,虽有出离生死的愿望,却被许多与生俱来的爱欲与渴求所束缚;因此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希望六道中的愚痴众生能看破红尘,透脱情网,返途归真。因此,学佛即是遵循如来教法,发愿自己与其他一切众生皆能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求得永恒清净的解脱与安乐。这当中,最基本的就是要远离男女情欲的烦恼。

居家学佛.和谐家庭

纵观全部佛法,虽力说男女之爱为欲界生死之根,但并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爱情、婚姻一事,多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能有缘结为夫妻,大部份都是既定的业报。爱情婚姻固能障道,所以出家修行确是最好,若是业力所定,随顺因缘而结婚成家,亦可效法维摩居士,虽有妻子而不著五欲;如果夫妻二人能和谐共处,以佛法互相鼓励、增益,如此则不失为幸福家庭。释迦牟尼佛以一生补处菩萨示现成佛,是在成家之后再出家寻求解脱生死之道的,其中有着深刻的寓义:当时的悉达多太子,看见熟睡中的妃子耶输陀罗,丑态毕露而感悟世间美貌的虚幻与情爱的不实,因而更加强了出离之心。

经教中多处谈及恋爱与婚姻的问题,除了力说爱欲、家庭的过患,引导具缘者出家修行外,同时亦对宜居家学佛者说夫妻和谐之道,如《长阿含经》中《善生经》说夫妻双方应互相「爱敬」,为人丈夫者必须以五事敬妻:

一者「相待以礼」,对妻子予以适度的尊重;

二者「威严不媟」,言行举止合宜得体,不失威严;

三者「衣食随时」,家庭内的衣食所需等一切开销,皆能不令匮乏;

四者「庄严以时」,随时注重自己的衣冠形象和威仪;

五者「委付家内」,男主外,女主内,一切家中事务均尊重妻子的决定,并取得双方的共识。

同样的,为 者,亦应以五事恭敬丈夫: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如此则能令丈夫安隐、无有忧挂。

总之,男女之间,无论是夫妻或是交往中的朋友,若能本着佛法平等、慈悲、柔软、清净等原则,互相尊重、恭敬、诚信、不欺骗,以礼相待,那么彼此的相处必能平和、安乐。

《玉耶女经》中载佛陀教诫 玉耶女如何尽妇道:

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 

对于「同心异形」、矢志不渝的爱情,经中持同情赞赏的态度。

佛陀还以结婚恋爱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如《须摩提女经》载,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须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满财长者子求婚,不知是否应该下嫁,于是前往请教佛陀,佛陀谓须摩提女若嫁与满财家,当「大度人民不可称计」。须摩提女依佛教导出嫁,后来果然感化大家及满财城多人皈信三宝,得到佛陀的称赞。

大乘经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志对一女子起悲心,答应她的求爱,为作丈夫十二年后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众苦」。

又《惟日杂难经》中说「有妇不得道」,又说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宿命同福」,谓前世已结就夫妇之缘;二者「毕罪」,谓以结婚形式偿还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谓有共同生儿育女的业缘;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意谓有智者结婚,反而能成助道之缘,如释尊之娶妇,就有助于道。

学佛青年对爱情、婚姻应有的态度

因此,学佛的青年对待爱情、婚姻问题的基本态度及原则应该是:一、若宿根深厚,欲念淡薄,既无情爱的因缘,且道心坚固,具备出家的各种条件,当然出家修道最为适合。二、如果爱欲较重,又有恋爱结婚之缘,遇到结婚的对像,双方情投意合,这种情况就应该恋爱结婚,居家学佛。若对方不信仰佛教,应以方便耐心引导,渐渐使其接受佛法,双双修学,建设佛化家庭;常怀慈悲、平等心,常为对方着想,尊重、关心对方,可使恋爱更加亲密,夫妻关系更为和谐。但是虽然夫妻恩爱,也应观情爱过患与爱别离之苦,发出离心,居尘不染。在恋爱、家庭生活中,只要善于运用佛法,可以使爱情、家庭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至于出家佛子,对待异性的诱惑,唯有靠勤修戒定慧三学。严持戒律,摄护根门,谨慎与异性的接触,不受欲尘的诱惑,则内心自少扰动;坚持素食,甚至过午不食,欲望自然减少:坚持坐禅修定,或课诵经行,则浮躁之气自然转化为智慧。只要在禅修中得到身心轻安,享受到禅悦与法乐,则粗劣之情欲,自易伏断。

结语:美好因缘.菩提眷属

修行本来就是为求了生脱死,不入轮回,但谁能保证今生修行必定能成就呢?如果效法佛菩萨行菩萨道,也必须要有愿,重返世间,自利利他。以居士身修行,随顺因缘,婚姻问题在所难免,如果出家修行,自然没有婚姻的障碍与苦恼。居士在家,最好的情况是夫妻共修,共组佛化家庭,成为菩提眷属,了今生之缘,又能共行菩萨道。

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人海茫茫中,从相识到相爱,从相爱到结合为夫妻,在同一个屋檐下过著朝朝暮暮的生活,这是多生多世的缘份。

在《增支部》中,佛陀说:「若夫妇两人,互相信任,宽容和自制,如法生活,互相爱语,他们的幸福会增加,安乐会生起。如果夫妻严守清净戒,怨敌不乱意。如此实践的话,实为共住善男子,善女人。」

既然夫妻是在因缘具足下聚合,就应以同见、同行与同愿为基础,互相接纳,互相感恩与肯定。为美满的因缘,幸福的家庭铺路。佛法鼓励我们发挥「法味同尝」,以慈悲的精神去爱护与勉励身边的人。若能引导终身伴侣成为菩提道上的同修,这将是人间的美满因缘。

七情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扩展资料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情绪一共27种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共收集了时长5~10秒的2185段视频,内容包括出生、结婚、死亡、自然灾害等等。研究人员要求800多名参与者各观看其中30个静音状态的视频,并对他们的情绪做了记录。参与者被分成三组。

第一组人员的任务是自由报告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研究人员称,这些回答反映了一系列丰富而微妙的情绪状态,也由此发现了27种情绪:钦佩、崇拜、欣赏、娱乐、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冷静、困惑、渴望、厌恶、痛苦、着迷、嫉妒、兴奋、恐惧、痛恨、有趣、快乐、怀旧、浪漫、悲伤、满意、性欲、同情和满足。

第二组人员被要求对比观看视频引发的各种情绪,按照情绪强烈度排序;第三组人员的任务是将他们的情绪反应用数字1~9的形式展示出来。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感受到的情绪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每种情绪并非孤立的,通常与其他情绪“互联互通”,比如痛恨和悲伤、怀旧和浪漫等。

人民网-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情绪一共27种

-七情六欲

佛法,不应该断除感情,而是应该把感情升华。

   对父母的感情,对儿女的感情,通过修行,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爱护,与中国古代圣人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相似的。佛教从来没有要去断除感情。即使是夫妻之情,佛教也没有要求断除。《优婆塞戒经》、《玉耶女经》、《善生经》等经典里面,佛祖都讲到了夫妻感情。

   对于出家人来说,也并非断除感情,而是把世俗的感情提升为大慈大悲。

   不过,对于婚外情之类的感情,必须彻底断除,因为这种感情,会导致三恶道的果报。

问题一:佛教中七情六欲指什么?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 、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

问题二:佛家所说之“七情六欲”,“七情”指什么,“六欲”又指哪六种欲望呢?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 、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绩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 、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问题三:佛家所说“七情六欲”是指哪七情,哪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 、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

问题四:佛教的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问题五:佛教的七情六欲是什么 喜怒忧思悲恐惊,眼耳口鼻身意

问题六:佛家。“四大皆空”和“六根清净”“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 眼、耳、鼻、舌、身、意 de欲望.

问题七:佛学《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那七情?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 、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见性。

1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1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0、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2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2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2很多人因得不到而痛苦。得到了,又失去,还是痛苦。痛苦的原因,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你想得到就能得到吗你不想失去就不失去吗不攀任何缘,就能顺其自然,放下了不是没有,放下了才有。 2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2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2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30、内心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3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1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