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是绝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说的,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皇恩浩荡,来抒发什么因如愿以偿的复出和将开创变法新局面而欣喜异常的感情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而愁绪满腹了呢?

由此再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就知此句的重心在“又”而非“绿”了,诗人并非着意刻画江南美景,因为“绿”本是春天的最常见最平常之景,只是实写,理应毫无特别精彩之处,只是《容斋随笔》的炼字故事使这平常无奇之“绿”字才有了特殊的语言的魅力。其实,讲到写江南春天之美,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词相比,就可看出高下文野之分了。但这里并无贬低诗人之意,只是要说明,诗人写作此句的重心,并没有放在“绿”字,而是放在了“又”字上,要表达的是: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遗的乡愁的自然的流露。

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再来看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只隔”,显然在情感上与“又”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次定时的又来相会,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又有了新解:“我们常常引“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形势的大好,其实大违诗之本意,那个又字怎讲,没有了落实。唯此,许多人以欣然之意来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并将之作为喜庆美景的喻词,都是有违该诗原主旨的误读误解。

回答者:匿名 10-23 17:26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实《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是绝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说的,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皇恩浩荡,来抒发什么因如愿以偿的复出和将开创变法新局面而欣喜异常的感情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而愁绪满腹了呢?

由此再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就知此句的重心在“又”而非“绿”了,诗人并非着意刻画江南美景,因为“绿”本是春天的最常见最平常之景,只是实写,理应毫无特别精彩之处,只是《容斋随笔》的炼字故事使这平常无奇之“绿”字才有了特殊的语言的魅力。其实,讲到写江南春天之美,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词相比,就可看出高下文野之分了。但这里并无贬低诗人之意,只是要说明,诗人写作此句的重心,并没有放在“绿”字,而是放在了“又”字上,要表达的是: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为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遗的乡愁的自然的流露。

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再来看诗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只隔”,显然在情感上与“又”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家乡虽近在咫尺,却不能像春风一样,一年一次定时的又来相会,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怅惘之情。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又有了新解:“我们常常引“春风又绿江南岸”来喻形势的大好,其实大违诗之本意,那个又字怎讲,没有了落实。唯此,许多人以欣然之意来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并将之作为喜庆美景的喻词,都是有违该诗原主旨的误读误解。

回答者:lihuiqddy - 高级经理 七级 10-23 17:26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时代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 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 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 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 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 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参考资料:

wwwbaiducom

回答者:篂崆圷 - 试用期 一级 10-23 17:40

《春晴》

新春十日雨,雨晴门始开。静看苍苔纹,莫上人衣来。

这一首诗应该很好理解的呀。

新春即为初春,全诗大意为:初春整整下了十日的雨,雨停了才打开屋门,仔细注意苍苔,不要沾到衣襟啊。

王安石简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 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 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 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 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 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 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 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 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 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 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 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 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 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 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 《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 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 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 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 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 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 《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 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 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 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 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 《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 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 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 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 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 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 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 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 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 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 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 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 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 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 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 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 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 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 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 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 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 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 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他兼 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 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 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 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 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 轼的区别。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 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 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 《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 和甫咏雪》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 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 满、语言较为生硬等缺点。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 “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执政以后,推行 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 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 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赵学士陕 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 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以咏史和怀古为 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商鞅》、《宰□》、 《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 深刻,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 麓堂诗话》)。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 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 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 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 排典故成语的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 《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 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 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法仍然热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分”(《宋诗 精华录》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 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 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示宝觉三首》、《示 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其中如《南浦》、《染云》、 《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故严羽说:“集 句惟荆公最长。”(《沧浪诗话》)

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学习杜 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画像》充分 说明了他对杜甫的倾倒。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 情饱满。在艺术上,近体多仿杜诗句法,古体则明显地 吸取韩愈诗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议论的特色,具有劲峭 雄直之气。但如《读墨》一类诗作,“终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韵”(《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李郛语),助长了宋 诗议论枯燥的缺点。后期诗作,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 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 美。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 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 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吴之振说他“遣情世 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都比较恰当地指出他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严羽称王安 石的诗歌为“王荆公体”(《沧浪诗话》),主要指其后 期诗风而言。也有人对王安石后期诗过多地搬弄典故和 讲究技巧表示不满,如陈师道说他“伤工”(《王直方 诗话》引),叶□说他“徒有纤弱”(《习学纪言序目》 卷四十七),赵翼说他几首属对精切的诗“皆字面上求工, 而气已恹恹不振”(《瓯北诗话》卷十一)。不过总的来 说,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扫清西昆影响、开创宋诗局面 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评张籍乐府诗的名言“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包含着自己的创作甘苦,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黄庭 坚、杨万里等都受到他的影响。但他有时爱炼涩拙之句, 押逼仄之韵,用冷僻之典,开启了江西诗派追求险韵硬 语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风气。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艺术性却比较高。〔千秋 岁引〕《别馆寒砧》词“意致清迥”(《蓼园词选》); 〔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 蘅馆词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与版本 王安石的诗文,宋徽宗时由薛昂等 人编纂成集,早已散佚。传世的有两种:一种是《临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绍兴年 间詹大和刻本,即所谓临川本。另一种是南宋龙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编次与临川本不 同,且只剩两个残本。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临 川先生文集》,以临川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岛田翰从残本《王文公文集》中辑得的47篇 佚诗、佚文作为《补遗》。这是目前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得龙舒本的两个残本 合刻,去其重复,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略说韵律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韵,宋代用韵,金元时合并为韵。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韵。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等共18部,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规定的,用它押韵,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熟悉今韵,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 ◎ △ ▲

小重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踏莎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临江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

三平韵,一韵到底。

蝶恋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鹊踏枝》,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

四仄韵,一韵到底。

一剪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腊梅香》,双调六

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

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

句用韵。

渔家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二字,前后

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

韵到底。

定风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

韵,两平韵,平仄换韵方式

是“甲乙甲丙甲丁甲”。以

平声韵为主间以仄声韵。

青玉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横塘路》、

《西湖路》,双调六十

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上去通押。

天仙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六十八字,前后阕各

五仄韵,上去通押。第四、第五

两句,平仄多不拘,唯第二句第

二字必用去声。

江城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江神子》,双调

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

五平韵,一韵到底。

何满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河满子》,双

调七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

韵,一韵到底。前后阕起二

句多用对仗。

满江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九十三字,前阕

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

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

后阕三字四字也用对仗,此

调例用入生字

  晕,李清照负词名,诗却很少。那么多你都要看

  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五绝•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瑞脑:龙脑香。②金兽:兽形铜香炉。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评解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

  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咏节令,逗半夜凉初透地句,尖新在一逗透地字。下片逗帘卷西风地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逗东篱地、逗暗香地,为逗黄花地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地,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琅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逗莫道不消魂地三句绝佳。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逗莫道地二字唤起,与方回之逗试问闲愁知几许地句,正同妙也。

  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②怎生:怎样,怎么。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逗点点滴滴地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集评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地,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逗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看地逗黑地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士逗最难将息地逗怎一个愁字了得地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逗凄凄惨惨戚戚地,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陆蓥《问花楼词话》:《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逗点点滴滴地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地,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词•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看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看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看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④次第:接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解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集评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

  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 逗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地已自工致。至于逗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看地气象更好。后段云逗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地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逗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地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黄蓼园《寥园词选》:逗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地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逗绿肥红瘦地,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词•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长寿乐

  微寒应候[2],望日边,六叶阶蓂[3]初秀。爱景[4]欲挂扶桑,漏残银箭[5],杓回摇斗[6]。庆高闳[7]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8]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9]玉酎[10]。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注释:

  [1]这首词,元代《截江网》卷六题为逗易安夫人地作,但据宋代各类书史文献,从未有称李清照为逗易安夫人地者。明代《诗渊》题作者为逗宋延安夫人地。[2]应候:应合时令。[3]六叶阶蓂(míng):谓蓂荚草长出六个叶,意指生日在月之初六。[4]爱景:指冬天的太阳。[5]漏残银箭:指天将晓。[6]杓(biāo)回摇斗:谓春天即将来临。[7]高闳(hóng):高门,这里可作逗贵府地解。[8]棠棣:一种植物,比喻兄弟情谊。[9]兰羞:精美的食物。[10]玉酎(zhòu):贵重的酒。

  点绛唇

  蹴[1]罢秋千,起来慵整[2]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3],袜刬[4]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明代杨慎编《词林万选》首标此词为李清照作,而明代杨金刊本《草堂诗余》又题作苏轼词,明代陈耀文编《花草粹编》等又作无名氏作品。)[1]蹴(cù):踏。[2]慵整:懒整。[3]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4]袜刬(chǎn):穿袜行走。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只[1]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2],望断归来路。

  注释:[1]只(zhǐ):只,仅仅。[2]芳草:芳香的青草。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多丽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1]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2],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3],不减酴釄[4]。 渐秋阑[5],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臯解佩[6],似泪洒纨扇题诗[7]。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8]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注释:[1]潇潇:疾历的风雨声。一作逗萧萧地。[2]看取:看着。取,语助词。[3]酝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4]酴釄(tù mí):又作荼蘼,落叶小灌木,专供观赏。[5]阑:尽。[6]汉臯(gāo)解佩:指郑交甫于楚地汉臯台下遇二仙女解佩相赠的故事。[7]纨(wán)扇题诗:指班倢伃写《团扇歌》。[8]瘦:一作逗度地。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①金猊:涂金的狮形香炉。 ②宝奁:贵重的镜匣。③武陵:地名。作者借指丈夫所去的地方。④凝眸:注视。

  评解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离愁别恨。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人去难

  留,爱而不见,愁思满怀无人领会。词中表达感情绵密细致,抒写离情宛转曲折。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集评张祖望《古今词论引》:逗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地痴语也。如巧匠

  运斤,毫无痕迹。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写其一腔临别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懒说出妙。瘦为甚的看千万遍痛甚看又云: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至文也。杨慎《词品》:逗欲说还休地与逗怕伤郎又还休道地同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逗新来瘦地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起三句,言朝起之懒。逗任宝奁地句,言朝起之迟。逗生怕地二句,点明离别之苦,疏通上文;逗欲说还休地,含凄无限。逗新来瘦地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换头,叹人去难留。逗念武陵地四句,叹人去楼空,言水念人,情意极厚。末句,补足上文,余韵更隽永。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看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词•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①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②沉水:沉香。③花钿:一种花形首饰。④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⑤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评解此词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

  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集评《谭评词辨》卷一:易安居士独此篇有唐调。选家炉冶,遂标此奇。

  词•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词•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词•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词•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逗深深深几许地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逗庭院深深地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1],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2]。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释:[1]扃(jiōng):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2]人老建康城:一作逗人客建安城地;建康,又作逗远安地。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这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

从“及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5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