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播学的知识解释人们只看热闹不救人的现象

用传播学的知识解释人们只看热闹不救人的现象,第1张

“人们只看热闹不救人”是一个社会学现象,传播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解释这一社会现象,就要考虑这一行为与传播的关系。

众所周知,传播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姑且分到人际传播当中)。人们只看热闹不救人这一现象在三个传播中均有所体现。并且是一个渐进、循环的过程。

首先,人内传播方面。最初的那个人看到某人发生了事故,并且需要救援却没救,这是一个自我思考——反映的过程,是通过这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协调后,对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的过程,这也是人内传播的全过程,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个人的记忆和经历以及价值观。这个人没有救人就是其自身的记忆、情感经历和价值观综合判断后的结果。

其次,人际传播方面。第二个人看到事故发生和第一个人没有救援后,这个人也经历了个人情感经历、价值观等等要素挣扎判断的过程,但相较于第一个人,他多了一个先例对照因素,主观判断第一个人没救是有一定原因的,综合这些之后,他仍然没救就证明,第一个人对他而言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影响可以是通过有声途径的人际语言传播,也可以是无声途径的情感体验传播。以此类推,第100个人依然没有救的话,就是第二个人情感体验的无限放大结果。这就体现了人际传播对这一事故的反映和影响有多么巨大。

这其中不可忽视一个理论,那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纽曼提出的,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回到“人们只看热闹不救人”这一现象,也证明了纽曼的这一理论,看热闹的人多了,人际传播就变成了群体传播,当人际传播甚至是群头传播汇集的“不救人”这一观点越来越多时,持有“救人”观点的那部分群体就会沉默,不救人。

再次,大众传播方面,当群体传播引起媒体关注后,这一事件就演变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相对应的,人际传播质变为大众传播,沉默的螺旋效应在大众传播这一领域得到集聚放大,直至“救人”观点不再沉默。这就涉及到大众传播的意见领袖,当某一持“救人”观点的人敢于表达这一观点时,沉默的螺旋就会被打破,这一勇于说出“救人”的人就成为代表这一观点的意见领袖,此之前沉默观点变成了大众传播的主流观点,立即取得很多人的拥护。于是就能看到媒体竞相报道“高考小伙夺刀救人”、“高考女孩跳水救人”这样的新闻,这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借此抨击“只看热闹不救人”的现象,宣传社会正能量。

回答到这里不知道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这些都是我自己理解的,如果回答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继续问我。

另外,回答中提到的意见领袖,并不是在大众传播中才出现,只要有了人际传播,特别是语言传播,就会出现意见领袖,持“只看热闹不救人”观点的人群中也有意见领袖。

最后加一点,“只看热闹不救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主流现象,它之所以成为一个话题供人讨论,是因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效果,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让人们认为现在的社会非常冷漠,缺乏道德关怀。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本质都是好的,见到有人出事第一反应依然是伸出援手,媒体却未报道这一常态,或者只是将它们作为一些个案渲染,这是不对的,媒体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欠缺太多,这就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表现。

跨文化传播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1 建构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该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与传播的整合,强调人们如何通过传播过程建构他们的知识和现实。

2 意义的协同管理(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该理论强调在跨文化传播中,参与者需要协同管理他们对于传播情境和文化的理解,以促进有效的交流。

3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该理论认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标准,这些标准和价值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应该尊重每个文化的差异,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信仰。

4 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amework):该理论提出了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心理能力和社会能力五个方面。

5 跨文化适应模型(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model):该理论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并提出跨文化适应受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文化接触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6 跨文化交往的七维度模型(seven-维度模型):该理论提出了跨文化交往的七个维度,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利和地位、关系和情感表达、时间观念、直接和间接沟通、自我意识和共同责任。

7 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该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往中,个体需要具备一种文化智力,即能够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文化智力包括四个方面: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感知能力、文化互动技能和文化学习意愿。

本文是学习Coursera公开课程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cience 的笔记,课程的链接在这里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communication/outline

传播:传输信息的活动(Communication is each act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广义信息包括 思想、想法和情绪。交流的手段有语言、肢体语言、符号和象征等,有时我们利用媒介来传递信息。媒介是交流的渠道,电视、网络、电台、手机等都是用来扩大交流的技术媒介(Technical media)。

Pyramid of communication

概念是一组表达想法的词汇,对不同词汇,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意思,我们只能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即便如此,概念也会随着时间、情景而变迁。当我们讨论媒体时,大多数将说话、触摸排除在外,在他们概念里媒体只包括技术媒介(即电视、电台、网络等)。当有人说道文本(text)时,大多数人认为就是一段用文字组成的信息,但在交流科学家眼里,任何片段的信息都可以被称为文本,比如**、歌、绘画等。

简单来说,理论是现实的全状态,试图解释或预测现象之间的关系。例如重力定理能预测我们扔一支笔,笔将掉在地上。

从理论获取特殊的预测结果,我们称之为假说。

如图所示,左边是可能的原因(扔一支笔即自变量),右边是效果(笔落地即因变量),重力定律预测了原因产生的效果。

我们通过测试和研究来提升理论,可以自己收集数据(primary research),或者研究他人数据(secondary research)。我们有多种途径来获取数据,1)观察 2)实验 3)调研 4)访谈 5)内容分析。

传播类似于线型流程

发起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接受

Lasswell在1948年提出更具体的模型,以最终效果衡量传播过程

谁发起-->什么内容-->什么渠道-->谁接收-->效果如何,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传播的效果,评价传播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达成了预计的效果。<strong>即信息被准确地传达,也被准确的翻译理解。</strong>

考虑到传播过程中的噪音,香浓和韦弗提出了Shannon$Weaver模型,如图所示

噪音是破坏信息被正确传播的任何形式:<em>Everything that can cause a disruption in the flow of transmission。</em> 它在每个阶段都有体现,可以是火车轰鸣的声音、让人分神的事情、或者媒介的故障。

小结:

60年代有人开始批判线性面向效果的交流理论,他们认为人们给予信息不同的含义,而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这些人转而关注交流的接受方,关注他们如何用自己的工具(背景、经验、知识、情感等)赋予信息意义。在这个理论内,没有错误的结果,没有错的交流,每个人对信息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科学家们已经对信息的多义性(polysemy)有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即不同的人赋予同样的信息不同的含义。根据这些科学家,交流的每一步骤依赖于一个交流体系,不然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研究这些系统的学科被称为符号学(Semiology),即所谓的研究符号和意义的学科。

符号是任何能够产生交流的事物,词语、手势、、音律、象形文字等。

给予这些符号意义的过程称为意义化。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交流不是线性过程,而是意义的交换,发送者将意义放入信息中,接收者从信息中解读意义。在符号学影响下,交流学1)更多开始关注信息的接收部分,2)意识到交流确实会带来多个有效结果。

Jacobson在1960年提出新的模型,采用了香浓-韦弗模型经典元素,一个发送者用一个频道向接收者发送一条信息,他增加了符号学中的理念,每个信息都与信息之外的一些事情关联,他称之为场景,我们采用的具体形式,比如文字,被称为编码。如图所示:

当所有元素到位才会产生好的交流,每个交流的行为都有一个支配的功能,该功能与模型中某个元素相关。

小结:

Jacobson基于符号学角度,提出信息传播是非线性过程,从信息的意思入手,提出了新的理论,在发送者、信息、接收者、频道之外加入了情景和编码等元素。

每个交流行为都有一个主要功能,该功能与模型中的元素相对应。

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关注交际,我们如何给予周围环境意义,如何构建我们的社交圈子,以及如何圈子变迁。将交际视为分享并加强想法,从而创造并适应我们的文化。将人们视为社交动物,会有社交圈子的动态变迁。

Newcomb 1953年提出的模型,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系统的平衡、和谐或守恒,因此提出了人们共同分享的社交环境,如图所示:

人类A、B和共有的社交环境X相互关联在同一社交系统中。

举例,A和B是同事关系,X就是工作环境,当A辞职了,A和B一个月还见一次面,X变成了朋友环境,如果A升职为B的老板,就变为上下级关系了。

小结:

交际让我们彼此相处,让生活有了意义,使我们成为了社交动物,因此社区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没有了交际,我们无法觉得自己是社会、社区或小圈子的一部分。

在Newcomb模型中社交环境影响人和人之间的社交方式和内容,这是从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来看待交际

社交构建:人们通过不断的交流价值、态度和想法来构建文化和社交现实。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理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西多尼·罗杰森。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受众的性格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的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传播媒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

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2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3适度效果论时间: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从考虑“whatcanthemessagedototheaudience”,到考虑“whatcantheaudiencedowiththemessage”代表性研究;议程设置理麦库姆斯和肖《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4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后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代表性研究: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1973《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趋同心理,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40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