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之教师心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之教师心理,第1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之教师心理

 下面是我为考生整理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分析之教师心理,欢迎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师角色

 1含义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2构成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学校的功能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教师角色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根据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涉及以下六方面:文化、知识的传递、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楷模和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等。

 (1)文化、知识的传递、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要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知识以及各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延续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作为现代教师,当前面临着一个怎样传授知识的问题。过去,人们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桶里的水装到学生的碗里去,因此才有“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但现代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今后的学习不再会停留在掌握现成知识的水平上,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只是灌输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掌握学习的方法。

 (2)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比教书更重要的任务。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没学好,以后可以补上,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后就很难补上。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方面本人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处处做到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水平,能够在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做好学生灵魂塑造工作呢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做好六项工作:第一,要提高塑造学生灵魂的效益;第二,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第三,要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第四,要优化德育过程;第五,要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整体效应;第六,身教与爱的教育并施。

 (3)班级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组织化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班级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式。学生的各种活动几乎都是按集体方式进行的。任何集体都有***。教师的地位、年龄、知识、经验和权利都决定了教师在学生集体中负有领导者的责任。教师的领导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在班级集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负有组织和领导的责任。在这里,教师要代表国家执行既定的教育方针,要把握集体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要建立和完善班级中的组织机构,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带领班级成员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第二,要指导班级成员制定实施方案;第三,要领导班级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第四,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第五,要协调班级内外的人际关系;第六,要开展对班级成员和班集体的评价活动。

 (4)心理调节者

 这一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理卫生,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的日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教师不仅要能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之中去,而且还要能为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5)学生楷模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通过榜样、模范作用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

 (6)家长的代理人

 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就成了家长的代理人,行使对学生的监护权。对于学生来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担负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关心、照顾等职责方面与家长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学生(孩子)很自然地会把教师与父母联系在一起,把在家里对父母的期望、要求迁移到教师身上。在某些方面,教师甚至可能比家长更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仅要代表国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而且要代表家长照顾学生的生活,负责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各项合法权益。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要从各方面去关心和照顾学生,要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人。

 (二)教师角色的形成

 教师角色的形成,是指教师逐步认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及相应要求,通过实践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予以内化形成相应的心理特征何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只有对教育工作有了较高的认识,才能理解其伟大和神圣之所在,进而产生光荣感、责任感。

 2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教师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在认识上了解到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和评价,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在情感上也有了体验,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情感。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教师正式充当了这一角色,有了实践经验后才真正开始具有的。

 3角色信念阶段

 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此阶段中,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意识和教师特有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三)教师的角色适应

 1形象适应

 这是指首先在外部形象上要适应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其中包括社会其他职业的人和学生对教师角色期待两个方面。

 社会其他职业的人对教师的认识与看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却因教师的社会责任而对教师的行为与作用有较一致的印象。一个教师要成功地适应职业活动,首先就得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通行看法,甚至是某些刻板的印象,在外部形象上适应教师角色。否则,会因此受到某些非议。

 据资料表明,学生所喜欢的教师行为,反映他们所期待的教师品质。学生所认定的教师的好品质,构成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学生在观察、亲近、评价教师时,常常以此作为标准。

 因此,教师应尽量适应学生的期待,努力实践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

 教师对角色形象的适应,实质是教师在外部行为表现上对职业形象的模仿与趋同,这是角色适应的表浅层面。

 2职责适应

 就社会职责与分工而言,教师担负着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其社会职业角色是教育者。

 因此,教师一方面必须适应职业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以完成实现人类社会的知识经验的传递,社会人才的培养等;另一方面,教育者这一角色的教育功能与影响又是多方面的,是知识传授者、集体***、学生的表率与知心朋友、家长的代理人等多种具体的教师角色或教育功能的集合与概括。这些角色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补充,还有一些相互矛盾。为此,教师必须在执行教育赋予自身的职责基础上,正确处理好自身担任的多种教育角色,在教书、育人、组织管理、交往以及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影响、道德教育等方面实现不同角色的独特功能,融合它们的作用,从全局、整体上适应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

 3自我人格适应

 这是指教师从个性上进行个人自我修养,达成教师角色心理的内化与人格化,形成稳固的教育人格。教师在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技能,并从形象与职责上进行角色适应之后,还应从自身的人格或个性方面进行塑造与锻炼,培养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教育气质”。从对角色职责的认同、接纳和对角色行为的外部模仿,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职业素质与人格品质,达到教师对角色适应的最高境界。

 (四)教师的角色意识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自我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教师群体才能形成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教师个体也才能不断地调节、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很好地完成教师的社会职责。

 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取决于他对这一角色的认知程度。作为一个认识过程,角色认知贯穿于角色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有清晰的角色认知才能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恰当地行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效果。教师角色认知的实现是教师通过学习、职业训练、社会交往等,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并因此受到不同评价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例如,责任感、自尊感和自卑感都是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它是因具体人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教师自己和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

 角色期待包括两方面,一是自我形象,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二是公众形象,指他人对某一特殊角色的期望。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教师只有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不断地认同与内化才能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从而减少角色混淆与角色冲突。

 (五)教师角色功能

 ①教师人格特征影响学生品德形成;

 ②教师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行为表现;

 ③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④教师教育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

 ⑤教师领导方式影响学生集体风气。

 (六)教师角色冲突

 1角色职能与角色期望的冲突

 角色与期望关系密切,对某一种职业期望越多,就要求从事该种职业活动的人具有越多的角色职能。而职业总是有范围的活动,某种角色也只发挥某种专门性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多期望的职业活动中,角色职能与角色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中突。由于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与影响,教师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常常成为社会公众期望的焦点,被寄予较多、较大的期望。这些期望又因不同的期望主体而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可能同时被满足,造成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与教师角色职能之间的脱节,因而形成了教师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

 2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体角色行为的冲突

 人们头脑中存在着的较普遍的教师形象或一致的看法,构成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势。但是,教师在从事角色活动时,总是以不跟他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理想有根本冲突的方式来扮演这些角色。况且教师是不同个性的人,他们对教师角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取向与价值认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就使得教师个人的角色行为与社会上教师角色定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不少教师受到他人对自己行为期望的冲击,甚至遭到非议与指责,在心理上产生矛盾与冲突。

 3角色活动性质与角色活动成果的冲突

 教育活动的成效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且,教育活动始终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活动。教师个人很难说清自己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确切的成果。角色活动与活动的成就、个人的努力与他人的工作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使得教师感到自己的角色虽有明确的责任,但角色活动的成果却具有很大的“无形性”或“模糊性”。这种希望看到成果的需要与成果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上的困扰与挫折感。

 4角色的责任要求与个人事业成就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实质是教师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有追求个人事业、实现个人生活价值的成就需要,也有追求事业进展时的心理压力。但由于教师重大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行为的表率作用,使其必须与学生随时维持某种持久、密切的关系,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这就使教师自身的追求、个人事业成就就因此而受到影响,加之角色活动成果的“无形性”,很难有事业上的成就感,角色>中突由此而产生。

 5角色职责与不同价值间的冲突

 无论是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并存的多元的价值观念与教师角色形成严峻冲突。比如,某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价值观念与标准,并不完全合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但教学强调正面引导甚至灌输,教师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价值观点。此外,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所谓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常常与学生或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相对立,然而他们既要维持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又不得不对学生的观念表示出某种宽容与理解。因而,教师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念或对新旧价值观念调适时存在着心理冲突。

 6群体组织特性与教师个人自我形象维护的冲突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个体所处的组织机构的特性与社会声誉,会使个体获得相应l9声誉或承受不同的心理压力。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地位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赞誉,以维护强烈的自尊心。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上的人们对他们及其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加之在所有的职业中,教师对于他所处的机构的控制性最低,教师很难在学校组织的支持与帮助下,较自由地进行必要的社会人际交往。由于教师的社会关系较为单调,致使个人的自我形象受到一定的损害,导致心理上出现矛盾与冲突。

 7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冲突

 这是困扰教师最现实、最剧烈的心理冲突,教师对此冲突的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着他们从事教育活动或职业劳动的积极性。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了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20世纪中期,教师工资虽然不太高,但他们基本上能以社会整体生活水准、相对高的职业劳动报酬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而在当前的商品经济环境中,社会其他职业的劳动报酬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劳动报酬则远远低于社会一般职业,经济分配中出现“脑体倒挂”现象,甚至出现严重的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针对这些现实,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怒心理由此产生。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教师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严重背离而对职业忧心忡忡,心理冲突剧烈,甚至离散心理严重,最终弃教“跳槽”。

 (七)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

 为了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角色心理与职业行为的适应,特别是尽量避免和化解他们的角色心理冲突,必须考虑下列涉及社会、学校与教师个人三方面的意见。

 1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在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以自身内部状态来反映社会对教师及其职业的看法,使职业活动带上或被赋予某种意识倾向和心理气氛。因此,应当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正确理解教师角色的特定社会职能与专门性功用。既广泛树立起“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观念,做到尊师重道;又要避免人们因为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多的角色期望。通过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职能,使全社会形成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这将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并以健康的情绪从事教育活动。

 2增加教师的职业劳动报酬,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职业劳动的经济报酬,客观上起着社会对职业劳动成果价值认定的作用,并成为衡量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针对当前教师经济待遇偏低的现实,应较大幅度地增加教师的劳动报酬,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其职业价值相适应。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激励教师职业积极性的基础性物质条件,又是提高教师职业劳动效率的保健性心理条件。否则,教师职业积极性的增强、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将很困难。

 3加强对教师劳动过程的管理,及时进行角色活动的成就测评

 教师劳动的质量虽然最终落实在目标上,但却直接反映在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教师角色活动的成果具有“无形性”,因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不应实施目标管理,而应当是对教师劳动过程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辅之以对教师劳动成就的测量与评价,使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就,心理上有完成任务的趋合感。这样,不仅会消除一些角色冲突,而且还会使教师的角色行为即时得以强化。

 4学校的人际组织工作要“外开内合”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心理单元,它既是教师人际关系的心理结合体,又与外部社会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作为教师相互间和教师与社会发生心理联系的中介,学校必须充分发挥组织的社会心理的互动与促动功能。一方面以多种途径、方式向社会开放,发挥教育组织特殊的影响,此所谓“外开”;另一方面则以此融洽校内教师间的心理联系,形成人际互助的心理氛围,此所谓“内合”。通过“外开内合”,帮助教师以自立与互助来丰富、发展社会关系,实现个人自我形象的社会维护。

 5教师个人要充分认识教育的社会促进作用,对教师职业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定向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但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事业。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树立教育的社会事业价值观。这种基于事业的价值认定与取向,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甘于奉献、乐育英才的思想基础。此外,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有效地采用一些心理调适方法,有助于角色心理的适应与角色冲突的化解和消除。

;

  人们从事某种行业或活动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心理品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其心理品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一、认知能力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师,他除了应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和丰富的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素质。

1.组织能力

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教材组织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课堂教学是当今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主要通过语言进行教学,因此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成为了影响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罗门(DSolomon,1964)等人研究表明,学生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席勒(JHHiller,1971)等人研究也表明,教师讲解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教师恰当的语言组织和清晰的表达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表现为形式简单、语句不长、停顿适当、词汇丰富、简练准确、内容具体、形象生动、逻辑严密、表达清晰、富有情感和符合学生理解水平等。

教师对教材的组织能力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把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安排得科学、合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合理排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具备的另一种组织能力就是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不仅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还包括课堂情境。如果没有好的课堂纪律和氛围,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如何教,也要注意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反思 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老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默瑞―德西墨(GMorine-Dershimer,1989)的实验研究也表明了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

布鲁巴克(JWBlubacher,1994)等人提出了教学反思的四种方法:1、写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2、观摩与分析。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相互交换意见;3、职业发展。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让他们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终形成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和学校共享。4、行动研究。这是指教师以及合作者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3.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教学监控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具有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以说,在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是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在能力上的重要差别之一。

申继亮等人(1996)经研究发现,有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1、角色改变技术。通过听专家讲座、听观摩课,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让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2、教学反馈技术。利用各种教学反馈技术如微格教学技术等,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一个全面、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进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状况和效果。3、现场指导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教学情境,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其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

4.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可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教学效能感是通过影响教师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它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长,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也会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小,而家庭、社会等因素作用大,不管自己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此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或放弃努力;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不断地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能感低的教师则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成就,便难以做到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和提高;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中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常常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烦恼,以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阿什顿等人(Ashton,1986)的研究表明,效能感高的教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成长负有责任并相信自己能教好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效能感高的教师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比较民主,更多地鼓励学生自由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用表扬、批评等外部强化控制学生。当学生失败时,效能感高的教师表现得很有耐心,他们会通过重复问题、给予提示等方法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人格特征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瑞安斯(DGRyans,1960)的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师是趋向于温和、理解、友好、负责、有条不紊、富于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的。[6]教师的这些人格特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易于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与学生共同合作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教师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人格特征将成为学生直接效法的对象。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如热情、公正、客观、坦率、勇敢、助人、谦虚、认真负责、乐观、情绪稳定、亲切、理解、自信、坚强、进取等等。下面我们着重讨论几种重要的人格特征。

1.责任心

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之后,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便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甚至有些研究(Weineerrt等,1992)认为教师的责任心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首要条件。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心,才会取得工作成效。责任心强的教师,他们会长期把自己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对各项工作都认真负责,不仅严格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工作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等等。

教师的责任心有赖于个人对教育工作的意义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仅有个人意义,更有社会意义。只有明确意义,才有可能在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下去完成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2.宽容

皮连生等人(2004)认为,宽容包含三层含义:灵活、体察与无偏见。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对别人的看法和感情,都有赖于自身的感觉与情感的参照系。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参照系,以适应外界情境的需要和标准,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并适应与自己通常的参照系并非完全一致的种种变化,即能够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能够对各种不同的人表示关切。认知参照系的灵活性引发了个体对他人的体察和无偏见,这就是宽容。对教师而言,宽容能够使他摆脱固定的先入之见,接纳不同的学生,不管他们的家庭背景、性别、智力、身体、个性、知识等如何,与他们和睦相处。教师的宽容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格的发展。

3.同感

同感(empathy)又称移情、同理心、共感、共情等。按罗杰斯(CRRogers,1942)的说法就是:“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品质――这就是同感。”可见,教师在表达同感时,一方面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身份,并且把学生内心想法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学生。同感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从而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开放自我,探索自我,以积极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而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同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达到正确的同感呢?可以按以下步骤去做:1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事物和感受事物;2投入地倾听学生的叙述,注意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3跳出学生的内心世界,把从学生那里知觉和体会到的东西做一番清理和理解,分清哪些是事实内容,哪些是情感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4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把你体察到的东西准确传达给学生;5留意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下一步行为。

4.情绪的安全感与自信

教育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对抗和挫折是难免的。皮连生等人(2004)认为,情绪上有安全感的教师能够在讲台上从容地面对众多学生的注视,不担心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举止和表现;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时候,有安全感的教师能够镇静、客观地解决冲突,并安定学生的情绪。相反,情绪不安的教师常常会和学生个体或群体发生争吵或结下宿怨,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乃至班级气氛。教师情感上稳定和安全与教师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信有关。劳莱特(Rollett,1992)对102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确信自己的工作价值,具有乐观、积极的自我形象,这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日常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相信自己,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表现出沉稳从容的品质。而在面对成功时,也不会沾沾自喜而丧失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自信的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其在情绪上的成熟感和安全感常常会感染学生,从而成为学生喜欢且乐意追随的楷模。

5教师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称为教师期待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或叫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s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较高期待的学生,会感到教师的关怀、信任和爱护,会更加自信,而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低或品行不好,产生无力感。教师期待的影响会进一步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受到高期待的学生会更加勤奋、进取,出现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会放弃努力,导致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会逐渐疏远。

因此,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恰如其分的期待。教师应不断反省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不要由于自己的偏见和消极的期待而导致学生不良发展。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任洪钺)

难忘师生情

有一种职业最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最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情感最动人,那就是生师情

她,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一个我们爱的老师她 ,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双眸不时的放射出天真与活泼,三十多岁的她还有着一颗与我们一样年轻的心。她有着优雅的气质,是一位让人一见就很难忘掉的老师。而深厚的文学底蕴,又将她渲染的更加出色。无论遇见谁,她都会对他甜甜的一笑,笑得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她的声音很好听,柔美、清爽,一串串的语言从她嘴里滑出来,宛如美味的果冻滑过喉咙时那么轻盈、润泽。 一句句看似平凡的话,经她那巧嘴一修饰,就变得优美动听起来。听她讲课,真是一种享受,很惬意。

她给予了我们很多:诚实,认真,努力,不放弃

在一次考试后,我的分数很不理想老师把我叫了过去,她说:"没关系我看的出来,你这次是失误对了,下回作文不要写偏题了啊!"说完,她又是微微一笑此时我觉得信心十足了虽然老师很慈祥,但她也曾批评过我有一次,我写作文不用心他罚我重写虽然在全班面前批评了我,但我却不生气,因为那次作文我的确没用心,思考就写匆匆赶写完就算了

有人说,老师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用清香的甘露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有人说,老师是茂盛的叶子,用她那强有力的身躯和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一、成为合格教师的前提是对教育事业充满爱

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寓教于情、声情并茂”,首先缘于她对教育事业怀有深深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职业,更是爱的事业,因为教师的工作是育人,是培养人格。教师对事业认识得深,理解得深,爱的情感就会越深,就越能够发现学生成长中的优点。即使某个学生学习困难,缺点很多,但教师仍能发现他的优点,前提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优秀教师对事业中所遇到的任何艰难。都有所准备和预见,都始终保持这份爱;优秀教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遭遇、什么样的诱惑,都坚定不移地热爱着教育事业。

二、教师上课不仅是要让学生爱听,还要让学生爱学,更要让学生学会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而且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爱学,最终让学生学会。在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设想学生一教就会,一讲就懂。教育是非常复杂的劳动,教师需要正视遇到的问题。学生本身是多样化的,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如果教师一讲就会,一讲就懂,还要教师做什么呢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这是一个好的主观愿望,但根据建构理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内部建构。有个别学困生对知识不理解、学不会也是正常的。曾有一次,一个学生对于老师说,你的课非常好,可是我就是学不会。这话引起了于老师的思考:课讲得好是教学的第一前提,但学生没有学会,只是一个听众,这样的课就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动脑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学会动手动脑,才能深入领悟。于老师认为。任何教师的劳动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当前教师产生的一些问题,多数源于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深入地研究学生。应该换位思考。

三、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长善救失

《学记》中记载: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是说,多,过于庞杂,贪多务得;寡,知识面狭窄,贫乏浅薄;易,把学习看得过分容易,自满自足;止,夸大困难,畏难而止。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缺点,但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各异。教师对此必须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育得法,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又是可贵的长处了。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辨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四、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和复杂的情感

教师的备课要深入,要避免浅阅读。因为教师浅阅读的结果是和学生的理解在同一个层面,与学生的认识是-样的。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理解,没有体会到教材中感动自己和学生的地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教师的备课没有真的钻研,就没有上课时的新鲜和感人。优秀教师在上课时正是善于和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会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文章写作不是技术化工作,因而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体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仿佛作者在字里行间从纸上站起来和你对话,这种备课的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即使是语文教材中情感成分较少的文章,如说明文等,也应当根据分类,找出有比喻、有拟人的写法。找出写作的实用性和文化含量,或通过换词等方法,去体会作者写作的意愿,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爱学、学会。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和学

多媒体是教学手段和工具,使用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多媒体使用得恰当犹如锦上添花,运用得不适当,就是对学生的束缚。如一堂语文公开课,题目是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教学时,根据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一幅色彩热烈而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多媒体一开始打出一幅图画,远处是青山白云,上端有一座房子,表现出色彩艳丽的秋景。但“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句,由于房子可能是多样_的,在多媒体展现定了型的房子后,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展的愿意反而起到抑制作用,这就得做过细的分析和考虑了,否则就达不到体会作者更爱枫林的纯美和活力的情感。

六、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始终坚持育人,研究学生,想方设法与学生交心,做到教育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她喜欢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熟悉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并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如于老师经常和学生一块打球,一块劳动,和学生接触多了,情感加深了,共同话题和共同语言就多了。在交往的过程中,她不是仅仅靠教师的身份,而是靠教师的责任和爱心,真正地走向了学生,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理解了学生,学生也就理解她喜欢她,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如于漪老师在一次与班里学生交往时得知,有个学生喜欢足球,于教师就下工夫去了解足球的各种知识和人物,再去和这个学生亲切交流,在寻找共同的话题中沟通了情感。在长达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课堂内外,她都能做个有心人,和学生成为好朋友。

七、教师要有善于理解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本领

于老师既教书又育人,特别重视培养人她说在教育中培养人,就是要力求让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本领,这样学生的概念不模糊,成绩也就能提高,例如上课提问,如果你问的是线性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则没有价值 课堂上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形成联系的网络,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依靠敏锐的目光、细小的动作,用及时强化或停顿来调节教学情绪、如有的学生嘴巴张开了,用手托着下巴呆呆地听着,有的学生在你说出问题时嘴巴一撇等,这些现象都预示着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教师在察觉学生的这些现象后就要立马调整教学,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于老师几十年坚持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的好奇、好动变为追求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学习、工作、运动和文娱活动上,用到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上。于老师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对年轻的教师是一种激励,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启迪,一种榜样、耄耋之年,于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港湾是闭锁的,航道是堵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责任编辑 廖肇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9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