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法之一:意识流

创作手法之一:意识流,第1张

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意识流这种写作手法,先解释一下意识流是什么意思?按照的解释,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者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在我学习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时,我的理解是写作全凭主观意识的流动,有点类似今天的自由写作,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先说意识流创作。意识流创作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意识流动写出来的作品,其作品中的具象看似互不相干,其实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这个内在的联系是表现在事物的本质上,如水和空气,看似互不相干,可是水和空气都是可以流动的,水的流动形成江、河、湖、海;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季风 、洋流。把水和空气联系在一起就是意识流的表现形式。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另外一个表现形式,是根据小说当中的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形成小说发展的脉络,成为小说发展动力所在,这类小说非到读完全篇才能见个分晓,我想到了古龙写的武侠小说,通过看了根据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就给我这种感觉,非到整部电视连续剧看完才能明白,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吸引着读者看下去,或是吸引着观众非把整部剧看完不可。当然,由于我没有看过原著,这里有没有编剧、导演有意为之的成分,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就接近于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

再来说说自由写作,自由写作这个词我是在弘丹所著的《从零开始学写作》中看到的,之前也似有听说,当时我所理解的是一种自由发挥的写作模式,因为这个词当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所以也没有深究,因为我那时的写作还是很刻板的,每一篇小说,哪怕是小小说,也必定要进行构思,我当时就给自己制了个构思的本子,那时,我们文学爱好者有三个本子,一个是专门用于收集名人名言和词汇的;一个是专门采访用的;一个是专门构思用的。而自由写作不是这样,我认为是一种流水式的写作,按照弘丹在《从零开始学写》中所说的,可以理解为一种流水式写,当达到事先设定的字数或是时间后,写作才停止,在这个过程中是不能停笔的。

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我现在介绍出来给大家,希望能够丰富一下大家的写作手法。另外,我还要在这里说清一个概念,创作与写作不是一回事,创作是创造性写作,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写作,更多的是一种练习,它所表现的场景不能是虚拟的,从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看,相对少一些,没有注意到文学语言的使用和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创作是必须要运用这些手法的。这就是创作与写作的区别 。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本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zh阀daobaidu/question/1103880fr=qrl3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32681339fr=qrl3

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有哪些?

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有:1、马塞尔·普鲁斯特: 代表作:《寻找失去的时间》。 这部小说长达三千余页,约二百万字,共分七部分。在小说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方式追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涉及自己家亲友、法国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者、艺术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许多人的恋爱史。全书并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情节,与传统的心理小说截然不同。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2、詹姆斯·乔伊斯 代表作:《尤利西斯》 、 《芬尼根的苏醒》 《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全面推进和高度发展。一切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巧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乔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苏醒》则将意识流小说的风格推向极致。全书用65种语言组合写成,极其晦涩难懂。 乔伊斯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颠峰。 3、弗吉尼亚·伍尔芙 代表作:《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但其小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无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没有设计贯串全文的主要情节,而是时刻强调“瞬间”感觉的重要性,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感觉。小说具有显著的存在主义色彩。 4、威廉·福克纳 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他出身于美国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在所有意识流作家中,福克纳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书名取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的著名台词。小说描写南方庄园主康普生一家的没落,由四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组成。其中对 班吉的意识流的描写最为出色。此外,福克纳的著名意识流小说还包括《我弥留之际》。 福克纳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仍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刘以鬯 代表作:《酒徒》 刘以鬯(1918-)是香港作家及文学家,亦是当时“南来文人”中留守香港发展文学事业的重要一员。其代表作《酒徒》常被称作中文文学中“首部意识流小说”。虽然作者对这说法不甚了了,但普遍论者则认为作品中略带虚无的内心描写充分反映了当时香港重金钱而不重文化的虚浮。作者以醉酒之徒的意像,将现实与想像相混合,构筑出一部着重内心意识发展的作品。

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马塞尔·普鲁斯特。他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中 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著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著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似水年华》这部长篇钜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

意识流文学属于什么流派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或者其他的

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它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创作方法的问题,长期以来颇多争论。实际上,它难以算作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一方面因为被公认的意识流作家之间在创作上没有沟通,没有发表宣言阐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体的组织;另一方面,意识流文学发展的时间较长,早在19世纪末,这种方法就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运用,而整个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仍有意识流文学作品出现。这种情况是“文学流派”的概念难以涵盖的。

尽管意识流作家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普鲁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忆”,向往著一种神奇的力量从潜意识中唤起从前的光明画面,留住幸福和快乐;乔伊斯则热衷于表现人的罪恶和 ,描绘意识活动中充满黑暗和盲目的混乱画画;福克纳的意识流作品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存状况息息相关;而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则具有浓郁的精神幻想和倾向。但意识流作家们在创作中仍表现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 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四个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杰生的部分及迪尔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纷繁复杂、理性与非理性相混的意识流动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

因为意识流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意识领域,所以作家的叙事角度与传统文学相比也发生改变,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点已由外部描写彻底转向内心活动的呈现,即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的直接呈现。按照法国叙述学家日奈特《叙事话语》中沿袭韦勒克和沃伦创用的“叙述聚焦”一词划分出的“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等几大类来看,意识流文学多选择“内聚焦”的叙述角度。内聚焦的意思是叙述者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小说所展示的仅仅是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全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采用内聚焦的叙述者必须跟着人物走,小说世界的广阔与否全凭人物槐视觉来定。人物视点消失,所叙事物的有序性也应中断。例如,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叙述突然中断来表明他的自杀身亡。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故而从中很难找出逻辑性轨迹。而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也就成为意识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识流文学企图如实展现人的意识流动,这就使作品的内容无法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一一展开,而是根据有别于“空间时间”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语)表现意识的流程。福克纳说:>>

求比较经典的意识流小说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性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说叙述1904年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维吉尼亚吴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她擅长细致描写每个人独有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捕捉内心深处转瞬即逝、断断续续的思绪,小说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唯美倾向。代表作有《墙上的斑点》(1919)、《达洛卫夫人》(1925)和《到灯塔去》(1927)。

对于文学中“意识流”的看法

意识流实质上是环境或情景赋予的联想能力所造成的异地空间残留下来的余思。

意识流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有: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的《 到灯塔去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 追忆似水年华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 喧嚣与骚动 》等。

意识流的中国文学

意识流文学在中国的出现有过两次 ,一是五四期间,一是八十年代。中国的意识流文学并非来源于西方意识流派,这是针对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而言的。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而那个时候,《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还未诞生。有人认为,五四期间中国意识流文学的来源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以及日本的“私小说”。弗洛伊德的著作在当时已经进入中国,并且对中国作家产生很大的影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最早引介弗洛伊德学说的人物。而《苦闷的象征》正是由鲁迅翻译。与鲁迅一样曾经留学日本的郁达夫也深受弗洛伊德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1921年发表的《沉沦》就具有私小说的特征,小说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抒情的“自述式”笔调表现了“弱国子民”的自惭与对 的渴求,郁达夫在把弗洛伊德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人物心理和生理描写的同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郭沫若也曾经在《批评与梦》等文章中对弗洛伊德的性压抑理论及梦的理论表示赞赏。1922年郭沫若发表具有意识流风格的小说《残春》,写了性本能被压抑及其梦中得到宣泄的全过程,可见他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是人的原动力的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也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意识流风格的小说。他们的作品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又具有现代主义特性,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因素。严格来讲,五四期间真正的意识流小说并没有出现,但是意识流小说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它所具有的联想、内心独白、内心分析等艺术表现手法,却对中国20世纪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渗透于小说创作之中。 1963年香港作家刘以鬯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徒》被视为华文文学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同样是在60年代,台湾作家白先勇由于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包括《香港——一九六0》《游园惊梦》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的意识流文学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涌现。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1981年高行健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对西方意识流技巧进行了探讨。同一时期北岛发表《波动》,李陀发表《自由落体》《七奶奶》等意识流小说引起广泛讨论。随后中国大陆掀起了意识流文学热潮,出现了陈洁的《大河》、张宝发的《奇境》、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魏志远的《一种线条》、李叔德《不眠人的自白》、徐星《无主题变奏》、扎西达娃的《流》、张承志《北方的河》等一批具有意识流风格的小说。从1985年开始,莫言的出现,将中国意识流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相继发表了《枯河》《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意识流风格的小说,引起文坛轰动。其中《红高粱》成为了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也与福克纳相似,多采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镜头描写、多视角叙事、意象比喻等。但和福克纳一样,莫言也并非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仍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 与莫言同时期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作家是残雪。她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 给文学界带来了一阵“残雪旋风”,形成了文学界的“残雪现象”。她的作品借用西方意识流的手法,挖掘人的深层>>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以及写作结构有什么特色?

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写作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融会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永远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表现领域。意识流小说的结构特点: 1、以人系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朴实,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如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都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安娜的情爱与母爱、反抗与 的性格冲突在心理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现。 2、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19世纪心理小说依然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独立性。情节触动、引发了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连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独立存在的意识流描写。 3、情节心理化。心理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和心理描述互为层次,有机结合。情节好似引河,心理描写好似水流,它盈满河道,充畅情节,构成了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引发式、插入式和夹叙式。引发式是以一个很小的事件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于连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细节,引出于连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插入式是在心理叙述中插入现实描写的细节。例如对爱玛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写。夹叙式是一边叙述情节,一边心理叙述,叙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浮又带出情节。例如《红与黑》第43章对于连和玛特儿爱情关系的叙述,既是叙事,又是心理描写。 4、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说家常以叙述人的身份对人物心理作剖析,这些心理现象是人物本身没有意识到,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作家把他对人物心灵的认识和理解讲述给读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说描写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引导语通常是“他没想到”“他想错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恋爱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对爱玛爱情发展结局的心理预测和它的产生缘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观的,不带主观色彩。

呃……散文再散,也是“形散而神不散”,行文思路是十分明晰。

意识流就不一样了,几乎“形神解散”,完全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准则,段落与段落,句与句之间可以没有因果联系……

所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完全意义上的意识流就不复存在了……

本人知识有限,见谅

至于范文

你可以将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意识流小说)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散文)对照起来看

  一、意识流小说简介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哲学尤其是现代心理学基础的产物。最早提出“意识流”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在意识流小说里,并不是单一地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或者空间的逻辑顺序来描述的,它的表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而是无规律、跳跃、多变、天马行空的,前后的故事情节往往是过去、现在、未来交替叙述,根据作者当时思维的无限联想来展开描述,所以意识流小说通常是以一种枝蔓式的结构来展现的,常常以一个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天马行空的联想不断向四面八方伸展,然后再回到故事本身,其主要特点有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手法、蒙太奇等多种表现手法。

意识流小说的三个典型代表人物分别是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和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夫,其中伍尔夫被誉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创造者”,更被评为“英国现在主义意识流小说的代言人”。二、弗吉利亚·伍尔夫的简介

弗吉利亚·伍尔夫是一名小说家,更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也是意识流派的奠基人。她在创作上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不断开发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并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内心世界的痛苦挣扎,更赋予主人翁鲜活的艺术形象,从而突出小说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景和主人翁复杂的情感世界。而她的文章语言与男性意识流小说家也有着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更富有唯美主义色彩,充满诗意,更像是散文。

1882年1月25日,弗吉利亚·伍尔夫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她的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从小就受到良好熏陶的伍尔夫一生写下了许多令世人深思、不断学习并研究的作品。她的小说有《出航》《海浪》《岁月》《幕间》《普通读者》《弗吉利亚·伍尔夫》等。其中最知名的三部小说是《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这三部作品充分体现了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多种描写手法,从而也奠定了她在意识流小说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伍尔夫的一生充满坎坷。伍尔夫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她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给青年时期的她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1895年,伍尔夫13岁时生母去世,这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她第一次精神崩溃,但伍尔夫坚强地从痛苦中站立起来。然而1940年她父亲的辞世彻底地让她的精神垮塌,甚至使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也许正是因为伍尔夫丰富而又坎坷的生活经历使她情感更为丰富,从而使她的小说感情表达更为真实,再加上她丰富的描写手法,总能让读者切身体会到她想要表达的那种情感。她的经历让她更能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引发她内心的无限联想;让她更想去创新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能深切体会到小说中人物情节错落有致的改变。然而伍尔夫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却持有悲观的态度,她认为当时的文学小说家都是实验者,并没有所谓的文学大师。她的悲观使她在1941年投河自尽,她的离开也表示着意识流小说一个时代的结束。

三、细说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描写手法

(一)无处不在的自由联想

意识流小说不会从任何规律和顺序上来表达人物的意识流。

阅读《到灯塔去》这部长篇小说,可以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意识流小说那种真切感情的表达。这部小说的题目简洁、直白,让人看了就明白。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翁试图攀上一座灯塔游玩的故事,灯塔就坐落在离他们居住的地方不远处的小岛上。文章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贯穿整篇的一个观点:“可以,当然可以,如果明天天好。”拉姆齐太太对她的儿子詹姆斯说如果哪天天气好,他就可以去灯塔玩儿。然而当詹姆斯第一次登上灯塔时却是在十年以后,而他的母亲拉姆齐太太也早已经辞世。在这部小说中,灯塔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故事中人物在精神上的一个领航标以及人们在极寒贫苦的生活中同样拥有着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充分运用了自己无限的联想,到处可见她由一个表情、一个事物,甚至是眼神的一个细微变化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对过去一些美好的回忆,这些在文章的表达中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充满真实感。

(二)叙述清楚的第三人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一种传统的描写手法,莎士比亚最早在戏剧中使用了内心独白这种描写手法,而且非常成功。但传统的内心独白手法跟意识流小说的还是有差别的。传统的内心独白反映的是人物由心而发的一时,是受他们理性控制的,而意识流小说中的内心独白则是自由的、不受控制的、无意识的。这种手法正好是意识流小说家所需要的。内心独白法是通过第三人称来描述人物心理意识活动,这种描写手法作者并不是全身介入人物思想,而是通过一种“半介入”的状态,作家是处在文章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桥梁,让读者更完全彻底地融入人物的情感。“内心独白”即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的说明就可以直达人的思想深处,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当时的情感变化。这种描述方式使小说的情感表达更为流畅,更为现实,使人物意识与现实联系得更为紧密。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就熟练地运用了由她创作的简介人物内心独白的方法,通过用第三人物的语言思想来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

(三)真实而又形象的象征手法

意识流小说通过描述来深入人物内心秘密来揭示展现故事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描写中肯定避免不了用象征这种描写手法。因为好多心理变化都是微妙的、想象不到的,是表达不出来的,特别是小说的作者想给小说增加一些神秘感,展现人物或情节微妙的让读者捉摸不定的变化的时候,象征手法肯定是第一选择。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伍尔夫当然不会错过这样形象的描写手法,她通过无限的想象,身临其境的意境,形象真实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来达到这种象征暗示的效果。

《海浪》是伍尔夫于1931年完成的最具有独特创作性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写了六个主人翁一生不同阶段里的内心独白的情感变化,整部作品是通过太阳自东方升起至西方落下的整个过程来表达人从幼年、童年、青年、壮年直至老年一生的各个阶段;海浪起起伏伏的流动象征着意识流动、生命沉浮的韵律。《海浪》全篇通过海浪来象征人一生中的跌宕起伏,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是充满着冒险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小说本身也诠释着作者对生命的解读。海浪这一个贯穿全篇的象征事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一生的起伏跌宕、生老病死。这种象征意象的描写手法,也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一种。通过用生活中简单而极富有形象的事物来象征人的性格、情感,或者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这种象征手法通俗易懂,更容易让读者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意义。通过使用简单的意象让读者悟出人生哲理,这种描写手法是非常伟大的一种表达方式。

国内:

梁实秋《雅舍小品》,他的散文有几分冷嘲热讽的感觉,很有意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高中生应该都看看才是啊……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选他的《诗集》和《读书录》看看吧,人家可是国学先辈啊

国外: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非常不错的意识流小说,句子极尽美丽。

巴莱克博士《花香满径》,发人深省,蕴含丰富。

纪伯伦《先知》《沙与沫》,句子美丽同时也引人思考。

杂志类:

其实《格言》真的非常讨人喜欢啊~但是你都说已经有了= =……我觉得针对作文的可以看看《作文与考试》,对写作非常有帮助,其他的《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萌芽》《飞·奇幻世界》《男生女生》这些都可以看看,《咬文嚼字》和《杂文选刊》是我高中时期的最爱……可是有点太正气了- -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50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