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玳瑁对比郑振铎《猫》有什么异同?

父亲的玳瑁对比郑振铎《猫》有什么异同?,第1张

父亲玳瑁》和郑振铎《猫》都是叙事文体,不同的地方是前者侧重人,后者反应猫。

郑振铎的《猫》中第三只猫死时的悲伤是因自责和懊悔,还有对良心的谴责二引起的。而王鲁彦《父亲的玳瑁》,这是这几篇文章中情感最真实的文章,其中玳瑁和父亲的感情甚至超过了“我们”对父亲的感情;

这更体现出一种人与动物之间超越种族和血缘的爱,这种爱体现在各种小细节中,如只有父亲叫玳瑁,玳瑁才会立刻回应。父亲在很冷的天气时心里还惦记玳瑁夜里受冷,从这些平凡的琐事中更能看出爱。

扩展资料:

《父亲的玳瑁》通过叙述了父亲与玳瑁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父亲与玳瑁的深厚感情及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我”常年离家,父亲对儿女的情感无处安放。

这个寂寞的度着残年的老人,把对儿女的爱寄托在玳瑁身上,与一只猫相互陪伴。而玳瑁,这一只有灵性的猫,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懂得回馈父亲,永久陪伴着父亲的灵魂。

玳瑁代替了“我”,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愧疚与怀念。玳瑁对“我”和母亲的态度与对父亲的态度形成对比,揭示玳瑁与父亲感情之深。

最终要自己写,给你点资料

《礼记·儒行》有云:“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进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届处不*,其饭食不褥,其过失可微词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这段话是士可杀不可辱的出处。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

——骨鲠之气不可没有

原文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侮辱也。其居处不*②,共饮食不溽(3)。其过关可微辨(4),而不可数也(5)。其刚毅有如此者。”

注释

①水节选自《德行》。②*:奢侈放纵。 (3)溽(rù):味道浓厚。(4)微辨;委婉地批批评。(5)面数:当面指责。

译文

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却不可当面指责。他们的刚毅就是如此。”

读解

儒者的刚毅是吃软不吃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胡搅蛮缠、要挟威迫却行不通,宁可去死,也不愿受侮。

这种刚毅,很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燕赵之士,慷慨悲歌,豪气冲天,侠义行天下,可杀不可辱,使人为之击节高蹈,浩然长叹。是的,人不仅要活个面子,也要活口气,活个气节。然而。大多数营营苟苟的众生不知气节为何物,只会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宁可象狗一样地活着,哪怕是只赖皮狗,也绝不会为了节义而付出,而献身。

儒者的刚毅是浸透在骨子里的,外表却很柔和,如棉里裹针这就更加让人敬畏三分。

段落层次的划分标准不同,答案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本文如果以父亲生前死后来划分,可分为两层,来表现玳瑁对父亲的依恋。但是题干要求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这就需要重新寻找划分的依据。

文章开篇第一、二两段,是对玳瑁名字及其由来的交代,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接着第三至三十一,写的是我亲眼看到玳瑁与父亲相处的事以及父亲离世后玳瑁的表现;

最后一段,时间点落在“现在”,表达“我”对玳瑁的思念,对父亲的思念,总结全文。

父亲的玳瑁15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父亲的玳瑁》主要记叙了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了父亲与玳瑁之间深厚亲密的感情,第15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后文埋下伏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6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