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的大意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诗经《氓》的大意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第1张

性格变化:

女主人公:婚前美丽善良的女主人公对氓一往情深,勇敢的选择了同氓在一起,婚后她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最后对这份感情彻底死心的她坚强刚毅的选择了与氓决绝。

男主人公:婚前他看上去老实忠厚,对女主人公立下了白头到老,相爱一生的温情誓言。婚后却背信弃义,粗暴的对待女主人公,露出了狡诈、虚伪的嘴脸。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声,也是对当时女性的呼告。字面意思是“男人沉溺于爱情啊,还可以解脱。女人沉溺于爱情,就无法解脱了啊!”,这是女主人公对当时男尊女卑社会的一种控诉,抒发了满腔的悲愤与不平。

最后随便说两句,算是对这种题的吐槽了。其实我看见这种题目很头疼,特别是第一题,什么“性格”“感情”“思想”啊,让人很难说,可能标准答案里面讲的也不确切。善良、多情、勇敢这些是性格,但什么失望、悔恨、悲愤啊又是感情。感情是性格的一种体现,只说性格怎么说,让人感觉都没法说,现在归类的性格一共就那么几种,好好一首诗,这么一问乏味无比。还有那个男主的性格就是一个虚伪啊,前后的变化才显示出这一点,难道前面老实忠厚是真的??还要说变化,怎么说,明显是一个悖论嘛。

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出自:《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原文: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农家的小伙笑嘻嘻的,抱着布匹来换织布的丝。你哪是来换丝?就是借机会找我商量婚姻事。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到顿丘才和你告别。

并不是我在拖延日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等到秋天来了再订婚期。登上残破的墙垣,翘首远远地望着你住的地方。望不见你,哭得我泪水涟涟。

见到你来了,我又说又笑的,心里好喜欢。求你算一卦,万望没有凶言。快把你的车子赶来,把我的嫁妆往你家里搬。

桑叶没枯落,嫩绿又鲜活。斑鸠啊斑鸠,别把桑葚啄!年青的姑娘要自重,和男子相爱要警觉。男子沉溺恋情中,还好理解和解脱。女子沉溺恋情中,只有自己吞苦果。

桑叶变黄而零落了,我的容颜也衰老了。自从嫁到你家里,多年过着贫困的生活。淇水奔腾波连波,也没有我的泪水一多。

思来想去我并没有差错,而是你无情无意抛弃了我!男人的心思真没准,当初你说的是一心一意,可现在你却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

你我夫妻已三年,所有家务都由我一个人承担。五更起三更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对你言听计从,你却暴虐地对待我!哥哥弟弟不但不体谅我,反而还嘲笑我。

细想起来,只能一个人独自悲伤沉默。当初发誓要白头偕老,这样的想法真是徒然!淇河虽宽也有岸,沼泽虽阔也有边。

少年时代我俩多快乐,两小无猜天真烂漫。海誓山盟言犹在耳,如今你忘在脑后边。你既然是个负心汉,从此分手咱俩不相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

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

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赏析: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

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

《诗集传》释此段云:“盖*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

说女主人公“*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

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作品还描写了一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

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

因此,作品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作品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如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写“氓”的行为表现,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形态——蚩蚩之状。

而且也理会了他的内心——他是来打女子的主意的。再如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的都是女子盼望男子到来时的行为表现。

这些描写生动地刻划出女主人公对她所爱的男子的深挚情谊,刻划出主人公女子那纯洁善良的心地,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第五章“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

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这四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还经受得住贫困生活的考验,承担得起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即使含辛茹苦,仍然忠贞于爱情的高贵品格。

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二三其德”的男人。

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一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

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

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国风·卫风·氓》

1)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此句上句为“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下由对生活的叙述转入对淇水的描写,十分突然,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这句诗具有兴的特点,汤汤淇水与“士贰其行”相对照,本身也含有隐喻,比喻感情的波澜。

2)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课文解释商榷,课文解释为“反衬男子变化无常”,按照这样的解释,这一句可作为以下四句的起兴。如果从比这个角度分析,他本身具备反喻(本体不具备喻体的特点),强喻(本体的特点在程度上超出喻体)的特点。3) 找出关于淇水的三句诗

送子涉淇——淇水汤汤——淇则有岸

如果取我们提供的解释,那么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淇水就是他们爱情婚姻生活的见证。

4) 总结比兴手法

应该说诗经在创作过程中,他是独立的使用比和兴的,只是后人在接受过程中,逐渐挖掘,感觉兴都可以作为喻体来理解,并且按照这样的理解,诗歌本身更富诗味。于是我们就认可了比兴这个概念。如果要给比兴这种手法在我们现在的比喻分类中找一个相关位置,那就是倒喻。喻体在前,本体在后。

5) 关于本诗的即景比兴

如果我们将“桑”与“淇”的诗句整和,就会发现诗中所选取的兴象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中常见景物,取身边景物作比兴材料,这不正是我们后代作品中常用的即景比兴吗?可以这样说,虽是春秋作品,但是诗中的比兴手法还是高度成熟的,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诗经·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中的代表作。《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巧妙的将事件的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首先,诗中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使作品富有表现力。

  1、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经历,这种感受,这种情感在阶级社会中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抓住女主人公“我”和氓的矛盾,而氓是男权的缩影,夫权的代表,他们从夫妻关系逐渐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得以透露、展现。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此,在其后的叙述中,兄弟的取笑,讽刺也体现了这一点。本来那悲惨的遭遇就值得同情与帮助,可等待她的却是奚落、嘲讽。而这根由就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苦难女性的悲惨遭遇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至此,残酷的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合法的美好的家庭生活愿望的矛盾突显出来,这也是当时很普遍的现象。总之,氓是一个自私自利、喜新厌旧的卑贱男子,女主人公则是一个热情勤劳、性格刚强的女子。文中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二人的态度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最大程度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社会现实,对男女不平等进行了强烈控诉,具有很高地欣赏价值。

  2、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在婚后则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的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狡诈的本质。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不可说也”这句士与女两种人对待情感的两种不同态度,更将氓的负心、虚伪从个别上升到普遍的意义。短短几个字,既将女主人公的怨恨表露无遗,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被男人玩弄后最终抛弃的男尊女卑的夫权制度的罪恶之深,思想主题在对比中得以升华。此外,还有不同人物之间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淳朴热情、勤劳善良与与氓的虚伪冷酷、喜新厌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和对女主人公的同情。

  3、比兴的艺术手法。诗中用自然现象来描写女主人公情感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到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由幸福到痛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抛弃的痛苦。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反比,比喻氓的负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女主人公的悔恨、哀怨之情。恨之切,因为负之深。氓的负心、虚假也流露其间。男女间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更增添了这首弃妇诗的悲的氛围。

  4、顶针修辞的运用。

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还有蝉联词在句中的,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它们的作用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使诗歌富有节奏感,韵律,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5、叹辞、叠字的运用。当诗人抒发猛烈的情感或深沉的思想时,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词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而讥笑时,情感嘴强烈,连用两个“于嗟”三个“兮”个“也”,尤其是诉说她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时,情感最强烈,连用六个“矣”字,以表达她受虐待,被抛弃的的痛苦、怨恨和面对兄弟的咥笑时所感到的孤独无援与孤独无助。最后一章,女主人公毅然决然地写出“亦已焉哉”!焉哉两个语气词的连用,反衬氓的负心,悲愤之情达到高潮,更好地表现了对氓的愤慨和决绝!此外,诗中用了不少“嗤嗤”、“涟涟”“汤汤”“晏晏”等叠字,不但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表达了女主人公那“泣涕涟涟”的痴情、善良,更将氓那“嗤嗤”的假老实,“言笑晏晏”的假温情,“信誓旦旦”的假忠诚揭露无遗。

  6、借代修辞的运用。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书写抽象的意境。《氓》中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用送行之远,乘彼垝垣望复关表痴情、多情,用“三岁”表多年,用“二三”表反复。这形象的语言,隽永、耐人寻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想象,增强诗的可读性。

  此外,这首诗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弃妇形象。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即弃妇)自叙了从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追求下,“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却安慰他“将子无怒”并同意“秋以为期”。女主人公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虽然氓迎娶时未带什么聘礼,但她带上自己的嫁妆就踏上了迎娶的车子。这可看出她不嫌贫。她还安贫,婚后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期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她坚贞,遭受丈夫虐待后,还是始终不渝地爱他(女也不爽)。她坚强,被弃后,冷静理智,仍能“静言思之”。她更决绝,看清了氓的丑恶行为后,对待痛心的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是不思,亦以焉哉!”,坚决和氓决绝。至此,她已从一位纯洁多情的、善良美丽的**到吃苦耐劳忍辱无怨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弃妇。表现出一个女子勤劳、善良、坚强、果敢和反抗的精神。她的形象,让人喜欢与欣赏,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也值得赞扬。而且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夫权思想浓厚的社会,她的反抗就更伟大,更具有典型意义。

  《氓》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在此期间,又把一个勤劳善良、坚毅果敢和勇于追求自由平等爱情,富有反抗精神的弃妇形象刻画地活灵活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99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