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意书写与深情表达――读桂相文先生书法随感

畅意书写与深情表达――读桂相文先生书法随感,第1张

和大多数人一样,认识桂相文先生,是从他的书法开始的。记得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我县某次廉政文化书展上,工整秀丽的中楷立轴吸引了我的眼球,书写的内容早已忘了,但扎实而灵动的书风面貌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见面也是在本县的一次书法交流会上。活动其间,总有一些书法交流节目,那时我们都不敢动笔,于是你谦我让,桂相文先生在众拥下挥毫而就,无论书写什么内容,他一边书写,我一边轻声念词,每次都是这样,仅凭一个眼神,便慢慢习惯了彼此的默契。几个来回交往,我们成了好友。

桂相文先生的书法扎根传统,兼长众体,尤擅行楷。以二王书风为本,兼以魏碑用笔,碑帖结合,形成自家的独特面貌。几年前,我有一诗寄赠相文先生。

法古求新识墨趣,平留圆实处处开。

茂朴风姿存魏面,秀挺神色自晋胎。

唯情书家后王笔,始信人间大苏才。

悬知日后成新宠,巧将紫云割砚台。

诗虽俚句,却是我对桂先生书法的基本认识。也基本概括了他的书法特点及个性情怀。平留圆实本是绘画用语,放在此处,也恰好说明其书法的多体兼备,技法全面。一段时间,临写魏碑甚是刻苦,探索出方笔的书写技巧与线条的质感劲道,与二王书风秀逸多姿相融合,形成一种碑中有帖,方圆兼济,刚中带柔,雄雅多姿的全新书法面貌。在线条、结体、章法、气韵乃至书格等多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一书风,也直接影响了他的篆刻,换句话说,他的篆刻是其书法的延续与发展,大大丰富了其书法的内涵与外延。还有一段经历,也非常有意思,那是多年前,我们每周都在一起讨论制作砚台,对挖掘与弘扬传统文化,从砚台的设计与刻制,到铭文的撰写与书刻,及书法家的学养与滋润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在学书这条道路上,桂先生是从不拒涓涓细流的。

众所周知,学书之人各有不同,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渐进期、稳定期、升华期。第一是临习阶段,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一般进步都会很快。待进入稳定期后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倒退,要么成为一辈子的书奴、字匠,要么寻奇猎怪,走入歧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在这一阶段败下阵来。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第三个阶段。但此时已经不是技法和手段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没有足够的生命经历与情感沉淀,是不可能达到的。而真正登峰达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的道理,学书的功夫也是在书外。

在具体学习与取法上,桂先生对“二王"一路的书法都有细较,除“二王"外,智永、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二蔡",尤其对晚明王铎用力尤勤,王铎的书学路数了然于心。“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视初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矣。”正是因为执着的探求,加上天资后慧,且取法乎上,因而不出几年便腕底春风,笔下波澜。

时下学书的人可谓是千军万马,洋洋可观,这确实是件好事,但也带来另一种现象,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些别有心者,以书法为名,行走江湖,丑书,怪书,奴书,更有甚者,猎奇走怪,喷墨嚎张,以博人眼珠。什么才是真正的书法?书法究竟怎么走?书法的目的是什么?时下真正思考的人并不多,大多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一时之间,书法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什么是好的书法?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桂先生。对此,他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肯定不能满足于几次书展的入展与获奖,更不能满足于时下几个评委的评述。书法如何穿透时间的迷雾,追寻古人的步履,真正做到畅意书写与深情表达?这是个严重的问题。要做到这两点谈何容易,倘没有人性的深度,感情的纯度及人文担当,一切都无从谈起。

桂先生对传统文化、对家乡故土有着深厚情感。作为一个出生和成长于庐山的人,在学习和书写内容选择上,更喜欢书写一些关于庐山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陶渊明的为人风骨与散淡文风情有独钟。与一千六百年前的古圣先贤一样,踏着同一片土地,有着同样的深情,因而在“上京"这块古旧土地上有着同样的温情,仿佛后学正沿续着前贤未竟的事业继续前行。不久前,桂先生又在书写庐山乡贤的诗文书展,前言部分我是这样写的:

金风起,秋叶黄,东篱采菊,丹桂飘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独好南山秋菊,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把南山变成一个酿诗的地方,把南山变成人人心中向往的桃花源。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出生于渊明故里“上京"的桂相文先生,以书法的形式又一次诠释了陶渊明的情怀,展开了隔空跨时的对话,从文字到形式,从内容到思想都是一场文化盛宴,一次恬淡从容的精神触碰与诗心溶解。

诗意各有表达,情怀同样真诚,精彩不容错过。

――《对话南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目前,桂先生也正行进在向第三阶段的过程中,因而更加砥砺前行,积极探索,既学习经典,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学习与沉淀上不断丰盈自己,夯实自己。广泛涉猎一些姊妹艺术与理论知识,走向社会,走向更加辽远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培养下一代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自担任九江市书协主席以来,工作更加繁忙,责任更加重大。仍不忘初心,不忘使命,不忘书法普及与教育,有求必应,有需必达。愿桂相文先生在这条传承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辽阔,越走越深远。

              202011

[内容摘要]

如何做到畅意书写?前提条件就是扎实的临池功夫与多途径的书法面貌,桂先生通过勤奋好学与取法乎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尤其是走碑帖结合的路子,探索出方笔的书写技巧与线条的质感劲道,与二王书风秀逸多姿相融合,形成一种碑中有帖,方圆兼济,刚中带柔,雄雅多姿的全新书法面貌。在线条、结体、章法、气韵乃至书格等多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任何书法技巧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表达。能做到自由表达需要扎实的书写基础,同时兼备多方面的文学素养和姊妹艺术的熏陶。深情表达则是更高的艺术要求。带着情感,带着使命,带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桂先生走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道路上。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十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陈涉世家》后组织学生就陈胜、吴广秦末农民起义的意义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核舟记》时,可让学生五人分别扮演苏轼、黄庭坚、佛印及舟子二人,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苏泛赤壁”,体验这三个历史人物对人生态度和价值。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观沧海》、《梦游天姥吟留别》、《使至塞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名胜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木兰辞》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口技》可播放现代曲艺节目中有关口技表演的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如上而言,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解决了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在落实程度的检测方面有了恰当的目标陈述方法,解决了教学中有目标而无法检测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使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了体现和落实。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扩展资料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相关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

-苏东坡

饺子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果腹,而是在物资匮乏的饥饿时代里对美食的终极定义。

《姥姥的饺子馆》讲述的正是女主姜桂芳下岗之后利用自己在国营饺子馆练就的手艺,开店解决一大家子吃饭问题的故事。与食物联系起来的剧,看起来总是很有烟火气息。

剧集开篇就是姜桂芳一家人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包饺子,年少的老三老四坐在沙发上抢着从北京带回来的特产,老大老二则围在桌边和馅揉面忙忙碌碌地包饺子。

看得出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并不对付,但在这个多子女的家庭里,此时还没有体现出重男轻女,只是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这种苗头似乎开始愈演愈烈。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对三儿子和捡来的小儿子的格外偏爱几乎要溢出屏幕。

三儿子把大姐夫的救命钱拿去消遣买虫,虽说不是直接导致了大姐夫的死亡,这个行为也理应得到批评教育,可是一个身体不好便把这份错误搪塞过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而捡来的小儿子更是熊到鬼见愁,女主却依然选择骄纵宠溺,疼爱程度更甚过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此重男轻女也引发了热议。

然而,在我看来,重男轻女和一碗水端不平,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根据性别而来,后者则是根据强弱而来。

剧中的姜桂芳其实只是一碗水端不平的表现,这点从大女婿去世时她对待自己大女儿的关心体谅以及为了四女儿的工作着急上火都体现得出来。

无论是谁,即便是对重男轻女十分诟病的我们,在物资匮乏却面对多个子女的时候,给的爱也很难会一样多。

该剧真正体现的,其实是在遇到动荡挫折的时候,母亲,或者说女性对一个家庭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妻子,这是一群失去了父亲的孩子。

对母亲来说,如何让每个孩子都不走歪路,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何做好孩子们坚实的后盾,这些才是她首先需要考虑的部分。

所以,给与足够的爱与关怀才是重点,对待孩子,无论是不是多子女家庭都应该如此。

就像可以预见的老姜家的幸福结局,可以预见的必将被化解的老大和老二的矛盾,有这样的母亲在,这个家庭永远都不会垮掉。

在为人父母之前,还是应该储备好充足的爱心和耐心,建立起拥有面对一切困难坎坷的乐观和坚韧。当然,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收获温暖,在这个虽寒风凛冽却热气腾腾的季节里。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1

 人教版八上的教材编排与七年级的有所不同,文言文不再是每一单元有一篇,而是把文言文集中到五六两单元。这学期我们先学习的是第五单元,《核舟记》是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也是本单元中最长的一篇,共六段,其中第二至四段是主要部分也是要求背诵的部分。考虑到《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我想到了长文短上,精心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

 二、理清思路;

 三、重点文言字词、句用练习题体现,通过课件展示;

 四、主体部分(2—4段)的学习以及背诵指导。

 其中第三个环节是重点,但面太大,一点一点梳理下来,枯燥又费时。于是用练习的方式呈现,会的自行解决,有疑问的再重点讲解,有针对性,同时目标又能落实。

 第四个环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是说明性文章,介绍一工艺品,本就有些枯燥,何况还是学生不熟悉的文言文,而且还要求背诵。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地感知,形象地理解,进而背诵呢?

 在第2-4段学习中,我根据相应的段落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方法让学生巧妙地背诵,背诵效果很好。具体做法为:

 第2自然段,我引导学生首先了解结构方位介绍顺序。这一部分是从核舟的整体到核舟的船舱部位,具体来说,从核舟的整体(长——高——中)——局部的小窗——启之——闭之——右刻——左刻来练习背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背诵,取得了功倍事半的效果。

 第3自然段,学生容易对苏轼和黄鲁直二人的动作神态及相互的方位配置产生了混淆,为此,我引导学生三人一组,首先疏通段落的文意,然后三人配合模仿相互的动作神态,把无形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形的动作演示语言,然后根据有形的动作、神态进行背诵,尤其是注意两个人的手的相互位置动作,膝的相互位置,这样就解决了苏轼和黄鲁直的双手的左右和两个膝的左右的混淆的难点,从三人配合模仿动作,再到要求每个人描画三人的动作、神情,既而按照画面的神情动作进行复述,乃至背诵,这样就事倍功半地解决了这一段的背诵的难点,也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4段背诵的难点是两个舟子的动作的配置,也是出现左右混淆的问题。为此我引导学生首先把两个人的左右位置及其左右手的动作相互关系理清,如两个舟子是从右边到左边的顺序来介绍,右边的舟子是从左手到右手,左边的舟子是从右手到左手,这样就形成了总体是从右边舟子到左边舟子,具体的两个人的手是从“左——右——左”的结构形式,这样背诵就省力多了。

 课堂上,学生积极活跃,教师引导周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最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速度快多了,而且学得很开心。通过这节课,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2

 23课《核舟记》。这是一篇说明事物的文言文,篇幅较长,难点字较多,还有不少的长句。因此,在引入课堂后,先给了5分钟用来扫清朗读障碍。然后,就试着来读。学生们自行读,到有疙的地方我再纠正,大约用了5分钟算是勉强的读完全文。读完后,孩子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纷纷嘀咕“好糗哟”我说:“老师再给大家范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中,你们拿起笔,对仍不懂的字词和节奏做上符号。”接着我就用很慢的速度朗读全文,读完后,再强调了几处难字和节奏。而后组织全班再齐读全文,这次的效果要比前一次好得多了。读完后,他们还给自己鼓掌呢!我顺势表扬了他们,又提出同桌、小组之间互读,着重注音难点的字词和节奏。然后抽生起来朗读,同学们针对几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很好的评价,听着他们说:“我觉得某某的朗读感情很到位,节奏划分也很准确,但字音不标准,出现了几个错音,比如说……”我很高兴,这种评价训练对他们的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在备课时就注意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于是,在多次朗读以后,也只剩下不到10分钟的时间,我就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也就是三、四段,并提出以实际表演的方式分析课文,一提到表演,一个个兴趣高涨呢!专著的投入其中,我在其中巡转的时候,听到他们激烈的议论着句子的意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确定表演的情景,真是好笑,很快就下课了,我示意大家静下来。他们惊呼:“就下课了哇?我们还没准备充分呢!”我问:“那怎么办呢?”学生们纷纷说午自习再来仔细演练。我告诉大家明天的课堂会抽小组上台表演,他们的兴致更高了,我还没招呼下课就议论起该怎么表演的细节。看他们热情的`样子我也就没统一下课了。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应该着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能只说不练。同时,应该持之以恒,坚持在自己的每堂课的教学之中。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3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尤其在翻译的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学生在组内自由翻译,划出难点,然后小组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欢,也正是这样的方式,让我班的学生不再讨厌文言文的学习了,而是变得很积极,我觉得这也是本节课中最大的亮点。这种教学方式如今一直提倡,以往的教学中,我一直不敢尝试,在本届学生的教学中,我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使用,现在到了八年级,效果很好。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教学方式也有缺点:在组内自主翻译时,总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说,其他的学生大多是听,时而给出一些意见,参与度不均匀。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虽然如此,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是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课的事实是让我乐观的,我会努力改进其不足,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多代表小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4

 1、这堂课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达到了全员参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目的。

 2、开放性强,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例如:自己动手实践,用自己语言描述等。一开课就设计一个亲自动手的氛围,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这一设计贯穿整堂课,使本文内容理解起来显而易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走弯路。课堂上既放得开也收得拢。教学环节形式多变,也适应初中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

 3、在这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摒弃说文解字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轻松愉快、有序和谐的方式组织学生探讨并有所发现,自然得体。通过朗读,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协同,使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知识引导者和交流的对象,达到合作创新、求异创新的效果。

 5、另外,我想: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标融入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可收到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效果。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5

 《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顺序的安排,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导入成为我本节课最大亮点,几乎所有人在屏气凝神的观看,学生对微雕艺术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知识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事后我觉得,唯一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及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在自习上,我及时做好了补救。

 在实施第二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似乎少了点。学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顺序安排,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学生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色彩美,和谐美。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知识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出发的一种考虑。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罗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考较为充分,学生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个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的使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我没有在第二课时使用。我的想法是:媒体的使用不需要重复,更要讲究成本。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都不错。

 课后的作业,练习册的拓展作业,学生完成的都比较顺利。我想一节半课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这节课还算成功。当然教学的方式及方法无止境,我会在自己的不断反思中,对每一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力求达到最佳效应。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6

 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就采用了自读、朗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本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文本内容。因为,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会为了演好角色,而主动钻研文本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字词,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一定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或者观看别人的表演,一定会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讲授的方法,基础差的学生未必能理解,但让学生表演,效果则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在表演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学习,便于理解,学习后也不易忘记。

 在表演时,台下的学生齐读,台上的学生根据读的句子表演,每当表演到会意处,不用老师提示,学生会非常主动地参与进来。比如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苏黄共阅一手卷。”一段时,需要一些道具。学生会心领神会地拿出准备好的东西,有的把用报纸作成的“帽子”、“手卷”和“髯”等,递给表演的同学。参与度较高,效果比较理想。

 当然,这一堂课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自译是否需要教师订正,表演完成之后是否需要让学生再翻译一遍等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尝试。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7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古代工艺品——核舟的说明文,属于自学课文,必须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某些重要字词句的确切意思。所以课前我精心准备了以解释词语,翻译句子为主的自主学习练习卷,事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自学,并制作相应的字词课件。

 同时《核舟记》又是一文言文,文章介绍性很强,又缺乏故事情节,所以对学生而言,这篇文章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且还显得有些枯燥无味。所以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实物桃核和介绍展示中国精湛的微雕技术,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船头三人(苏轼、黄庭坚、佛印)的位置及其神态动作,我展示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吸引学生,使得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课文又活跃了气氛,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内容较多,如果课前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扫清文言字词障碍,让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那课堂上的引导解决问题可能会更顺畅些。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8

 前天下发了《核舟记》导学案,让学生完成字词解释。批阅时,我特别仔细地改了各组语文组长的,以便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昨天我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带有说明文特点的文言文,它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然后再合作探究为什么作者先解释船舱,再介绍船头、船尾。这里花的时间比较多。

 关于字词解释,我让各组语文组长负责带领组员核对答案,对于组长也出错的,全组一起帮助解决。

 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我都不忍心打断。但是他们有的讨论到第三段了,而有的则停留在第一段。我原计划是讨论完一段,小组就坐下来,平板上传讨论结果。然后,借着平板,全班一起来攻克难关。

 但时间不足,只讲了一段。

 今天,我有一个早读和一节课,我想要把字词梳理完,再把几个主要问题讨论完,我的早读就不能进行默写,直接梳理字词。但因为学生没有按小组坐,所以,选择了我自己讲,针对学生出问题比较多的地方,我就特别强调,然后还板书。

 这样的速度快很多,一个早读,二十分钟就全部讲完了。不知道学生吸收德怎么样?

 一节课,就让学生合作探究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例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的简洁、严密、生动。

 第二个问题,因为时间比较赶,所以提前结束了学生的讨论。结合已经上传的,我边讲边补充。

 应该说《核舟记》的主要内容讲完了,就差一个收尾。

 在时间的安排、环节的设置上,我还应该设置得更细,看怎样能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学生参与度又更高,学生吸收的效果会更好。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9

 一是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特点。

 《核舟记》开头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在对核舟予以具体解说之后,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点。

 二是对工艺品各个部分的介绍要着眼于全局,服从于整体,要充分突出其总特点。

 三是要确定一条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部分后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核舟记》在二至五段具体介绍核舟时,便是按先中间(船舱)后两端(船头、舟尾)、先主要部分(船头)后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四是观察要仔细,揣摩要深入,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 “卧”、“诎”、“竖”、“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泼生动而充满生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细微神态的仔细观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准确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使这篇工艺品说明文更生动具体,更富有情趣。如由鲁直右手指卷等动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语”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抚炉”、“视端容寂”揣摩出他“若听茶声然”的平静心态。

 课本中,介绍各种不同对象的说明文不少,这些说明文有共同之处,也因说明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之处。如果认真阅读,细加揣摩,这对我们学写介绍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会大有帮助的。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10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精心制作了白胡子,“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另外用一个运动服斜系在肩上,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挽起了头发,以示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凳子做炉,拿来了班级里的水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讲台当成了船,在上面演示。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课件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找道具,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另外加入了“若啸呼状”的细节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他们满含笑意的眼神,他们精彩纷呈的表演,他们此起彼伏的掌声,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了师者的伟大与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时间有限,我真想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拍照录制下来。真的,在这短短的一节课过程中,孩子们给了我无数的感动:他们准备了齐全的道具,他们制作了精巧的核舟,他们全心的配合表现。如今他们又将美好的回忆留给我,让我独自回味无比享受。 由于本人板书的基本功比较差,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板书的字迹不那么令人满意,需要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 篇11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是介绍王叔远的作品——核舟。对这篇文言文的教授如果按老的文言文讲授方式来说不过是朗读——翻译——总结中心——分析特点。这样讲授下来学生会倒胃口。我根据实际,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从画图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第一课时读懂课文前提下,默读课文,根据说明重点,让学生画出核舟外形。巡堂指导,然后让画图者口述所画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所画背诵课文,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难记的古文背诵了下来,完成了教学重点。

 我又把写作和文言文结合起来,播放多媒体课件,一幅“秋收”的图画,让学生依照《核舟记》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一篇 “秋收”的说明。提醒学生注意,文和画的不同点,侧重点。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能动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 了训练。

 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当回小老师,回顾本文应当掌握的内容,回顾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本文反思也有不足,由于学生画功差,在课堂上完成画图的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对其它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个教学步骤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1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汉族,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革命家。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2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和《晚晴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其中《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3 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4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5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6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7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8.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9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米隆老爹》《两个朋友》《项链》

10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有以下三人:法国莫泊桑,俄国契可夫,美国欧亨利

1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12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12 1“巾帼不让须眉”中“巾帼”指________“须眉”指_________

2“化干戈为玉帛”中“干戈”指________“玉帛”指_________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

3我国“民间四大传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法四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骚是________和_________的并称

6乐府双壁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________和_________

7三戒是柳宗元的三篇寓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言二拍,三言是_________代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二拍是_______代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

9三吏三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是

1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

1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

13中国的四大名著

14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________马致远的_________白朴的_________纪君祥的________

15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

16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______________莫里哀____________巴尔扎克_____________果戈里___________

17六艺:《师说》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张衡传》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技艺

18永州八记是______的有连续性的8篇山水游记,其中________最有名

1女子 男子

2兵器 玉器和丝织品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3《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4真、草、隶、篆

5“风”指《诗经》“国风”,“骚”指《楚量辞》中的《离骚》

6《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7《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8“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10《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11《家》、《春》、《秋》

12《春蚕》、《秋收》、《残冬》

13《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4《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15《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16夏洛克、阿巴贡法、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

17礼、乐、射、御、书、数;《易》、《书》、《诗》、《礼》、《乐》、《春秋》

18柳宗元;《小石潭记》

加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50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