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我整理了《信客》课文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信客》课文教学反思一:《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强的散文。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须以信客的形象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和自我对话,以课文蕴涵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次叫教学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从读题目入手,激发学习热情。没有借助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而是轻松从读题目入手,让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三次比读,学生自己就能感受到最后一次的深情,使课堂气氛出现小高潮,学习热情再度被唤起。
其次,立足读中品析人物。在这个案例中,没有只是凭着大概的印象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写性语句来分析品味,因而信客的形象很清晰。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品味、朗读,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语言而论语言。如“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改成““他能不干这档子是吗?不能。说什么他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吗?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两相比照一读,一字之差,自然信客的任劳任怨人格就体现出来了。还有“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的愧恨和祈求的心理让人物形象更加沧桑,我们不得不为老信客痛心唏嘘,甚至揪心百转。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等待品味,向着高处和深处发展,感受信客的品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可能还会挖掘出深沉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因为语言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东西,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朗读是再次咀嚼,推敲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走进课文,使课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鸣。
再次,适时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引导,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体感和深刻性。这个案例中,学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富有才干、诚实守信、默默奉献等,但这些感受是零散的,肤浅的。教师在“信客失信”这一板块中,适时地介绍余秋雨及其散文《文化苦旅》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信客是凭着这些美好的人性,特别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诚信宽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了自己的高雅人生。这样学生对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体感,并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而在社会进程中,诚实守信、相互信赖的氛围又是那样的艰难,诚信文化正经历了一次辛酸的文化苦旅。举重若轻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可窥到作者的本意,真如作者所言“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感动,无端地喟叹……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能够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信客带给我们的是文化在传承,发展与革新中的举步维艰。
最后,追求课堂评价语诗意。本案例中,课堂评价语不单一,随生而评,因生而设,“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语言是美丽”“有道理,谁来接力”使得课堂不乏诗意。作者是用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构筑质朴风雅的人生,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充满诗意,那么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具体体现。
不过,课堂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要巧设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学设置的第一板块——信客之信,提出的问题“信客有怎样的品质”这个话题,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停留在表层,后来思考,不如改成“信客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话题基于个性的体验,自由度相当大,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维,都有机会言说。
第二,走进自我,情感体验需要内化。如果把问题设置“如果你是这位信客,你觉得你会做得怎样”,就是引导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在内心深处把自我与信客做了比较,更能深刻体会到信客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文本的情感世界沟通,文本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在内化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艺术是在不断锤炼中完美。这节研究课让我知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应该是课堂的精髓所在。
《信客》课文教学反思二:在上完《信客》后,虽然有一种终于完成“课内比教学”活动任务的轻松感,但同时又深感语文教学之艰难。为了上这一堂课,阅读了不少他人的教学设计以及与《信客》相关的文章,并且第一次亲自尝试制作课件,虽然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有不少借鉴他人的痕迹,但自己也确实费了不少功夫,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自己的思维。归结起来,自我感觉有如下可取和不足之处。
一、可取之处:
1、教学流程清晰,设计合理,过渡语言流畅得体。
教学流程: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颁奖词 → 引出余秋雨的《信客》→ 认识余秋雨、了解主要作品 → 填写信客档案 →概括信客的优秀品质 → 品读文段、总结语言特色 → 探究写作意图 → 欣赏名人墓志铭 → 拟写信客墓志铭 →推荐阅读《笔墨祭》
过渡语言:比如在完成信客墓志铭后,巧妙过渡到推荐阅读“信客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职业最终也会彻底消失,然而,信客背后那些传统的精神品质却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并代代相传,这或许就是余秋雨作品的深刻内涵和魅力。余秋雨在一次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时曾说,我们的前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读一读他的另一篇散文《笔墨祭》,透过笔墨背后,余秋雨又在呼唤什么样的优秀文化,又在提醒我们应该保持哪些优秀品质?
2、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熏陶和做人的引导。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度牵引和点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比如在了解了余秋雨主要作品后,我插入了一段话:“喜爱余秋雨的作品,不仅仅缘于他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实也缘于他作品的名称。读他作品的名字,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情感之弦似乎被轻轻触碰了一下。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自拟作文标题的时候,能够用心、用情,让作文标题成为吸引人眼球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的确,余秋雨的每一部作品的名字都是非常讲究的,借此对学生进行作文拟题点拨,应该算是恰到好处。再如,在总结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前,巧妙地对第二单元其它四篇课文的语言进行点拨:“鲁迅用诙谐而庄重的语言写阿长,朱自清用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写背影,李森祥勇十分口语化的语言写台阶,杨绛用严肃而不乏生机的语言写老王,那么,余秋雨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写信客?”在比较中让学生既温习了旧课,又突破了新课,
不论什么学科的学习,我以为首先应教会学生做人,所以,利用好教材资源,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填写“信客档案”中“最高兴的事”时,我总结:“总之,信客的快乐幸福都是建立在别人快乐幸福的基础上。同学们虽然还不一定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但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在回答“信客档案”中的“座右铭”时,我强调:“诚信就是信客的生命,也是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
3、深度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解读人物形象,挖掘教育内涵,让学生树立诚信的做人理念,应该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在完成了品读文段、归结语言特色后,我提问:“感动了我们的信客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古老的职业最终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可是作者却倾注如此大的热情,为一个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卑微的信客树碑立传,用意到底何在?”学生回答说因为信客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连设三问,步步紧追:信客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最核心的品质是什么?如果社会的每个人都具备了诚信的优秀品质,余秋雨还会不会写这篇文章?之后我再陈述:信客是诚信文化的精魂,然而这种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却是如此的艰难。老信客唯一的一次失信,导致整个社会对它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最终他不得不痛楚无奈的悄然退出;年轻信客因为太诚信而遭受诬陷欺凌,进而认识到诚信“这条路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而决然退出。他们殊途同归的根源在于什么?在于不诚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文化进行诋毁和嘲弄,甚至迫害。余秋雨深刻地意识到诚信文化的生存需要诚信的环境,所以他创作《信客》,旨在通过诚信文化在不诚信环境中的一次苦旅,来褒扬诚信文化,倡导诚信文化,传承诚信文化,让整个社会都充满诚信的氛围。”这一环节的设计,自我感觉深入挖掘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了诚信做人理念的教育。但解读作品的内涵,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教后我也困惑,这样设计是否有刻意之嫌或者这样理解是否显得牵强?
二、不足之处:
1、研读文段、品味语言缺力度,欠火候。虽然挑选了文章中有代表性的三节文字,安排了“教师示范品析”“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学生自选角度品析”三个逐层深入的步骤,但学生读的气力不够。读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人物形象在读中变得鲜活,语言特色在读中变得明朗,然而由于担心影响进程,基本只是让学生象征性的读了一下,声和情均没有很好的表现。品析文段时,老师虽然示范并提示了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朗读语气、思想感情、句式特点、语言特色等多个角度去尝试,但学生反响不强烈,即便引导后回答,也有不少错漏,最后只能由老师托出答案。尤其在归结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时,教师没能给学生充分品味、扩散的过程,最终不得不以“虽只挑选了三段文字,却也彰显了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而遮掩过程的缺憾,总之,对于语文教学中必须的语言文字品析,显得比较粗浅。
2、师生之间缺乏共鸣。
《信客》上完后,教研组在一起研讨时,普遍认为这堂课体现了老师的功底和素质,但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举手不踊跃,发言人数少。其实当时在课堂上我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严重问题。一堂课是由师与生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否则就会变成一言堂,变成菜市场。师生之间应该是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的。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共鸣?最重要的就是老师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其次,是师生之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本节课暴露的问题,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时要与学生多交流,加强感情联络。
教学艺术永无止境。通过这次“课内比较学”活动,通过《信客》这一教学,我更深刻的认识到磨课如磨刀,一堂好课,大多都建立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要想上好一堂课,还必须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导语: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实施教学策略,搞好课堂导入呢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一、魅力激趣
冰心为梁实秋的生日题字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色香味是花的魅力,才情趣为人的魅力。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是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动力。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
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读不够的书,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一股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他(她)的才思敏捷,雄辩犀利,博古通今,睿智幽默,激情满怀,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学识修养,表现出深厚的专业能力,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树立威望,让学生佩服追随,所以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二、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一个个问题就像一块块小石头,在学生思维的大海里激起一簇簇浪花。在教学中,教师若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设疑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能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习自读课《信客》的时候,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极长,且此文描述的年代和“信客”这一职业与现代生活在实践和空间上的距离很遥远,学生不太感兴趣,即使看完了课文,也可能只是了解了某个情节知道了一点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信客的高尚人格,我没有按部就班,梳理情节,而是以“年轻的信客为何没能坚守一生”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信客的苦衷,结果自然是学生积极看书思考感悟,地毯式搜索字里行间中信客的难言滋味,由学生们一一为他言说。而后,我又抛出第二颗石子“观照自身,我们身上缺少信客拥有的哪些精神品质”一阵沉默后,一个学生羞怯地站起来说:“我没有他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学习做作业总是偷工减料,太不应该了。”“我不能像他那样忍辱负重。” “我常常讨价还价,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沾边儿。”“我缺乏坚韧和执著,今后要努力培养。”在学生们的自我批评检讨中,信客的形象立体丰满了起来,文本得到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认识得到了提高。这是设疑激趣的功劳。
三、联想激趣
心理学认为:相互有联系的事物或接近,或相反,或相似,它们之间的联系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联想可以利用眼前的事物托物运思,由此及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实中见虚,开拓意境。联想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地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使之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
例如在作文训练课《多角度立意》教学中,我首先给了几个短语:一条横梁,一根绳子,一张板凳,一个小女孩,让学生们根据事物进行联想,创造意境,给自己的文章来个新颖深刻的立意。由于都是简单常见的事物,学生们能轻易组合场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的讨论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有学生说:横梁上系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吊着张板凳,板凳上坐着个小姑娘,小姑娘在简易的秋千上荡呀荡,荡出了幸福美好的童年,荡出了青春年少的美梦。听完后,师生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合理但常规的联想,立意没有什么新颖深刻之处。又有学生说:绳子穿过横梁绕出个环,一个小女孩站在板凳上,正努力把脖子往环里伸。小女孩呀小女孩,你为何这样想不开,遇点困难受点委屈莫介怀,生命丢了可不能再来。学生们认可这个联想立意,但希望来个新颖的。一个学生自信地站起来说:秋千上的女孩是个孤儿,简易的秋千是小女孩为自己做的玩具,小女孩坐在秋千上,荡,荡,荡……绳子在梁上吱呀呀唱歌,她就不害怕了;荡,荡,荡……一头扎进梦里,也许就看见爸爸妈妈了……教室里响起了赞许的掌声。学生们在联想的空间里任意驰骋,天马行空,下起笔来也犹有神助,创作完成得很快,当中也不乏佳作。
四、逆向激趣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几个步骤导法、示例的激趣后,学生不仅能学会逆向思维方法,还有了自己模仿的'榜样,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质,有利于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学生们的思想观点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教师的课堂如果能打破常规,反弹琵琶,给学生以出其不意的感受和启发,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热情将被牢牢吸住,学习探究起来定会兴趣盎然。
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黔之驴》的时候说道:学着这篇课文,我忽然感悟到,千百年来,人们加在“驴”身上的骂名——“黔驴技穷”,实乃污蔑不实之辞。现在,大有为“驴”正名的必要,请同学们帮我找找证据并替我论证一下。在翻译背诵中昏昏欲睡的同学打了个激灵,心头为之一振,忙着在课文中找蛛丝马迹去了。
又如,九年级下册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做法及精神,现在的学生们大多并不认同,即使老师一再强调愚公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值得赞美,学生也是嗤之以鼻,抵触心理颇强。鉴于以往经验,我先贬斥了愚公一翻:北山愚公的确愚,第一愚在其不知变通之理,山不好移,但人好移,若苦于在山中居住何不搬离呢若是搬离山区,那种经济账很明显呀;第二愚在于他死脑筋,出山不易,何不让人进山呢让名人写一“国家重点天然博物园区”匾牌,再稍做宣传,则会游客商户云集,何必再要出去;第三愚在于其破坏环境,却不以为然,破坏自然环境,于子孙后代无益,于社会无益,移山纯属一意孤行。学生听着过意不去,认为一味否定对愚公有失公道,他们主动思考起愚公移山的价值和精神来。教师一反弹琵琶,学生的抵触防线瓦解了,驳斥探究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自然活跃开来。另外,在作文逆向思维训练课中,我提出两三个成语作了示范后,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有个别学生按捺不住,未经允许已经站起来发言了,学生参与面之广,思维之活跃,场面之热闹,可以想象。逆向刺激,只要运用正确并新颖奇特,学生没有理由不感兴趣。
五、故事激趣
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们。在教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引介白居易考进士时被顾况赏识的戏说:当顾况看到递来的诗稿《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 “白居易”三字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这样引介作家作品,既加深了对白居易的印象及对他的诗才的敬仰,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又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相对字数多一点,有些学生看着头皮发麻,懒洋洋不太情愿背诵,而苏东坡又是他们喜爱崇拜的一个全才,这时讲个苏轼抄《汉书》的故事: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然而苏东坡天才的成因,除了他的天资超人外,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他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可见天才犹须博闻强记而后才能厚积薄发,文思泉涌,何况我们这样的平凡人我们怎能不花点心思花点功夫背适时讲点学生喜欢的名人故事,既能给学生激励又能提供参照,让他们有所领悟并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六、表演激趣
表演法就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话剧表演、模拟采访、激情辩论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兴趣。
如教《雷电颂》,可根据《屈原》的剧本改编成小话剧。学生自愿分成三个小组,自己安排角色,有编剧、导演、演员等,并且要在演出之后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给他们一个周的时间来准备。演出时,三个组分别按照他们对剧本的不同理解演绎了不同版本的《屈原》。其中第一个小组忠实于原文,“小屈原”的刚毅不阿的形象表现得鲜明生动,而第三组却演绎了一场《屈原》的喜剧贺岁片,其中“小南后”的形象狠毒而可爱,博得了阵阵掌声,表演完毕,就是由大家来评选“最佳”,大家共同推选了第一组的“屈原”。
我问大家,为什么第三组的掌声最响,而却没有获得“最佳”呢第一组的同学说,屈原的这出戏是表现了屈原被诬陷被流放,写了当时黑暗势力的嚣张,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悲剧,而第三组的同学却把它演成了喜剧,歪曲了作者的原意。我及时地对此给予极大的肯定,并且告诉同学们,文学作品中的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第三组的同学们之所以这样编排说明了他们没有很好地把握剧本的思想内容,但是他们的这种创意值得肯定,最后追加了一个最佳创意奖,以资鼓励。这样的改编表演,既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创作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满腔热情地创作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加深理解的过程。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先前对课文的解读有很多不全面,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从而又形成了对课文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老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的讲解所得不到的效果。
另外,竞赛激趣、成功激趣也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的内驱力。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语文教学还要给学生多创造成功机会,“胜利”会产生兴趣,“失败”会挫伤积极性,任何聪明的教师都懂得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说教,要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教师要多夸奖学生一篇精彩的作文、一手出色的书写、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一个奇妙的构思,甚至是一句出色的语言或用得得当的词汇,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愉快,特别是让差生多感受这种喜悦,这是促使差生进步的诀窍。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语言大师吕叔湘说:“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理想境界。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书信吧,书信是人们是人们传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交际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书信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信客》初二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当今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印象。)
二、探究感悟:
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我利用早读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活动一:“焦点访谈”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编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附: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
信客的一生: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活动二:“创意大比拼”——人生“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苦涩人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由两个问题引出: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此活动使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精神品质,而且也能审视自己,达到德育的目的。)
(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读赏析: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我选了臧克家的《老马》做比较阅读。(播放配乐朗诵《老马》)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我重点指导学生从本文中画出佳句、诵读佳句、点评佳句,并作必要的点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者个性气质、不同的语言习惯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等)和修辞等多方面赏析语言,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过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秋雨散文“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可让学生了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请同学模仿本文语言,为两信客写“墓志铭”。全班展示交流后,师出示“墓志铭”示例。写“墓志铭”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为了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我还提供了余秋雨的相关资料及作品,编排作品名,连接如下:“《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推荐学生阅读,扩展视野,并巩固本课所学。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本课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仅作点拨引导,而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讨论探究为主,旨在实践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信客》选自余秋雨作品《秋雨散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10课。全文通过叙说两个信客的不同际遇及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的最终消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尊重的信客形象,赞扬了信客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厚,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质。
《信客》读后感篇一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总是有着一股力量,让人深深的沉入历史,在灵魂的挣扎中体味那独特而厚重的美。《道士塔》是这样,《信客》也是这样。
这是关于两代信客的故事,这是关于信任与不信任的警醒。回溯老信客的一生,我看到了他对这份职业的重视、责任感,甚至是无奈放弃后的深深依恋在交接信息时的细声慢气,在“逼着”年轻信客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后的唏嘘声里。我着实感动,因为,不论从现在还是当时来看,信客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老信客干了一辈子,穷困潦倒,连一个家室也没有。家中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总是拣最便宜的小旅馆。吃饭找那种“可以光买饭不买菜”的小店。
终年奔波,劳累孤独,陪伴他的只有胃病和风湿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额外的工作,经常帮助写信、谴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外出谋生者死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家乡,要通报噩耗,吊唁死者家属,交出遗物。信客还要遭受无端的怀疑,憎恨和诬陷。可以说是身心俱疲的来往于城市和乡村,做着那个“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我不禁要想,是什么让老信客愿意担当起这份琐屑和辛苦这样的事,放在现代,实在是不可思议。也许,老信客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丢失的人格。
令我感觉惊讶的是,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任劳任怨、恪守职责的信客,怎么就会栽在那样一件小事上。第一,信客只是为了图喜庆,撕了一点布边。这件事,可大可小,大了说,他的确不应该动托寄的物品,这是信用问题;可往小了说,这个行为,放在平时,就相当于借了别人的肥皂洗了次衣服那样无足轻重。就事件本身而言,我认为,实在是小题大做。对老信客,我始终觉得这个行为很生活化,很真实。就像天使偶尔偷了一回懒。第二,事态严重化的关键,就是上海那边又派了个人随后到,关照家里人看布匹头尾的标记,以免信客动手脚。看到这里,我觉得人心啊,实在是不说险恶吧太具有防备性了。这个在上海闯荡的同乡,看来已被城市同化,而信任到了需要被检验的时代。
不幸的是,从未犯错,从被信任的老信客被这突如其来的检验难住了。唯剩百口莫辩……第三,最令我心寒的是乡民的反应。老信客的善良仗义,饱受艰辛,曾经带来的喜悦和希望,全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宛若不曾发生。也许,他们真是铁石心肠也许,他们也是值得我悲悯的受害者突来的证据,把老信客推到了乡亲们的对面,他们那简单甚至狭隘的心不能接受,就像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的孩子,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怨恨,于是,找来许许多多的回忆做证据老信客已经干过很多这种事了,他一无所有的家就是通过克扣赚来的!文章刚开篇到这里,我便尝出弥漫着的讽刺意味。一生的信誉毁于一旦!
老信客失了信誉,懊悔莫及,带着自残后的手,独自到外乡看坟常信客的工作由年轻信客来继续。而他,只能“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这是他干了一辈子的事,走南闯北,过山过桥,找寻熟悉的身影,那心情,一如在外风尘苦旅的游子期盼他脚步声的急切。这算不算“身在曹营心在汉”亦或是他从来都不曾离开过,年轻信客的脚步就是他的脚步,一次次的重温漫山遍水的乡情。
年轻的信客谨遵老信客的血的教训:要诚信!但耿直的信客因坏了同乡的“好事”,被发了财而拈花惹草的同乡诬告为“私闯民宅的小偷”,将他扭送到巡捕房。这一系列的伤害和凶险令信客心灰意冷,他在老信客的坟前郑重请求原谅,打算抽身而退。可笑的是,尝到失去的滋味的人们,这才想起他全部的好。后来还请他当教师,死了还有很多人来悼念。我不禁为老信客鸣不平,同样辛劳一生,这结局却是惨惨淡淡,是借着信客的光,顺便修修他的坟!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是全身而退,所以“赢得身前身后名”,另一个,是有了污点,从此被放逐,被打入无底深渊,直至被彻底遗忘。他只是个游走于两地的乡村信客,他不是民族英雄,死后可以被平反,被悼念,然后永存世人心中,光辉照耀大地。但我庆幸,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下了那个年代的那些人,一种原生态的喜与怒,坚守与不舍。让我,可以去感受、思考那源于历史的无奈和无奈背后的深沉。
全文自然分段分成四部分,主要写了信客做信客的缘由—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当教师当校长也是好样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信客这项工作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它既需要人终年跋涉,还需要人忍受着生活贫苦和心灵遭受的痛苦,那信客身上到底有什么伟大的神力,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最后受到人们的敬重与怀念呢?
三、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以上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研析人物。可采用小组合
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六分钟后,全班交流,教师明确订正。
1、 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
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是职业之本,是信客的生命。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阅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
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信客也不辩白,不使同乡蒙受阴影的事迹。这些事最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从而更好地表现了文章所要歌颂的主题。
3、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此处可让学生将表格的评价栏填充好。)
四、齐读第二部分,个读第三部分,思考:
作者是如何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的?并标划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试说“佳”在何处?
明确: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神态描写,“低眉顺眼”,“连声诺诺”,“满脸晦气”,“满脸戚容”“犹豫再三”等这些神态把任劳任怨而又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表现出来了。后来对打了自己又诬陷自己的同乡非常“恭敬”,他的宽宏大量,又多么令人敬佩。此外,作者还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极个性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
作者在拉家常般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还善于通过人们的表现来衬托信客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关于佳句的赏析,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注意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补充或重点分析以下句子。
运用修辞的句子:如,比喻句使文章生动形象而又蕴含哲理。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因为农村与城市相距甚远,不能外出者,只能靠别人带来的物品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他们以外出谋生带回来的物品,来判断他外出的生活的好坏,也通过观看这些物品来了解城市的状况与发展。)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系统。”(信客对城乡微妙的变化了如指掌,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写出信客所承受的怀疑之重。)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幅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思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信客的职业特点就是传递信息,有喜有忧,有福有祸,当然也包括“噩耗”,所以作者把这些都比喻成重担,说明信客的责任重大。)
如,排比句式一气呵成,气势畅达。
“他正躲在山间坟场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写出了老信客深爱自己的职业可又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从而陷入了极大痛苦中。)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信客所承受的被误解的痛苦。)
用词典雅。典雅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等又可以看出作者的学者散文所具有的风格。
(2)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由刚才的画佳句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并不是很多,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用语。由此可以领悟,有点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于花哨。质朴中蕴含典雅,警辟中显出畅达,这就是本文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五、大声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及用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六、课堂小结:
通过上节课所填写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是没有名字的很普通的一个人,那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社会上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特殊的职业造就了特殊的品格和素质。信客经历了很多的苦,但却牢记一个“信”字。以诚信为本,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忠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却为他人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与好处,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量提倡的。信客只是诚信为本,无私奉献的一个典型。希望大家在体会人物品格,品味语言魅力的基础上,能牢牢地记住:诚信是立足社会的通行证。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坚守诚信,关爱他人,发展自己。
七、拓展延伸
当堂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可以以“铭”的体例写作,也可以习作者,运用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概述信客的生平事迹和品质。
学生交流并稍作评议。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括,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8�7 范例:
俄国诗人普希金: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青的缪斯(Myza诗神),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法国作家司汤达:
活过,爱过,写过。
在这里, 沉睡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不容于尘世,也不要求理解; 但我们爱他,并非为了那未竟的事业。 尽管路途艰难,他仍坚持; 倒下的瞬间,时光就在那一刹停滞。 失去了他的高傲他就丧生……
美国作家马克�6�1吐温墓志铭: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中国近现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冯玉祥墓志铭: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信客墓志铭参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现摘抄几则如下:
※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
※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村中之翼。
※您的功劳是为我们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诚信无私,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我没做过<<伴你学>>什么的,上面的你看看,或许有
全文自然分段分成四部分,主要写了信客做信客的缘由—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当教师当校长也是好样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信客这项工作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它既需要人终年跋涉,还需要人忍受着生活贫苦和心灵遭受的痛苦,那信客身上到底有什么伟大的神力,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最后受到人们的敬重与怀念呢?
三、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以上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研析人物。可采用小组合
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六分钟后,全班交流,教师明确订正。
1、 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
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是职业之本,是信客的生命。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阅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
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信客也不辩白,不使同乡蒙受阴影的事迹。这些事最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从而更好地表现了文章所要歌颂的主题。
3、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此处可让学生将表格的评价栏填充好。)
四、齐读第二部分,个读第三部分,思考:
作者是如何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的?并标划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试说“佳”在何处?
明确: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神态描写,“低眉顺眼”,“连声诺诺”,“满脸晦气”,“满脸戚容”“犹豫再三”等这些神态把任劳任怨而又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表现出来了。后来对打了自己又诬陷自己的同乡非常“恭敬”,他的宽宏大量,又多么令人敬佩。此外,作者还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极个性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
作者在拉家常般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还善于通过人们的表现来衬托信客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关于佳句的赏析,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注意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补充或重点分析以下句子。
运用修辞的句子:如,比喻句使文章生动形象而又蕴含哲理。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因为农村与城市相距甚远,不能外出者,只能靠别人带来的物品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他们以外出谋生带回来的物品,来判断他外出的生活的好坏,也通过观看这些物品来了解城市的状况与发展。)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系统。”(信客对城乡微妙的变化了如指掌,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写出信客所承受的怀疑之重。)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幅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思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信客的职业特点就是传递信息,有喜有忧,有福有祸,当然也包括“噩耗”,所以作者把这些都比喻成重担,说明信客的责任重大。)
如,排比句式一气呵成,气势畅达。
“他正躲在山间坟场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写出了老信客深爱自己的职业可又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从而陷入了极大痛苦中。)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信客所承受的被误解的痛苦。)
用词典雅。典雅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等又可以看出作者的学者散文所具有的风格。
(2)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由刚才的画佳句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并不是很多,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用语。由此可以领悟,有点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于花哨。质朴中蕴含典雅,警辟中显出畅达,这就是本文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五、大声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及用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六、课堂小结:
通过上节课所填写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是没有名字的很普通的一个人,那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社会上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特殊的职业造就了特殊的品格和素质。信客经历了很多的苦,但却牢记一个“信”字。以诚信为本,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忠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却为他人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与好处,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量提倡的。信客只是诚信为本,无私奉献的一个典型。希望大家在体会人物品格,品味语言魅力的基础上,能牢牢地记住:诚信是立足社会的通行证。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坚守诚信,关爱他人,发展自己。
七、拓展延伸
当堂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可以以“铭”的体例写作,也可以习作者,运用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概述信客的生平事迹和品质。
学生交流并稍作评议。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括,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范例:
俄国诗人普希金: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青的缪斯(Myza诗神),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法国作家司汤达:
活过,爱过,写过。
在这里, 沉睡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不容于尘世,也不要求理解; 但我们爱他,并非为了那未竟的事业。 尽管路途艰难,他仍坚持; 倒下的瞬间,时光就在那一刹停滞。 失去了他的高傲他就丧生……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墓志铭: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中国近现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冯玉祥墓志铭: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信客墓志铭参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现摘抄几则如下:
※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
※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村中之翼。
※您的功劳是为我们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诚信无私,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我没做过<<伴你学>>什么的,上面的你看看,或许有用
全文自然分段分成四部分,主要写了信客做信客的缘由—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当教师当校长也是好样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信客这项工作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它既需要人终年跋涉,还需要人忍受着生活贫苦和心灵遭受的痛苦,那信客身上到底有什么伟大的神力,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最后受到人们的敬重与怀念呢?
三、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以上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研析人物。可采用小组合
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六分钟后,全班交流,教师明确订正。
1、 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
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是职业之本,是信客的生命。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阅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
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信客也不辩白,不使同乡蒙受阴影的事迹。这些事最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从而更好地表现了文章所要歌颂的主题。
3、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此处可让学生将表格的评价栏填充好。)
四、齐读第二部分,个读第三部分,思考:
作者是如何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的?并标划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试说“佳”在何处?
明确: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神态描写,“低眉顺眼”,“连声诺诺”,“满脸晦气”,“满脸戚容”“犹豫再三”等这些神态把任劳任怨而又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表现出来了。后来对打了自己又诬陷自己的同乡非常“恭敬”,他的宽宏大量,又多么令人敬佩。此外,作者还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极个性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
作者在拉家常般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还善于通过人们的表现来衬托信客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关于佳句的赏析,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注意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补充或重点分析以下句子。
运用修辞的句子:如,比喻句使文章生动形象而又蕴含哲理。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因为农村与城市相距甚远,不能外出者,只能靠别人带来的物品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他们以外出谋生带回来的物品,来判断他外出的生活的好坏,也通过观看这些物品来了解城市的状况与发展。)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系统。”(信客对城乡微妙的变化了如指掌,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写出信客所承受的怀疑之重。)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幅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思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信客的职业特点就是传递信息,有喜有忧,有福有祸,当然也包括“噩耗”,所以作者把这些都比喻成重担,说明信客的责任重大。)
如,排比句式一气呵成,气势畅达。
“他正躲在山间坟场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写出了老信客深爱自己的职业可又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从而陷入了极大痛苦中。)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信客所承受的被误解的痛苦。)
用词典雅。典雅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等又可以看出作者的学者散文所具有的风格。
(2)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由刚才的画佳句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并不是很多,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用语。由此可以领悟,有点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于花哨。质朴中蕴含典雅,警辟中显出畅达,这就是本文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五、大声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及用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六、课堂小结:
通过上节课所填写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是没有名字的很普通的一个人,那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社会上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特殊的职业造就了特殊的品格和素质。信客经历了很多的苦,但却牢记一个“信”字。以诚信为本,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忠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却为他人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与好处,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量提倡的。信客只是诚信为本,无私奉献的一个典型。希望大家在体会人物品格,品味语言魅力的基础上,能牢牢地记住:诚信是立足社会的通行证。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坚守诚信,关爱他人,发展自己。
七、拓展延伸
当堂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可以以“铭”的体例写作,也可以习作者,运用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概述信客的生平事迹和品质。
学生交流并稍作评议。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括,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范例:
俄国诗人普希金: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青的缪斯(Myza诗神),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法国作家司汤达:
活过,爱过,写过。
在这里, 沉睡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不容于尘世,也不要求理解; 但我们爱他,并非为了那未竟的事业。 尽管路途艰难,他仍坚持; 倒下的瞬间,时光就在那一刹停滞。 失去了他的高傲他就丧生……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墓志铭: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中国近现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冯玉祥墓志铭: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信客墓志铭参考: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现摘抄几则如下:
※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
※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村中之翼。
※您的功劳是为我们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诚信无私,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