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征的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征的护理

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征的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征的护理,第1张

一、心理疏导:

该类患者多存在精神刺激等方面的诱因,或因失恋、家庭不和、夫妻吵架等原因导致发病。护土要同情、关心患者,多与其倾心交谈,积极沟通,努力寻找其发病的诱因,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与劝慰。

二、暗示疗法:

1.首先要让送其来医院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不要惊慌失措,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该病如何如何严重等内容,勿流露出紧张、焦虑情绪等,因不良的刺激会加重其发作。

2.嘱患者全身放松,均匀呼吸,有意识地减慢呼吸频率或屏气,以减少CO2的呼出,改善碱中毒,缓解症状。

3.症状严重者,可以用硬纸片围成喇叭状罩在患者的口鼻处,让呼出的CO2重新吸入体内,以改善碱中毒症状。

4.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口眼或肌注。

5.肌注维生素B类药物,并告诉患者这是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疗效颇佳。很多患者受暗示后即能终止发作。

会有,而且是很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经常面对家庭“战火” ,子女易焦虑多疑

父母吵架,对孩子而言,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因为吵架过程中,往往会丧失理智,说许多尖酸刻薄的话,甚至粗话、脏话,有时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恐惧感,更严重的是容易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会分开,他们不要自己了”,让孩子丧失基本的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家庭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之间天天争吵不断,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应有的安全和温暖,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很容易丧失对婚姻的美好期待。有研究表明,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长大后可能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恐惧,尤其对将来的婚姻产生恐惧。

二、曾有小孩因长期看到父母吵架、打架患上癔病

心理专家说,夫妻俩经常吵架,还不背着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孩子心理情绪发泄不出去,一直压抑着,时间长了,孩子的心理防御会转化成躯体方式体现出来。曾经就有孩子因为长期看见父母吵架打架,患上了癔症,一听到父母吵架,就会全身发紫,呼吸急促。

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双方在遇到不同意见时,能忍就忍,最好能等到孩子睡着以后再解决问题。家庭是能让孩子觉得安全的场所,不要再乱发脾气,影响孩子的成长了!

一、父母吵架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表现为喜欢咬手指甲,不合群,迷恋小玩具,开着灯睡觉,在群体中缩的很小,没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找一个癖好来安慰自己。如果孩子已经上学了,父母吵架,会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要么以暴制暴,要么懦弱胆小。

在孩子眼里,父母有了矛盾经常吵架,而不是商量想办法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到遇事就大吵大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父母吵架时语言恶劣,甚至动手打架,孩子去劝阻反而遭到谩骂,孩子就会变得懦弱胆小。

三、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家庭观、婚姻观。

一个家庭中夫妻经常吵架,家庭氛围紧张,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于以后的婚姻、家庭生活,受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要么延续父母的吵架模式,要么恐惧婚姻。最严重的是,长大后表现为同性恋倾向的比例,比和谐家庭长大的孩子高得多。相信这都是为人父母,在孩子长大以后,成家立业时所不愿意看到的。

父母吵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让他们毛骨悚然、噩梦连连的事情,他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如果在孩子七岁前,父母不仅吵架,还当着孩子的面打架,那么恐惧将伴随一生。

1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

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

2最大的特点~

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3作为家人,首先了解癔病~从而再多方面更好的去关爱患病的家人~

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

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

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

本病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女性远多见于男性。

癔症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各种内脏病变的类似各科疾病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

可以说癔症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极易误诊。

已有许多最初诊断是癔症,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

所以癔症在临床上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度是较大的,特别对于临床经验缺乏者来讲,不要轻易下癔症的诊断。

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症再发。

此外,癔症所出现的各种表现,不论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而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症是很有帮助的。

癔症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4需要注意的是,有躯体疾病与癔病同发病的现象~

最后,疫病病人需要家人的理解~关爱~并且积极耐心的思想疏导~

★如果某个家庭里有个癔症患者,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因家庭环境而异~ 家人理解~关爱~疏导得当~ 与一般家庭没有区别~

否则~ 就不得安宁了~

O(∩_∩)O 万事顺和~ 开心快乐每一天~

当你火冒三丈的时候,常在不经意间就会冒出一句:“快被气疯了!”人真能被气疯吗?当然。

  “总生气,造成的可是身心的双重伤害。”南京脑科医院精神二科主任谢世平说,持续性地生闷气,更是如此。比如夫妻吵架,偶尔呛上几句,本没啥大不了的,有时候还能算是种发泄,但最怕的是,天天吵、月月吵,吵完了,还觉得想不开,看谁都不顺眼,看什么都不舒服,止不住地想发火,却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隐忍不发,自己憋着,久而久之,不闹出病来才奇怪。

  一般来说,老生气可能带来的精神问题主要有两种:内向的人越来越内向,变得抑郁、焦虑,或是烦躁,发脾气的次数大大增加;平时爱显示、好表现、争强好胜的人,则可能气出癔症,哭闹、打滚,一惊一乍,仿佛神鬼附体,更有甚者,还会出现突然间眼看不到、耳听不到、浑身发抖等极端表现。

  谢世平说,其实,也并非说多数人都因“气”生“病”。大部分会患上精神疾病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家庭遗传因素的影响,另外,比较极端的性格,以及从小以来不够理想的家庭环境都会在其中起到刺激作用。

  同理,当大发脾气的朋友出现在你面前,不妨就任其发泄,这样的人通常都不会积聚太大的心理负担;反倒是发泄不出来的,必要时,最好就医,请专业人士帮忙纾解情绪。

夫妻生活中总是伴随着柴米油盐酱醋茶,难买会有争执和争吵。那么夫妻吵架,婆婆劝架的情况,总是有会的。通常夫妻在吵架的过程中,婆婆会左右为难,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方,而有时的劝架,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家庭内部矛盾,本来是夫妻俩吵架,有可能因为婆婆的参与劝架会上升到整个家庭的矛盾。因此,在面对夫妻吵架的情况下,婆婆劝架的态度尤为重要!

夫妻吵架婆婆劝架

在家庭生活中,面对夫妻吵架, 一定要保持中立的态度 ,不能有任何主观上的偏颇,因为本身婆婆和儿媳以及儿子的关系是比较敏感,如果再因为立场的不公正的话,会引起更大的争吵,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将问题推向更为极端的地步。那么怎么保持中立呢?

1在旁边只看不说,过后找自己的儿子聊天,儿子可能会听不争。 妈妈守住自己的界限,不劝架是处于成年期的人该做的事情 。吵架是夫妻之间的事,不去干预。

2夫妻吵架是发生在两个青春期的人之间的问题,最好不要当着父母的面。这是尊重父母,让他们少操心的表现。

3如果婆婆看到了, 尤其是场面升级比较快的情况,婆婆肯定要劝架 。要不,儿媳妇可能会说怪不得你这样,你爸妈看到都不管。中国人正常是拉偏架,说自己的儿子,讲自己的儿子不对,不说儿媳妇的不是,会好一些。

4吵架看程度,小吵怡情,算连接或情绪的流动。吵到相互伤害了,婆婆可以善意的提醒。

5 如果婆婆劝架,夫妻双方继续进行,那就尊重他们,不批判,不指责,不偏袒,相信他们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夫妻吵架长辈应该怎么做

1不要拉偏架。

话说,自己的孩子自己疼。但如何小两口吵架生气时,不管是哪一方的父母,都不应该拉偏架,更不应该护犊子。相反,此时如果你在旁边,更应该向着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一方。也就是公公婆婆向着儿 ,岳父岳母向着女婿,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一方心里得到稍微平复,不会觉得是对方一家人在和自己过不去。

2不要激化矛盾。

吵架生气的时候,肯定会说一些很过激的言语。家长在场的时候,就不要再添油加醋了,比方说重提一些陈年往事或者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当。如果真的想说事情,一定要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此时此刻最应该做的,是灭火。

3不妨暂时离开现场。

年轻人的事情,还得年轻人自己去处理。有时候,家长在场,反而会激发矛盾。所以说,如果你遇到了这种争执的情况,可以带着孙子孙女暂时离开一会。让小两口自己冷静一下,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4不要说一些无助于解决矛盾的话语。

当小两口发生争执的时候,常会听到一方父母这样劝解:“他就是这样的人,就这样的脾气,你别跟他一般见识!”这看似是在做调解工作,其实是种很不负责任的说法。为什么不能改正自己的臭脾气,而非得贴上一个“就这样的人”的标签,试图当做借口?

5远香近臭的原则。

如果小两口发生争执了,父母不妨劝说让他们暂时分开一段时间,各自冷静一下。年轻人的行为有时很冲动,爱的时候如胶似漆,吵架的时候天崩地裂。各自分开,反思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能更加惦记着对方的好。

6做好善后工作。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啊!所以说,小两口吵架了,伤心的还有父母。父母最好能分开做思想工作,在其冷静下来以后,再进行说教劝导,效果会更好。

老人整天找茬吵架是病吗

老人天天找茬吵架,多见于 老年期精神障碍,痴呆,癔症样发作,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 等。

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除了骂人闹人,还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痴呆患者随着年龄和病情加重,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兴奋、激越、攻击、幻觉、妄想等。癔症样发作患者骂人闹人,明显是在发泄不满情绪,患者与被骂被闹的人通常有积怨。如果是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一般老人都有比较严重的躯体疾病,导致脑功能紊乱,出现骂人闹人等精神症状。

清光绪年间,吴县所治的南面有一小镇,名为肖泾镇。镇上有位姓何的人家,家主何云山以农耕为生计。何云山家中上有白发之母,下有一子一女,儿子三岁尚未断乳。何云山之妻也出身农家,同样伴丈夫躬耕而食。何云山一家五口,虽然过得不富裕,但也平和融洽。

何云山身患癔症,有时候会喜怒无常,与邻里有些许冲突矛盾,致使与邻人不尽和睦。但好在这种情况不是经常发生,而且不妨碍他种田耕作,何家家境渐渐好了起来,有了一些积蓄。邻居们见何家渐渐富有,都夸何家治家有方。

一天,何家邻居发现,平日何家都是早早起床做饭准备下田,今天却久久不见动静。太阳已经偏西,还不见何家开门。乡里人从田间劳作归来,发现何家的门还是关着的,于是便觉得十分奇怪,心生异念,遂去敲门,不见里面回应,就强行把门撬开。众乡亲奔进一看,发现何云山已经自缢身亡,门边上有一把带血的尖刀。

众人惊讶不已,何云山已经上吊自杀,这把尖刀又为何带着血迹呢?众人七手八脚把何云山解下来,发现他已死亡多时,尸体已经僵硬冰凉。邻居们又进入内屋,发现一个孩子死在室内,被刀子刺伤数处,血仍在汩汩流着。

何云山之母也死在了地上,何云山的妻子和正在喝奶的儿子也死在了床上。血流满床笫,他们都是被尖刀刺中要害而死。这满室的尸体、鲜血,令所有人心惊肉跳,无不目瞪口呆,汗流浃背。有几个胆小的不敢看,吓得赶紧躲了出去。

一家五口全部被害,如此恶劣的案件,自然要马上报官。先是地保闻讯赶来,看到了现场之后也深感震惊,地保把室内到处检查一遍,并未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只有一只箱子,似乎是被人撬开过,还有一只铜锁丢在地上。地保赶紧骑马去县衙报官,县令陈勤听罢,赶紧带着衙役仵作赶来勘验现场。

在现场,仵作勘验一番后说道:何云山脖子上有勒痕又有刀伤,可能是害怕自缢不死才刺伤脖子。老太太和何云山的妻子、两个孩子则都是被人杀死的,因为他们身上都有很深的伤痕。令人感到疑问的是,当陈县令问街坊邻居,昨晚上有没有听到什么响动时,邻居们都说没有。

在问起何家的情况时,邻居们反映,何云山长久以来就患有癔症,喜怒无常,争吵时常有发生,也能听到夫妻争吵。这次何家全家都死了,可能是何云山癔症发作杀了全家最后又杀了自己。陈县令听了,觉得这个分析有道理,他在现场对案情做了分析:何云山先是癔症发作,用尖刀杀死了全家。后来想上吊自杀,可想到自己可能死不了,于是便用刀刺脖子。所以这就是为何他上吊之后,刀就掉落在了门边。

陈县令分析了一番之后,就将此案定为癔症病人自杀全家,属于一桩自杀案。街坊四邻也这样认为,没有人出来与县令分辨此事,死者家也没有一个人活下来处理后事,所以陈县令便让何姓家族的人将何云山一家草草收敛就算完事了。这桩案子轰动四邻八乡,人们都认为癔症病人自杀全家,对这个结论深信不疑。

三个月后,陈县令调往他处任职,新任知县汤友臣担任吴县县令。汤县令看了卷宗之后,认为此案疑点颇多,一是癔症患者再怎么发病,也不可能杀死亲人,连杀四人绝无可能;二是家中当时有一只箱子好像被人开过,这个巨大的疑点竟然被完全忽视,实属不该;三是何云山既然是上吊身亡,脖子上为何又有刀伤。

一个人上吊之后是不能再用刀刺自己脖子的,若何云山想要自刎,刺伤脖子之后也必然没有力气再去上吊。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再简单明白不过的道理,为何却被忽视了呢?所以,此案绝对不是癔症患者自杀一家五口,而是被人所害。

汤县令当即让人开棺验尸,一一查验了何云山一家五口的伤势,何云山一家五口的尸体虽然已经腐烂,但仵作还是大致辨别死因。随后,汤县令又将何云山的邻居全部召集过来审问。汤县令问邻居们何云山癔症发作时情况如何?邻居们都说何云山癔症是间歇性的,一到下雨或者寒冷的天气就会发作,何云山发作之时会打人,但却从未见他舞刀弄枪。

汤县令又问邻居们,何家除了一家五口之外,还有什么人。邻居们说,何云山一家只有五口人,起初有一个女人来何家做过一个月的帮工,但是此人很快就离开了何云山家,之后就一直没有回来。汤县令追问此人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邻居们说此人是邻县的巧娘。

汤县令按照邻居说的地址让衙役去寻巧娘,衙役去到巧娘家之后,发现巧娘家大门紧锁,巧娘本人早已经不知去向了。据巧娘的邻居透露,巧娘在三个月前就出门了,当时说是要去朋友家。如今离去已经三月,一直没有回来。

汤县令觉得巧娘最为可疑,于是便派出衙役到处寻找巧娘,查找她的下落。可是人海茫茫,该去何处寻找巧娘呢?衙役们一时间束手无策,案件又进入了死胡同,成为了一桩悬案。

两个月后的一天,吴县捕头杨全去苏州办案,在一家小酒馆住下。那天晚上,杨全陪朋友多喝了几杯酒,于是便回房躺下休息。半夜里夜深人静时,杨全忽然听到斜对面房间有一男一女正在争吵。

起初,杨全丝毫没有在意。但是二人越吵越激烈,隐约中听到了杀人、金银等话语,而且二人口音来自吴县。杨全心中一惊,吴县命案近年来只有那桩灭门案一直未破,难道这两个人知道些情况?杨全想到这里,酒顿时就醒了大半。他悄悄出门趴在窗口听房中一男一女争吵。

这一对男女,正在房中为金银之事争吵不休。杨全听得分明,房中的女子一边哭泣一边埋怨,言语之间牵涉到了一桩杀人案。杨全听到这里,暗想这二人肯定是逃犯。于是他便下楼告诉掌柜,明天这两个人结账退房时不要让他们结账,找个理由让他们对待一会儿,到时候他自然会有处置。

第二天一大早,房中的男女到前台结账,结果掌柜不肯结账退房。就在二人与掌柜争执理论时,杨全带着衙役们赶到将二人当场逮捕。这一男一女很快被苏州府衙提审,经过一番审问之后,这一对男女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这名女子就是巧娘,男子叫黄奎,二人都来自吴县。从二人随身携带的包袱中找出了100两银子。由于二人牵涉到吴县命案,因此被发回吴县审理。汤县令升堂审问二人,起初二人不肯承认杀人的事实,一顿杀威棒打下去之后,二人忍受不住,这才承认了犯罪事实。

五个月前,何云山一家雇来了一个佣人烧火做饭,服侍家中老母亲。这个做饭的佣人就是巧娘,巧娘是一个寡妇,长年在家独居。由于她个性张扬,有不少浪荡子经常出入其家。巧娘因此在当地饱受非议,不得已她辗转来到吴县谋生,结果正好何家要找烧火做饭的佣人,于是她便来到了何家。

在何家呆了没多久,巧娘就发现了何家的一个秘密。何家经过多年积蓄,又卖掉了几亩祖产,存下了100两银子。何云山的妻子将这100两银子藏在一只箱子中,空闲之时她就打开箱子清点那些钱款,看看数量是否有变动。每当此时,她总是翻来覆去地摸着那些钱,久久不愿放下。这一幕多次被巧娘发现,于是她在心里想出了一条毒计。

巧娘找来吴县的相好黄奎,让黄奎在某天夜里携刀前来,巧娘于深夜将后门打开将他放入。二人劫走银子之后就远走高飞,神不知鬼不觉。按照计划,二人果然潜入何家劫走了箱子里的100两银子。二人携带银子正要出门,结果黄奎说盗窃银子已经闯祸,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死了这家五口,以绝后患。

黄奎是一个杀猪的屠夫,他拿起一把剥皮的尖刀迅速将何家五口全部杀死。杀死何家五口之后,黄奎又将何云山套上绳索挂起来,将那把带血的尖刀放在何云山手中,何云山已死不能握住刀柄,尖刀便掉落在侧门边上。

天快亮时,巧娘和黄奎携带银子逃走。二人携带银子一路逃到苏州,二人在苏州生活数月,黄奎想念家中老小想回去看看,巧娘则不准他回去,如果要回去就把银子分了各奔东西。黄奎是个黑心的主儿,他丢给巧娘5两银子就想把她打发走人,结果巧娘自然不肯,二人便在酒馆中争吵起来。这一争吵恰好被捕头杨全听见,二人因此被捕。

此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巧娘、黄奎二人狼狈为奸,为100两银子杀死何云山一家五口,其行为恶毒残忍。汤县令依律判处二人斩首示众,所劫金银悉数没收。自此,清代吴县灭门案,宣告结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96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