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症是父母教育方式导致的吗?

孩子多动症是父母教育方式导致的吗?,第1张

孩子多动症(ADHD)是父母教育方式导致的吗?

很多多动症孩子在上学之后才会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孩子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很多父母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导致的。

其实这样说是比较片面的,导致孩子多动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终的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家长要做的更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帮助孩子改变,而不是陷入一味的自责中。

多动症是一种由于脑部神经递质儿茶酚胺分泌失衡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家长朋友们只有对多动症的病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做好预防和康复治疗。

一般是分为先天和后天的,先天主要受生物学方面因素影响,后天主要是心理、环境影响。

还有部分说法该障碍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可乐、咖啡、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其实,目前多动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多认为是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注意:

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可以通过以上几步进行初步分析。如果家长自己无法区分,可以去医院请医生帮助鉴别。

儿童多动症属于小儿神经精神疾病,需要医生通过仪器检查、观察与量表评估,综合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

家长们关心呵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千万 不要因为孩子有些顽皮好动,就给TA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多动症ADHD病因

1、遗传:

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重要发病因素;

更加科学地说,多动症成了遗传学家的研究对象。他们估测多动症在家庭中的遗传概率。这种叫做“家庭集合〞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家庭已经有一个人患有多动症时

其他成员患多动症的几率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有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姊妹,那么这个小孩患多动症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出30%到40%。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胞胎(同卵双胞胎),这个数字就上升到90%,这清楚地表明遗传也是形成多动症一个要素。人类已经办别出与多动症密切相关的两种基因:DRD4基因和DAT基因。这两种基因影响多巴胺的产生和转运。

2、神经递质:

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有学者提出了ADHD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ADHD病因和发生机制。

3、环境因素:

包括父亲抽烟、饮酒发病率也会增高,或者母亲怀孕期间有吸烟、喝酒行为,也会增加发病的风险;

4、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

家长的性格不好、关系不和,日常中父母双方经常吵架家庭破裂,对孩子缺三关心关爱,教养方式不当等部分说法该障碍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可乐、咖啡、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其实,目前多动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多认为是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注意:

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可以通过以上几步进行初步分析如果家长自己无法区分,可以去医院请医生帮助鉴别儿童多动症属于小儿神经精神疾病,需要医生通过仪器

检查、观察与量表评估,综合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

从你所描述的,都能感受你的委屈!我认为夫妻应该是互相扶持,互相照顾的。而非,你们现在这样的关系。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大男人主义的世界,更重要是两性的互相尊重。

不论是你的弟弟或是他的家人,这都是一家人的事,结婚在咱们中国来说,是两个家族的事,不是两个人的事。所以,不应该这样厚此薄彼,有差别对待的情况。

我建议你们夫妻,应该要好好沟通一下,将彼此的问题能真心诚意的对谈。如果真的无法得到圆满解决。应该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这样的生活方式,肯定不是你想要的日子。孩子虽然小,毕竟会长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他/她也未尝是好的。

法律判定上,12岁以下孩子基本会给目前带的,基本上父亲需要支付抚养费用,约为工资的20%。所以。你自己要好好考虑清楚,家人已经给你意见,尊重你自己的决定,这就表示你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已经不是小孩了,好好考虑吧。祝福你~

当孩子流露出他遇到一个问题时,是最适合使用积极倾听的时候。通常,父母会发现这些情况,因为,他们会听到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善于倾听,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从我教育到现在,我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大多数是来自没有互相倾听。

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但却也是灭火的水枪。

明明很细小的一个问题,仅花几分钟便可以解决,却在没有互相倾听的原因下逐渐扩大,最后导致酿成大祸。

爸妈不愿意倾听孩子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的那些无关紧要,孩子不愿意倾听家长的话,因为他认为太过唠叨。

这便是双方的不了解所导致的,例如下方两个例子这样,当你看了后可能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安东尼:马蒂尔今天不和我一起玩。不论我做什么,他都说不想做。

妈妈:嗯,你为什么不建议一起去做他想做的事?你必须学会跟朋友相处。(建议,说教)

安东尼:我不做他希望做的事,此外,我不想跟他一起玩!

妈妈:嗯,如果你还继续做一个被宠坏的小孩,就去找别的人玩吧。(提供一个解决方法,归类)

安东尼:他才是个被宠坏的小孩,我不是!而且没有其他人可以跟我一起玩。

妈妈:你感到难过其实只是因为你累了。明天你就会感觉好一点了。(解释,安慰)

安东尼:我不累,明天我也不会感觉好一点的!你不明白我有多恨他!

妈妈:不许说这样的话!如果我再听到你这样说你的朋友,你会后悔的(命令,威胁)

安东尼:(坐着闷气走开)我恨这个地方。真希望我们能搬走。

再看看以下是这位家长是如何利用倾听来帮助孩子的

安东尼:马蒂尔今天不和我一起玩。不论我做什么,他都说不想做。

妈妈:你在生马蒂尔的气。(积极倾听)

安东尼:是的。我再也不想跟他一起玩了。他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妈妈:你非常生气,以至于你觉得再也不想见到他了。(积极倾听)

安东尼:没错。但是如果他不是我的朋友了,我就再也找不到其他人一起玩了。

妈妈:你讨厌一个人玩。(积极倾听)

安东尼:是的。我猜我必须去试着用其他方式和他相处。但是我还是很难不生他的气。

妈妈:你想跟他更好地相处,但你又觉得不生马蒂尔的气很难。(积极倾听)

安东尼:我过去从来不会生他的气——然而那时候他总是做我想做的事。现在他不再让我指挥他了。

妈妈:马蒂尔没能一直赞同你想做的事。(积极倾听)

安东尼:对啊现在他不再是个听话的小孩了。但是他变得更有趣了。

妈妈:你更喜欢他现在这样。( 积极倾听)

安东尼:是的。但是不再向他发号施令是很难的——我已经习惯了那样。或许,如果我偶尔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做,我们就不会总是吵架了。你认为这样会有用吗

妈妈:你在想如果有时候你肯让步的话,也许就会有帮助。(积极倾听)

安东尼:是或许是这样。我会试试。

同样的事情,但却有着不同的结果,这归根下来,孩子善于倾听,虽然第一个也是倾听孩子,但她接管了孩子的问题,没让孩子自己思考和解决,所以导致了后面场面失控。

而第二个不同的是,妈妈并没有接过孩子的问题,而是引导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有更多的责任感,学会了自我思考问题。

所以说,善于倾听真的很重要,当然,在倾听过程中去帮助孩子解决也同样重要。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总把孩子的接管到自己身上,让孩子躲在你的身后;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让他学会自我反思,在面对问题时自己会去承担,把孩子拉到问题的面前。

如果不能经历风雨,那又怎么能见到彩虹。

 在儿子幼儿园的网站上看到的老师发的帖子,觉得很有道理。发给大家看看:如何对待孩子间的争吵

 在幼儿园生活中,尤其是在游戏情境中我们总能发现:孩子相互间不时伴有吵嘴、打架等冲突的发生。有时候是为了要玩同一种类型但数量却不够的玩具;有时候却是为了争着要做“爸爸”或“妈妈”;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我的家太小了”,活动的空间受限制而争吵、推搡。此时,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处理?冷漠对待,当作没看见还是发出语言或眼色的制止或是积极反应与调解?不同观念和想法支持下的老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此,笔者认为应当“支持”孩子间的争吵,不仅仅一味地教育孩子要相互谦让,和好朋友分享等。因为争吵是学龄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事件”,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心理学家认为,同伴是“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同伴关系是人在早期生活中除了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有时候会显得不那么持久、巩固和稳定,但是因为有了与同伴的交往,儿童能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对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笔者曾在本园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发现:与同伴争吵频次高的幼儿在语言发展、情感、社会适应性、自我评价等方面均表现较好,相应的,班级中的“被忽视儿童”与同伴交往的频次较低积极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重要和深刻的。

 一、“争吵”给了孩子更多表达自我的空间,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争吵”几乎总是因为意见不一引起的。我在观察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时得到这样一个案例:经常搭档玩娃娃家的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游戏插牌时又一次共同选择了“粉色娃娃家”。两人协助把“家里的”锅碗、娃娃、小床等搬到了游戏区域,但接下来矛盾出现了:小女孩说她要做爸爸。“我总是当妈妈,这次我想做爸爸了。”“不行,女孩子怎么能做爸爸呢,男孩子才是爸爸。”“每次都是你当爸爸,我不喜欢了。”我们从孩们的对话中可以看见,较小年龄的孩子总是喜欢担当活动机会多的角色。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中我们认为年龄阶段小的儿童在游戏的水平上还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阶段。换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年龄小的孩子反正还没达到合作游戏的水平,那么他们在游戏中各玩各的行为就是理所当然的,没必要顾虑和思考的。但正因为他们没有达到合作游戏的水平,我们才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引导孩子进行合作,而在上面的这个案例中我们看见了孩子的合作与交往意识的发展。以往的经验告诉小女孩“爸爸可以去商店,去健身房,去医院”,妈妈就要在家里给娃娃“做饭,穿衣服”,活动的机会明显比爸爸少,于是她提出要交换角色的想法;而男孩从性别认同的角度反驳:女孩子怎么能做爸爸?是啊,在现实社会中小朋友可没见过女爸爸!两个小家伙象两头小牛顶着角不让步。笔者适时地介入游戏当中,引导小女孩深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小男孩在感受和理解之后,两人协商决定:爸爸先在家里帮妈妈一起给娃娃做好饭,然后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因为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的限制,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展示,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了孩子,而孩子通过这场争吵,解决了可能别的“家”也存在的问题,更促进了个体自身的发展。

 二、“争吵”中幼儿相互学习

 同伴是一种强化,更能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相互影响。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孩子间有小团体,处在团体中的领导儿童或核心人物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班级中部分流行的语言、女孩子相互交流佩带相似的头饰等无不是同伴影响的结果。在幼儿教育的领域,特别是在班级的管理中教师经常运用同伴的策略教育孩子。如:“老师喜欢APPLE,因为她坐的很端正;OVIN真棒,吃了两碗饭等,给班级其他幼儿提供一个行为和表现的范式。有读者不禁产生了疑问:你举的例子只是同伴的影响作用啊,没见到争吵。在一次的角色游戏中,“厨师”和“餐厅老板”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老板催着厨师要客人点的食物,而厨师要加工的食物实在太多了,就忘了煮面条把生的端给了老板。老板很生气:“你怎么能拿生的面条给客人吃呢?”厨师说:“没有啊,我已经煮过了”“骗人,我一直在看着你,你根本没煮面条。”“那我这是特制的面条,就算是生的吃下去也不会生病的,”。老板默然。很多天过去了,那一次发生争吵的两名幼儿选择了与之前相反的角色:当“厨师”的做了“老板”,“老板”成了“大厨”。笔者观察记录下这样一段对话:“客人的大闸蟹好了没有啊?”“来啦。客人,我这可是特殊品种的大闸蟹哦,不煮就很好吃。”笔者无语。也许两个孩子只是在进行模仿,并不存在我们所担心的“报复心理”,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争吵产生的强化作用,区别于教学情境的争吵中的学习印象似乎更深。

 三、“争吵”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个事例,反映了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功能。当时6个婴儿在集中营与父母分离,3岁时一起住在托儿所。在这之前他们很少与成人接触,主要是自己照管自己。6个人产生了强烈的依恋,长大后没有一个身心有缺陷,或有过失,都成为正常有为的青年人。亲子依恋是儿童完整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同伴的影响似乎是更重要的。在对孩子们进行观察和了解后发现:彼此发生过争吵的幼儿之间的关系反而更融洽,持久性更长。三分钟之前才争吵过的两个孩子一转眼就又玩起了两人三足的游戏,“不记仇”,和可能怀有的“不打不相识”的心理在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然争吵所导致的负面作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提倡适当的语言上的“交锋”,而不是带给同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争吵,不是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在“绅士教育”和“淑女礼仪”盛行的今天,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走出这个误区,更理性、更科学地对待孩子间的争吵,为孩子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同伴交往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520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