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中的7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中的7个经典心理学效应,第1张

1 蝴蝶效应

起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的,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症状——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解:小小的烦躁--压抑和郁结--爆发

大的爆发有时会是小的不快的长期积累和郁结

所以不可忽略小的情绪让它郁结在心中

同时大的爆发,也许并没有明确的原因,而是小的事件的堆积、累积

2 齐加尼克效应:

起源——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症状——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解:

工作的紧张确实有点无解

不过“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任务完成紧张就会解除”

所以尽快完成任务就可以解除紧张了

同时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不会紧张的

于是紧张只存在于任务未完成而又没有做任务的间隙里

同时增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好了

而且可以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

这样可以维持张弛间的平衡

有张有弛也很好

总之解法大致为:全身心投入尽快解决提高心理承压能力任务分解[NextPage]

3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解:期待是一种力量也就是指心理暗示的力量潜意识的力量

4 蔡戈尼效应:

起源——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症状——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蔡戈尼效应使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解:实际上同齐加尼克效应

5、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解:其实就是一种从众效应

一个人打破窗子,则一个人承受此心理压力,两个人,则两个人分担……以此类推

大家都这样做,于是做这件事的心理压力也就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了

总觉得人的行为模式可以最简单的用内外心理压力来描述

因为行为无非是主动被动两种

主动可视为是内在心理压力驱动的结果

被动可视为是外部心理压力驱动的结果

一般而言处于内部心理压力>= 外部压力时会比较好

分析此案例

外部压力减小(都把玻璃打破了,那自己打破了也没什么)

内部压力驱动(人本来就不喜欢遵守规则喜欢放纵破坏)

内部压力>外部压力于是就产生了大家都来打破窗子的行为[NextPage]

6、晕轮效应

俄国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解:要认识到人的性格是立体的、360°的,不可以偏概全

7、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解:要意识到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同时某一方面的属性是由环境和性格共同决定的

1、心态

ban选时 必打:n楼不擅长刺客,擅长adc,可肉可法可辅助

一旦有人一声不吭选了adc,必打 。

在队伍处于逆风的时候,必打 :加油、稳住、能赢,对面后期乏力(管他乏不乏力)

这三个场景的酝酿,能够使整体胜率提升3~5%

2、天赋

不得不说,玩游戏是要天赋的

但有些同学、团友、好友,不得不承认他们就是打不来游戏,反向放大,地上的圈躲不开,技能cd好了忘记按,记不住boss的技能顺序等等、等等。

所以即使你的心态爆炸地好,自己的个人游戏天赋太差,玩得局数再多也是上不了王者的。

当然了,你也可以找个超级大神,一直开不同钻石小号带你排上去,那这个可能需要另一种天赋了—— 叫颜值天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001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