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有6种情感
一、抒发思国怀乡的悠悠之情
这种感情的表达在古代诗词中是最为普遍的。每年的春末夏初,杜鹃便开始啼鸣。其声音非常有特点:一是声音连续不断,凄厉悲凉,好像在倾诉怨恨;二是叫声若“不如归去”,所以古人又叫它“思归鸟”或“催归鸟”。杜鹃声极具煽情性,使人听了仿佛心都碎了,而在飘泊羁旅的游子心中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勾起他们的乡愁。
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前两句的语序是倒置的: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 ,然后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颠倒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就更为凄苦强烈。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再如唐代崔涂《春夕》:“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其中“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句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使诗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而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则在乡愁中寄予了亡国之痛:“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此诗题为《春知闻杜宇》,诗中一感慨一叹问,四句而连发三个“归”字,可见其乡愁因丧家亡国之痛而显得异常惨烈。
二、倾诉难以排遣的冤恨之情
用杜鹃来写冤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就事论事,因对望帝化鹃神话的认同,而直接题诗加以议论。如唐代罗隐《子规》诗中说:“铜梁路远草青青,此恨那堪枕上听。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 “铜梁路远草青青,此恨那堪枕上听”一句说:杜鹃鸟心含冤,四处飞鸣,一直到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诗人奔波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听到杜鹃凄厉的鸣声,简直无法忍受,它深深触发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句则说鹃声又让诗人想起同样由冤魂化成的精卫鸟:杜鹃这样啼血哀鸣还不如像精卫鸟一样衔了石子去填沧海。诗人借用精卫鸟表达了一种悔恨和愤懑之情。此诗不仅仅是对杜鹃鸟的题咏,诗人还通过杜鹃这个带有历史意蕴和情感沉积的意象来观照自己,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另外罗邺在《闻杜鹃》一诗中写道:“花时一宿碧山前,明月东风叫杜鹃。孤馆觉来听夜半,羸僮相对亦无眠。汝身哀怨犹如此,我泪纵横岂偶然。争得苍苍知有恨,汝身成鹤我成仙。”据史料记载,罗邺虽有才华,但屡试不第,一生中只做过邮督之类的小官;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也和很多人一样离家千里只身宦游,尝遍了奔波之苦,但最终一事无成。这样一位极度哀苦的诗人,自然对杜鹃的叫声极其敏感。当诗人在客中听到杜鹃鸣声时,便生出无限哀愁。同时杜鹃神话的悲剧也让诗人把杜鹃引为同命运者,诗中“汝”“我”的称呼即反映了这一点。“汝身哀怨犹如此,我泪纵横岂偶然。争得苍苍知有恨,汝身成鹤我成仙”句在感慨他们不幸身世的同时,诗人又希望苍天同情他们,解救他们一起脱离苦难的人间,进入美好的仙境。
另一类是以杜鹃来写人物之冤。如唐代裴澈的《吊孟昌图》:“一章何罪死何名,投水惟君与屈平。从此蜀江烟月夜,杜鹃应作两般声。”裴澈写此诗是为了追悼孟昭图。 据《新唐书》记载,孟昌图是孟昭图之误,僖宗广明二年,宦官田令孜专权,陷害黄头军将领郭琪,孟昭图请对,不召。孟因上疏指斥田令孜的罪过,田令孜匿而不奏,矫诏贬昭图嘉州司户参军,遣人沉于蟆颐津。诗人借杜鹃之声,表达了自己对孟昭图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控诉。北宋余靖《子规》诗则云:“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诗中借子规的声声断魂之啼诉说自己与朋友范仲淹政治上的冤屈。诗中末句“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表面是说自己有及早归家的心愿,但实际上流露出的却是对充满倾轧的官场的失望和鄙视。
三、抒写兴亡感慨与家国之恨
在“望帝化鹃”神话的一种说法中,望帝杜宇因“*其相妻”而导致失位亡国,魂化为杜鹃鸟,终日啼叫哀鸣。如唐代诗人胡曾《成都》诗中所云:“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于是在古代诗歌中便有很多诗人以此来写自己的兴亡感慨和家国之恨。
如唐代杜牧《杜鹃》诗云:“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碧痕。山川尽春色,鸣咽复谁论。”面对杜鹃的种种传说,诗人只对其年复一年的哀鸣不止提出疑问,展开想象。前四句是说:杜宇啊,你到底含有什么样的冤屈,以至于年复一年地朝着蜀国宫门大声呼唤时至今日,你仍怀着千年的积恨,歌唱那凋谢的精魂。后几句说:芳草,凝结着游子迷失归路的愁怨,红花是杜鹃啼出的鲜血浸染。如今,高山大川都是春光灿烂,杜鹃啊,你为什么仍彻夜哀啼这首诗借杜鹃之神,用杜鹃之意,抒发诗人的块垒。杜牧是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但他生活的时代却已是晚唐的多事之秋,唐王朝已接近没落的尾声。杜牧受家庭影响从小就有经邦济世的抱负,注意于定乱扶衰之策。他多次向朝廷提出有益的方案,但均未得采纳,于是在诗中便借杜鹃抒发自己的牢骚和不平:杜鹃你叫得再久再凄惨有什么用啊,当朝的君主也不理会,他们照样寻欢作乐,不会反思自己,只有我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啊。
四、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正如唐代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诗中说:“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在每年的暮春之际,正值花谢春残烟雨迷离的季节,杜鹃彻夜啼鸣,而其啼声又十分清促,催人急迫,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惜春伤春之感。唐代杜牧《惜春》诗云:“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此诗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但从“蝶”“蝉”来看,整首诗却写得哀而不伤。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诗中也用杜鹃写伤春之情,只是内涵更为丰富,在伤春中又饱含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鹃声声,血泪交零,很易引发有心人之感伤。《红楼梦》中的孤女林黛玉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心思细腻敏感,即是此种有心人。《桃花行》的末句写道:“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中既有林黛玉的伤春之情,也包含她的身世之叹。
五、借杜鹃表达离情别绪
唐代白居易《江上送客》诗中写道:“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杜鹃啼鸣声声急促,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洒斑竹,如血。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杜鹃和斑竹组合在一起,表达了送别的凄苦哀伤。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则云:“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鹈鴂、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辛词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通过鸟的叫声,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很好地表达了送弟赴北的悲凉和心中的隐恨。
六、烘托愁苦幽怨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是白居易写杜鹃鸟的名句,当时白居易被贬谪到浔阳,又患病卧床,心情十分凄苦。这里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处低洼潮湿,房子周围长满了黄芦苦竹,从早到晚听到的不过是杜鹃的啼叫和猿的哀鸣罢了。诗中用了杜鹃和猿这两种叫声最为凄厉哀伤的动物意象,表现了作者谪居生活的无限悲伤和凄苦。
北宋秦观在其《踏莎行》中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一句中,诗人有意识地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寒冷。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笔墨沧桑,表达了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露”是一种天气现象。读:露(lu)就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凝聚在土地类型上的液体。黄昏或晚间,路面或土地类型因为辐射源制冷,使接近地表层的空气也随着减温,其功环境温度降至漏点下列,即空气中水蒸气成分过于饱和时,在地面或土地类型的表层就会出现水蒸气的凝固。假如此时此刻的含湿量在0℃之上,在地面或土地类型上就发生细微的水珠,称之为露。
“露”的另一个读音(lòu),用以一些英语口语词句。如“露怯”,“露马脚”。露代表转瞬即逝的物品,青春易逝——原上草,露初晞夜露晞,芳时歇云想衣裳花想容,清风拂槛露华浓——我觉得创作者指的是,杨妃恰逢青春年少,容貌如花芳影若昀,有着如露般宝贵的岁月,与此同时正遭受唐皇宠爱——皇恩如晨露一样,不断来临自身~可是之后也消退了,一国之君终究更爱几万年河山!
君主的爱短暂性而缺憾,晨露无痕迹,只在长恨歌中古诗文中的“露”的含意:古诗词中的“露”,一般为“夜露”、“晨露”、“夜露”。朝、晨露意思是早晨的露珠。“夜露”在太阳出来前晶莹透亮,可是伴随着太阳光逐渐上升,夜露的性命也就随着而逝。露是个多音字,词态也分二种:名词和动词。当它作为名词时,便是露珠的意思。古诗词层面例如: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小露珠一年四季都是有,确实算不上意味着了哪些,一定要追责也仅有后半夜和早晨才发生,意味着了晨吧。当它作为形容词时,就会有曝露、显出的含意。古诗词层面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边。必须得融合古诗词诗意才可以表述出诗人的情感,露字充其量便是诗里的一颗螺丝钉吧。
郭沫若很花心,鲁迅就有许广平一个女人,老家里的朱安当了一辈子的处女,鲁迅说,那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
我瞎想,假如朱安长的漂亮点,估计鲁迅就不会以反抗什么封建吃人的礼教为名不要她了,呵呵。
每个人的追求、理想、生活方式都不一样。
徐志摩也没什么不好,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考虑他的性格,也要考虑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因为做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这么简单的。
而这点,我们现代人是没有办法回到过去,近距离观察体验,所以现在,只能根据文史资料做出所谓的猜测,顺便YY一番。
因为,对于徐志摩来说,爱情是高于一切。
徐志摩的骨子里就是渴求浪漫的。而这来源于他生长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还有他所接受的教育。
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是徐志摩碍于父母和当时包办婚姻风俗向就是婚姻的妥协。 就算生了孩子,徐志摩还是没有改变追求浪漫自由的本性。
女朋友林徽因的离开,是基于一个女性的选择,女性总是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家庭,而当时徐志摩给不了她。
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他们都是有着相同的爱情信仰,然而,当徐志摩定下心来想拥有一个家的时候,陆小曼奢侈的本性毕露,吸食毒品,徐志摩屡劝不改,徐志摩不得不往返于北京上海等各地的大学赚钱。
他为了省钱坐上了邮政专用的飞机,酿成了最终的悲剧。
胡适曾说过对于自己来说,爱情不是全部,生活中更重要的东西还很多,所以胡适没有刻意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他同样评价徐志摩说,在徐志摩的心中,爱情,尤其是自由的爱情,是他的全部信仰。
这点,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
所以徐志摩也就这样命丧他乡了。
所幸,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戒了烟,出版了徐志摩的书稿,晚年和他人同居了,生活还是平静的。
古人一向对自己的情史及闺房之乐讳莫如深,更不消说将其付诸笔端了。大家关起门来胡天胡地,娈童面首,歌妓艳婢,无所而不至,但打开大门,人人都是目不斜视,道貌岸然。
然则文人除外。不过范围只限男性,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女子的诗词文章作的再好,也不过是“才女”,不被纳入文人之列。
只有文人足够大胆。他们不但勇于而且乐于通过诗词来淋漓尽致地渲染自己的情感生活,从而独领风流,从大气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婉约的“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从含蓄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到直白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隐晦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到缠绵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从无限期许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到痛心疾首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从惆怅的“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到大胆的“纵被无情弃,不能休”;从香艳的“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到露骨的“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单从词句来看,文人们统统堪称“情种”“情痴”之楷模。可华文之下,果真如此么?只怕未必尽言然。
举两个令我最不能接受的例子。
每当人们想表明情有独钟时,总要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此是唐朝诗人元稹思念昔日情人所作。除此之外,多情的他还作过多首诗来悼念亡妻,以排遣丧妻之痛,其中以“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和“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两首最为著名。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哀感顽艳,传诵至今。
但实际上元稹作这些诗的同时,先是纳妾韦氏,后又续弦裴氏,忙得不亦乐乎。
当然,无论古今,强迫寡妇守节固然有失人道,让男人丧妻后长鳏不娶更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可无论如何,当一个男人一边厢哭着喊着:“我的心上人啊,没人可以取代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我连看都懒得看别的女人一眼。还有,老婆你自己先走了,抛下我一个人多么悲伤!我虽然独享着荣华富贵,却想你想得整夜整夜地闭不上眼睛。为了报答你的情意,这辈子我都不会另娶她人!”而另一边厢却忙不迭地左拥右抱,倚红偎翠,大享齐人之福,年已五十,还能生出一个大胖儿子来,这岂不太过可笑!?可见文人自诩的深情,不外如是。
同时著名的悼妻之句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然而我很置疑,当鬓如霜的苏老携着年轻貌美的侍妾朝云游山玩水时,如何还能"不思量,自难忘"并且抚着便便大腹得意地道:"知我者,朝云也"恕我斗胆说句放肆的话罢:德行!
说起文人的薄情无德,还有汉朝卓文君的《白头吟》为证。诗云: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首诗是司马相如在京城为官欲娶茂陵女为妾时,卓文君愤然而作,此来表示要与其断情绝意。不过“苟富贵,便移志”乃古今中外男人的通病,倒也并非文人的专美。
其实还是杜牧坦率:“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诚然。酒才是这些文人的至爱,青楼乃惯去之处,而薄幸,则是他们情德的真实写照。
许多深情款款的诗词很美,很感人,可惜讽刺如黑色幽默。
我以为。
古代一些文人对山水情有独钟是因为:亲近自然,返朴归真。徜徉山水间,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变化,笔下文章自然、亲切感人。还有长期被困在樊笼一般的名利场中,若得以回归山水之间的怀抱,自然产生愉快心情和对山居生活喜生乐趣!另外有些古代文人,是受到求仙觅药的影响下,喜欢游山玩水的。因为受道家所惑,传说中仙境都在异山秀水之间,神仙是非常逍遥自在,仙境是非常美好的去处,虽然是不存在的无可寻觅的东西,但还是有许多古代文人付出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