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贬为杭州将军的年羹尧为何还摆大排场?他是在隐藏什么秘密吗?

《雍正王朝》贬为杭州将军的年羹尧为何还摆大排场?他是在隐藏什么秘密吗?,第1张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一个让雍正又“爱”又恨的人物。“爱”是因为他能力过硬,可以独当一面,帮雍正解决许多问题;“恨”是因为他的忠诚度有问题,不仅头顶不止一片云,而且经常“超额违规”完成任务。雍正虽然对年羹尧一忍再忍,一让再让,但两人终究分道扬镳。

西北大捷后,年羹尧的权势达到顶点,个人嚣张也到了极点。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排场基本上可以与天子并列,沿途百姓夹道欢迎,享听《畅音阁御乐》,百官跪迎……但他的嚣张并未持续更久,雍正很快就将其由大将军降为杭州将军。被贬后的年羹尧,应该有所警觉,有所醒悟,可为何还要大讲排场呢?

大将军虽免,但惯性依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很少有魔王肯轻易罢手。指望一个天天住五星酒店的人突然改住连锁酒店,无异于天方夜谭;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再吃粗茶淡饭,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开惯了玛莎拉蒂的人再坐桑塔纳,只会浑身不自在。看看年大将军在西北的日常是什么待遇?

为了保障蔬菜的新鲜与充足,需要两千多人从四川专运。即便运到了,大多也是浪费,因为年羹尧只吃一丁点精华部分。在摆上餐桌前,还有专用厨师,经过无数道工艺。这样做出来的菜品,档次完全不在御膳房之下。年羹尧的生活水平,是吃粗茶淡饭的雍正完全没法想象的。

年大将军在过好日子时,根本没有想到会被降职。圣旨来得太突然,年羹尧一时难以接受,还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因此,原来的生活待遇以及排场照旧。这就好比当惯了老板,习惯了颐指气使,突然成为员工,他还会指手画脚。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指的就是年羹尧这种情形。

以此表达对雍正的不满,希望被罢免只是暂时性的,将来还能官复原职

绝大多数的员工都觉得,自己的待遇配不上自己的功劳,因此会对老板有所不满。尤其当工资或职位下降时,不满的情绪尤甚,明里暗里都会与老板对着干。

年羹尧是雍正的潜邸旧人,为夺嫡立下汗马功劳。在雍正的关照下,他也能一路高升。西北大捷后,他还被雍正视作“恩人”。

但年羹尧不知收敛,雍正很快就将其解除职权。这样一来,年羹尧心理就有意见了,你雍正是想鸟尽弓藏还是拿我当“夜壶”?要我办事的时候,你倒客气得很,现在仗打完了,你就给我玩起这一套?

相信熟悉清朝历史一定知道,年羹尧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将领,一生为清朝鞍前马后,最后的结果却被雍正皇帝赐死。关于他的真实死因史学界其实一直都有不同的争论,饱受争议。但是普遍被世人所了解的一种就是正史中描述到的那样:年羹尧之死,实为咎由自取,最大原因就是恃才傲物,嚣张跋扈。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哪一个将军没有电傲骨,这能成为雍正杀他的理由吗?明显不成立啊,可是这有什么办法,雍正最后还是把他杀死了。当然除此之外,用雍正皇帝自己的话说就是,年羹尧犯的事太多了,数都数不清。最后罗列了92条大罪出来,朝野上下就再也没人敢有任何非议了。

其实按照正常皇帝视角来看,不管这个将军有没有什么缺点,就算有点小毛病,只要他是忠心耿耿的就大可原谅就是,即使如此也可以将他革职就行了,没必要直接杀死,因为这完全不至于死罪啊。如果这样的话,每个将军都不敢再有任何自己的想法,谁还替皇帝卖命,根本就没有人再替皇帝卖命了。雍正也不是傻子,他自然知道杀年羹尧这个有功之臣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但是依然强行这么做了,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呢?其实这件事情雍正也是临时起意的,原来雍正有一次去军营一趟,发现一件让他心惊胆战的事情,也由此萌生了杀掉年羹尧的决心。

这一次雍正皇帝视察军营,看见队伍整齐有序,看起来战斗力都非常强,因此十分满意就让人送来西瓜供将士们享用,让人无法相信的一幕出现了,雍正皇帝让众人都不必太拘束了,都坐下来吃瓜,可是这些士兵完全都不听他的,雍正皇帝接连说了几遍都没有一个人上前。雍正虽然有些怒气但是依然和颜润色地对年羹尧说,你真是治军有方啊!是怎么练出这样的强军的?年羹尧得意的说,这些都是我日夜训练的结果,而且只听我一个人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行。然后,年羹尧大手一挥让这些人吃瓜,众将士们这才整齐划一的吃瓜

这种情况把雍正吓坏了,竟然让他在此刻不敢发作!作为一个皇帝,年羹尧让他产生了一种恐惧,居然能把军队训练得如此精锐并且还只听他一个人的调遣,实在是太可怕了。如果那些将士不知道我是皇帝还好,知道我是皇帝居然还无视我的话,那么就不是将士的错了。这此刻开始,雍正已经在心里给年羹尧判了死刑。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年羹尧不是旗人,一旦造反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这也是雍正皇帝下决心要除掉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年羹尧的死因并不是那么简单,别再被骗了,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原西北大将军年羹尧被杀后的后遗症说起:

一、

在《雍正王朝》中,最悲情的一幕,莫过于处死年羹尧那一段剧情了,想想曾经那么亲密无间的主仆,最终却走向了对立面,也确实让人唏嘘。

当然,关于年羹尧的死因,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所谓的功高盖主啊,目无法纪啊,结党营私啊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在于他对新政的态度,他杀掉谁都没问题,关键是他杀掉了要全力推行火耗归公的孙嘉诚,这才是触犯雍正帝红线的行为,要知道整部剧的主线就是推行新政,甚至连堂堂的三皇子弘时都死在阻碍推行新政顺利执行这上面。

但是年羹尧的死,真的是雍正帝所希望的吗?又有哪些后遗症呢?

第一个后遗症,那就是民间传言,这种传言又以旗人为主,在伯伦楼,一群人聚在一起,散布着这么个言论:

“一个是前任大将军王,一个是后任大将军,一个守城门,一个守皇陵,我瞅着这里面……”

随后神秘旗人那大爷就出现了,装模作样地给大家推导出整个事件的真相:

“听说先帝爷的遗诏,原是把大位传给这主儿的。”

随后用手蘸水写了“十四”二字,由于这种传言,也导致了老十四胤禵的彻底不满,本身他就怀疑康熙帝遗诏到底把大位传给了谁,这样也就导致了他跟雍正帝的彻底决裂。

所以这件事后不久,老十三去找老十四,他还在询问老十三:

“你现在当着皇阿玛的陵寝回答我,皇阿玛当初究竟把大位传给谁的?”

正是由于年羹尧的死,让这些人深信年羹尧跟雍正帝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雍正帝也为了掩盖真相,杀掉了年羹尧。而老十四也因为年羹尧的死,确信雍正帝是无情无义之人,现在无人可用了,求到了自己,更加坚决不给他卖命。

二、

年羹尧被杀后的第二个后遗症,那就是隆科多的叛变:

很多人不理解,隆科多明明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况且当年康熙帝在位的时候,他举报自己的六叔佟国维,是得罪了老八胤禩一伙的,为什么最后还跟他们搞到了一起,还策划推翻雍正帝的统治呢?

其实隆科多的心路历程是逐步变化的,先是诺敏的死,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毕竟诺敏是自己举荐的人,雍正帝砍掉了诺敏,其实就是砍掉了隆科多举荐新人的途径,从此之后,他就失去了举荐权。

由于诺敏是清官,还被雍正帝赐了“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子,他的被杀,给隆科多的感觉就是,雍正帝这人可以不要脸面,可以杀清官,可以不在乎自己的面子。

如果说,诺敏的死仅仅是隆科多开始叛变的开始,那么年羹尧的死,对他来说就是强力一击!

年羹尧跟隆科多都是当年大力扶持雍正帝上位的,功劳大大的,可是雍正帝说翻脸就翻脸,说杀就杀。虽然当年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隆科多背后也骂他“什么东西”。可是毕竟俩人是儿女亲家,又是一条阵营的,而且表面上年羹尧的被杀,是在被众人弹劾之下被杀。这样就给隆科多一个错觉,那就是雍正帝会听从众臣的意见。

也正是年羹尧的被杀,导致了隆科多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也就是笼络群臣之路,而笼络群臣,自然躲不过老八胤禩,那么隆科多向老八胤禩靠拢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终隆科多彻底叛变,一方面他自己不干净,另一方面则是清流派领袖的被杀了,本以为众人弹劾田文镜,雍正帝也会像杀年羹尧一样杀田文镜,岂不知,最终杀的是上折子的领袖。

在年羹尧被杀之后的第一个军机大会,面对西北阿尔泰的败仗,雍正帝气呼呼地发飙,隆科多几次想开口,但最终还是忍着没说话。

不满之情跃然脸上啊……

三、

第三个后遗症就是西北再次大乱: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驻守北疆的阿尔泰上奏朝廷的一份“捷报”,而且这份“捷报”还是岳钟琪转交给皇上的。

还记得之前年羹尧回京,雍正帝请他吃饭,席间跟他说了三个请求吗?其中第一个请求就是:

“亮工啊,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而年羹尧当时回答的就是,刚刚被他打败的罗布藏丹增逃到了阿拉布坦那里,他们一定在暗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这些兵力已经很勉强了,不能再减。

而年羹尧的话并没有引起雍正帝的重视,很快还把他拿掉了,年羹尧死后,果然罗布藏丹增就联合阿拉布坦偷袭了阿尔泰大营……

关键是明明打了败仗,被人家连粮仓都给抄了,抢走3000担粮食,毁了7000担粮食,阿尔泰却报捷报!更没想到的是,岳钟琪连改都没改,批也没批直接就递到朝廷了,这让雍正帝很气愤。

之前这种事情有吗?

肯定有!驻扎在边疆的部队,一方面拿着朝廷的银子和粮食,一方面又在培养自己的势力,甚至养寇自重。只不过那之前,这种事情不会报到雍正帝这里,年羹尧就给办了。

而对于岳钟琪来讲,或许他也是怕了,有了年羹尧这个先例,他反而变得小心翼翼,连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原则,也抛到了九霄云外。

因为太过谨慎,他不敢独断专行,不敢轻易的赏罚部下,不敢轻易的拿主意,这才有了转递阿尔泰的“捷报”给朝廷的结果,其实这种事情,西北大将军完全有权力自行赏罚,根本不用提交朝廷。

因为岳钟琪的无能,这才导致了后来雍正帝找到了老十三胤祥,老十三胤祥又去找老十四胤禵……

而西北的叛乱,直到乾隆帝即位后,又过了很多年,才逐渐平定。

四、

第四个后遗症,则是各大臣不再勇于承担责任:

由于岳钟琪的能力和态度问题,指挥军队打仗的事反而落到了皇帝头上。我们看清朝的历史,会发现,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而且是因为西北战事才成立的,成立的起因就是将领能力不足。

西北败仗之后,雍正帝到了军机处,第一句话问的就是怡亲王怎么没来?

怡亲王就是老十三胤祥,马齐的回话是感了风寒请病假了,当然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老十三胤祥确实是感了风寒,而且还很严重,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讲,老十三胤祥是愧疚的。

愧疚的原因就在于,当初面对年羹尧何去何从时,他是站除掉年羹尧这一边的,而此时西北这个样子,他掌管兵部,是有责任的,他跟阿兰也说了: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朝局现在这么复杂,皇上每天都这么拼命的干,咱们这么一奏报上去……”

果然,雍正帝说着说着就到了气头上,直接飙出了半句年羹尧:

“这样的胜利在年羹尧手里早就被……”

而在场的人一个个都不说话,隆科多更是喝了一口茶……

此时的大臣们没有一个是站在雍正帝身边的,包括张廷玉,可是老十三不在场,雍正帝总在提问,又不能不回答,等到雍正帝下令要问罪阿尔泰时,张廷玉还是出来替他说话了:

“这确实是诡败为胜,但这件事怎么处置,臣以为还有待斟酌……目前也没有适当的人选替代他。”

雍正帝急了,朕恨的是欺君,败了就败了,直接讲明就行,干嘛欺君?

“朕就不信,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

而在场的各位,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根本提不出有意义的建议,最终还是老八胤禩“顶撞”了雍正帝,提出了妥协的方法,让阿尔泰戴罪立功。

而雍正帝说出了“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并不是疑问句,而是肯定句,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确实如此,也透露出雍正帝深深的无奈。

结局也就显而易见了,雍正帝表面上说张屠夫是指阿尔泰,实际上他是在跟年羹尧较劲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其貌不扬的孙嘉诚是户部云贵司六品主事,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作为人生信条。年羹尧取得西北大捷凯旋班师,面对百官跪迎居然高坐马上视而未见。雍正召见军中将领时,年羹尧竟然说出“他们只知将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满朝文武对年羹尧的桀骜不驯、嚣张跋扈敢怒而不敢言。唯有直肠子孙嘉诚,顶着冒犯天威的大不敬罪名,上疏弹劾刚替朝廷立下不世功勋的征西大将军年羹尧。

孙嘉诚说京畿数月无雨乃是因为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雍正闻奏后勃然大怒,打发他到午门外跪地求雨。雍正的意思很明确,既然你孙嘉诚说年羹尧是奸臣导致京畿久旱无雨,指使你上奏弹劾的是天道,那么就派你去求雨以验证其言。如果真是上天指使你上奏弹劾,必会降下甘霖,否则就是你危言耸听,污蔑朝廷功臣。结果好端端的炎炎夏日突然间风云变色,不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证实了孙嘉诚感天动地的一片赤诚之心。雍正对年羹尧入京以来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但鉴于他刚刚立下战功,稳定了岌岌可危的朝局,一时半刻找不到借口来发作。孙嘉诚的弹劾奏折正好用来敲打敲打不可一世的年大将军,好让他趁机收敛,尽忠职守,好好巩固西北防务。为了减少西北十万大军的庞大开支,雍正借赐宴之机把孙嘉诚派到西北经营军需财务,实际上就是安插一个耳目去打探年羹尧在西北前线的虚实。年羹尧在西北挥金如土,草菅人命的不法行径早已传遍天下,但没有真凭实据,自然也就无法将其定罪。孙嘉诚岂会不知前往西北是深入虎穴、九死一生,但他无怨无悔,只要能替朝廷除奸,他甘愿献出自己的性命。他每一次出场都是冒死进谏,宁肯杀身成仁,成为像“龙逢比干”一样的千古忠臣,也不愿尸位素餐,成为只知唯命是从的“磕头奴才”。雍正的本意并不是把孙嘉诚派去送死,他希望年羹尧能够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也希望孙嘉诚能够与年羹尧合衷共济,把西北防务切实整顿好。

可年大将军在西北过得是穷奢极欲的富贵生活,一道小炒肉要把一头猪驱赶得精疲力尽才在背上下刀取肉,一道大白菜要把一颗菜剥得只剩下最嫩的两片叶子,妻妾侍寝需要“翻牌子”,公然违背世俗礼法,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年大将军当然不会受孙嘉诚的监视,到西北后找了个由头把孙嘉诚给杀了。雍正在江苏收到京城转递的六百里加急,得知年羹尧公然把孙嘉诚给杀了,将他的最后一丝幻想彻底击碎,紧急安排岳钟琪接替征西大将军一职,把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

随后一贬再贬,由一品将军贬为三品参将,再从三品参将贬为七品千总,最后连贬五级,成为不入留军吏,成为一名看守城门的老军。即便这样,雍正依然没有放过他,派李卫前去传旨,赐年羹尧自尽,结局无尽凄凉。

因为在西北有功,年羹尧于雍正二年入京,但此时却引来雍正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为人处事的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在雍正面前谈论年羹尧的傲慢。

比如年羹尧在去北京的路上,居然让京城总司令范世杰和直隶总督李下跪为他送行。而且进京后,王公以下官员出城跪迎,年将军也是骑着马,连看都不看。这些霸气的形象让雍正起了疑心,想除掉年羹尧的心。

更让雍正觉得不敬不听话的是,年羹尧在和皇帝谈话的时候,居然没有行礼就坐下了,他在家里。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雍正是真的生气了,也让他觉得年羹尧是真的有功。

其实,如果不是很多人举报年羹尧的事迹,以及雍正本人看到年羹尧的行为,年羹尧也不会让雍正觉得自己的表现压垮了他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年羹尧是个小丑,他根本想不到。这样的会见破坏了他在雍正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起了杀心。

年羹尧离开北京一个月后,有人和雍正聊天,说雍正的思想受到年羹尧的影响。雍正马上说:“我又不是三岁小孩。为什么我需要年羹尧的建议?难道只是因为年羹尧陈的表演我才会听他的?我是天子,岂能与年羹尧相提并论”可见雍正真的对年羹尧很恼火。

而又过了一个月,雍正居然批了年羹尧折子上的一句惊心动魄的话:过早倚仗政绩,就会把好心变成仇人。

然而年羹尧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含义,最后,还是酿成了悲剧。

年羹尧和雍正的情感破裂,就发生在1724年(雍正二年)年底。

在此之前,雍正对待年羹尧,简直就是如胶似漆。甚至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都频频与年羹尧交换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年羹尧管辖的区域,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的意见来任用。譬如雍正曾征询年羹尧的意见,问他如果将陕西官员调往他省升用"你舍得舍不得",要他"据实情奏来,朕依尔所请敕行"。青海平定之后,雍正还在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写道:"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这样的话出现在朱批里,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甚至,在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把年视为自己的"恩人",他说: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所以在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之际,雍正给他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一堆赏赐。甚至还有记载说雍正要给年羹尧吃荔枝,为保证鲜美,令驿站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简直就是唐明皇给杨贵妃送荔枝的翻版啊!

但问题就在这里,君臣之间,太过密切了反而不好,尤其是会造成一种误会:因为雍正这样对待年羹尧,年就可以无法无天了一般。

而事实恰恰如此,年羹尧一是得皇帝的宠信,二是确实有战功,如何不骄纵?在边疆时,蒙古王公和额驸阿宝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在赴京途中,直隶总督、陕西巡抚都跪道迎送。到京时,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坐在马上,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问候,也只是点点头而已。

这样做,显然就会得罪人。而得罪的人多了,就会传到雍正身边。譬如说雍正奖赏军功,京中就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皇八子集团的成员,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自然会大大刺伤雍正的自尊心。再加上年羹尧确实自己也没谱,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更令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随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而一旦皇帝对他的宠信消失,很多原本不是事的地方,便都成了年的罪状。譬如说结党营私。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这个自然,皇帝宠他,他推举的人都能当官,大伙当然走他的路子。又譬如说贪敛财富。大家都走他的路子,年羹尧自然就会贪赃受贿、侵蚀钱粮。

于是到了雍正三年正月,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便开始公开化。年羹尧参劾四川巡抚蔡珽,蔡珽已经审讯后定为斩监候,雍正却特地召见他。蔡珽都是要死的人了,自然无话不说。结果最终蔡珽不但没死,而且升任左都御史,成为对付年羹尧的得力工具。

这个时候,年羹尧又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他给皇帝上贺表,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朝乾夕惕",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夕惕朝乾"是什么呢?老实说意思也没有太大改变,但雍正可就抓住你把柄了,说你这是"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

完了,年羹尧咋也想不到,以前做啥皇帝都不计较,现在文字上的一点小问题,居然翻了天!此后他便被解除川陕总督职,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这样一来,官场上人人都看明白了,皇帝这是要收拾年羹尧啊,一时之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下子编出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雍正于是一声叹息,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就特别开恩,赐你狱中自裁吧!

得!身败名裂,一代年大将军,家破人亡。年羹尧至死也没想明白,俺这是咋得罪皇帝了,就算写错字,至于这样吗?俺也是想拍你马屁啊?

年羹尧为什么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在执着什么?

古语说的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年羹尧虽然曾经和雍正亲密无间,且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雍正终究逃不过人性的弱点,年羹尧是死不瞑目啊!

一、雍正:羹尧,四爷需要你

在真实的历史上,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密切,九龙夺嫡的时候,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人力挺雍正,帮助雍正成功上位。先看看史书记载四爷给老年说过的肉麻的话。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而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啥意思?!意思就是:老年,咱兄弟俩关系铁得不能再铁了,你好好干,有我的就有你的,你放心好了;以后咱们就是天下君臣的榜样!我的子孙后代都会对你的子孙后代好,但是同事,雍正也不忘告诫老年,你可不能背叛我,你如果背叛兄弟,那也别怪我不客气。

年羹尧也就真的信了,自从年羹尧跟了雍正,可以说鞍前马后,唯命是从,雍正也像他说的那样,对年羹尧也是一步步提拔,而且早年为了跟年羹尧示好,还取了年羹尧的妹子,就是著名的华妃。

二、年羹尧:四爷,娶了我妹子

这里插一段,说说雍正跟华妃,在甄嬛传这部剧中我们知道前半部分深受雍正宠爱,嚣张跋扈的华妃,到后来因为自己哥哥被打倒自己也跟着受牵连,最终自尽而死。

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当年,华妃嫁给还是亲王雍正的时候,可是骑着高头大马直接进去的,喜宴当天,年羹尧对雍正说:爷,我这妹子可以把,取了他你绝对享福。这个外表动人,性格活泼,还有小脾气的女人雍正还真是十分的喜欢。雍正做了皇帝,后宫中的女人对皇上,感觉只有是敬畏,而华妃却不管这一点,她非常活泼,十分讨人喜欢,雍正对华妃也是有真正感情的,华妃没有孩子,身材相貌保持的又后,后来年羹尧一步步提拔,可以说华妃枕边风吹了不少,后来华妃病重,雍正也是看在华妃面子上才没有动年羹尧,年羹尧出事也是在华妃死后,可以说,雍正是不想让爱妃伤心。

三、年羹尧:四爷,我是一个忠臣啊

雍正三年12月,老年被杀,年羹尧的死让很多人纳闷,包括年羹尧自己都认为:任何一个理性的皇帝也不会在自己即位之初就动一个位极人臣的重量级人物,何况当时年羹尧实力很大,弄不好就会亡党亡国,而且雍正这个人以谨慎著称,打老虎可是个危险的事情,更何况这个老虎是自己一手养起来的,而且还算是忠心耿耿,打自己的老虎,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到死都拿着雍正曾经给他的贴身之物,一串念珠,他到死也不明白,雍正怎么就这么绝情。

看一看雍正看年羹尧的小眼神

四、雍正:羹尧,我忍你很久了

年羹尧错了,此一时,彼一时,雍正立足未稳时,需要你年羹尧扑在前面,你做一些过分的事,雍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你招了众人的忌讳,仗着你跟雍正关系好,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贪钱也就算了,你还在雍正面前耍狂,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老年自恃功高,牛气直上九重天,你一个公爵,与王爷差不少等级。

可是,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他竟要求人家给他行跪拜礼,进京时,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他安然坐在马上行走,看都不看人家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只是点点头而已。你狂也就罢了,还结党,不但结党,还在雍正面前炫耀,跟你关系好的,你就想着法的提拔,带着军队见雍正,还“他们只知军令不知道皇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估计这时候雍正就想着怎么收拾年羹尧了。

五、年羹尧:四爷,你给我挖了个坑

俗话说得好,上帝让你灭亡,必先让其疯狂,雍正就借驴下坡,继续给年羹尧造势,年羹尧傻得越来越狂,“反正我雍正哥哥对我好”,岂不知这是雍正给他设的陷阱,年羹尧得罪了官场所用人,雍正借机搞掉了年羹尧,并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而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年羹尧死都不知道自己咋死的,为啥死,怎么可能向雍正低头,我想,他死的时候,肯定在想,反正都是一死,是你雍正对不起我,我没有对不起,你四爷也罢,皇帝也罢,我年羹尧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不会去求你的。

也许,他心里很明白,从自己被查办的那一刻起,死就是迟早的事了。

年羹尧是雍正即位之初的一大宠臣,而且宠得不像样子。年羹尧在西北大营花钱如流水,雍正一一照付;年羹尧直接插手官员的任命,雍正一一照准。他实际上是没有相位的宰相,没有王爵的西北王。元年(公元1723年)十二月,雍正赐给他团龙补服等物件,年羹尧受宠若惊,表示惶恐不安,以为“非臣下之所敢用”。雍正却批示说:“只管用!当年圣祖皇帝有例的。”青海军事告捷,雍正兴奋异常,竟然称年羹尧为“恩人”。雍正还说:“你此番心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他还要求“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都和他一起倾心感悦年羹尧,并说:“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稍有负心,便非我朝臣民也。”雍正对年羹尧的恩宠,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个得到殊宠异荣的宠臣是隆科多。隆科多不是雍正的藩邸旧人,原先地位也不高,只是个尚书。只因为宣诏有功,便一夜之间,平步青云,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廉亲王允、怡亲王允祥、大学士马齐平起平坐。允和马齐是利用对象,允祥和隆科多才是依靠对象。所以,康熙去世九天后,雍正即赐他公爵衔,两天后又下令称他“舅舅”。从亲戚关系讲,雍正与隆科多确实分属甥舅(隆科多是康熙皇后佟佳氏娘家兄弟)。但皇家不同于民间,甥舅关系要皇帝承认才算数。所以这个头衔,也算是封的,不是当然的。雍正还给隆科多戴了三顶高帽子:“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还说他是“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隆科多在康熙朝并无突出贡献,怎么会是“圣祖忠臣”?“国家良臣”也没太多根据,誉为“稀有大臣”更不知从何说起。说到底,还是因为顾命拥立有功,因此只有“朕之功臣”一句是实。一个皇帝,为了酬劳功臣,竟不惜把话说得那么绝,那么肉麻,雍正倒真是古今第一“稀有皇帝”。

然而年、隆二人的下场也很稀有。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年羹尧无缘无故被免去川陕总督和抚远大将军职务,调任杭州将军。七月,被革去将军职衔。九月,被捕下狱。十二月,以大逆、欺罔、僭越、狂悖、专擅、贪婪、侵蚀、忌刻八大罪行共九十二款,勒令自尽。隆科多则在官职一降再降后,于五年(公元1727年)六月被捕。十月,以大不敬、欺罔、紊乱朝政、奸党、不法、贪婪六大罪行共四十一款,被判处终身圈禁,并于次年六月死于禁所。这两个显赫一时炙手可热的权臣宠臣,几乎在顷刻之间便家破人亡身败名裂,就连旁观者,也都看得惊心动魄目瞪口呆。

年羹尧、隆科多之罪,说白了就是“辜恩”。

雍正确实曾寄大希望于年、隆。他的希望,不仅是要年、隆二人尽力辅佐他,更是要树立一种君臣关系的楷模。他很看重君臣之间的互相信任和互相体谅。有一次,在给年羹尧的信中,他特别提到,西宁军事危急时,年羹尧担心皇上看了奏折,会“心烦惊骇”,便“委曲设法”,在报告战况时“间以闲字”,既冲淡了火药味,又不隐瞒军情。雍正对他的这份小心极为感激,说“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到”,每次向怡亲王允祥和舅舅隆科多提起,“朕皆落泪告之,种种亦难书述”。他还说,“你此一番心,感邀上苍”,“方知我君臣非泛泛无因而来者也”。显然,他是把年羹尧当作忠君模范来看待和培养的。

因此,当年羹尧被赐团龙补服而上表致谢时,雍正批示说:“我君臣分中不必言此些小。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唯将口勉,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二年三月,年羹尧为被赐自鸣表一事上表谢恩,雍正又批示说:“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他又说:“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足矣。”

不能说雍正讲的都是假话。他确实是想当一个好皇帝的。好皇帝当然要有好臣僚,也要有好的君臣关系。雍正这个人,是比较孤独的。做皇子时,他是“孤臣”;当了皇帝,则是“独夫”。他生性刚毅、急躁、猜忌、刻薄、冷峻挑剔,易暴易怒,因此在诸王大臣中很没有人缘,几乎和谁都搞不来。康熙晚年,又特别痛恨阿哥结党。雍正为讨父皇喜欢,更是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结果是自己更加孤独,性格也更加孤僻。因此,当了皇帝后,就很想能有人尽力支持他,以便建立自己的统治系统。然而当是时也,诸王不服,而群臣观望,信得过且可以依赖的,除十三弟允祥外,就只有隆科多和年羹尧。这时的年、隆二人,对于雍正,真可谓久旱之甘霖,撑天之支桩,所以雍正对他们的褒奖吹捧,甚至到了巴结的地步,可能连他自己事后也觉有失君王体统。不难想见,当他发现年、隆二人竟是那样的有负圣恩时,心里是何等地恼羞成怒、怒不可遏。

但他哪里知道,他说的那种君臣关系,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在专制政治的前提下,君臣关系天然是不平等的,而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激励等等,只能存在于平等的人之间。因此雍正对年羹尧等人的要求,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年羹尧本人也不知检点。据揭发,年在西北军营,十分地作威作福,飞扬跋扈。给他送礼要叫“恭进”,他给人东西叫“赏赐”;属员道谢要说“谢恩”,新官报到要称“引见”。给将军、督抚的函件,也不用咨文而用令谕,简直就是视同僚为下属。他班师回朝时,雍正命王公大臣郊迎。官员们跪在地上向他致敬,他端坐马上,看都不看一眼。王公们下马问候,他居然也只点点头。年羹尧甚至在雍正面前也不知收敛。雍正找他谈话,他叉开双腿坐在凳子上,指手画脚,唾沫横飞。更为严重的是,当时社会上盛传,说雍正做某某事整某某人都是听了年羹尧的话。这就大大地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雍正一贯以乾纲独断、洞察幽微自居的,哪里受得了这个?

雍正也不是没有提醒过年羹尧。二年(公元1724年)十二月十一日,年羹尧正在从北京返回西北的路上,雍正在他的奏折上批示说:“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去声,适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至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然后他讲了功臣得以保全的三个条件,即一靠人主防微杜渐,不让功臣们陷于危地;二靠功臣相时见机,自己不至于蹈其险辙;三靠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把功臣们推上绝路。雍正这话,说得已很明白:作为一个功臣,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进入危地,踏上险辙,走进绝路,由功臣变为罪人。所以他说:“我君臣期勉之,慎之。”可惜,年羹尧把这些话全当成了耳边风,在回西北的路上,照样趾高气扬,作威作福。因此雍正报复心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就是雍正的“君臣观”:任何臣子,都不能欺骗他,糊弄他,不能和他耍心眼,更不能背叛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532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