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第1张

讲的是宋朝和辽国之间的事情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失去了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辽兵则不断南侵。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围攻定州。宋朝君臣大惊,有的大臣建议真宗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请真宗北上“亲征”,以鼓舞士气,打退辽兵。真宗勉强同意这个意见,于十一月率众亲征。这时,辽军已到黄河北岸,宋军迎至澶(chán蝉)州(今河南濮阳),与辽军对垒。前军用伏弩(床子弩)射死在阵前视察地形的辽军统帅萧挞览,大挫辽军锐气。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方恐惧,有意退兵,于是双方议和。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纳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维持旧状,仍以白沟河(今河北巨马河)为界。史称此议为“澶渊之盟”。

宋辽和平相处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

景德二年(1005年)宋朝在雄州、霸州(今河北霸县)、安肃军(今徐水)、广信军(今徐水东),辽在新城、朔州(今山西朔县),分别置榷场,进行双边贸易。宋辽双方每逢有皇帝即位、生辰、丧事等,都互派使者来往。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北宋末年,时长百年之久。宋辽边境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⒄埂5笔钡娜苏庋�缆郏骸埃�桑┯氤�ⅲㄋ危┖秃媚晟睿��喝嘶�菅��ⅲ�巳税簿樱�焕终蕉贰!/ca>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解:

1、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山西朔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评价如下:

山西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很多老师都很专业,一部分老师还是企业的高管,可以让我们有边学习边了解工作会遇到的问题。

学校的生活环境好,教室、食堂都有空调。学费不算贵也不便宜,计算机专业最热门最好就业。饭堂饭菜很好吃,便宜又实惠。学校各方面设施不错,宿舍是四人,不多不少,又有空调。

学校介绍: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Shuo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是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朔州市人民政府创建和管理的高等职业院校。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山西省朔州农业学校,始建于1957年,校名为山西省朔县农业合作干部学校。

1959年9月校名更改为山西省朔县农业学校。1973年3月,校名改为山西省雁北地区农业学校。1989年,校名改为山西省朔州农业学校。2007年4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历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院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设有四系三部,开设专业24个;教职工额定编制数251人,在岗教职员工人数206人。1957年2月,山西省朔县农业合作干部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同年3月招生,设农业经营管理、会计、农业技术和畜牧兽医四个专业,两年共招收农村干部2147人。1961年8月至1963年夏,遵照省农业厅下达的文件进行休学。休学期间,奉上级指示,于1962年先后把阳高农校和朔县牧校合并到了朔县农校。

事件发生在北魏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不是小朝廷。439年,北魏灭北凉,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经过孝文帝的卓越改革,中国北方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繁荣。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男孩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即当保姆照顾太子新君继位后被封为太后。

北魏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控制朝政。这事件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493—530),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朔县北)人,契胡族,北魏末年将领、权臣。早年,他袭父爵做契胡部第一领民酋长,是很有地位的部落贵族。后招兵买马,力量发展壮大,北魏统治者笼络他镇压农民起义。尔朱荣于乱世中南征北战,逐渐弄清魏朝的虚弱,加之自己势力的不断强大,于是得以挟帝自重、权倾天下。最终由于骄横跋扈,为魏庄帝所杀,年仅三十八岁。历史上尔朱荣骂名滚滚,被归入奸雄行列,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肯定。

当初,尔朱荣为了夺取朝中大权,破家财苦心经营自己的势力。但他在京城洛阳没有什么威望,洛中人士是不会顺从的。怎么办呢?他想借用自己骑兵队伍的屠刀。尔朱荣一入洛阳就杀机毕露地对慕容绍宗(北魏大将)说:“洛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不加芟翦,终难制驭。”计划尽杀朝中百官。他的这个亲信也感觉太残忍,竭力劝阻:“今无辜歼夷多士,不分忠佞,恐大失天下之望,非长策也。”尔朱荣不听劝告,首先“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然后以“祭天”为幌子,诱骗王公百官二千多人至河阴(今河南孟津县),以铁骑包围,一阵刀箭,二千多个手无寸铁的人死于非命。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史称“河阴之变”。

标准的囚徒定律模式,是双方处于一个相同的困境状态下,针对可能出现的后果,所作出的最利于自己的选择。

但是,这只是一个模式而已,在现实中,有很多的困境模式,都并不是这么简单而且整齐划一的形式。

有时两人处于相似的困境之下:有时两人的困境完全不同,但造成困境的外在因素相同:有时两人的困境和外在因素都不同,但是具有一定的间接联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仔细分析自己和对方的处境,作出最有效的决断,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囚徒困境下,不是说损人就一定能够利己,而是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基点,选择让自己有利而且阻力最小的策略来摆脱困境。

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汉高祖刘邦摆脱“白登之围”的策略。就是一个通过审时度势,分析出对方和自己的困境具有间接联系并且拥有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的过程。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势力强大,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北部边郡的人口、牲畜和财物。

汉朝刚刚平定中原的时候,还顾不上和匈奴作战,就把韩王信改派到代地,建都马邑城。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投降了匈奴。

匈奴得到了韩王信,于是率兵向南越过了句注山,攻打太原,直到晋阳城下;第二年冬,又占领了晋阳。汉高祖刘邦闻讯,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收复了晋阳,兵锋直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当时正遇上冬天严寒下雪的天气,西汉的战士冻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

冒顿知道这个消息,假装失败逃跑,引诱汉军。汉军追赶冒顿,冒顿把他的精锐军队隐藏起来,只出现了一些老弱残兵。于是汉朝出动全部军队,多半是步兵,共三十二万人,向北追击匈奴,但由于轻敌冒进,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首先到达平城,步兵还未全到。

冒顿指挥他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在白登山把刘邦包围起来,七天之内,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助,军粮已绝。

匈奴的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在东方的全是青马,在北方的全是黑马,在南方的全是赤马,可以说这个包围圈密不透风。

在七天七夜里面,刘邦的军队没有军粮,也没有草料,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这便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既然当时已经这么危险,而且汉军已经不堪一击了,为什么匈奴没有在“白登之围”就杀掉或者俘虏刘邦,灭亡西汉王朝呢这恰恰是因为刘邦采纳了大臣陈平的妙计,做好了匈奴后方的策反工作,才得以脱困而出。

面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人们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是一种预期的支付,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免于陷入困境。

这种心理,恰恰给了正处于显性困境者机会,或用欺骗的方式,或夸大其词,让人们作出预期支付,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陈平为刘邦献上的计策实际上不算高明。就是在军事上打不过对手,便要在敌人的后方疏通关系,这其实是战国时期常用的一种策略,但是陈平因地制宜,施展得十分得心应手。

当时,陈平作为汉朝的使者,去秘密拜见匈奴冒顿单于的妻子,送给阏氏很多礼物。而且除了这些金银财宝之外,还有一张美女的画像。

陈平十分了解这位夫人的心理,就对她说:“现在我们已经十分危急了。如果单于再不退兵,我们中原都会落入单于的手中。我们中原有很多比这画上的女子更加漂亮的女子呢,不过,如果你们单于愿意退兵的话,我们愿意把这画上的美女献给单于,作为他的小妾,希望夫人您能从中斡旋一下,让我们回去吧。”

陈平这番话,分明是欲擒故纵,他告诉单于夫人中原的女子很美,而且愿意把画上的女子献给单于,作为一个战败国的使者,他这么说是不会引起怀疑的。

但是,作为单于的妻子,就要考虑到如果冒顿单于真的征服了中原,就会从中原掠夺大量的美女,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她自身的利益,因为处于权力中心的后宫女子,一旦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就等于失去了权力。

所以,单于夫人就要盘算一下,到底征服中原扩大匈奴的势力重要,还是保住自己的地位重要。

现在单于夫人面前有几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冒顿征服了中原,但是不再宠爱她;第二种可能是冒顿征服中原,但依然宠爱她——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原有那么多的美女;第三种可能就是匈奴保持原有的势力,她和冒顿的夫妻关系不变。

在单于夫人心中,她觉得第三种选择是最为稳妥也是最利于自己的,所以,她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而这个时候,刘邦君臣所面对的最大的困境就是冒顿想杀掉他们,征服中原。通过陈平的游说和离间,巧妙地把刘邦君臣的困境和冒顿夫人的困境捆绑在了一起,那就是:冒顿征服中原,汉朝灭亡,刘邦君臣成为阶下囚或被杀,冒顿夫人失宠其博弈树如下:单于夫人帮助西汉君臣合作单:

从上面的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来,合作是单于夫人和西汉君臣的严格优势策略。从博弈论看来,人都是理性的,所以单于夫人一定会选择与西汉君臣合作的策略,历史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在这个可能性里面,刘邦君臣和冒顿夫人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也不处于同一困境之下,但是陈平却巧妙地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了一起,促使单于夫人作出了让冒顿单于退兵的选择。

最后的结果是,阏氏(单于夫人)听信了陈平的话,对冒顿说:“两方的君王不能相互围困。如果得到汉朝的土地,单于终究是不能在那里居住的。而且汉王也有神的帮助,希望单于认真考虑这件事。”冒顿与韩王信的将军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王黄与赵利的军队没按时到来,冒顿疑心他们同汉军有预谋,就采纳了阏氏的建议,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于是汉高祖刘邦命令战士都拉满弓,箭上弦,面朝外,从冒顿解围的那个通道一直冲出来,最后同汉朝大军会合。

冒顿于是领兵而去,而刘邦也率兵狼狈地从“白登之围”中逃出,最后派刘敬到匈奴缔结和亲的盟约。

唐灭东突厥之战的具体过程如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唐灭东突厥之战是大唐与突厥战争中的一次作战,发生在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是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以唐军获胜,东突厥灭亡告终。

过程

突厥犯河西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东突厥将军雅尔金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守将张士贵、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将张宝相互相统兵结成掎角之势,坚壁清野,利用城池阻挡突厥骑兵,最终使突厥人无功而返。这为李世民反击突厥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六路大军

将军张公瑾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列举了六条出兵突厥的理由。唐太宗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率领中军;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积为通漠道行军总管(《资治通鉴》作通汉道,疑为“汉”和“漠”繁体字形状相近而产生的失误),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华州刺史霍国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积遥相呼应;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为副,从灵州往西北挺进;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镇守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灵州都督薛万淑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监视突利可汗。大军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

突袭定襄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浑河边与柴绍的金河军交战,之后又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北部)的徐世积率领的通漠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夜袭阴山

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徐世积会合。徐世积说:“颉利虽然战败,人马还多,如果走过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道路遥远险阻,就很难追上他们了。如今下诏派唐俭到那里去,突厥必定放松戒备,我们随后去袭击,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平定贼寇了。”李靖握着徐世积的手腕高兴地说:“您的这番话,就是韩信灭田横的策略啊。” 副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说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于是李靖率精兵连夜出发,徐世积统大军续后前进。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偏将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苏定方长驱直入攻下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乘千里马西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安修仁趁乱脱险而归。

颉利被俘

颉利可汗在阴山被击败后,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其子叠罗施也与他走散。不久,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的颉利可汗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一番激战后,唐将张宝相将颉利可汗擒获。

结果与意义

李世民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突利可汗随后归降,被封为北平君王。突厥大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归顺。

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唐朝此后极少收到来自其他民族的袭扰,而且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拜小说《杨家将演义》所赐,杨家将成了中国百姓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杨家将第一代****杨业杨无敌更是万众心目中完美而又充满悲情色彩的大英雄。

这位大英雄,一生征战无数,浴血疆场,战功赫赫,晚年却遭遇奸人潘仁美陷害,最终兵败身亡,让人唏嘘落泪。

虽然小说多有虚构夸张;但杨业却是史有其人,奸人潘仁美也有历史原型,并且,真实杨业的被害经过也大略与演义史相接近。

杨业,本名崇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从小就擅长骑射,臂力过人,年纪轻轻便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宋太祖建宋代周后,采取了先南后北策略,平定了湖南、荆南、后蜀等割据政权。杨业看到大势所趋,曾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而在遭到反对后,再无异念,一心保卫北汉政权。

宋太祖暴毙,继位的宋太宗将平灭北汉定为头等大事,大举北征。

在北汉全面溃败的情况下,杨业仍坚守在太原城南与宋军苦战不已,誓死不降。

宋太宗爱惜杨业是员勇将,让北汉亡国皇帝的亲信前去劝降。

既是故国皇帝派来的使者劝降,杨业痛哭了一场,举旗投降。

宋太宗平灭了北汉,便挟得胜余威,继续攻打辽国,拟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由于杨继业长期为北汉守边,是辽军忌惮的对手,宋太宗任命他做大将。

一开始,宋军进展很顺利,一路打到了幽州(今北京市)。

可是,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大战中,宋军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打败,溃不成军。

宋太宗中箭负伤,躺在一辆驴车上,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汴梁。

经过高梁河一战,宋军元气大伤,在宋辽对峙中处于劣势,只得收缩防守。

面对辽军连续不断的袭击,宋太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任命杨业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驻守于代州,归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潘美节制。

潘美就是奸人潘仁美的历史原型,很有些来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老人,参加过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并于开宝三年(970年)担任主师率军攻灭南汉。在平南唐、灭北汉的过程中,也多有战功,称得上是北宋开国名将。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辽国十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扑雁门关。

尽管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但他毫不犯怵,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

该战,杨业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史称“雁门关大捷”。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威名远扬。

辽兵从此只要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

人们因此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由于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少,执政的是他的母亲萧太后。宋太宗认为寡母孤儿好欺负,由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其中,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杨业一路旗开得胜,连接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注意,在《宋太宗实录》、《长编》等书中并未明确指出收复四州的是杨业,但《辽史》中的《耶律斜轸传》、《耶律奚底传》、《萧挞凛传》均详细记述了四城均为杨业所陷)。

不过,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因粮草不济逐渐落后,中路军田重进随后也被打败。宋太宗只好命令各路人马班师。

杨业一路既然一度收复了寰、朔、云、应四州,则在撤退时就多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

这么一来,行军速度大为迟缓。

当他们撤退到狼牙村时,辽军已经追至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

若要全身而退,杨业认为,可以发兵佯攻,以吸引住辽军主力,另外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后撤。

监军蔚州刺史王侁却说:“我们领数万精兵,用不着如此畏懦,只管沿着雁门大路走,遇上了敌人就和他们干一场,有什么可怕的?”

杨业摇头说:“敌人势大,这样做必败无疑。”

王侁不无嘲弄地说:“将军号称无敌,现在遇敌却逗挠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杨业身为降将,最忌讳别人说自己另有二心,只好叹息说:“杨某并非怕死,只是现在时机不利,强行出战,枉送兵士性命罢了。罢罢罢,你既然这样说,就由我打头阵好了。”

潘美作为全军主将,支持了王侁的主张。

杨业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

临走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此行必不利。”因指着前面的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强弩,分左右翼为援。待我转战至此,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或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史籍虽未具体记载潘美当时反应,但从杨业返回到陈家谷失望至极的表现看,潘美是答应了杨业的请求的。

杨业虽然号称无敌,但向来都是在庙算已定的情况下出战的,这次不同,明知必败,还是慨然前往,可谓悲壮。

他和辽军苦战了一天,兵员越来越少,只好且走且战,把辽军引向陈家谷。

到了陈家谷,并无接应的一人一马、一弓一矢。

杨业大为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

该日,杨业身受几十处伤,筋疲力尽,终为辽军生擒。

杨业的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在杨业走了以后,潘美和王侁也曾把人马带到陈家谷。但等了半天,没有收到杨业的消息。对战斗前景充满信心的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败退了,生怕被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撤掉伏兵,杀出陈家谷。可没多久,他们就探知杨业兵败,赶紧麾兵从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原本,辽军势大,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但在潘美和监军王侁的坚持下,杨业只能冒险出击,以身殉国。

这,本应是一场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出现了这样的悲剧,到底谁是主要负责任人呢?

向来的观点是:王侁。

理由有三:

一、王侁反对杨业计划,并语激杨业出战;

二、王侁指使潘美撤离陈家谷口大军,导致杨业战败被俘。

三、赵宋疑忌武将,监军权重,军队的话事权掌握在王侁手中,潘美和杨业不得不听令于王侁。

上面所列理由中,第一、二条都是事实;但第三条才是关键,如若第三条不成立,则害死杨业的元凶就不是王侁而是潘美!

诚然,宋代重文轻武是不假,但军队作战的指挥权主要还是掌握在主将手里的。毕竟,不能由外行指挥内行,尤其在宋初。

且看这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乾德元年(963)正月,宋太祖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将十州兵讨伐湖南张文表。进军过程中,主将慕容延钊与监军李处耘意见相左、关系恶化,朝廷最后的处理结果是留用慕容延钊,谪李处耘为淄州刺史。

所以,杨业之死,负主要责任的是应该是统帅潘美!

另外,王侁在军事上是个门外汉,他对战斗态势的分析和战斗部署即使有什么错误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潘美作为名宿老将,他在杨业和王侁在战斗部署发生分歧时,是清楚谁对谁错的,他却站在王侁一边,分明是要让杨业去战死。而且,他又在杨业苦战时不援、战败后不救,更加证实了其要置杨业于死地的险恶用心。

当然,有人会说,潘美在接应杨业和保护四州百姓后撤的两个选项中只能选择后者。不过,从事件全过程来看,辽军根本就没在意那四州百姓,主要目标就是要歼灭宋军主力。而且,潘美撤军也没有安排主力和百姓同路。再退一步说,即使潘美不愿留全部主力在陈家谷口设伏,仅留一支偏师,也可以将杨业从战败中捞出。

所以,潘美要除掉杨业之心,昭然若揭。

苏辙因此在《栾城集》卷十六《过杨无敌庙》诗中说:“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苏辙把杨业比喻成西晋周处,而把潘美比喻成陷害周处的梁王司马彤,大呼不杀潘美不足以慰藉杨业的忠魂。

话说回来,潘美为什么要害死杨业呢?

《长编》卷二一已经给出了答案:“业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杨业取得“雁门关大捷”时的主将就是潘美。“主将戍边者多嫉之”就是说潘美嫉妒杨业的战功。

杨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战功已让潘美恨之入骨,而在这次北伐中,杨业收复了寰、朔、云、应四州之功更让潘美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后快。

杨业被擒后,他本人也清楚地看出了潘美的恶毒用心。据《辽史》中的《耶律斜轸传》所载:耶律斜轸曾呵斥被俘的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杨业归宋不过才七八年,与辽国角胜达三十余年,即是在北汉时代就抗击了二十八九年)杨业答:“上遇我厚,期捍边破贼以报,而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于虏中!”在这儿,杨业直斥潘美为奸臣。

毫无疑问,潘美就是迫害杨业致死的罪魁祸首。

北魏六镇之乱

六镇,也称北镇,是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敌人。

北魏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镇都大将,镇将由鲜卑贵族之中杰出的军事人才担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联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

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政权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对北魏已经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

孝文帝改革后,实施了门阀化,六镇的统治者们无论立了多大的战功,总是被排斥在门阀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层政治舞台。六镇的鲜卑人还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最大阻碍。他们与洛阳方保持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抗衡。

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权出现饥荒,柔然政权大汗阿那瓌率兵三十万南侵,在六镇进行了一场烧杀抢掠,将六镇人的家财粮食一掠而空。

北魏孝明帝年幼,年轻的胡太后听政当家,对六镇问题,只是简单地发放了一些赈恤粮款,赈恤粮款本就是杯水车薪。公元523年四月,怀荒镇军民强抢官府粮仓,并杀掉了怀荒镇镇将于景。怀荒镇的事情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镇辖区的高阙戍兵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起事,挥刀杀掉了戍主,宣布起义。六镇军民纷纷起义,破六韩拔陵改元“真元”,署官封爵,成为六镇义军的****。

破六韩拔陵的义军占领了沃野镇,而别帅卫可孤领导的义军则占领了怀朔镇。北魏政府先后三度易帅,分别以淮王元彧、尚书令李崇、元渊为北征大都督,率军北进,镇压起义军,但与义军的交锋却一再失利。公元524年八月,六镇东西两部敕勒酋长皆归附于义军,义军完全控制了六镇地区。

北魏请柔然人当雇佣军,镇压六镇人民起义。六镇一直是柔然人眼中的障碍,公元525年四月,柔然大汗率军十万,入六镇,从武川西向沃野,配合元渊的魏军向六镇义军攻击。在两面夹击下,义军很快处于劣势,卫可孤战死。元渊又分化了西敕勒酋长,削弱义军势力。

八月,柔然军与魏军会合,在五原大败义军主力,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义军被迫降魏。六镇20万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后,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灾,无处就食,出现逃亡现象,二十万六镇军民再度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但最终起义失败。

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契胡酋长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56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