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幽默故事

简短的幽默故事,第1张

没人磨墨

一个富家之子去考试,父亲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绩很好,满以为一定能录取了,不料榜

上竟没有儿子的名字。父亲赶去找县官评理。县官调来卷查看,只见上面淡淡一层灰雾,却

看不到有什么字。

父亲一回家便责骂道:“你的考卷怎么写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儿子哭道:“考场上没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笔在砚上蘸着水写呀。”

老太念佛

有个老太,手里拿着数珠,一边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大叫:“二汉、二汉,

锅上蚂蚁太多,我讨厌死了,快拿火代我把它们烧死。”然后又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

佛。”接着又叫道:“二汉、二汉,你代我把锅底下的火灰扒掉些,簸箕不要用自己家里

的,因为要烧坏的,只问邻居家借簸箕得了。切记,切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从不吃素

和尚到人家作客。主人见他是出家人,便问道:“师父,您喝酒吗?”

和尚笑笑道:“酒倒喝一点,只是从不吃素。”

除糊涂虫

有个人向县衙告状道:“小人明天丢失锄头一把,请老爷查究。”

县官问:“你这奴才!明天丢失锄头,为啥昨天不来报案?”

在旁边的小吏听到后,不觉失笑。县官马上断案道:“偷锄头的一定是你!你到底偷去

干什么?”

小吏答道:“我要锄除那糊涂虫。”

老翁忧愁

有个老人富贵双全,子孙满堂。在过百岁生日的时候,祝寿的客人挤满了家门,老翁却

很不快乐。

大家问他:“您这么有福气,还有什么忧愁啊?”

老人答:“我什么都不愁,只是担心我过200岁生日时,来祝贺的人要增加几百几千,

教我怎么能一一记得呢?”

争讨便宜

一个人抱着儿子在门外玩,邻居开玩笑地说:“父子的骨血真是一脉相传,只要看看你

儿子就知道了,他的面孔与我的面孔真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那抱小孩的人说道:“是啊,你同这孩子原是一个女人生出来的同胞弟兄,面孔怎会不

一样呢?”

心坏透了

有两个恶棍,背上都生了毒疮,请医生治疗。医生看完一个,又看第二个,装出惊恐的

样子说:“他的心坏些,还可医治,你的心,竟坏透、变烂了,叫我怎么医得好?”

麻雀请客

有一天,麻雀请鸟儿们吃酒。它对翠鸟说:“您穿着这样鲜艳明丽的衣服,自然请坐在

上席。”

又对老鹰说:“你虽然身子大些,却穿着身又黑又丑的衣服,只好委屈你坐在下席了。”

老鹰答道:“你这个奴才小人,怎么这等势利?!”

麻雀答道:“世上谁人不知,我麻雀本是心肠小、眼眶浅的嘛。”

畜牲欺穷

有个人问一个乞丐道:“狗儿们为啥看见你们就要咬呢?”

乞丐答道:“我如有了好的衣帽穿戴,畜牲也会敬重我的。”

皇帝衣装

一个叫化子从京城回来,向人夸耀说看见了皇帝。别人问他:“皇帝穿啥衣服?”

答:“头戴白玉雕成的帽子,身穿黄金做成的长袍。”

问:“穿了金子袍服,怎能作揖?”

叫化子听了向他啐了一口道:“哈哈,真不懂世事!既然做了皇帝,还向哪个作揖?”

怕酒淹死

客人进店买酒喝,喝一杯便说一个“墩”字,说个没完。旁人便问:“想是酒喝多了,

你怕泻肚,去蹲毛坑出恭吗?”

那人指着酒杯道:“不是的,我只想有个墩子,好让我爬上去,才不会被这薄水淹死。”

招牌画刀

酒店老板请人写店招牌,那人写完后,又在上面画了一把刀。

老板惊问:“画刀是什么意思?”

回答道:“我要用这把刀来杀杀酒里的水气!”

踏扁葫芦

有家酒店立下规矩:凡来买酒吃酒的客人,只要说酒酸,就将他绑在木柱上惩罚。

一天,有个道士背了个大葫芦进店,见到绑在木柱上的人,便问是什么原故。老板答:

“他瞎说我的酒酸,所以罚他。”

道士说:“请给一杯我尝尝看。”店主端上酒,道士只吃了一口,便慌忙跑开。

老板因他没说酒酸,非常高兴,忙招呼:“你忘记葫芦了。”

道士边逃边说:“我不要,我不要了,你留着踏扁它做醋招牌吧。”

一条横幅

徽州地方有户人家连年同别人打官司,打得又是怨恨又是厌烦。大年夜,父子三人商议

道:“明年新年,我们都要说些吉利话,好保佑来年好运气,不惹官司。”

儿子们说:“爸爸先说个样子。”

父亲便道:“今年好。”

大儿子接道:“晦气少。”

小儿子也道:“不得打官司。”

他们把三句话11个字,请人写了一条横幅,贴在中堂上,叫家人时时朗声念诵,好讨

个吉利。

年初一清早,女婿来拜年,走到厅堂上抬头见到横幅,便朗声读道:“今年好晦气,少

不得打官司。”

父子三人急得顿脚,连声道:“倒霉、倒霉!”

骂放屁者

一群朋友坐在一起,忽然有人放屁,不知是谁,大家怀疑某人,并群起责怪他。其实那

人并未放屁,他也不争辩,只是哈哈地笑。

众人问:“有什么可笑?”

回答道:“笑那放屁的也跟着大家骂我。”

年年“还清”

有个人向人借了6两银子,讲好一两月息为5分,一年终了利息共是3两6钱。一年已

到,借债人向债主请求找还4钱,换一张10两的借条,债主同意了。

第二年终,照10两计算,利息应是6两,那人又不能还,便请求再找回4两,换一张

20两的借条,债主又同意了。

第三年年终,照20两计息连本带利共为32两,他又不能还,便请求找还8两,再换一

张40两的借条。债主迟疑不决,借债人发怒道:“你好没良心啊!借你的本利钱,哪一年

不算得清清楚楚的,零头都找清了,你怎么还不快活呢?”

黄鱼怕臭

有个挑黄鱼的鱼贩,步伐矫健。一个富翁爱他脚头有力,便雇用他抬矫。谁知他抬轿走

路时却非常缓慢,富人奇怪地问他原故,轿夫答道:“黄鱼怕臭,所以要快,相公怕什么

呢?”

临刑奇嘱

一个囚犯将要依法开斩。差役绑他时,他解开上衣,用手连拍胸膛,问他什么意思,他

说:“恐怕伤了风,这可不是玩的。”

差役押他走到半路,忽然听见乌鸦啼叫,他就叩齿3遍,诵经7遍,问他什么意思,他

说:“乌鸦叫,说明将有口角,叩齿诵经是为了避免与人相争。”

最后,要开刀问斩时,他便向刽子手求情道:“请你用粗纸将刀口擦擦干净。听人说,

剃头刀如不干净,剃了头就要生疮;杀头刀如不干净,我今后害起疮来,几时得好?”

一只醉猴

有人买了只猴子,拿衣帽给它穿戴,还教它跪拜礼节,很像个样。一天,主人设宴请

客,叫猴子表演作揖行礼,人人觉得它非常可爱。一个客人便把酒赏给它,它喝得酩酊大

醉,竟然脱掉衣帽,满地打滚。众人笑道:“这猴子不吃酒时倒像个人样,哪知吃下酒去,

就不像个人了。”

临死学乖

一个将要伏法的罪犯,听说某处有个傻子,便招他来拿出银子100两诱道:“这些钱都

送给你,去买好衣穿买好食吃,妻子家人都将沾光不少。过些时候,官府派差役来查人,烦

你代替我让他们绑一绑,去几天就会放你回家的。”

傻子见满桌亮晃晃,连忙答应,将银子带回。邻里有个长辈知道了,赶忙来劝:“快将

银子还给他。如将性命丢了,万金又有何用?”

傻子说:“有了银子退还,自己再过那艰难日子,真是痴呆。”老人叹息而去。傻子便

动用银子,合家大小非常快乐。

不多久,官府公文已到,点名唤傻子。差役将他绑赴法场开斩。傻子这才哭道:“悔不

听人劝告,以至有今日!不过我今天也学乖了。吃亏也只有这一次!”

黑齿白牙

有两名妓女,一个牙齿生得乌黑,一个牙齿生得雪白;一个千方百计遮掩黑牙,一个想

方设法炫耀白牙。

有人问黑牙妓女姓什么,那妓女紧闭嘴唇,鼓起两腮,喉咙里叽咕道:“顾。”又问多

少年纪,她鼓腮答:“15。”

最后问她有啥本事,她又在喉中答道:“会敲鼓。”

别人又问白牙妓女姓什么,那妓女把嘴张开,答道:“秦。”

问芳龄多少,她又把口一张,答道:“17。”问她会做啥事,她便把嘴张大,让白齿尽

露,说道:“会弹琴。”

自夸儿子

父亲与儿子一同行走。父亲的一个熟人碰见了,不认识他儿子,便问:“这是谁?”

做父亲的答道:“这人虽然是朝廷极为宠爱的吏部尚书真正外孙第九代嫡亲女婿,却是

我的儿子。”

还我红脸

一个人去友人家赴宴前,自己先喝了个半醉,面孔红红的。等到上友人家酒席,只觉酒

味很淡,越喝越无味,连原先喝的酒也醒了,面孔也褪红了。酒席后,对主人说:“您的酒

很好,只不过求您归还我那张红脸吧!”

愿做儿子

一个老头形容枯槁,身体衰弱,可是只要说他衰老,他就恼火不已,如果夸他年轻,他

就喜欢不尽。

一人知道后,便故意讨他便宜道:“您虽然胡须头发都白了,可是容颜娇嫩,不仅可比

倒小孩,更同我新生的孩儿皮肤一样鲜嫩。”

老头大喜道:“如果容颜能这样鲜嫩,我老夫情愿做你的儿子。”

由快至慢

教师对主人不请他吃酒很为恼火,等学生到学馆读书时,带着怒气快速地教诗:“春游

芳草地。”

学生含着眼泪勉强跟读。然而已懂得教师的心意,便说:

“父亲”

教师问:“父亲干啥?”

学生答:“买肉。”

教师略微放慢教诗速度:“夏赏绿荷池。”学生还是不能跟读,教师又问:“你父亲买

肉做什么?”

答:“请先生。”

教师的怒气渐渐消了,便慢慢教第三句:“秋饮黄花酒。”

又问:“几时请我?”

答:“就在今天。”

教师大喜,慢慢地清楚地教第四句:“冬吟白雪诗。”

开个天窗

有个人欢喜揩油,亲戚朋友办事,他动不动就带头叫大家凑钱办酒,可自己应出的一份

常瞒着不交,还要将多余的酒钱中饱私囊。阎王恨他良心太黑。将他捉到阴间,打入黑牢里

受罪。

可那人一进牢门就大叫道:“这屋子好黑啊,现有几个人在这里,快些凑钱开个天窗。

也好明亮明亮。”(对于聚凑众人钱财的倡导者克扣贪污,谚语称为“开天窗”。)

娶亲宴上

有个痴儿子常常喜欢说丧气话。

一天,姐夫家娶亲,父亲带他同去赴宴,儿子刚要开口,父亲便说:“他家娶亲是喜

气,切不可说丧气话。”

儿子说:“不劳您大人吩咐,我懂得:‘娶亲不是办丧事。’”

讨猪头债

一人新年出门,偶遇飞鸟在帽上屙下粪便,认为不吉利,要向菩萨祭祀消解灾祸,便向

屠户赊欠一个猪头,用作祭品。

过了不久,屠户见到他说:“猪头银子欠了多日,应该付钱了。”

那人答道:“欠是欠多日了,不过我有个比方:假如这猪不生头,你也来向我讨猪头钱

吗?”

屠户说:“哪有猪没有头的?”

那人说:“既然此说不通,我还有一说:如果去年我还了银子,你用完了,不是也没猪

头钱了吗?”

屠户说:“你更瞎说了,假若你去年还了我用掉,又省下我别的银钱了。”

欠债人低头想了一会说:“这说不通,我索性对你挑明吧,譬如这鸟粪撒在你头上,你

自己肯定要用猪头祭神消灾,哪里还有什么猪头钱呢?”

风雨之对

一个教书先生喜欢喝酒,而且常撒酒疯。一次,他偶尔出一字对——“雨”,要学生

对,学生对道“风”。

他又添成三字:“催花雨。”

学生对道:“撒酒风(疯)。”

又添成五字:“园中阵阵催花雨。”

学生对道:“席上常常撒酒风(疯)”。

先生说:“对虽对得很好,只是不该说我先生的短处。”

学生说:“假如再不改过,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

放屁文章

一个秀才很会说话,惯于帮人打官司。县官很讨厌他,说:“读书人应该安心关门读

书,为啥要到衙门进出?想来你写文章一定荒诞,待本官出题考考你。”说着就想题目,忽

放一屁,便用放屁为题叫他作文。

那秀才马上恭敬地献上文辞:“教师高高耸起金屁股,响亮地放出宝屁,好像丝竹的声

音那般悦耳,麝兰的味道那样喷香。小生立在下风头,不胜荣幸之至。”

县官大笑道:“这秀才,正经文章不会做,放屁文章倒做得绝妙。本县东街有个万人粪

坑,且押他在粪坑边站着,每日多闻些麝兰香味,免得他空闲无事专门扰事。”

用之不竭

一个人晚上向寺庙借住,说:“我有世世代代用不完的东西,送给贵庙。”和尚高兴地

留他住宿,对他十分有礼貌。

第二天早晨,和尚请问那是什么东西,那人指着菩萨前面一领破烂帘子说:“呶,将这

东西拆掉做剔灯小棒棒,世世代代怎么用得完呢?”

咸蛋之母

甲乙两个人第一次吃咸鸭蛋。

甲惊奇地说:“我过去吃的蛋都很淡,这个蛋为啥这么咸?”

乙说:“这事幸好你问到了我,告诉你吧,这只蛋是咸鸭生出来的。”

木楔止饿

某财主吝啬,总只给仆人吃个半饱。一日要出远门,仆人问:“若半路饿了怎么办?”

财主找来一条绳子和一个木楔子,说“路上不能说饿,被人听了要笑话的。你饿了,我

自有办法,你只管说:‘肚子有些了’,我便会使你肚子不饿。”

出门走了半天,仆人饿得不行,忙照财主的吩咐说话,财主赶忙拿出绳子,勒紧仆人肚

子。走不多远,仆人又喊了起来,财主拿出木楔子塞进绳子里,找了块砖头,向着楔子猛

敲,说:“这样紧,总不饿了吧!”

又走不出几步,仆人喊声更急了,财主勃然大怒,一下解开绳子,木楔落到了地上,

说:“你这饿鬼奴才,快去另找人家吧,我有这副好家伙,不愁没人用。”

我家粗月

某人说话时常常以粗自谦。

一日,他宴请客人,正在饮酒时,月亮升起。客人高兴地说:“今晚月亮真好啊!”

这人连忙拱手说:“不敢!不敢!这不过是我家的一个粗月儿。”

做官强盗

几个人喝酒行令做诗,各人要用一句诗说出一种同强盗性质一样的人。一个说:“为首

敛钱天窗开(带头搜括钱财的人)”。

一人说:“诈人害人坏秀才。”

又一人说:“四个轿儿喝道来。”

大家吵嚷开了:“这是衙门的官老爷,怎么会像强盗?”

那人答道:“你看如今坐在4个人抬的大轿里的,10个倒有9个比强盗还厉害!”

秀才审案

有个愚人说:“我要有100亩田就好了。”

邻居说:“你若有100亩田,我就养1万只鸭,吃光你田里的稻谷。”

两人争吵起来,一同去官府评理。经过学宫时,见那红高墙,大门楼,以为就是官府

了,便拉扯着进去了。

一个秀才迎了出来,他们以为是官老爷,便抢着各说各的理,秀才笑道:“你们一个先

去买田,一个先去养鸭,等我做了官,再来审理这件案子!”

忘记端午

端午节,先生没收到节礼,问学生什么缘故。学生问了父亲,回来说:“我父亲忘了。”

先生说:“我出上联与你对,对不好要打。”他出的上联是:“汉有三杰:张良韩信尉

迟公。”

学生对不出下联,怕打,哭告其父。父亲说:“对子出错了,尉迟公是唐朝人,不是汉

朝人。”

学生禀告先生。先生笑道:“你父亲几千年前的事都记得很清楚,怎么昨天一个端午节

就忘记了?”

糊涂解差

南宋时,苏州有个和尚,喝酒乱市,州官下令把他抓起来,派一名解差把他押送边远地

方去治罪。交通不便,解差怨恨,因此棍棒不断,和尚叫苦不迭。

几天后,宿在一个客店,和尚起了逃跑之心,于是对解差说了一番好话,然后拿出碎银

请酒。贪杯的解差立即给和尚卸下行枷,开怀大饮,不多时即醉成一堆烂泥了。此时和尚就

找了剃刀,给解差剃了个光头,把罪衣穿在解差身上,再给他套上枷锁,然后自己越窗而逃。

第二天,解差酒醒,不见和尚,急了。但再一看自己身上的囚衣,领上的枷锁,对镜一

照脑袋也是光溜溜的,又转忧为喜了。自言自语地说:“哈哈,我量你也不敢逃么!”可是

略一沉思,又愕然了:“咦!和尚在,我上哪里去了!”

外科事完

有个士兵的手臂中箭,疼痛不止,便请一个外科名医治疗。

医生将露在手臂外边的箭管剪去,随即索钱告辞。士兵说:“箭管谁不会剪去?但箭头

还在肉内,你怎么就要走?”

医生摇头道:“外科的事我已经完成,肉内的箭头是内科的事啦!”

何处风凉

盛夏天热,有几位官长在商议公事,闲聊时谈到天气酷暑,什么地方乘凉最好。一个人

说:“有个花园的水阁上很风凉。”

一人说:“有个寺庙大殿上很风凉。”

有个百姓在一旁叫道:“衙门公堂上最风凉!”

众官长惊问:“为什么?”

百姓笑道:“那里是有天没日头的处所,怎么不风凉呢?”

烂掉盘子

从前有个地方官,上任伊始,向天神发誓道:“如若我左手要钱,就烂掉左手;右手要

钱,就烂掉右手。”

不久,有人拿许多银子向他行贿,他很想接受,又怕冲犯了誓言。横思竖想,想出一个

办法:叫人拿出一只空盘子,让行贿者将银子摆在里边,然后捧入。

那官吏自我宽慰道:“我当时赌咒罚誓是钱,今天收的却是银,我老爷又不曾动手,要

烂也只烂掉盘子,与我无关。”

“清官”撰联

一位新任县官,为了表示清廉,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如

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百姓看了,以为他是清官,很是高兴。

不久,这县官就贪污起来。为了不和对联矛盾,凡行贿的,都得在白天公开进行;钱财

呢,要当事人自己亲送,不许衙役经手。

悟出道理

儿子不喜欢读书,父亲把他关在书房里,命令道:“眼睛仔细看着书,脑子再三想着

书,就会从书中悟出道理来!”

过了三天,父亲问他到底有没有从书里领会什么道理。

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您说的一点不错!我照您的教导读了三天,大有收获。我懂了:

书原来是印出来的!”

一条方蛇

有人看见一条蛇,对人夸张道:“它呀,有10丈阔,100丈长。”

别人自然不信。他便把蛇的长度减去20丈。人家还不信,他又把蛇的长度减去30丈、

40丈,结果减到了10丈。

有人说:“照您这么说,10丈长,10丈阔,这条蛇——”

那人尴尬地叫道:“哎呀,成了方蛇了!”

有药不吃

有个医生病得很重,临死前在床上大喊:“如果有好郎中能把我的病治好,我有家传长

生不老药酬谢,如果他吃了,长命几百岁!”

吃风屙烟

有个地主对下人非常刻薄,既不给饭吃,也不给工钱,仆人们都气走了。

一次,朋友对他说:“我送你一个仆人,不吃饭,也不要工钱。”

地主问:“他不吃饭吃什么?”

朋友答:“他学会了一种吃风屙烟的法儿,整天不吃别的东西。”

地主摇头说:“我不要。”

朋友问:“为什么?”

地主答:“我雇一个人,就要他的粪尿肥田。你推荐的这个仆人只屙烟不屙屎,我拿什

么肥田呢?!”

嘲发酒疯

有个人喜欢喝酒,而且不管喝多少都要发酒疯,妻子很愤恨。

一次,他又向妻子要酒喝。妻子便把浸苎麻的水倒在酒壶里给他喝,他喝了一会儿,又

手摇脚动地发起来了。

妻子骂道:“吃了浸麻的水也要发酒疯呀?”

他大笑说:“怪不得我今天怎么动,也疯不起来呢!”

一只虱子

许多人在一起喝酒,一个人身上发痒,便搔了一下,忽然摸到一只虱子。怕别人嘲笑自

己脏,忙把虱子丢在地下,装作体面的样子道:“我还当它是虱子呢。”

一个客人便拾起虱子细看着,对大家说:“嘿,我还当它不是虱子呢。”

粗衣软衣

财主和客人在厅堂上谈话,仆人前来送茶。他浑身没有衣裳,只用两片薄瓦将下身前后

遮盖,中间系了根草绳。财主便骂:“有客人在,你成何体统?穿这么粗厚的衣服!快去换

套轻软的衣服来!”

一会儿,仆人解下瓦片,换上荷叶,又来到厅堂。

客人说:“府上用度太奢侈了!”

财主问:“奢侈在哪里?”

客人答:“你这仆人,又有粗衣,又有软衣,还不奢侈吗?”

财主说:“这仆人来我家时,我要他回自己家吃饭,我只管他的衣服。如果不给穿一

套,换一套,怎么留得住他呢?”

木雕食品

富翁请客吃饭,桌上摆满了菜肴果点。可是,它们都是用木头雕制而成,表皮上涂彩着

色,斑烂多彩。

客人说:“这些食物虽然好看,可不能解决饥饿。”

富翁说:“只要外表好看,看也看饱了。”

忙于念经

江边寺院,一个和尚正在念经,忽听得殿角响起铃声,连连呼唤道:“徒弟,徒弟,铃

声响得很紧,风想必很大,江里定有船被吹翻。我在念经拜佛,没有工夫出去,你快代我去

江岸打捞些东西。如果有人淹在水里,万万不要去救。”

特别“爆竹”

年初一,每家开门都放三声爆竹,以此庆贺春节,大家最忌讳爆竹不响。有一个人说:

“我家每次过年,总用戒尺在桌子上用力拍三下。既不花钱,又不愁引起火灾,而且三个

‘爆竹’,个个都崩崩响的,决无‘哑爆’!”

限定寿命

有位老人过100岁生日,某甲祝寿道:“祝您活到120岁。”

老翁非常生气,指责道:“我又不靠您养活,为啥要限定我的寿命?就不许我多活几百

年?”

瞬间变味

一个富翁坐在客厅里偶然“啪”地放了个屁,旁边恰巧有两位客人。一个客人忙说:

“您这屁,声音虽响。却没有丝毫臭味。”

另一个也说:“不仅不臭,还有一种异样的清香。”

富翁立刻愁眉不展地说:“我听说放屁不臭,那必定是内脏受到损害,死期将到,难道

我要死了吗?”

一个客人慌忙伸手在空中招了招,用鼻子连连嗅了几下:

“臭味过来了。”

另一个人皱起鼻子,狠狠嗅了几下,又用手掩住鼻子道:

“哎呀,我这里臭得更厉害。”

三十而立

教师出了一个“三十而立”的题目,让两个学生解释题旨。

一个学生写道:“两个十五的年纪,虽有椅子板凳却不敢坐。”

另一个学生写道:“年纪过花甲的一半,只是两条腿还得站立。”

两座泥像

一个寺庙里有两尊泥像:道家祖师老君在左面,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在右面。按例,左比

右地位高。

一天,有个和尚进来看见了,十分不满地说:“我佛祖法力无边,怎么能屈居老君之下

呢?”于是便把佛像搬到老君像的左边。

一个道士看见,愤愤不平地说:“我们道祖极为尊贵,怎能屈居佛教之下,放在右边

呢?”说着,又将老君像搬到佛像左面去。

两人彼此不停地搬来搬去,竟把两座泥像都搬碎了。

辨别“鱼”字

有个人询问“鱼”字怎么写,别人便给他写了个“鱼”(“鱼”的繁体字)字。他对着

字横看竖看,最后摇摇头:“这个字,头上有两只角,脚下有四条腿,游在水里的鱼,哪来

的角和腿?”

写字人说:“这确是‘鱼’字,你说不是,那是什么字?”

他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地说:“我看哪,有角有腿,必是陆地上走的动物。究竟啥字,

要看你写的大小:假如写得大,那一定是牛;写得不大不小,那就是鹿;写小点,那就是羊

了。”

名称光彩

有个王老太,有钱而又好说大话。她给自己打制了一副棺材,想在上面题个款,便重重

赏给道士许多钱,请他想个光彩的名称,以便自己死后留个好名声。道士想来想去,最后这

样题写道:“翰林院侍讲大学士国子监祭酒隔壁王婆婆之柩。”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一作“却问”,一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年~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贺知章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赏析:

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人物生平 年少成名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官宦之路

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晚年生活

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

主要成就 书法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U《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 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

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诗歌

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

包括《咏柳一作柳枝词》、《采莲曲》、《答朝士》、《回乡偶书二首》、《晓发》、《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顺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制春台望》等。

个人作品

今存共十九题,二十首,断句一则。

代表诗为:《回乡偶书》(其一)、《咏柳》

史书记载

《旧唐书文苑贺知章传》

《新唐书隐逸贺知章传》

《全唐文》卷四四七唐·窦蒙《述书赋注》

《唐诗纪事》卷十七宋·计有功

人物评价

李白: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宋代的陶宗仪:善草、隶,当世称重。晚节尤放诞,每醉必作为文词,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

人物轶事 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饮中八仙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

玄宗送行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金龟换酒

唐天宝元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圣呀!”

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

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野史逸闻

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经常看见有一个老人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像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再没有别的职业。经观察,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贺知章经常在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就问他的职业,老人很随便地回答。由于和他往来增多,逐渐地更加尊敬,言论也逐渐多起来,于是在言谈中说了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明珠,自己说是在家乡的时候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给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买饼来,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吃。贺知章自己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经察觉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了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 出《原化记》 )

纪念建筑 秘监祠

贺知章秘监祠(贺秘监祠),俗称湖亭庙。

相传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郡守莫将在贺知章读书的故地(绍兴)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太守张津重修。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太守胡矩重新进行维修。元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逸老堂和涵虚馆合并,改设水马站,分为南北二馆,贺秘监祠被废址。至正十九年(公元1395年),浙江分省命理问邱修馆舍,得知章像于芜秽中,于是就在驿站东西的偏房作祠堂祀之。明洪武初年,南北二馆合并为一驿站,将祠堂迁至今天的位置上。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l782年)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该建筑共有三进,均为五开间。正殿门额题有“唐秘书监贺公祠”,祠内原有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五人诗二十首;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重建逸老堂记》,吴潜撰文,张即之书,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等碑刻。

墓碑

贺知章墓位于江苏省丰县欢口镇贺丶村西北隅。安史之乱后,永王李U起事,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其部分后裔千里避乱,流徙至苏北,在今丰沛边境的贺庄、贺丶一带落户定居。为固本知源,在村庄西北隅虚构贺知章墓,以示纪念。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该村被定为贺丶,直至今日未改。村定名后,先后建起贺厮隆⑿帝庙、观音庙、火神庙、关帝庙、佛祖庙等寺观庙宇。贺知章墓及墓碑仍存。

1黄蟠绰作曲

唐玄宗命令黄蟠绰作一支拍板的曲子。黄蟠绰虽然答应了,但是并没有按照皇帝的话去做。他没有去作曲谱,只是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只耳朵拿去送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见他送来了一只 “耳朵”,一时有点不解其意,于是忙问黄蟠绰:“你这是什么意思”

黄蟠绰回答说 :“耳朵比曲谱更重要,只要有耳朵听,就不会没有节奏感,有了节奏感,还要拍板的曲谱干什么!”唐玄宗一听恍然大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就没有再责备他。

2入流

唐玄宗有次登上御苑北楼,瞭望渭水,看见一个人躺在水边,像是喝醉了酒。唐玄宗问于是身边的人:“这是什么人?”身边人都说不知道。

唐玄宗正要派人前去探问,这时优人黄幡绰说:“我知道是什么人。这个人应该是任期年满的办事人员。”唐玄宗皇上问:“你怎么知道的?”

黄幡绰应声答道:“再一调转就入流了。”(按:唐时令吏没有官阶品位,再一步才算正式官员, 有品位,叫‘入流’。)唐玄宗眉开眼笑。

3给贺知章儿子取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以文名著称的秘书监贺知章,唐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回故乡吴中,临行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贺知章有一犬子,尚未定名,若陛下赐名,乃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贺知章拜谢受名。

过来很长时间,贺知章突然大悟,自忖道:“皇上是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皇上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4宁王

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有一次在鄠县打猎,在搜寻猎物时,忽然在草丛中发现一个柜子,让人打开一看,原来里面锁着一位少女。

问她是怎么被锁进去的,少女说:“ 我姓莫,父亲也做过官。昨天夜里遇到一伙强盗,强盗中有两个和尚,我被劫持到这里。” 少女含颦上诉,冶态横生。

宁王听了很是惊奇,喜欢这少女,就把她带回来了。当时正巧活捉了一头熊,就把熊放入柜中。这时正赶上皇帝下令寻求美女,宁王便把这女子献上,并附上一道表文,说明此女的来历。皇帝就封莫氏为才人。

过了三天,京兆府上奏章说:鄠县的一个旅店,来了两个和尚,高价租了单独房间,说要做法事。只见抬来一个柜子。深夜时,听到有搏斗的声音。第二天,店主看客人还不开门,就打开门一看,竟有只熊冲跑出来,二个和尚已经被咬死了。

皇帝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大笑,写信给宁王说:“ 大哥真善于处置这两个和尚。” 这莫氏善于创作新调,当时被称为莫才人歌。

5喷帝

唐玄宗优人黄幡绰,幽默风趣,口才好。唐玄宗经常与诸王一起吃饭, 有一次,宁王吃饭时呛了,打了喷嚏。 饭渣竟然喷到了唐玄宗的脸上, 宁王害怕,惭愧不已。

唐玄宗见他如此紧张, 安慰他说 :“你呛饭了吗?” 黄幡绰在一旁答道:“这不是呛饭, 是 喷帝 。”(喷嚏)玄宗听了大笑起来。

6刘文树

唐玄宗的西安牙将刘文树口才也很好。唐玄宗经常夸奖他。刘文树下巴上有胡须,相貌很像猴子。唐玄宗命令黄幡绰作嘲语讥笑他,刘文树不愿意别人说他像猴,就暗地里给黄幡绰送礼,让他不要讥笑自己像猴子,黄幡绰答应了他。

后来黄幡绰在朝廷上向唐玄宗进嘲语说:“可怜好个刘文树,胡须共颜腮边祝。文树面孔不像猴。猴子面孔像文树。

7补帽匠

一天唐玄宗坐在勤政楼上看见一个补帽匠,便召唤他说:“有一顶破损了的天平冠,你能修补吗?”

补帽匠答道:“能。”说完就着手整修。

等他把天平冠修好,递给皇上。玄宗说:“我帽子很多了,用不着它了,就送给你吧。”补帽匠十分惊恐,跪在地上不敢接受。

玄宗笑道:“你只要在半夜里关着门,一个人戴着玩玩,不让人看见,就不会有麻烦的。”

贺知章别称:贺秘监。字号: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越州永兴。出生时间:约公元659年。去世时间:约公元744年。主要作品:《咏柳》《回乡偶书》《题袁氏别业》《望人家桃李花》《寿和》等。主要成就:诗歌、草书。

关于贺知章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贺知章的诗词

《回乡偶书》、《咏柳》、《送人之军》、《题袁氏别业》、《断句》、《望人家桃李花》、《回乡偶书》、《采莲曲》、《太和》、《顺和》、《寿和》、《晓发》、《董孝子黯复仇》、《肃和》、《奉和御制春台望》、《太和》、《回乡偶书二首》、《答朝士》、《句》、《回乡偶书二首》。

二、野史逸闻

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经常看见有一个老人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象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再没有别的职业。经观察,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贺知章经常在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就问他的职业,老人很随便地回答。由于和他往来增多,逐渐地更加尊敬,言论也逐渐多起来,于是在言谈中说了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明珠,自己说是在家乡的时候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给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买饼来,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吃。贺知章自己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经察觉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了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译自《原化记》)

三、轶事

乞名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人生修炼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象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1]。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醒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看淡红尘、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但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实,他去没去世也没有人知道。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只一个两个。

金龟换美酒唐天宝元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圣呀!”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做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贺知章仰面大笑说:“这算得了什么?我记得你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学士。后来贺知章去逝,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唐·李白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其一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中。其二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贺知章金龟换酒与李白畅饮,后人引为旷达酣饮、倾心结交的典故,宋代刘望之《水调歌头·劝子一杯酒》词中云:“谪仙人,千金龟,换美酒。”自古就有酒徒脱衣沽酒的佳话,汉代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刚回成都时,没钱买酒,脱下__裘作价换酒,夫妇尽欢同痛饮。晋代元孚将皇帝颁赐近侍的冠饰金貂用来换酒,为有司所弹劾,幸亏皇帝饶恕了他,未加治罪。唐代官员按品级朝廷颁赐鱼袋,袋上以金银等制成金龟作饰物,三品以上官员为金饰,四品、五品分别用银、铜饰。贺知章为秘书监,得佩金龟,他以金龟换酒,追究起来是犯法的,为了喝酒也就顾不得了。为了痛快饮酒,贺知章还是囊中常备酒钱的,以免再出现金龟换酒的尴尬事发生。有一次,贺知章出外游赏,见到袁氏别墅林秀宗清,尽管与袁氏不相识,他还是私自进去游览赏玩,并说不用愁坐久了没酒喝,我口袋里有的是钱。贺知章为此写有《题袁氏别业》诗: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曩中自有钱。这诗成为贺知章时时口袋里备钱买酒喝的佐证。

四、生平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_、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姓名: 贺知章

时间: 659年-744年

籍贯: 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人

爱好: 酒、诗、书

绰号: 四明狂客

荣誉: 酒中八仙成员、吴中四士成员、仙宗十又成员

特征: 浙江历史上首位状元

代表作: 《回乡偶书》《咏柳》

名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社会履历:

三十六岁,成为浙江历史上首位状元。

六十三岁,转官太常少卿。

六十六岁,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七十九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八十三岁,遇李白,暂其谪仙。

八十五岁,辞官回乡,书《回乡偶书》

八十六岁,卒。

贺知章,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文艺圈最当红的偶像。

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他进士出身,少年时代就以文辞扬名京城。

科举及第后,他身兼侍郎和大学士等官职,文学修养极高,曾经参与了大唐《六典》的起草工作,以及大型文化工程《文纂》的汇编工作。

他好诗,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好酒,与李白、李适、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成为“饮中八仙”。

他好友,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并称为“仙宗十友”。

他学生故旧、宾朋好友,满布天下。

他被称作是大唐诗坛中的“锦鲤”。

他凭着自己的诗名,收获了包括李白、杜甫等一票粉丝。

贺知章功成名就的时候,李白还是个愣头青,在长安拿着自己的文章到处请人斧正,但碰壁的时候多。

拜谒贺知章的时候,李白也没报什么希望,但是,贺知章看到他的《蜀道难》之后,大呼“谪仙人”。

李白受宠若惊,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自得不止:“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这事得从开元十八年说起。

当时,已经三十而立的李白,虽然诗名早已传天下,在官场上却还是一片空白。

那个时候,要当官,有两条途径,一是科考,二是官员推荐。

恃才傲物的李白,想必是不屑于科考之路的。

他认为,与天下万万千的读书人拼头拼脑地去抢夺一个科举晋升的名额,然后从芝麻小官坐起,再慢慢谋求升迁。

这绝对不是他的风格。

他要的,是一飞冲天。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名,到了长安,朝廷会空位以待,授予他很高的官职,直接进入朝廷的中枢。

但是,来到长安之后,他的梦碎了。

长安权贵们并不买他的账。

他开始了漫长的“跑官”之路。

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

李白的岳父,与当朝的光禄大夫许辅乾是同宗。

通过许辅乾的引荐,他打算前往拜谒当时的文坛领秀张说。

张说文采风流,最喜欢礼贤下士,提挈年轻俊秀。

但不巧的是,张说当时正在生病,便由自己的二儿子接待了李白。

这位张家二公子按照当时的礼节,接待了李白,态度不咸不淡,最后,仅仅是让李白回去等待。

但这一等,又是十年,由开元年间,一直等到了天宝年间。

失望之下,他离开了长安,前往齐鲁一带开始了游历,期间,写下《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等名篇。

天宝元年,唐玄宗似乎想学习太宗将天下贤才尽入榖中的气概,召集天下能士,齐聚长安。

历经风尘的李白,这才结束了十来年的游历生活。

他在好朋友丹丘生的推荐下,终于接到了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再次来到长安。

此时的他,在众多长诗短赋名篇的加持之下,名声如日中天。

甚至连时任秘书少监的大诗人贺知章,都亲自前往他投宿的客栈里拜谒他。

当一身白绸长衫的李白风度翩翩朝他走过来的时候,贺知章惊呼道:“好一个谪仙,真是天上下来的仙人。”

贺知章先是表达了对李白的仰慕之情,然后迫不及待地说道:“先生,此次再入长安,一定又有新作,可否让老夫一睹为快?”

李白笑了笑,从桌上拿出一张诗稿递给贺知章。

这是一首感慨吴中旧事的《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贺知章读了一半,忍不住拍案叫好。

他马上派人到长安,请来当时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乐师,给李白接风。

不一会儿,各处的客人到齐了。

大家一边听着音乐饮酒,一边欣赏李白的诗作。

趁着酒行,李白趁着酒兴,将自己不久前新作的《蜀道难》,现场泼墨挥毫写了起来:“噫吁嘻,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刚写了个开头,贺知章就眼前一亮:“全新的散文式的笔法开篇,激情洋溢,直奔主题。全诗雄放的基调,全始于此。”

李白喝了一口酒,继续挥毫:“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写得酣畅淋漓,文不加点,下笔入神,将山的高危,蜀道的艰难,尽数现于笔下。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李白笔锋连连,只见衣服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蜀道画卷,让人目不暇接。

贺知章读一句诗,饮一口酒,极为畅快。

然而,李白写到这里,突然意境变幻,“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

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真乃千古绝句啊。

眼前的这位书生,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忧时傲世,识见过人,贺知章忍不住赞叹了一句:“这首诗只有天上的仙人才能写出来,非人间所有,你一定是从天上贬谪到人间的神仙呀!”

其他人也连连叫好。

这场接风宴,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又从晚上一直持续到半夜。

正当客人们相互告别,准备回家的时候,贺知章突然惊叫了:“糟糕!”

“怎么了?”李白此时跟贺知章已经很熟悉,忙问道。

“老夫今天出门走得匆忙,忘了带钱了,可怎么付今天的酒帐啊?”

听了贺知章的话,客人们纷纷掏出自己的钱袋说,“我这里有银子,我来付账好了。”

贺知章连连摆手道:“那怎么行?今天说好了是我给李先生接风,你们谁也不能替我付酒账。”

贺知章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将一个做工精良的金龟袋从身上揭下来,笑着对大家说:“银子没有,我这不是还有金龟袋吗,今天就用它来付酒账好了。”

说着,贺知章将金龟袋交给随从,让他用这个充当给李白接风的酒账。

李白见贺知章如此行事,抚掌大笑道,“贺监有狂客之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经过此事,李白和贺知章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

而李白的“谪仙”知名也传了出去。

大家开始用“谪仙”“诗仙”的名号来称呼他。

没过多久,贺知章用金龟换酒宴请李白的事情传入唐玄宗耳朵里。

唐玄宗对此很感兴趣,便召见了贺知章。

唐玄宗假装严肃地问贺知章,“听闻你将朝廷颁发的金龟袋拿去换酒喝了?”

贺知章没想到皇帝会知道此事,忙跪在地上说道,“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呀。”

因为金龟袋是朝廷赐给大臣为官的凭证,类似于官印。

用“官印”换酒喝,确实是死罪呀。

据说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阮孚的官员,用皇帝赐予的金貂换了酒,遭到了弹劾,最后丢了官。

但贺知章并不怕。

他此时已经八十多岁,在朝中颇有威望。

只是觉得,拿金龟换酒喝,结果被正主给抓住了,有点儿不好意思而已。

唐玄宗见他这副假装害怕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出来,说道:“先生不必如此,朕只是想知道李白是何等人物,竟然能获得先生如此敬重。”

贺知章随即向唐玄宗称赞了李白的才华。

他说此人确实是世间罕见的诗人,他的诗可以说,只有神仙才能写出来。

而且李白相貌不凡,大唐能有这样的人才,实在是社稷之福呀。

在贺知章的大力推荐下,李白终于得到了玄宗的接见,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让他“随时待诏”,以便为皇上“佐佑王化,润色鸿业”。

一时间,李白成了朝廷的新贵,《新唐书》记载:“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但是,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成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既可以为朝廷装点门面,又可以陪皇上歌舞饮宴。

所以他的翰林学士只是虚职,也只是一个摆设。

后来,因为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杜甫则将贺知章放在了《饮中八仙歌》的第一位:“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的是贺知章喜欢喝酒,喝醉以后骑着马摇摇晃晃如同坐船一般。

受到诗仙和诗圣两位大佬的齐声夸赞,说明贺知章的人缘很好。

《旧唐书》里是这么写:“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就是这样一个爱喝酒爱热闹爱提携后进的文坛大佬,其实在官场上并不是一番风顺的。

他虽然年少时就已经有诗名,但直到三十六岁才中举,而且一下子就中了状元,据说是浙江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位状元。

但这位状元之才,并没有登堂入室进入朝廷的顶端,只是被授予国子监教员的职位,接着又在掌管礼乐祭祀的太常博士的职位上干了二十七年。

虽然还是千杯不醉,虽然还是文思泉涌,但鬓边的情丝化作了霜雪,贺知章也不想再争再抢了,他只想再混几年安安稳稳的退休养老。

但这位不争不抢的老好人,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他被名相张说看中,进入唐代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和学术研究中心——丽正书院工作。

丽正书院不是一座简单的书院,除了藏书和修书的功能外,最大的目的是储备和培养国家人才。

此时的贺知章,在仕途上开始青云直上,先是升为四品太常少卿,接着是礼部侍郎,而后是太子侍读,最后是工部侍郎,一干就是十六又被任命为三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相当于现今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老顾问。

他的人生虽然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期,但是,他不仅不故作清高、不会整天跟人摆架子,甚至还有些小淘气。

最能反映他性格的,是“攀梯劝退少年郎”的逸事。

这个事呢,发生在贺知章担任礼部侍郎的时候。

那一年,皇子李范暴薨,按照祖制,皇宫中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

据当时的习俗,出殡时需要有牵引灵柩唱诵挽歌的挽郎。

而皇族宾礼中担任挽郎的,通常是当朝贵族子弟。

这些官员子弟中,只要充当过挽郎的,等到治丧完毕,档案就会被移交到礼部,等待分配提拔使用。

但挽郎的名额有限,正所谓僧多粥少,所以,那些当官的人家都会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接下这个美差。

贺知章时任礼部侍郎,挑选挽郎的任务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他的身上。

可是,贺知章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豪爽好客、宾朋满天下,又喜欢喝酒,什么事都不拘小节,所以,挑选挽郎这种别人看来是美差在他看来小事一桩的事情,随手一挥,任性挑选了一番。

这导致很多已经打通了关系的贵族子弟落选。

大家都对他心怀不满,

后来这些贵族子弟便聚集在一起,打算到贺知章的礼部找他说道说道,不给个一二三绝不善罢甘休。

这些膏粱子弟平日里骄横惯了,他们聚在一起喧诉,堵着礼部的大门,大声嚷嚷着要求维权退款,跟菜市场似的,场面极其尴尬。

贺知章这才知道事儿闹大了。

当然,他是礼部尚书,如果用强硬手段进行驱散也没什么,但他是个老好人嘛,是个名人嘛。

谁还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这种事他年轻的时候喝多了也干过。

他很体量大家的苦衷。

他很想出去跟大家解释一下。

可是,作为一个从酒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贺知章也知道,这帮喝了酒闹事的家伙,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就这么出去,估计揍一顿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他便找人在院墙上架起梯子,爬上去。

他趴在墙头上,向外面那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贵族子弟解释。

结果,他的解释,把事情闹得更大。

他竟然对这些贵族子弟说,“兄弟们,你们都回去吧,皇帝陛下的生育能力是很惊人滴,那帮老王爷小皇子都快把长安塞满了,所以,机会还是很多的嘛。而且,我还听说宁王也快不行了,下次我一定给你们安排。”

宁王是唐玄宗的兄长。

按照大唐律例,他这是要被砍头的。

但贺知章在大唐德高望重,很多皇子都是他的学生,也没人跟他较真儿。

而那些贵族子弟一听这话,居然真的被说服了,纷纷散去。

结果,没多久,贺知章爬墙这件事在京城中纷纷扬扬地传开了。

可是,贺知章也被调离了礼部,前往工部任侍郎。

老先生还是蛮可爱的嘛。

但是,站得越高,越是如履薄冰,走得越远,越是心慌。

贺知章真的累了,他想回家,回到离别五十年的家乡,跟亲人在一起。

那里有山有水有树林,是他向往的生活。

他向唐玄宗请辞,理由是自己年纪大了,无法再胜任工作,怕辜负圣恩。

面对苍苍白发的贺知章,唐玄宗虽然心有不舍,但又不能不答应他的辞别。

他为贺知章亲自举行了一场欢送仪式,满朝文武全部参加。

大家送别的,不仅仅是一位诗名卓著的文坛前辈,更像是为盛世大唐的一场告别礼。

山一程,水一程。天宝三年,已经八十六岁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越州永兴,也即今天的萧山。

最美是家乡。

返乡后的贺知章,每天除了吃饭、休息外,便会拄着拐杖,带着仆人,到那些熟悉得几乎陌生的村里村外闲逛。

家的附近,便是镜湖。

他常常伫立在湖边,看着眼前湖面上荡起的涟漪,想起他这些年在长安城里的宦海起伏,感慨万千。

故乡的一切都变了,只有在镜湖,还保存着年少时的记忆。

有一天,贺知章像往常一样来到镜湖边。

当他望着湖面回忆年少时那些青葱的岁月时,迎面跑过来一群孩子。

孩子们都是周围村子里的,他们发现这位老爷爷很陌生,最近又常常在湖边发呆,便产生了好奇心理。

贺知章穿着一件丝绸的衣服,腰上挂着玉佩,孩子们觉得这位老爷爷一定身份高贵,所以他们虽然都围了上来,但没有贸然开口说话。

这时,贺知章随行的仆人怕孩子们吵到老大人的思绪,想要将他们赶走。

不料,却被贺知章拦住了。

贺知章不仅没有觉得这些孩子无理,反而很喜欢这些孩子。

他主动走上前,摸摸这个孩子的脑袋,又摸摸那个孩子的小手,慈祥地问他们都是谁家的孩子,都有没有上私塾?有没有念书?

孩子们见这位老爷爷如此亲切,就不再像先前那般紧张,开始叽叽喳喳的问起话来。

一个孩子问他,老爷爷你是谁呀?以前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你在镜湖边做什么呀?

贺知章笑着说,我姓贺呀,我就是喜欢这镜湖的水,所以在湖岸上看看风景吹吹风。

孩子们见贺知章,说话态度温和,胆子更大了,又问道,贺爷爷,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贺知章用拐杖指了指自家的房屋,说道,你们看,湖边那边的房子就是我家,我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呀。

其中一个孩子听后摇了摇头,非常认真地说,爷爷你骗人。

贺知章的仆人见孩子,如此无礼,马上呵斥道,你小小年纪,说话怎么如此放肆?

贺知章急忙挥了挥手,让仆人闭口,亲切地俯下身子,对那个小孩说,你为什么说我骗人呢?

小孩子受了惊吓,小声说,因为我娘跟我说,那个房子是贺家,贺家出了个贺老爷,年纪轻轻就到长安做大官去了。我娘还说,皇帝让他留在宫里给太子当老师教太子读书。想必那位贺老爷很年轻的,可是老爷爷你的胡子都已经白了。

贺知章听后笑着说,我就是那位贺老爷,曾经我也很年轻,可是,在长安待了一年又一年,如今就变成白胡子的老爷爷了。

孩子们半信半疑地看着他。

贺知章微笑着说,你们听我说话,是不是跟你们一样,都是越州口音呀。

孩子们听后,非常开心地点了点头。

这一次的经历,让贺知章感慨万分。

他回家后挥笔写下了回乡偶书,借此抒发自己回乡后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镜湖水波澜未改,看水之人早已白发横生。

在缺失的那些时光里,贺知章不禁感慨,自己已成为故乡的陌生人。小儿们问我从哪里来?故乡终已成为记忆,自己也消失在过去的时光里,再也回不来了。

既然回不去,就不必苦追寻了。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幸运的是,在生命最后的短暂时光中,还得以与故乡的山水相亲一场,于愿足矣。

然后,贺知章平静地闭上双眼,享年86岁。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lí bié jiā xiāng suì yuè duō ,jìn lái rén shì bàn xiāo mó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wéi yǒu mén qián jìng hú shuǐ ,chūn fēng bù gǎi jiù shí bō 。)

白话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词语注释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扩展资料: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其二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

-回乡偶书二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779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