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与杨秀清是君臣关系。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籍贯广东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家乡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汉族。1814年(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后来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咸丰三年)以南京为首都,并将其改名为天京,1864年(同治三年)在天京病故,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家人僚属几无幸免。
在天京事变之前,杨秀清曾经出巡观察过民情。那天的场面也是非常的宏大,人山人海,就像是以前看庙会一样。可能有人看不惯杨秀清的行为,于是就故意在那里捣乱。这也是让杨秀清十分的生气,于是就下令将那些捣乱的人给抓住。但那些人身手不凡,在逃跑的时候给了杨秀清一个小纸团,杨秀清看了上面的话之后并没有理会,而且变得更加生气了。
而那个纸团上写的东西非常的重要,关乎到杨秀清的生死祸福。上面说:“风倒东园柳,花飞片片红,莫言橙李好,秋老满林空。”
如果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发现这首诗简要地概括了太平天国的发展史。风倒东园柳,指得就是杨秀清将会倒下。因为杨秀清被封为东王,让人们称之9000岁。不过当时杨秀清认为自己的势力很大,并没有在意这句话。毕竟当时的太平天国真正的掌权者是杨秀清。洪秀全那个时候手上并没有太多的权力,除了另外几个天王还听命于他之外,几乎就要给杨秀清架空了。
因此洪秀全也是不再相信他的其他几位天王,他开始怀疑猜忌他们。而几个天王在天京事变中死的死伤的伤。后来石达开还被洪秀全给活活气走了。从此太平天国运动就开始由盛转衰,因为大量的人才在天京事变之中牺牲了。
杨秀清收到这条警告之后并没有害怕,反而只是生气,就是因为当时的太平天国的骨干全部几乎都是杨秀清的人。他认为自己完完全全就已经取代了洪秀全,没有任何人能够扳倒他。毕竟其他几个天王平时在他面前都是恭恭敬敬的。但是他却低估了其它天王的能力,导致他最后命丧自己家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权力的地方更加不可能没有矛盾,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权都不例外。毛泽东著名的《矛盾论》之处,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但矛盾有对抗性的非对抗性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太平天国起兵时,***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他们面对的主要矛盾是跟清军之间的矛盾,而彼此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这就可以保障他们在大事上团结合作,保障起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如果这种状况能一直维持下去,那么爆发内讧就是推翻清廷、主要矛盾消失、原来的次要上升为主要矛盾之后的事,历史上很多政权都是这样的。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在于次要矛盾在不恰当的时机取代了主要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在不恰当的时机转化成了对抗性矛盾。
在楼主提出的四个人当中,杨秀清和洪秀全、韦昌辉是貌合神离的,但和石达开的关系一直不错,虽然有过摩擦(如上所言这是难免的,再好的朋友也有吵架的时候,何况是杨秀清那样的独裁者,你不可能要求任何政权的领导者之间永远不产生任何摩擦),但大多数时候是彼此信任,能够精诚合作的。石达开直到“天京事变”之前为止,和洪秀全、韦昌辉的关系也都保持得很好,要不然他绝不敢在天京事变爆发后,不带军队,只带几个随从就进入已经杀得血流成河的天京,幻想凭自己的诚意说服洪秀全、韦昌辉停止滥杀。
一八五六年太平天国内讧,史料错综复杂,众说纷纭,我准备只就太平天国旨准颁行的《天父下凡诏书》(二),以及《李秀成自述》和新本《石达开自述》,此外仅引证了爱尔兰水手肯能提供的两小点资料,陈述我的一点看法。 新本《石达开自述》收入同时人毛祥麟的《三略汇编》。此书未刊,稿本藏上海图书馆,请参看拙著《记新本〈石达开自述〉》。新本与骆秉章《奏稿》所附的《石达开自述》不同。关于天京悲剧的叙述,新本是这样的:“七年,达开自江南带人到湖北,听闻洪秀全们在金陵彼此疑忌。韦昌辉请洪秀全杀杨秀清,洪秀全本欲杀杨,口中不肯,且故意加杨秀清为‘万岁’。韦昌辉愤气,把杨秀清杀了。洪秀全又欲杀韦昌辉。达开闻信,回南京与他们排解,因见事机不好,就到安徽。妻子都在南京城内,皆被韦昌辉所杀。达开回到南京,洪秀全把韦昌辉杀了,又疑心达开,有一并谋害之意,达开乃逃出南京。”且看《奏稿》本这一段:“韦昌辉请洪秀全诛杨秀清,洪秀全不许,转加杨秀清伪号。韦昌辉不服,便将杨秀清杀死。”不但将“万岁”篡改为“伪号”,而且肆意删削,语意含糊不清,似乎内讧的主要负责人不是洪秀全,而是韦昌辉了。 关于内讧,现存太平天国官方文书皆未提及。如此重大事件,官书中不加叙述,是不可能的,我认为,此事当载人太平天国国史《诏书》内。(太平天国官书《钦命记题记》所录取士程文,其题目有《东王升天节记》。原书虽佚,仅能于《能静居士日记》八中看到它的梗概,但可证太平天国官方于“东王升天”自必有记载,否则是难于命题为文的。)《李秀成自述》说:“东王威逼太过,……北、翼二人同心,一怨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岁’。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北、翼两王不服,君臣不别,东欲专尊,后北与翼计杀东王。翼与北王密议杀东一人,杀其兄弟三人原清、辅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杀。”一八五六年内讧时,李秀成不过是地官副丞相,属于中级将领,不可能了解事变的内幕,事后虽可能有所知晓,但在“为尊者讳”的思想指导下,他的叙述只能根据《诏书》(《李秀成自述》有的本于《诏书》,他自己是有所说明的)。石达开与李秀成的《自述》在叙述内江这一问题上,出入很大,其中最为显著、也是最为关键性的一点,就是在洪秀全身上。 是谁的叙述正确,也就是说,是洪秀全,还是韦昌辉应作为这次内讧的主要负责人?为了证明石达开的《自述》正确,将分如下三点加以说明: (一)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洪秀全早露杀机。洪秀全从幼熟读《四书》、《五经》、《孝经》等儒家经典(见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接受了封建思想,他组织“拜上帝会”,发动起义,除体会到当时广大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外,还希望自己建立新朝,成为汉高祖、明太祖那样的人物。出身烧炭工人的杨秀清,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一八五三年进入天京以后,也在向封建地主阶级转化,但是,“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故癸丑年间上下战功利,民心服”(见《李秀成自述》),与“僻处深宫”的洪秀全对比,在封建化的程度上,是大相径庭的。“东王令严,军民畏”,在洪秀全看来,是莫大的威胁,洪、杨之间的矛盾,在敌人方面也是早有觉察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两人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更重要的,是洪秀全还是杨秀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官方公布的《天父下凡诏书》(二),透露了这个消息。太平天国共发布过两部《天父下凡诏书》,第一部是一八五一年在永安州所发,是审叛徒周锡能的。当时太平天国的军队正被围困在永安州,情势十分危急,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不但粉碎了敌人外攻内应的阴谋,并借此宣扬“天父无所不知,权能独一”,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和决心。但是,第二部《天父下凡诏书》就显得奇怪了。如果仅仅据《诏书》的内容来看,不过是让王姑石汀兰、杨长妹等在王府享福,下雨时幼主不得外出游玩,以免雨淋身湿,等等。这都是琐屑小事,不需要假借“天父下凡”,甚至要杖责洪秀全,更得不出杨秀清指责洪秀全“肚量狭隘”的结论,提出“君臣同德,上下一心”的要求。情况显然不是如此,其中当有不可告人之隐。最后,杨秀清更提出“自古以来,为君者常多恃其气性,不纳臣谏,往往以得力之忠臣,一旦误而怒杀之,致使国政多乖,悔之晚矣!”很明显,这是杨秀清在向洪秀全提出警告。字里行间,已经流露出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了。《诏书》(二)的公布,不是一件小事。一方面,洪秀全承认错误,宣布杨秀清是“骨鲠之臣”;另一方面,杨秀清确认洪秀全是“君”,“兄为君,弟为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显示的,是一次矛盾冲突的暂时缓和。这次由杨秀清出面,假托“天父下凡”,显然,冲突是由洪秀全挑起的,其中甚至包括有杀害杨秀清的企图。 (二)洪秀全、韦昌辉联盟杀杨。太平天国的六王,最初,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一为洪秀全、冯云山,一为杨秀清、萧朝贵,一为石达开、韦昌辉。冯云山、萧朝贵先后牺牲,洪秀全、杨秀清之间的矛盾也开始突出,洪秀全、韦昌辉则结成联盟。如《天父下凡诏书》(二)所说,韦昌辉在杨秀清“府殿前议事,尚有惊恐之心,不敢十分多言。”布列治门《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则称韦昌辉为洪秀全的“心腹盟弟”。《纪实》所据是爱尔兰水手肯能所谈,他曾居住天京,多采自天京人们公认的看法。对杨秀清,韦昌辉有“惊恐之心”;对洪秀全,则为其“心腹盟弟”,两种显然有别的态度,不正是在告诉人们韦昌辉属于洪党吗!因此,韦昌辉才敢于肆无忌惮地向洪秀全提出杀死杨秀清的要求,否则是很难理解的。一八五六年,太平天国大破清军江南大营,天京相对稳定。洪、韦认为时机已到,再露杀机,对杨秀清施加毒手。这次内讧也是洪秀全挑起来的。如果加杨秀清“万岁”称号,属于“逼封”,是由杨秀清挑起的话;那末,他必然会提高警惕,尽管洪、韦发动突然袭击,也不可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将他杀死。新本《石达开自述》揭出了历史真相,加封“万岁”是洪秀全主动的,一方面可以麻痹杨秀清,一方面又可以激怒韦昌辉,借韦昌辉之手,杀死杨秀清,然后再除掉韦昌辉。《李秀成自述》所叙述,是事后按照洪秀全意图伪造的历史。 (三)石达开接近杨秀清,没有参与事变。《李秀成自述》说,石达开与韦昌辉一起,发动了内讧,这决不是历史事实。苏双碧同志的《石达开参与诛杨密议质疑》(《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已经指出,我完全同意。这里只补充一点,也是那个爱尔兰水手肯能所说,石达开是杨秀清的“朋友”(见英国柯文南译的《李秀成自述》),是没有参与这一场事变的。 关于太平天国内讧,记载很多,我的看法是,石达开揭出了历史事实,李秀成所据当是被掩盖歪曲了的《诏书》。是否如此,殊不敢必,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杨秀清此人,是太平天国的***之一,史称东王。杨秀清在太平军中有声望、有实力,相应的野心也见涨。
天平天国因为小农思想的限制,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后,整个集体分化为多足鼎立的状态。萧朝贵和冯云山战死之后,杨秀清的势力开始变大,当时太平天国之内,除了他之外,还有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洪秀全三股势力。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杨秀清的权力日益增长,成为太平军中说一不二的铁腕人物。为了和洪秀全争权,杨秀清自称天父,"代天父传旨",命令洪秀全听旨,有时洪秀全还被他训斥,而韦昌辉一直都是洪秀全阵营的,跟杨秀清是唱反调。故此这两个人被杨秀清视为眼中钉,在他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想的自然是怎么打压这两个人。
至于石达开此人可谓非常圆滑,他从来不得罪杨秀清。拿牧马人事件为例。杨秀清命他逮捕黄玉昆,石达开乖乖照做。黄玉昆辞职后,为支持黄玉昆,秦日纲与陈承瑢一起辞职,石达开并没有。另外一点和石达开自身的实力脱不开关系,当初他加入太平天国时,就自带五千人入伍,有许多嫡系亲属,比如石振吉、石贞祥等,所以翼王的势力很强大,杨秀清也不敢轻易动手。石达开并不参与到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对杨秀清的争权基本不妨碍,所以他也不会公然跟石达开撕破脸皮。
但是,不要因为杨秀清没有直接对上石达开,就武断的认为是杨秀清怕石达开。因为打狗还是需要看主人的,杨秀清杀石达开的堂兄,打石达开的岳父,其实等于是打了石达开的脸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