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英法世仇?

为什么说英法世仇?,第1张

英法两个西方世界的强盛国家,自从中世纪开始就一直摩擦不断,英法两国更是一直战火不断,但是在各国的社交上没有永远的仇人,只要双方愿意放下争执,也可以很好的合作,英法两国就是如此。

英法两国曾经因为法国王位继承问题,而互相对战了一百多年,堪称世界史上最长的战争。后来英法两国又同时将目光转向海外,在驱赶了其他各国的海上势力之后,英法两国又开始互相争霸。

英法两国的战争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涉及到的地域也非常广,在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区也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但是,这对世仇在进入近代史之后,关系反而越走越近,很多战争无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一战二战,英法两国都始终在统一战线上,仿佛一对好基友。

英法两国从世仇到兄弟的互相承认,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英法两国争执不下的地位争端已经基本被确定,双方互相承认彼此的地位,从而进入了关系缓和期。

而在拿破仑战争之前,英法两国可以长时间的较量更多是因为英国在陆地上没有敌人,可以专心发展海军力量,而法国虽然疆域广阔却要发展陆地力量捍卫自己的大国地位,所以两方势均力敌的局面导致百年时间争执不下。

再后来德国的飞速崛起让英法两国对局面有了新的想法,德国的统一破坏了当时欧洲力量分布的局面,且德国当时还野心勃勃试图重新瓜分世界,故而英法两国大敌当前,在之后很多次战争中都在同一战线。

1、克雷西会战

克雷西会战也叫克雷西战役 (Battle of Crécy),发生于1346年8月26日,英军以英格兰长弓大破法军重甲骑士与十字弓兵。克雷西之战便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次经典战役。

公元一三四六年七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9000人渡海侵入法国。法王腓力六世将兵三万余人迎敌。 八月,双方战于克雷西。是役,英国长弓手起了关键作用,接连打退了法军的十五次冲锋。

法军则伤亡惨重,腓力六世受伤,被迫退兵亚眠。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此战法军伤亡万余人,英军伤亡则不到二百人,堪称世界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典范。

2、阿金库尔战役

阿金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的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英军以由步兵弓箭手为主力的军队于此击溃了法国由大批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为随后在1419年夺取整个诺曼底奠定基础。

这场战役成为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对后世战争的依靠火力范围杀伤对手密集阵形这种战术留下了深刻影响。

3、奥尔良战役

奥尔良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被困多年的法兰西南部重镇奥尔良,在圣女贞德的领导下得以解围,从而为法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一举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进而转败为胜,使百年战争从此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

4、布朗克福之战

布朗克福之战,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一次战斗。1450年11月1日,据守波尔多的英军派一支部队出击,寻歼阿曼尼带领的一伙劫匪。

由于英军骑兵推进速度太快,脱离了主力部队,阿曼尼乘机将英军分割,并对英军步兵发起攻击。失去骑兵掩护的英军步兵在布朗克福几乎全部被歼。

5、普瓦捷会战

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王储,黑太子爱德华一直被认为是不输于老爹爱德华三世的将星。然而这位虎父之后从一介犬子到比肩老爹的历程,看似迅速,实则非常艰险。其中的转折点就发生在1356年的普瓦捷会战。

1356年9月19日,在普瓦捷会战当中,黑太子爱德华率军与法王约翰二世麾下的法军大战,以寡击众,生擒约翰二世。

参考资料:

-克雷西会战

参考资料:

-阿金库尔战役

参考资料:

-奥尔良战役

参考资料:

-布朗克福之战

参考资料:

-普瓦捷会战

  1816年,阿美士德外交使团访华,然而英国与清廷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清嘉庆帝。

  1839年到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清朝被迫五口通商(中文本原存於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於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853年,4月27日英国驻华公使文翰爵士赴南京访问刚刚成立不久的太平天国。

  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76年,中国在伦敦设立永久性大使馆,首任公使郭嵩焘。这也是中国在境外的第一个大使馆。

  1886年,中英缅甸条约(中文本原存於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於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

  1893年,中英藏印续约

  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1年:辛丑条约(中文本原存於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於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公使朱尔典支持袁世凯东山再起。

  1927年:北伐革命中,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中文本原存於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於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943年1月11日,《中英新约》签字,除香港九龙外,英国放弃在中国的特殊权利(中文本原存於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於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1950年1月6日:英国与中华民国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欧洲国家。

  1954年6月17日,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中法关系:

  1842年鸦片战争,1844年中法在广州签署《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黄埔条约》)

  1856年第一次英法联军

  1859年第二次英法联军

  1885年中法战争

  1896年中法滇越界约(10月25日)

  1895年前,清朝驻法公使由驻英公使兼任,1895年设立专职驻法国公使,在巴黎建常驻公使馆。

  1900八国联军

  中华民国时期

  1944年中法平等新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60年代冷战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国家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几乎没有西方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惟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奉行独立于美国和北约的外交政策,于1964年1月27日首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戴高乐的观点是:我们不能无视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的存在,我可以不认同你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但我可以承认你的国家。

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国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不列颠(英)帝国、法国、俄罗斯帝国(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奕䜣作为谈判及签约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于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亦称《中葡北京条约》。三个条约约文现存于中国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44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