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铁齿铜牙纪晓岚1》?这部剧有哪些记忆点吗?

如何评价《铁齿铜牙纪晓岚1》?这部剧有哪些记忆点吗?,第1张

《铁齿铜牙纪晓岚1》是一部很好的系列古装历史轻喜剧,记忆点有很多。

童年记忆里的实力派铁三角,满满的幽默诙谐却又暗藏汹涌计谋,玩笑般的说着相爱相杀也好,实际上的互相嫌弃也罢,中国式官场就是这样需要互相制衡的权利场,所以说玩得最好的还是皇帝啊。

印象最深的就是纪晓岚与和珅一对儿活宝。有一集讲的是纪晓岚让和珅在三碗饭里面选一碗,结果和珅选来选去还是中了计,吃到一碗没有肉的饭,皇帝在旁边笑得不能自已。

看两个臣子在斗智,为了官与民,为了一己私利,奸臣忠臣从来都是相互左右,互相衬托互相利用。内地影视剧对古装戏一向是偏爱有加,无论是武打还是朝廷,好的收视率就是见证。被定格角色的两个人衬托着多变的张国立,把纪晓岚的生活戏剧化无限度加深,有点偏离轨道。

铁齿铜牙纪晓岚,走的是人间大道,扛的是顶风的旗,铁齿铜牙两片嘴,百姓心里都有你。 

这是个喜剧。人设扁平是应该的。小人谗佞,正人君子无趣是省力的塑造法。再加上你得让小人吃瘪,你代入皇帝觉得和珅舒服,代入其他角色,其他人遭罪清朝的各种刑罚和陋俗压根没给你表现。

首先,电视剧中的形象有些与大家所知道的形象不符合:

首先,电视剧中的形象有些与大家所知道的形象不符合:说句真话,《铁齿铜牙 纪晓岚 》里,纪文达公除了本名对,表字对,外号对,爱好对外,哪!都 !不!对!怎么说呢……历史上的纪文达公据说好仨东西,猪肉,美人,烟,但是你看剧中,除了烟……甚至在剧中,纪文达公连妻子都没有,家里就一个不算妻子不算女儿的杜小月,还有一个婢女杏儿。

这种角色的塑造和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形象大为不符,自然对剧中的纪文达公存在抵触。毕竟大家很多人想象的纪文达公应该是一个奉旨纳妾的好色之徒。不过嘛,我得把话说清楚了啊……这个纪文达公好这口儿的参考书目基本上是野史,而纪文达公好色那几个妻妾很多都是民间传说,是否存在是存疑的。另外,民间传言和正史的的加把加把也就……七个?

此外,历史上纪文达公绝对没有说和和珅并肩的地位

此外,历史上纪文达公绝对没有说和和珅并肩的地位。不至于说就是个词臣,但是在乾隆管事的时候做的最有实权的应该是礼部尚书和左都御史,在乾隆”禅位“才做到协办大学士。

做的官最大的三个应该是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这怎么看,自然和掌管内务府,管过户部,入过军机的和珅没法比了。而且和珅既可以说是宰相,也可以被叫做和中堂。纪文达公只能被叫做纪中堂,不属于殿阁大学士算不得宰相。因此,总的来说,这部戏里的角色和历史上的角色简直是差去甚远,觉得有些抵触自然是理所应当。毕竟,一个大家所熟知的登徒子成为一个正人君子,怎么看怎么觉得不自在。

其次,剧中的和珅比纪文达公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看头,纪文达公则是有些脸谱化了

其次,剧中的和珅比纪文达公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看头,纪文达公则是有些脸谱化了。这部戏里面,和珅的角色是一个”小“反派加上一个笑星。第一,是一个”小“反派,而非大奸大恶之人。当然了,历史上和珅的确也不算是大奸大恶。他虽然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但是毕竟没有谋权篡位,和那些反贼还是不一样的。至于笑星……大家看和珅算卦那一段去,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有没有?

但是剧中纪文达公却是一个大忠大义之人。虽然说是风流才子,乾隆称“书生本色”,但是毕竟没有明着写。而剧中纪文达公回忆文鸾那一段反倒是一段悲伤故事。同时,剧中理想化地突出他的清廉和正直。最基础的,看和府那富丽堂皇,再看看人家山珍海味,再看看人家的妻妾成群,侍女成队;反观纪府上下就三间屋子,一根金烟杆外加一只鸟;每天花生毛豆青菜淡汤,吃条鱼就算改善生活了;全家上下就那么仨人。

当然了,这方面和历史也是差不多的。纪府今天还在珠市口,勉强一大四合院……和府可是比恭亲王府还大的。但是,这么一个一品大员过这种生活,本身就和大家所认为的所不符合,尽管从同朝为官的朱文正公的情况看,那种生活其实才是正常的。而且众所周知,这大忠大义之人其实很容易招黑的。毕竟大忠大义说白了就是脸谱化。而脸谱化的角色是很难讨喜的。所有剧中完全是正面角色的形象最后都会被各种翻案的招黑,比如说94年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和诸葛亮。

而和珅一方面表现了其贪污受贿的一面,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另外一方面则凸显出了其生活化的一面和“一本正经”的一面。相比于纪文达公,和珅的角色更加“符合生活”,俗称“更加可爱”,这也因此更受大家喜欢。

不过呢,纪文达公的确不是那么大忠大义的一个人

不过呢,纪文达公的确不是那么大忠大义的一个人。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烧车案。那电视剧里的案子基本上都是历史史诗,比如说监粮案。而历史上的确有个吴卿怜,但是吴卿怜是被和珅留下了,和乾隆爷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但是剧中的烧车案成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洗白案了。剧中那个一身正气的巡城御史海升其实是因为家庭矛盾掐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当时担任左都御史的纪文达公因为海升是当时的重臣阿桂的人,而阿桂的父亲阿克敦是自己的恩师,因此有心偏袒。东窗事发后才推脱自己”不通刑律和近视眼“,反倒是和珅这次成了一个刚正不阿的角色……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了。烧车御史确有其人,不过应该是谢振定……

第三,剧中的纪文达公基本上都是在讲道理,各种提出忠告

第三,剧中的纪文达公基本上都是在讲道理,各种提出忠告。而和珅呢,则会说一些比较符合现在的人在职场上混迹打拼,特别容易引起共鸣的段子。这里面我就不一一截图了,毕竟咱实在不想那么慢慢慢慢的做……我就给大家找两个片段吧:监粮案,纪文达公推举王站住之后和珅和纪文达公的对话。燕城案当中二人狱中的对话。

这是一部戏说剧,因此很多地方都与历史完全不同。福康安历史上可不是和珅那边的人,恰恰相反和纪文达公关系不错。朱文正公、刘文清公等人也和剧中有出入。哪部电视剧都有出入。看看可以,当真你真的输了。还有,王刚老师的形象深入人心,你喜欢这个和珅,没有问题。但是你要是无脑的将这个和珅当成历史上的和珅并且大加吹捧……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毕竟,纪文达公多少年后还是纪文达公,刘文清公多少年后还是刘文清公,但是和珅多少年后,还是上吊在狱中的那个和珅。

说起明朝的首富沈万三,如同当代世界首富一样。他一生有许多致富传奇故事,也如富商喜欢做慈善事业一样,在明朝初期捐款修城墙、捐军饷、捐军粮等善举与一系列影响,都是家喻户晓与无人不知。在这里只说说沈万三的资产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据史料记载,沈万三资产是20亿两银子。根据很多资料,明朝在万历年间才有比较准确的税收数据:

2217万两农业税收。340万两商业税收,明朝农业税收十五税一,也就是占比约7%。商业税收三十税一,也就是占比约34%。

在这里,我们可以推断明朝一年的GDP接近四亿两白银。沈万山的20亿两白银,相当于整个明朝平均GDP的5倍,也就是国家五年的GDP总和,那可真是太富有了!根据2016年GDP(70万亿人民币)!那就是350万亿人民币!是比尔·盖茨的700倍!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期历史节目,是专门介绍沈万三的财富,沈万三再加上所有田代、房子、商业,以及其他古玩字画等,实际资产比20亿还要多。要知道举世闻名的大贪官和珅大人,贪污才贪了11亿白银,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很多人考证沈万三是不可能拥有20亿两银子,原因在于:第一,在古代银子是贵金属,由于一直铜本位,金银只是属于贵族与商人用来保值的东西。明朝白银一部分是从日本流入的“石间银”。明朝为了弥补金银的缺乏,也发行了“宝钞”纸币在市场上流通。再加上元朝蒙古对汉人的大量掠夺,把为数不多的金银都带到了大草原,所以,由于银子的缺乏,使沈万三不可能掌握20亿两银子。

第二,明朝的商品经济不如宋朝,是没办法诞生身价20亿的富豪。如果沈万三真的有20亿两银子,朱元璋在抄他的家之后,肯定用这些银子发给官员工资,这些官员工资不会是麻木胡椒一类的“折色”,更加不会一直缺少银子等硬通货。

第三,明朝中后期,由于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等殖民者在东南亚一带入侵,把秘鲁等美洲的白银运到马尼拉,然后又从中国收购丝绸茶叶与瓷器,返回到欧洲去赚欧洲人的钱。这样,白银才通过中国的海外商人流进国内,这也是清初满清军队在江南一带屠城时候,动不动可以在大户人家发现几十万两白银的原因所在。

再弄一个对比,和珅在被吵架时候,身价11亿两,是清朝第一贪!乾隆时候闭关锁国,广州还是与西洋通商的,经济存量与国内银子存量都比元朝高,和珅几十年11亿两白银,大多数是固定资产。

可以看到,沈万三在明朝初年,不可能资产20亿两白银的。

“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这句话在清朝乾隆年间,还要加上五个字:“汉不与满斗”。所谓《官场斗》(又名《满汉斗》)只是评书或单口相声而已,借给刘墉几个胆子,也不敢跟和珅斗,他见了和珅就得下跪磕头,那倒是真的。

在和珅眼里,他需要忌惮的公爵以下满汉文武大臣只有三个,这其中当然不包括刘墉和纪晓岚。事实上按照正史记载,和珅根本就不在刘墉和纪晓岚,甚至还有点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在乾隆朝,刘墉最大的官职是工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直到嘉靖二年,在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没当过军机大臣,按照雍正以后“大学士不入军机不为真宰相”的惯例,刘墉就是驼背称呼啦圈,也没资格被称为“宰相刘罗锅”。

纪晓岚名气虽然大,但是很遗憾,他连假宰相都不是,因为他一辈子也没当过正牌大学士,直到嘉靖十年,纪晓岚才在临终前被授予协办大学士称号,一天“中堂”都没当过。

清朝大学士被称为“中堂”,那是有典故的:清朝实行皇帝直管下的六部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一部有一满一汉两位尚书。满尚书地位高能力差,汉尚书地位低本事强,此消彼长就成了平起平坐。两个尚书经常闹别扭甚至在部里吵架打架,弄得手下一帮郎中、员外郎无所适从。

为了给各部满汉尚书拉架,皇帝让大学士每人监管一个部,召开部务会议的时候,大学士居中而坐,满汉尚书一左一右,隔着大学士就掐不起来了。大学士因为居中而坐,所以被称为“中堂”。

清朝的大学士,同一时间最多只有六个(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中和殿大学士而新增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了三殿三阁制),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两个,给满汉尚书拉架的工作,由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承担,比如胤禛胤祥都曾管过某一部。

和珅不但是一人监管数部的文华殿大学士(从乾隆五十一年到嘉庆四年),而且在乾隆四十八年受封一等男爵,五十三年晋升三等忠襄伯,嘉庆三年,和珅晋封一等忠襄公。

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和珅在朝堂上也有惹不起的人物,比如和硕和亲王弘昼、固山贝子福康安。

弘昼和福康安跟乾隆都是实在亲戚,弘昼是乾隆最疼爱的弟弟,福康安是乾隆最亲近的小辈(疑似比侄子还亲),和珅还没上班,弘昼就没了(乾隆三十五年薨,三十七年和珅入宫当侍卫),不管和珅是几等公爵,见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是要下跪磕头的。

清朝的皇室之外有九级爵位,分别是超一品公、侯、伯,正一品子、正二品男、三品轻车都尉、四品骑都尉、五品云骑尉、七品恩骑尉,和珅一上班就是三品官(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虽然很受乾隆器重,但是却连个男爵都不是,刘墉自然也就没有恩荫世袭的爵位,也就是一个白丁,唯一能享受的待遇,就是不用参加乡试,可直接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

刘墉尚且如此,纪晓岚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前辈连个当道台的都没有,所以虽然考试成绩跟刘墉差不多(刘墉二甲第二,纪晓岚二甲第四),但是升迁却比刘墉慢得多。

在乾隆执政期间,刘墉和纪晓岚都不敢跟和珅发生正面冲突,一个是地位相差悬殊,再一个就是乾隆跟谁关系好,满朝文武都知道,聪明甚至有些圆滑的刘墉纪晓岚才不会没事找事儿去触霉头。

和珅也很聪明,他早早受封超品伯爵,最后还得到了异姓大臣的最高爵位(不算福康安,因为福康安算不算异姓大臣只有乾隆等少数人知道),但是他绝不与真正的八旗贵胄叫板,所谓和珅训斥王子贝勒,那都是小说家言,和珅奉承还来不及呢。

和珅一门两公爵(和琳也被追赠一等公),按理说对公爵以下的人,应该全都不放在眼里才对,但是我们看《清史稿》,就会发现至少有三个人很不给和珅面子,而和珅也不敢跟他们公开翻脸:

“阿桂以勋臣为首辅,(与和珅)素不相能;王杰持正,恒与忤;朱珪为仁宗(颙琰)傅,和珅忌其进用。”

这三个人,和珅当面惹不起,只好背后下绊子,但是谁都没绊倒,因为这三个人的来头都不小。

阿桂是世代将门高官之后,跟乾隆是亲戚,而且还大一辈(阿桂的女儿嫁给了允禄之子弘融),和珅直到嘉庆三年才晋封一等忠襄公,而阿桂在乾隆四十一年就受封一等诚谋英勇公,按照清朝规矩,四字封号的公爵,地位是远高于两字封号公爵的。

和珅忌惮阿桂,两个人斗了半辈子,谁也没斗倒谁,但是在气势上,阿桂一直压着和珅,和珅主动示好,阿桂也不给面子:

“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半步为一武)。和珅就与语,漫应之,终不移一步。”

和珅惹不起阿桂,也不想让朱珪得势,这很好理解,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朱珪是颙琰的老师,未来和可能成为朝臣之首。

但是他还十分忌惮王杰:

“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我们看王杰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有两方面的优势,可以跟和珅叫板:第一,王杰是乾隆皇帝钦点的状元郎,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属于清朝黄埔系,深得乾隆器重;第二,王杰清廉正直。

我们要是细看清史中对刘墉纪晓岚的记载,就会发现这二位虽然不如和珅贪婪,但也绝不干净,两人都有贪污或跟贪官合谋的记载,也有因此受过处分,刘墉因为下属贪污(说刘墉没份儿,估计没人相信)而被免去知府职务(事见《清史稿·列传八十九》),而且是按律当斩(没参与怎么会当斩?),是乾隆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才没有大开杀戒;纪晓岚也不是身边只有一个杜小月,而是三妻四妾一日五次不可或缺,他跟卢见曾那点猫腻,乾隆十分清楚,这才把他充军发配。

如果清朝真的撒下大网抓贪官,和珅当然第一个落网,恐怕刘墉和纪晓岚也未必逃得掉。

王杰与刘墉纪晓岚不同:

“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持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知道和珅为什么忌惮王杰而不怕刘墉纪晓岚了:自古邪不压正,王杰是乾嘉两朝少有的正人君子,他身上的浩然之气,令和珅望而却步。

是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电视剧第三部,第21集末,22集开头部分。

起因是乾隆下令三日内要听红莲说书,纪晓岚将此事假装抛在脑后,使计变成了和珅去找,和珅为了交差找了个假红莲,最后被太后发现告到乾隆那里,乾隆大怒,给两人定了罪。

铁齿铜牙纪晓岚322集剧情:第22集

纪、和二人等待斩首时辰到来。乾隆却正与众臣商讨国事,故意避而不谈纪、和二人问斩之事,心中却很是后悔。但金口玉言岂能言而无信。只好期盼在朝文武百官替此二人求情,方可免死。可纪、和二人平日一忠一奸,在朝中得罪不少人,所有的官员都巴不得把他们除掉,所以根本没有人愿意为其求情。

乾隆也很无奈,只好迟迟不退朝等待有人开口。问斩的时辰将近,纪晓岚与和珅在刑场上愈发着急,和珅仍认为文武百官都在求情;纪晓岚却总在给他泼冷水。两人不停的斗嘴,可刑场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此时只有陆姑娘在向太后求情,希望由其劝乾隆收回成命。可太后也无能力。时辰将近,殿外忽有人要求面圣,来者为袁洪与红莲,避免再受骗,乾隆靠陆姑娘证明红莲的身份,还得知红莲当日未被关押至顺天府,是被一醉兵所放。乾隆此时才找到赦免纪、和二人的理由,众官员随即跪地求情,乾隆遂下赦免令。夜间,和珅张罗着来到府上喝酒欢庆,并向官员介绍勇于闯入大殿救主子性命的袁洪,博得众人赞赏。

老纪一人默不作声。乾隆与太后也来到和府,也把袁洪好生赞赏,然后提出要听红莲说书。红莲说书果然名不虚传,乾隆与太后很是满意。可都又从说书过程中,听出红莲有冤苦未诉。翌日,乾隆来到书场,了解百姓眼中的朝廷。于是三人相约第二天开始走江湖。纪与和珅在街头摆摊吆喝。纪晓岚卖的是老鼠药,而和珅在拉洋片。纪晓岚口才很是了得,将卖老鼠药和惩治贪官污吏联系到了一起,气得和珅破口大骂。而招徕众多顾客更是让和珅望尘莫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55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