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话的概述

江阴话的概述,第1张

江阴的刀鱼特别鲜,这是江阴的特产,新上市要买1000多元一斤。不过你到江阴到处可听到与刀有关的话。原因是江阴话里,“什么”,上海人说“啥”,江阴人说“刀子”。比如;上海人说“今朝吃啥物事?”,江阴人说“今朝吃刀子啦?”。不了解的人是要被吓坏了。又比如:上海人说“侬勒做啥啦?”江阴人说“你勒作刀子”

江阴人讲话大多数人讲话比较直,并且喉咙特大。(我指的是大多数)我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有一次,我在火车站等火车,正静静地坐在那里,突然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是你哦,裱浆葛,(江阴人的口头禅)”这时正个车站周围的人眼睛都看好我们俩,可这位老兄还没感觉到,还在继续说;“裱浆葛,刀辰光来葛啦!”,这时过来2位联防队模样的人,问“什么事?”他这时还没察觉自己声贝太高了,惊动了联防队,回转身,反问人家,“刀子啊你们在干什么?”“偶嘎作刀,管坭刀子?”“嘿!,,,,”。我一看不行了,都误会了,赶快起来解释,好不容易平息一场误会,他还喋喋不休地唠叨个不停。

江阴地方虽小,可方言差别很大,一股分东乡,西乡,东乡人讲话近常熟口音,“我”“你”“他”叫“俄”“嫩”“给”。而西乡人讲话近常州人口音,说“藕锅”“坭锅”“达锅”,而往南乡,如青阳这里又略带无锡口音,但是词汇带苏州常熟影响,叫“俄里”“嗯嗒”“伊嗒”了。这还不算,真正细分,还可分出不少区别。这里赘叙了。江阴本地人是可以听懂的,外地人听起来三个地方好像三个国家的语言了。 “江阴方言不仅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还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江阴方言,同时也就保护了江阴文化的多样性。”《江阴方言集》作者邬丽雅认为,推广普通话,并不影响方言的生存,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方言营造一片生存“绿土”。

东北话就是干嘛那,

或者干蛤呢。

这两种都是东北的地方方言

但东北的地方方言可比发音也不同

这两个口音都是什么地方

有的会说上一句,有的会说下一句

因为东北三省也面积不小

张家港方言主要有虞西话(常熟话一种)、澄东话(江阴话一种)、老沙话、常阴沙话(又称崇明话)四大类,另有少量苏北话。虞西话、常阴沙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澄东话、老沙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邻小片。

其中虞西话、澄东话、老沙话和常阴沙话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最多,成为境内有代表性的方言;苏北话有南通话、如皋话、泰兴话和靖江话。

张家港南部为原住居民,北部为不同时代的移民,所以习惯上,南部的居民被称为江南人,虞西话与澄东话、澄要话被合称为江南话,使用人口约占张家港人口的5193%。北部的居民被称为沙上人,老沙话和常阴沙话被合称为沙上话,使用人口约占张家港人口的4389%。

张家港话分布具体分区及其人口分布情况为:

虞西话(常熟西乡话,吴语)

约有2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553%,以东南部重镇塘桥话为代表,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与常熟市区及其东部方言基本一致,俗称“常熟说话”。 分布在凤凰镇的全部;塘桥镇的塘桥地区全部,妙桥、鹿苑地区的绝大部分;杨舍镇的杨舍东部、乘航地区的全部,塘市、东莱部分;南丰镇的小部分地域。

澄东话、澄要话(江阴东乡话,吴语)

约有2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4%,以市区杨舍话为代表,接近江阴东乡话,与江阴新桥、北国,无锡港下一带方言类似,属吴语太湖片毗邻小片(实际是毗陵小片与苏沪嘉小片的过渡地带)。港区、南沙、后塍南部方言虽也归入澄东片,但其实更靠近江阴市区话,应算“澄要片”。分布在金港镇的南沙、港区、后塍地区的绝大部分;杨舍镇的杨舍、塘市地区部分地域,泗港全部。澄东话听感上和虞西话很相似,只是一些字的读音有毗邻片的特点。

老沙话(吴语)

约有1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76%,以德积、大新为代表。自成一体,发音上有趋近江阴市区话及靖江话的特征,也归入毗陵小片。分布在金港镇的港区、德积、晨阳地区的绝大部分和后塍地区的小部分;锦丰镇的合兴地区的绝大部分,锦丰地区的小部分;大新镇的绝大部分;南丰镇的小部分;杨舍镇的泗港小部分、东莱、晨阳地区的大部分;常阴沙管理区的小部分地域。老沙话含有江淮官话的一个特征:如“没有”说成”没得”。

常阴沙话(崇明话,吴语)

约有20万人,占2313%,以东北部锦丰为代表,与崇明、启东、海门方言基本一致,属于苏沪嘉小片。分布在乐余镇、锦丰镇、南丰镇和常阴沙管理区的绝大部分;金港镇的港区、后塍、德积地区的小部分;杨舍镇的东莱、泗港地区的小部分;塘桥镇的妙桥地区的小部分;大新镇的小部分地域。

苏北话(江淮方言)

讲苏北话的约有3万余人,分布在沿江一带,包括如皋话(分布在锦丰、乐余两镇沿江部分,大新镇段山村委会一带和德积、双山、合兴、三兴等镇的少数地区)、南通话、扬中话。

古代常州人是什么口音,已无从查考。不过,可以断定的是,今常州话是本地土著语言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结果。商末,太伯和仲雍到吴地与当地土著结合,所说语言被称为吴语。以后历代,每次战乱(主要有吴楚之战、衣冠南渡之时、蒙元入侵、满清入关、太平天国时的战乱等),中原居民都要大规模南迁。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其周边民族混合形成现在的北方官话,另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吴地居民混合,形成现吴语。

常州语音完整保留古全浊声母的体系。如店、志、绢、富等字分别读清音声母,电、治、倦、妇等分别读浊音声母,而官话区人往往把它们读成同音,常州市区以东戚墅堰、横林、横山桥、郑陆、雪堰等多镇保留着完整的尖团音体系,同样没有促化现象,加之七调的发音让常州东乡话极为柔软和苏州话非常类似有别于无锡话的生硬起伏。

1928年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把常州话分为“街谈、绅谈”,亦可称为民腔和官腔,即下层群众的口音和上层人士的口音。所谓“绅谈”或官腔是常州绅士所说的口音。绅士因为与外界交流更广泛,又有文化,所以说话带有更多的官话腔调,也更多地使用“文读”语言。在除官话以外的方言中,存在着文白两读的现象。所谓文读,就是用南方语音说北方话的词汇,因为当地没有这个词汇,所以当这个词汇进入当地时,就只能使用北方话的读音,因为当地的发音方式和习惯与北方话不同,所以不免带上当地口音。白读则完全是用当地方言语音读相应词汇,因为当地方言中也有这一词汇。 文读的读音大体与官话相近,而白读的读音和官话就完全不同。 南方六大方言中文白两读现象的程度各不相同,大致说来,中国方言中,吴语、粤语受北方话的影响较大,而闽语受北方话的影响最小。吴语中有文白两读的字大约有300多个,所以文白两读在常州是一种很普通的语言现象。同一词语,在一般情况下,只是读音不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有时,白读或文读却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如“生活”,作“活计”用时“生”读sang,为白读;作“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用时“生”读sen,为文读。生活还有一个意思是“揍”,如“吃生活”即挨揍。

普通话声母z、c、s有卷舌音zh、ch、sh,常州市区话没有这一部分,而常州人讲普通话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统统用平舌音,以前单位有人把普通话“这叫什么事儿”,经常讲成这样:zei jiao sen me si er ,他们把儿话音给学出来了,但是应使用的卷舌一个都没有。

常州市区话中,大部分人在普通话涉及前鼻 an 的字均不发鼻音,例如常州话中:‘三’是 sie(阴平)、‘千’是 qi(阴平)、‘万’是 vie(阳平快连去声)、‘天’是 ti(阴平)。。。等等。该特点粤语不具备,粤语的鼻音字虽然发音跟普通话有区别,但普通话带鼻音的粤语都带。

普通话中en、in与eng、ing这两对前鼻/后鼻的发音区别,在常州话里体现不出来;这跟粤语区别很大,粤语偏向于使用后鼻,比如‘三’读 sang、‘人’读 yang 等等。此外,我印象中常州人、包括吴语地区长大的人,如果没有长年在北方生活学习的经历,通常讲普通话时eng、ing的后鼻发音也非常不明显。

属于吴语体系的常州方言区内部也有口音和语汇方面的细微差别:可称为老派和新派,旧的过去的口音和新的现在的口音。1949年建国以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形成新派常州话。老年人说的老派常州话更接近旧吴语,年轻人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大,他们的口音在旧吴语的基础上稍有变化,可称为新派常州话。

半个多世纪以来,与整个吴语区一样,常州语音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如老年人说“艺”字为“尼”,年轻人说为“亿”。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年轻人发音大都不区分尖团音,如“借—驾、尖—坚、西—希、酒—九、消—嚣、精—京、浆—姜、接—结、七—吃、小—孝”,他们会把“借”(jie)说成是“驾”(jia)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72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