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资治通鉴》中都记录的是;武王罚纣,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贞观之治

《史记》,《资治通鉴》中都记录的是;武王罚纣,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贞观之治,第1张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书,它们都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其中,《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其中包括了武王伐纣、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和贞观之治等历史事件。而《资治通鉴》则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从周朝一直写到五代时期,其中也包括了武王伐纣、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和贞观之治等历史事件。

虽然两部史书都记录了这些历史事件,但它们的体例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史记》更加注重人物传记和故事的叙述,而《资治通鉴》则更加注重历史的编年记录和政治事件的描述。此外,两部史书在编纂时间、作者、材料来源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一些历史细节上可能会有不同的描述。

康熙拒绝了现代的科学技术与西方的先进文化。

我们可以看看与康熙同时代的俄国的彼得大帝,彼得全面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先进制度,把俄国从落后的奴隶国家引向了封建国家,并且凭借着科技的力量迅速扩张领土。

而我们的康熙帝在打败了三藩的时候,领悟的仅仅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没有看到科技的大炮的力量。认为吴三桂有大炮等火器,但是他不得人心,所以会失败。

终于在与俄国的战争中,发现了火器的好处,制造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神威大炮打败了俄国的入侵。但是战争结束后,大炮并没有引起康熙的重视。以致到近代的时候我国用的火炮还是百年前的技术,怎么可能不被外国侵略者欺负。

康熙把西方的先进的东西都当作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已,而不是把它作为治国的理念。以至于康熙个人倒是精通科学理论(像微积分,可能今天的学生还没有几个像康熙那样精通的),但是手下的文武大臣都是科学盲。本来康熙时,是有最佳机会引进西方的科技文明的(虽然后世也有,但是机会都没有康熙时那样好,因为后世的皇帝没有一个像康熙那样懂科学理论的),但是康熙放弃了这个机会,使得我国在近代的时候沦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这是康熙最大的过错,而且作为错误所付出的代价,今天的我们还在承受着。我们的子孙后代仍然还要继续承受!可能是一百年或者更多,直到中国能真正崛起的那一天为止。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可怕的错误呀!!!

李世民

1虚荣心特重,狂热追求“流芳千古”,导致他很多做法都有很重的“做秀”嫌疑,有时候让人觉得他太虚伪了。比如他对魏徵不遗余力的吹捧,人为地把老魏“大树特树”成那个时代的偶像,其实就有做秀的成份在内。很多时候,特别是涉及战争相关政策的时候,李二明明知道老魏的观点不可取,他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也是跟老魏主张正相反的,但是口头上还不时要表现一下“唉呀我当初真应该听老魏的”“还是老魏说的好说的对,我真后悔啊啊啊”之类。

2生活的确是追求奢侈,而且言行不一。贞观初局面比较困难的时候,李二多次宣扬“俺要向汉文帝学习,不修宫殿不打猎不玩乐”,但是几年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他就开始年年出去巡游打猎玩,到贞观后期更是大造宫殿。这个毛病连他自己也承认,他死前写给儿子的书里就说“我奢侈放纵犯了不少过错,只因为我功绩大过错小,老百姓才能容忍我。你没俺的资本,千万别学俺”云云。

3脾气很暴,很多时候相当任性,说话做事不走脑子。《贞观政要》《魏郑公谏录》这些原始史料里都记载了不少他冲动发脾气,随便责罚身边的宫人大臣、听信挑拨冤枉“好人”的事(当然后面一般都会接上老魏等人一拥而上拍砖把他拍回正轨的情节)。

4无可避免的“帝王权术”……这个东东在李二刚上台的时候,他本来宣布自己坚决不用的,但是很快就发现行不通,那毕竟不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李二的“帝王权术”主要是用在武将身上,特别是李靖、侯君集、李世绩这些功高威望大、对皇权有可能构成威胁的武将,比如李靖和侯君集出征打了大胜仗灭国回朝,李二都要找借口杀杀他们的威风挫一下气势,算是泼盆凉水叫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吧^-^,后期临死前贬李世绩出京的手段更加著名,而且被后世不知多少帝王学了去。

不过,唉。。。。要说这些权术让功臣们不满寒心了,那还得看跟谁比。。。。俺觉得如果韩信徐达蓝玉在地下看到李二对臣子的这些“权术”,大概会眼泪哗哗的只恨自己没生在贞观朝。。。。

5关于玄武门的杀兄逼父,对于老李、李大、李四这三只的遭遇,俺个人倒没有什么同情的。说到底他们都是这场博奕的主动参与者,没有人表现出想中途退出的意向,那么他们就理所当然应该自己来承担这场博奕的结果(李二也是,他也承担了,就是玄武门的一生阴影)。要说这场战斗中李二应该负什么道德上的责任,那么俺觉得是他下令杀了十个没有反抗能力幼侄,这一手道德上很丑陋。作为李二粉,俺可以说那时候局面险恶,他必须斩草除根迫不得已,但是综合此人一生光明磊落自信心强劲的总体表现来看,杀侄时,他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自信心……那一刻的李二,的确是个没有道德考量、只顾眼前利益的凡人而已。

6关于李靖灭突厥后李二跟老李“翻旧帐”的问题,牛致功的《唐高祖传》列举了李世民种种“不孝”行为……目前史界很多人对这本书的意见就是:总体来说价值很高,但就是因为“唐高祖的过错”以及“李世民不孝”这两节,掺杂了作者太多个人情绪的东西,从而拉低了全书的水准……

7加一条,因为看到又有人拿李唐皇室的男女关系来说事儿。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脏唐臭汉”说法,其实并不只是说汉唐两朝皇室秽闻多,因为那两个朝代风气就是非常开放、男女关系比较自由的时期,上下相互影响,象李世民纳弟媳、李治娶“庶母”都并不算违反当时主流道德(李隆基抢儿媳是该BS的)。事实上李世民父子如果不是想把弟媳/庶母立为皇后的话,大臣们根本就不管。

而且还有,因为李世民父子与那两个女人结合时,她们的前夫都已经死了,那么就算在现在,这两桩结合也不违反法律(当然你要说他们重婚俺也木法子。。。)。所以后世对他们父子这一行为的鄙薄,其实是基于宋明理学流行之后的社会心态,也就是那种BT片面追求贞操观的心态……天啊,这都什么时代了,还有人抓住这个不放……

贞观名臣里下场最惨的,当然要数侯君集和长孙无忌。

侯君集被列为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的主要罪犯,贞观十七年(643)处斩。临刑前侯君集以个人战功名义乞求保留一个儿子以传香火。太宗听了他的请求,将他的妻儿,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不仅坚决不支持武则天进步,还处处掣肘软磨硬泡,阻挡小武的前程。小武是谁?当时最受唐高宗李治宠爱的女青年,前途无量的人!挡她的路就是挡皇帝的路。当上皇后的武女士对长孙怀恨在心,终于在一连串政治较量之后,659年,由许敬宗给长孙无忌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唐高宗心里很清楚,他舅舅长孙无忌不可能有“谋反”的打算,也没有“谋反”的证据,但毕竟权力之争更重要,于是给了一个模糊的处理:不审问长孙舅舅;削去其太尉官衔和赵国公爵位;降为扬州都督,但这是一虚衔,重点是“黔州安置”;不久于黔州被逼自杀。任秘书监驸马都尉的无忌之子长孙冲等人因此开除出干部队伍,放逐岭南偏远地区。长孙一家因此案牵连受处罚的有好几人;近亲皆流放岭南做奴婢;长孙无忌从父兄子长孙祥被处绞刑。直到15年以后,才给长孙家恢复名誉,“恢复”长孙无忌官爵;允许灵柩回长安,陪葬于昭陵。以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承袭爵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79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