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里的阿四真名叫什么?

老娘舅里的阿四真名叫什么?,第1张

薛文彬

出生于1982年7月21日,学历: 大专。上海青艺滑稽剧团演员;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笑舞台海派喜剧剧社创始人。

1995年入黄永生说唱艺术学校;

1996年加入了黄永生艺术团和上海说唱专业委员会首次参加了由松江司法局主办的<三五普法>100场巡回演出,从此开始了演员生涯;

2001年拜黄永生为师;

2002 年左右参加了东方电视台大春节晚会的演出,小品<上海咪咪>

曾是<花嫁喜铺>签约司仪和为多家公司品牌的市场推广,演出和主持(包括:丰田、中兴、创维、海尔、百消丹、老板家电、小鸭、LG、厦新、科龙容声、新飞、各大永乐家电、国美家电、农工商等等)

2004 年参加长宁沪剧团演出

2006 年加入青艺滑稽剧团,并拜龚仁龙为师

专攻“马夹滑稽”(丑角),表演幽默风趣,继承了周柏春的冷面滑稽风格。曾经参加《阿木林》《七彩哈哈镜》《新上海屋檐下》《缘来一家门》《婆婆妈妈》《开心公寓》《快乐三兄弟》《芬达广告》《旺旺广告》等拍摄,《昂立养身酒》广告配唱;在《老娘舅》中担任"阿四头"这一角色;在《噱占上海滩》中担任“小猢狲”这一角色;在苏州电视台的《开心茶馆》中演小毒头这一角色。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参加演出的大戏有:沪剧《陶行知》《江姐》;滑稽戏《总算认得侬》《生意经》《缺啥补啥》《都市里的村庄》

创作并演出的节目:上海说唱《都是KISS惹的祸》;上海说唱《上海说唱唱翻天》;上

海说唱《我的老爸老妈》;小品《变质的爱情》;独脚戏《插广告》;上海说唱《改革开放三十年》;小品《一张假币》

获得奖项:

一、1996年6月30日:“华亭杯”上海说唱汇演 勤奋奖

二、1997年5月: 97艺术节综合曲艺赛 二等奖

三、1999年5月7日:民间戏曲曲艺杂技魔术绝技绝活擂台赛 三等奖

四、2000年5月:第一届“满觉陇杯”曲艺、杂技邀赛 演出奖

五、2001年6月:第二届“满觉陇杯”曲艺、杂技邀赛 二等奖

六、2001年6月:《江浙沪滑稽新秀大赛》 新秀奖

七、2001年7月:才华横溢出新秀2001戏曲、曲艺、小品 优秀奖

八、2003年8月:首届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大赛戏曲、曲艺 上海金奖 全国 一等奖

九、2004年10月4日:第五届上海市民间戏曲汇演 优秀演出奖

十、2004年10月18日: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 荣誉证书

十一、2004年:杨浦区文明交通文艺汇演 一等奖

十二、200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百姓戏台》节目组 五联冠

十三、2006年:第一届<一笑成名> 前八强

十四、2007年:黄浦区消防顺口溜,儿歌创作比赛 三等奖

人生格言:输了不要紧,大不了从头开始!

1、上海戏剧的代表剧种就是沪剧、黄梅戏、昆剧、淮剧 、滑稽戏。

2、沪剧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4、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有影响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5、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清代盐城县和阜宁县,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汉族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6、滑稽戏是一种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

上海的民间说唱,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曲艺演出活动,始于南宋,《武林旧事》已有记载。元代,上海地区有散曲、说话、诸宫调、弹词说唱等形式广泛流行。当时松江府城内已有专供曲艺戏曲演出的营业性场所;文人士大夫家宴时,也常伴有歌舞戏曲曲艺表演。

清代初叶至道光年间(1644~1850年),苏州评话和弹词传入上海后,成为上海地区的主要曲种;花鼓、滩簧也在上海农村崛起;钹子书开始在上海农村形成。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曲艺活动日趋繁多。评弹书目有所增多,书场纷纷开业;钹子书、花鼓演唱、苏滩、太保书和宣卷相继进入市区;小热昏、卖梨膏糖、隔壁戏、唱小曲、鼓板书等曲艺表演形式在民间有所流传。

民国时期,上海新兴的众多游艺场所,为曲艺演出提供了方便;民营广播电台为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上海成了南方曲艺活动的中心之一。

”上海说唱“脱胎于独脚戏“唱派”。建国后,一些独脚戏演员仍常兼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擅唱九腔十八调的业余演员推波助澜,汲取评弹中说表的养料,经常编演配合现实生活的说唱演出。1964年,黄永生在北京参加文艺会演,演出《热心 人》,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节目,在节目单上冠以“上海说唱”字样。从此,这一名称作为独立曲种沿用至今。

上海说唱

男演员表演时手持三巧板(也称三翘板),自击鼓板,搭配节奏,或作为道具使用。

三巧板:

原是小热昏常用的一种击拍伴奏的乐器,原由三块三公分宽、二十公分长、不相连的木片组成,后经滑稽几代艺人的改进,由一块“正板”和一块下端三分之一处较厚而上部三分之二可张合自相叩击的“副板”组合。

提示线索:上海的乐器商店、戏曲服装商店应该有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01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