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恩怨?

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恩怨?,第1张

这个不好说,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成祖(朱棣)的父亲,明成祖是明太祖第四个儿子,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侄子。这中间还有一个人,建文帝的父亲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是朱棣的哥哥,本来朱元璋是立朱标为太子,朱允炆是皇太孙,但是朱标死的比较早,朱元璋还没死,朱标就死了,这个时候,据说(据说,真正是怎么我也不知道)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的,但是朝臣都很反对,因为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就算朱棣军事方面很强朱元璋很喜欢他也不能越过老二老三立他,这样于理说不过去,所以朱元璋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越过了第二代的朱棣立了第三代的朱允炆,这样朱棣肯定不服气啊,他是燕王,手里有精锐的边军,所以在朱元璋死后,朱棣以靖难的名义起兵,说说什么是靖难,靖难是朱元璋确立的一个条文,说是如果皇帝被权臣控制欺压,藩王有理由起兵勤王,帮助皇帝剿灭奸臣,之后藩王必须离开京城。于是朱棣以靖难的名义起兵和朱允炆争夺天下,因为朱允炆决策上的失误,或者朱棣真的是天命所归,朱允炆输掉了一场无论怎样都不应该输掉的战争(朱允炆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孙,明太祖亲自立的,全天下都当朱棣是逆贼,朱棣的形式是很不乐观的),随后朱棣奇袭首都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自己当了皇帝

朱棣为什么在朱元璋死后才造反,他真的不敢对抗朱元璋吗?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棣是其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在朱元璋死后发动靖难之役,夺了自己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天下。这里先说结果,朱棣确实是不敢对抗朱元璋的。朱元璋在位之时,有多起杀功臣的大案牵连甚广,但天下都很稳定,这与朱元璋铁腕反腐等举动,得到百姓的支持有相当大的关系。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朱棣是绝对不敢对抗朱元璋或者说根本连对抗的心思都没有。

朱棣为什么在朱元璋死后才造反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其说是朱棣如何惧怕朱元璋,倒不如说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作死。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直接原因,在于建文帝登基之后,急于削藩,并逼死藩王。当时还是燕王朱棣,甚至被逼得装疯避祸,最终朱棣为了自保才不得不起兵靖难。

朱元璋虽然对功臣狠,但是对朱家人还是很照顾的。分封藩王更是朱元璋亲自定下的制度,如果朱元璋不死,建文自然没法进行削藩,而无法削藩的话。后边的起兵靖难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与其说朱棣是等到朱元璋死后才敢造反,不如说是朱允炆是等到朱元璋死后才敢作死。

朱棣靖难的根源与其说是朱棣有野心造反,不如说是迫不得已。朱棣起兵之初,还得靠装疯来拖延时间,当时的兵力更是远处于劣势,岌岌可危。所以与其说是朱棣野心在朱元璋死后才发作,还不如说是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才敢爆发其野心,想要完全掌控全国,削去藩王,才使得朱棣被迫起兵自救的。

综上所述,朱棣确实不敢对抗朱元璋,但他等到朱元璋死后才靖难的根本其实是朱允炆等到朱元璋死后才敢作死削藩的缘故

1、朱棣是朱元璋的什么人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他们是父子关系,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第二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被封为燕王,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即历史上的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2、朱棣在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朱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建立了强大的明帝国,史称永乐盛世。所以要说起朱棣是朱元璋的什么人他们什么关系的话,也可以认为朱元璋打下了明朝江山,朱棣发扬了明朝,为明朝的昌盛奠定了基础。

明朝16个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嘉靖两人都是以藩王的身份非正常即位。朱棣以“武”的形式起兵赶走建文帝当了皇帝,而嘉靖则以“兄终弟及”的“文”的形式登上了皇位。

虽然两者继位形式不同,但如何面对前朝留下的旧臣都成了他们当皇帝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对朱棣而言,这个问题相对还好解决,因为他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看不惯的大臣杀了便是。

但嘉靖皇帝不同,他是因为堂兄武宗朱厚照同志贪玩得没有留下子嗣(也有人说他生不出儿子),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在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支持下才当上皇帝的。如果滥杀拥立之臣,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将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这也不能怪嘉靖皇帝是白眼狼,翻脸不认人,主要是当时内阁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完全超越了内阁成立时“不得专制诸司”,只是一个秘书机构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游玩狩猎,命令回朝后,群臣要制作旗帜迎接,但杨廷和认为不妥,武宗一再传旨,杨廷和执意不从,这事只好不了了之。这样的事在明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对朱厚照这个老领导,杨廷和尚且不给面子,对于嘉靖皇帝这个由自己亲手扶持上去的十六岁的“儿”皇帝,自然更不放在眼里了。

继位之初,嘉靖非常了解这位内阁首辅的能量,“每如廷和从容赐茶慰论,欲有所更定,廷和率不可顺帝指”,每次会面都好言好语奉座沏茶,像巴结领导一样顺从杨廷和。

十六岁的嘉靖皇帝想当一个真皇帝,不想被人挟持,就得打倒杨廷和。思来想去,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关于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的名份问题。

嘉靖皇帝即位以后,杨廷和等人引经据典,提出嘉靖皇帝宜称孝宗(朱厚照的父亲)为“皇考”,称兴献王、兴献王妃为“皇叔父”、“皇叔母”,就是说嘉靖以后你不能叫你爹兴献王叫爹了,要叫他叔叔,你以后的爹是孝宗皇帝。

按古代礼制,“大宗者,尊之统也,不可以绝”,遇大宗无嗣,也无同父兄弟,而需由小宗入继帝位时,小宗必须“入嗣大宗”,过继给大宗,然后才能继承帝统。

明朝时,孝宗-武宗这一宗系是帝统,是大宗,但因为武宗无后,才由嘉靖皇帝即位。为了保证他继位的合法性,他必须由小宗兴献王宗系改入大宗孝宗这一宗系。杨廷和这一提法是合理的,却是嘉靖皇帝所不能接受的。

因为按这种提法,则表明嘉靖皇帝不是自然继承的,是他们按照宗法制度迎立的,杨廷和这些大臣就有了“捧日之功”“定策之勋”,容易产生相权分割皇权、外廷干涉内廷的局面。

从私人感情上来说,嘉靖皇帝也无法接受。他们所持的入嗣主张,剥夺了嘉靖帝尊崇父母的权力,直接侵犯了嘉靖帝的尊严,削弱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想想,当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认时,还谈什么独立人格呢?

嘉靖皇帝为了证明“我爹是我爹”,就从南京找来了张璁和桂萼这两个官场失意的人,他们从“孝”出发,提出,“继统”与“继嗣”不同,“子无自绝父母之义。故谓皇上为继统武宗而得尊崇其亲则可,谓嗣孝宗以自绝其亲则不可”,就是说,世宗只需要继武宗皇位,而不需要继孝宗宗嗣,而且还可以加尊父母封号。

从正德十六年(嘉靖继位那年),张璁和杨廷和为首的“保皇派”开始了一场长达4年的大辩论,两派由宗法理论之争上升到党派政治之争,杨廷和因此致仕,大学士蒋冕、毛纪,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乔宇等先后罢官,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嘉靖皇帝成功了,他战胜了杨廷和,他终于可以叫“恭穆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证明了“他爹是他爹”。此外,他最大的收获是,他找到了一条控制群臣的好办法,那就是通过议礼,来挑选服从他的人作为傀儡,进入内阁替他处理朝政。

张璁,以后的夏言、严嵩、徐阶都是因为议礼而受到他的宠信,步步高升,入阁拜相,内阁大学士完全成了为嘉靖皇帝议礼服务、供应青词、烧炼仙丹的奴仆,内阁由他一手掌握,皇权专制一度达到了高峰。

大礼议更恶劣的影响是开启了明朝士大夫大规模的党争。为了争夺内阁权力,张璁联合杨一清搞掉首辅杨廷和,杨一清为首辅。接着张璁又搞掉杨一清,自为首辅。然后是夏言搞掉张璁,严嵩搞掉夏言,徐阶搞掉严嵩。

延续到隆庆、万历年间,高拱搞掉徐阶,张居正搞掉高拱,张居正一死,也落得个问罪抄家的结局。到万历中期以后党争更盛,官员们各立门户,在朝廷上就是吵架,置国事不顾,以至天怒人怨。说明朝灭亡,始于嘉靖,不无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448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