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癔症与抑郁症这两种疾病。它们是两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癔症与抑郁症都会出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因此它们非常容易被人们混淆。那么癔症与抑郁症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笔者将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癔症与抑郁症的 致病原因是不同的。癔症的发病原因很多。临床研究表明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的人容易患癔症。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也能诱发 癔症的发生。此外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能引起癔症。而抑郁症也是由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 交互作用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癔症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也有区别。癔症的临床表现很复杂。有些患者会出现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有些患者会出现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 等。还有些患者会出现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而抑郁症患者相对来说临床症状就显得简单一些。患者会出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 功能损害、躯体症状等临床症状。癔症患者常常会出现逃避某种责任或义务的行为,而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的倾向。
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被父母逼到癔症发作,这件事情被爆出来之后,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纷纷觉得这个孩子太可怜。
那么作为一位孩子的家长,你是不是也得反思下自己,你的孩子是不是如今也在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家长们要改变教育方法了。
我理解家长想要孩子能够成才的心情,但凡事要选循序渐,不能够操之过及的,奇书,家长的一些行为是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的,比如:
一、父母过分的看中孩子的成绩
有些孩子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每次考试都是班级里的前几名,但家长觉得只要孩子不是第一名,就不行。
然后每次孩子成绩出来的时候,父母知道自家孩子不是第一名,就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教育,或者给孩子报额外的课外辅导班。
二、父母老是拿别人家的孩子与其做比较
其实,孩子也讨厌自己的父母,经常拿自己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好,自己做什么都不尽如意,都是错的。
被比较的多,渐渐的孩子就会变得自卑,和父母也没有话说了。
父母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到孩子的心的,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三、父母总喜欢将孩子的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
有些父母会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到,孩子每天早上吃什么,晚上吃什么,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
这样的生活过于刻板,让孩子失去了活力,有些事情孩子明明不喜欢做,却没有拒绝的权利。
因此,为了不让孩子反感自己,各位家长不凡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不要什么事情,自己就直接替孩子做好决定了。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本病也较少见,仅占全部咨询病例的03%。
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
本病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女性远多见于男性。
癔症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各种内脏病变的类似各科疾病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 (变态心理症状)。可以说癔症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极易误诊。已有许多最初诊断是癔症,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所以癔症在临床上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度是较大的,特别对于临床经验缺乏者来讲,不要轻易下癔症的诊断。
但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症再发。此外,癔症所出现的各种表现,不论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而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症是很有帮助的。
癔症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