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为明朝中期的重臣,这四人都曾担任过明朝的内阁首辅。不管是明世宗朱厚熜,还是明穆宗朱载垕,都对他们非常信任。那么,这四位首辅中,谁最厉害呢?
严嵩、徐阶、张居正、高拱四位首辅,其实各有各的特点,如果论他们的执政能力,张居正应当居于首位。张居正在这四位之中为后起之秀,不过,其为明朝做出的贡献,却是其他三位所不能相比的。
张居正曾经是穆宗朱载垕钦点的托孤之臣,此人之政治才能,堪称明朝之最。张居正可以说是明朝文官的扛把子人物,一句我非相,乃摄也,除了他无人敢这样嚣张的说话。
明神宗时期,张居正力行于改革。他实行一条鞭法的制度,很快就填补了明朝的财政赤字。神宗年间明朝的强盛,多是依赖于张居正的改革,如此之成就,是其他三人所不能相比的。
相比较于其他三人,张居正兼有果决的气概,在面对强大阻力的情况下,张居正依然强力推行他的改革。就算他在改革中触犯了当朝大臣的利益,张居正也毫不妥协。如此强势的内阁首辅,显然要强于其他三人。
和高拱的果决相比,张居正更兼沉稳,高拱做事欠拖考虑,常常给外人留下把柄,而张居正却不会如此。张居正往往在做出决定的一刹那,就已经想好了后路。他不是盲目推行自己的改革,而是在保持国家或朝廷稳定的情况下才力行自己的主张,从这一点上来说,张居正的确要比高拱高明。另外,徐阶、严嵩情商虽然高,却没有像张居正如此耀眼的成绩,能够给后明朝时代带来暂时性的辉煌,恐怕只有张居正一人而已了。
高拱、严嵩、张居正、徐阶四位辅臣中,张居正应当居于首位,次者为严嵩。严嵩能够长期兼领明朝内阁首辅,自然有其的政治手段。严嵩性贪,这也成为了他倒台的致命弱点。此人情商要高于张居正、徐阶等人,其作秀的本领更让明世宗朱厚熜望尘莫及。
严嵩兼领内阁长达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严嵩贪污了大量的财产。不过,虽然人人都知道其贪腐的本性,但是严嵩总是能找出适当的理由而搪塞过去。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政治手段了。
严嵩之聪明,可以和张居正相比拼,不过,此人虽然官居高位,但却没有办理实事的能力,在这一点上,严嵩是无法与张居正相比的。严嵩虽有像张居正一般聪明的大脑,但却对朝廷没有任何贡献,故而,严嵩应当位居第二。
徐阶和高拱,这二人的执政能力,应当说是不相上下。徐阶的情商高于高拱,但其却缺乏高拱的果决。众所周知,严嵩最后为徐阶扳倒,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徐阶本身有多强势,只是因为严嵩露出了马脚。徐阶在担任内阁学士期间,是真正的做到了不露声色,以至于让严嵩都觉得其对自己不会够成伤害。
徐阶低调,绝非是安于现状,而是积极进取,他就是先要麻痹严嵩,然后再给他致命一击。严嵩的倒台,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徐阶的暗中拆台。不过,虽然徐阶有过人的政治才干,但其本身却有点犹豫,在关键时候,徐阶常常缺乏勇气。
相比较于徐阶,高拱更有手段,更有声威,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高拱面对张居正时,还是稍显逊色。高拱无底线的决断,最终给自己留下了破绽,这也成为了他下台的关键因素。所以,不管是在情商上,还是在性格上,高拱和徐阶都要逊于张居正。若是论能力排序:张居正,严嵩、徐阶,高拱。若是论人品排序:高拱,徐阶,张居正,严嵩
桂萼(逝世于1531年),字子实,号古山,江西安仁(今余江县锦江镇)人。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进士,授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屡忤长官,抑制豪强,政绩颇著。 嘉靖初,由成安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 嘉靖二年十一月,爆发大礼议事件,疏请斥逐杨廷和。嘉靖四年,升任詹事,仍兼翰林学士。嘉靖六年九月,改吏部左侍郎,又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明代尚书兼学士自桂萼始。嘉靖七年正月,加太子太保,又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升迁之速,史上罕见。嘉靖九年(1530年)十月,进呈《任民考》疏,定“一条鞭法”。与王守仁交恶,遂劾守仁征抚交失。嘉靖八年八月,自请退休,九月复奉召回京,帝赞为“俊彦宿学”,赐银质印章两方,一刻“忠诚敬慎”;另一镌“绳愆匡违”。 嘉靖十年正月以疾归,八月卒于家中,葬于安仁七都杨源塘(今锦江镇铁山山底邱家村),清同治年间尚存有墓志铭。追赐太傅,谥文襄。著有《历代地理指掌》、《明舆地指掌图》、《桂文襄公奏议》等。
谢迁(1449年-1531年),字于乔,号木斋,谥文正。明朝阁老,成化十一年(1475年)状元,一代贤相,三朝元老。浙江余姚泗门(今泗门镇)人。
明成化十年(1474年),举乡试第一;1475年,殿试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庶子,累迁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年),入阁参与机务,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刘健、李东阳同辅国政,被认为是贤相,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之诮。
胡尔德莱斯·慈运理(慈运理又译作茨温利,慈温利,Ulrich Zwingli,1484年1月1日-1531年10月10日,是瑞士的基督教新教改革运动改革家之一,生于瑞士威赫斯城
慈运理在维也纳和巴塞尔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义影响。慈运理本身反对教会传统、赎罪券和崇拜马利亚等传统信仰。1519年,读过马丁·路德的著作及成为苏黎世教会牧师。原追随马丁·路德,后来自成一派。在婴儿洗礼上,慈运理曾与再洗礼派始创者试图废除婴儿受洗的传统,但后因现实政治的考量,慈运理与再洗礼派分道扬镳。
1529年在马尔堡举行与马丁·路德的联盟会议时,双方企图协调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慈运理反对马丁·路德在信徒聚会中保留如唱诗、圣餐等仪式。马丁·路德认为在圣餐礼仪式中,基督的确是亲自降临。而慈运理则认为圣餐礼只是一种象征的记念仪式。会议至终无法在圣餐礼问题上取得共识,结果两派对造分离。
(引子:瑞安圣井山是全国文保单位,早就名声在外,一直想一睹庐山真面目,本周日先生提议:一起去登圣井山吧!我雀跃着钻入了他那黑色的轿车,伴着歌声,一路欢快地向郊外驶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圣井山以它诱人的梦室,独特的石构建筑,传奇的道家修炼传说充满神秘,使人流连忘返。
圣井山海拔7486米,因山上石殿神座前正中,有一口井,终年不溢不涸,人们誉之“圣井”,山也因此而得名。
车入圣井山风景区腹地,植被茂盛,负氧离子爆表,水质甘洌清纯。
圣井山上烟雾缭绕,像隔着一层纱帘看美人,感觉到她的姣美典雅,风情万种。一片片绿色深浅不一,好像一幅湿淋淋的水墨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浮上心头。行在登峰路上,连绵不断的石阶和人融为一体,静止的石阶是凝固的音阶,动态的人群是移动的音符,哒哒的脚步声,弹奏出悦耳的天籁之音。人在景中,景在人中,浑然一体。
行至山巅,买过门票,进了圣井石殿。
石殿创建于南宋景定元年,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重修。石殿坐西朝东,由山门、牌坊、前殿、后殿和左右厢房等五大部分组成,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殿宇的梁、柱、檩、斗拱、墙体、屋面及殿内陈设之案、床、凳等均用石料打制和雕刻而成,共用去三千多条花岗岩,为浙南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群。
圣井山宗教色彩浓厚,景色绚丽。最初使圣井山扬名的是一个名叫许逊的道士。
许逊,为东晋南昌人。因为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谚语流传千年。传说东晋宁康二年(374),许逊举家42口拔宅飞升登天。宋徽宗封他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许阳”。
许逊当道士前,天赋异禀,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东晋时尚未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通过考试,而是靠地方有威望的人推荐,名曰举孝廉。德才兼备的许逊多次被举孝廉推荐做官,他推辞不过,只好做了旌阳县令。但是许逊的志向不在官场,于是挂印辞职,云游四方,修炼道家法术。
有一天,许逊云游到瑞安华盖山,见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一口井水清澈透亮,于是在此炼丹修道。为纪念许逊,后人把华盖山改称其许峰山,把这口清洌的井水称为圣井,并盖了殿宇纪念他。刚开始是木质结构,因经受不住风打雨淋,倒塌。明朝在原址重修,采用石头结构,才得以保存至今。
许逊不仅将自己的“仙名”溶入了圣井山,并以他的道教文化将圣井山渲染成一座神秘瑰丽的“名山”。
如今,依然看见三三两两的人群提着装满带“圣”的水下山。希望借圣水洗涤心灵,滋养生命。
殿内保存多方记载温瑞安宋、明时期百姓到此“求雨”碑刻,记录多次大旱时间及灾情。管理员林伯说,如今虽不再有祈雨仪式,但各地佛事开光总是抬圣井山的佛去,以显正宗。
圣井的神秘处不止在于得道升仙,或圣水延年,还在于吉梦有徴。石殿左右厢房有六间房子供人做梦。清朝道光年间的匾额“吉梦有徴”高悬厢房屋檐。
在石殿左右的两侧有一石室,取名为“圣井梦室”,此乃明朝阁老张聪求梦占兆之遗迹,计十二间厢房,内设通排石床,以供人们祈求梦兆之用,并供有土地爷、梦思爷等石像。每房仅设门而不设窗,寂静清幽。明清以来,曾有许多名人来此求梦,今尚留有:蒙圣佑、喜庆堂、赐分明、赐履考祥、吉梦有徴、存心斋等名人所题之匾额。
厢房门口的《圣井梦室简记》石碑上记载着明朝阁老与梦室的传说故事。张阁老,即张璁,龙湾永强人。少怀大志,聪颖好学。年少时,因慕求功名心切,特意到圣井石殿祈求吉梦。他在石床上睡至五更,梦见一只眼睛被挖出来,钉到门前一棵树上,吓得他第二天一大早就溜了回家。后至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中了进士,嘉靖时官至内阁大学士,即相当于丞相(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丞相一职)。他因忌挖眼之恨率兵来剿圣井石殿,兵至半山腰,被一位须发全白的老翁拦住去路盘问。当他讲完来剿的原由后,老翁哈哈大笑,说道:“你枉为内阁大学士。一‘木’加一‘目’,不就是‘相’字吗?”张璁这才恍然大悟,羞愧难当,刚欲下拜谢罪,老翁已倏然不见了。后来张璁出资在圣井山道上建造石牌坊,并把御赐的宝物“河鲤木桥架”赠给圣井石殿。如今宝物已失落。而有关他的传说和梦室仍在。
除张阁老外,瑞安孙希旦父亲曾在梦室梦到洛阳纸贵,后来他得子希旦。孙希旦幼时读书过目不忘,成年后中了探花,成为乾隆重臣。真正预兆了“洛阳纸贵”(贵子)。如今瑞中校园的探花楼就是纪念孙希旦而建的。
圣井山既是道教场地,又供着佛教的菩萨,两者竟毫无违合感,这是因为:老百姓淳朴的信仰与宗教好像没什么大关系,他们好像毫不理会什么道教佛教,只是信神灵,有神就拜,想拜就拜,自由随便得很。人们既不理解,也不需要哲理性的宗教,他们的心态纯粹是功利与实用主义的,主要目的就是有一种精神寄托和希望。从一般老百姓来看,当现实生活发生困难,有了欠缺需要帮补时,就寄希望于一些所谓的神灵来保佑“有求必应”、“救苦救难”、“早生贵子”、“让我发财”等,借以希望掌管着人间生产生活的各类神祗,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彰显神威。而圣井山因为多位名人兆梦的效应,故声名远播。
圣井的绚丽在于花海点缀。
每到春天,圣井成了旅游热地。满山遍野,杜鹃花开着的时候,山已不再是寻常的绿色,像红云覆盖了山头,亦真亦幻,给圣井更增了神秘。如此壮观的花海为什么近几年才出现?因为如今百姓生活水平好了,不再上山砍柴,此举无意保存了这片野杜鹃大量繁殖。
闻说,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以故乡马屿圣井山沿途山水村居为背景所绘,如若证实,圣井山又多了一个传奇。
圣水,石殿,传说,花海,秘境圣井山,怎不诱惑得人想一探究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赏山水,而不滞于山水,用本我之心体味山水的真切,游得深广、见得瑰奇。
姜昆相声之《电梯奇遇》
电梯奇遇
甲:X X X 同志,我最近有一个想法。
乙:什么想法?
甲:您说像您这样的相声演员,要把您关在一个大铁笼子里,搁点儿吃的,卖票参观,准能招来好些好些人吧?
乙:那是呀!还甭关我,你把谁关里头,也有人看。
甲:那就怎么办了!
乙:什么呀!有关人的吗?
甲:我就让人关过一回!
乙:关笼子里了?
甲:跟笼子差不多!
乙:什么呀?
甲:电梯。
乙:电梯?
甲:老电梯。一个大铁栅栏门严严实实,外面能看见里边,里边能看到外边,旁边一大铁砣,铁砣一上去,电梯就下来,电梯一上去,铁砣就下来,我就给关这里头了。
乙:这是什么年头的电梯呀?
甲:年头儿说不准,论辈分我太姥姥叫它大舅。
乙:什么地方还有这样的电梯呀?
甲:就我们区新成立的那效率大楼。
乙:效率大楼……你上那儿干吗去了?
甲:反映问题去了!
乙:反映什么问题?
甲:我们那居民楼,夏天老停水,给孩子洗澡得干搓泥儿,搓得我们楼那群孩子呀,一个个全跟红萝卜似的!
乙:那赶紧反映呀!
甲:反映啦?从夏天反映到冬天,水来啦!
乙:不错呀!
甲:暖气又没啦!
乙:更要命!
甲:居委会赶紧成立老年迪斯科学习班,说是解决取暖问题。
乙:那解决得了吗?
甲:这不,居委会大妈找到我,说我们说相声的能说会道,容易引起领导重视,让我再反映反映,我就到这效率大楼来啦!
乙:甭问,效率准低不了。
甲:一进门,我就看见那铁笼子似的电梯了,这边一个,那边一个,您说我上哪个?
乙:咳,你随便上吧!
甲:倒霉就倒霉在这随便上啦!俗话说上去不容易下来难,打上去以后我就没下来!
乙:电梯不走?
甲:不走?快着哪!就听"咣当--哐!"
乙:怎么啦?
甲:这大铁栅门儿就算锁上啦!再听"嗖:一声,到五楼啦!
乙:这么快?
甲:没法不快!您想,那铁砣什么分量,我什么分量,它拽我不跟玩儿似的!
乙:我怎么听着这么玄呀!
甲:玄的还在后头哪!到了五楼,我刚要开门,就听"嗖--"
乙:怎么样?
甲:它又下来了。
乙:白上啦?
甲:没白上。就听"嗖"它又上来了,"嗖"它又下来了,"嗖","嗖"--好家伙,没二十分钟它"嗖"了我六十多趟!
乙:那是电梯出故障啦,你快想办法呀!
甲:什么办法都想啦!我在里头是又蹦又跳,又砸又敲,又蹬又挠……
乙:你可留神,要把那大铁砣震下来你可就一出溜到底啦!
甲:你还别说,我这么一折腾呀,这电梯还真停了!要不说遇见事儿你不能慌,你像我,挠它两下……(上下打量)就给人挠坏了不是?
乙:不是停了吗?
甲:停是停了,它停得不是地方!
乙:什么地方?
甲:三楼那儿隔着铁栅栏看见我两只脚,四楼看见我半拉脑袋!
乙:卡当间儿啦!
甲:都怨你,胡出主意,让我随便上,当初我要上那边那电梯呢,我……我隔着铁栅栏一瞧,咳,那边那电梯也在那儿卡着哪!
乙:都出毛病了,你呀,快喊人吧!
甲:喊呀,我喊"呕--"
乙:怎么这声儿啊?
甲:就这一声儿,还真管用,把一楼两道的人全招出来啦!
乙:是呀,人家不知这儿闹什么呢!
甲:大伙儿这通找呀,四楼有位眼睛尖的:"别找啦!在这边电梯里哪!嘿,逮着啦!行,个儿挺大,活的!"(吓一跳)"哎哟,还眨巴眼儿哪!"
乙:那是,还喘着气呢!
甲:这时候领导也来啦:"起开起开,什么就逮住了!我看看,我看看逮着什么了……嘿嘿,这不是说那相声X X 吗?"
乙:认出你来啦!
甲:"在这里头玩儿哪!"
乙:这是玩吗?
甲:"哦,深入生活……他可真够深入的,就露半拉脑袋!相声演员,真滑稽,坐电梯都跟别人不一样,两层他一人把着,真是艺术家的风度!"
乙:人家是反映问题来了……
甲:"先不提那个!你在里头先给我们来一段儿!来,大伙儿鼓掌欢迎!"
乙:咳!你先开开门让人家出来!
甲:"不给开啊!开开他就跑了!这东西子快着哪!谁开谁负责!"
乙:这叫什么领导!
甲:我一想这也不能怪人家,人家不明白怎么回事呀!
乙:对,你快把事情说清楚!
甲:我把事情一说,领导都着急了,有一位站出来:"你看看,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这老电梯,我早就知道要出问题,我就是没说!"
乙:你凭什么不说呀?
甲:"我,我是个伙食科长……咱也是从这个双增双节出发,这电梯虽然老,甭管怎么着它还能动弹呀,拉个货呀,拉个人呀,小车不倒咱就只管推,反正我是不坐!"
乙:那要是关了人怎么办呀?
甲:"依我的意思呀,这事不大好办。问题已经发生了,咱也不追究责任,想法解决!"
乙:这就对啦!
甲:"我从我这个业务出发来说两句个人意见,不一定成熟,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啊!我估计你三天五天是出不去了,我看这个问题的关键……你就先在我们这儿入伙吧?"
乙:啊?在这里头吃饭?
甲:"哎,咱们这个伙食在区里还是数得着的,X X 同志,我把我们伙食科的情况向你汇报一下--我这儿有份年终总结,这儿还有个小帽儿:卫生防疫要搞好……"
乙:行啦,行啦,这儿还关着人哪!
甲:"先救人是不?……这事儿它不归我管,咱也没有经验,像你这样的演员,搞宣传工作……哎,宣传科长老李,你看你在这儿,你怎么不说话呢,什么事儿都讲究个对口嘛!
乙:哦,这儿还有位宣传科长。
甲:"我不是不表态呀,我老早就知道这个老电梯迟早是要出现问题的,我就是不说!"
乙:你怎么也不说呀?
甲:"我倒是看看把谁关住!这么老的电梯,关住人一点儿都不奇怪,要是关不住人倒是奇怪了。"
乙:那现在关了人怎么办呀?
甲:"这是个难题喽!对你个人来说,把你关在里面这是一件坏事;可是对于全局来说,对于我们整个革命事业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是吧?所以这就是新大楼和老电梯新旧体制交换时期所产生的一种矛盾,目前你关在里边,暂时还不适应,对不对?"
乙:难受着哪!
甲:"那要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呢?"
乙:那就……更受不了啦!
甲:"所以,你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经常到群众当中走一走……"
乙:他走得出去吗?
甲:"给一点儿鼓励嘛!我们的口号是:大干苦干一百天,第一季度开门红……这个门好像开不开是吧?那我们的口号是……"
乙:别光喊口号啦,还是做点儿实事吧!现在是人关在里头啦!
甲:"哦,这里头关的是个人是吧?人……人的事情嘛,它是归人事科长的呀,学习了半天,党政还是要分开嘛!人事科长,你来你来,刚才我的话就算抛砖引玉喽!"
乙:看来还是先听人事科长的!
甲:"我说两句啊,这老电梯要出事儿,你们都看出来了是吧?我呀,我打头三年就看出来啦,我就是没说!"
乙:你们都商量好啦?
甲:"你说你在这里头,一关关你好些日子,你着急不着急?"
乙:着急呀!
甲:"光着急能解决问题吗?"
乙:解决不了。
甲:"总在这里头关着,那是个事儿吗?"
乙:不是个事儿呀!
甲:"不上班,时候长了,你们那单位领导能答应吗?"
乙:不答应呀!
甲:"要都像你这么关着,那四化能实现吗?
乙:实现不了。
甲:"祖国能统一吗?"
乙:统一不了。
甲:"十三大提出这么老些个战斗任务能……"
乙:我说,您可听明白了,不是人家乐意关在这儿,他是出不去呀!
甲:"我就从这问题下手,在我是职权范围内,给你解决了,好不好?"
乙:太好啦!
甲:"效率嘛,说办就办!我这就给你们单位去个商调函,把你的关系办过来,你就算在电梯里头上班,白天算你出勤,晚上算你值班,想睡你就睡会儿,睡不着你帮着抓抓坏人什么的,你们大伙儿说我这主意怎么样?"
乙:够瘦的!他在里头关着,能抓坏人吗?
甲:"那阶级敌人跑了,你连追都不追?"
乙:我出得去吗?
甲:"你不会在里头给他来个扫堂腿?"
乙:我伸得出腿吗?
甲:"那抓不抓就在你了,反正领导就这么安排啦!我把这问题就给你解决到这儿,你要想进一步解决呀……哟,办公室王主任,你在这儿呀,你拿主意呀,咱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你来你来!"
乙:王主任快拿主意吧!
甲:"电梯这旮旯出事儿让我说呀……"
乙:我早就看出来啦!我就是不说!
甲:"你咋知道的?"
乙:你们全这毛病!
甲:当时我也急了,我说:"你们都说什么呢?你们还解决不解决问题?有本事你们老关着我!你们别放我出去!出去我就给你们编相声!我挨个儿学你们!我给你们上全国各地说去!我……"
乙:王主任怎么说呀?
甲:王主任也着急啦:"别,别,X X 同志你别这样,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嘛,干啥吵得全国都知道?影响多不好!谁说不给你解决了?解决问题依我说是两条儿,叫做上靠领导,下靠群众--像你这样搁中间关着的同志,属于上下够不着,四边靠不住,总而言之你是十三不靠!"
乙:打麻将呀!
甲:"谁打麻将?上班时间打麻将我扣他奖金!救人工作这么紧张还打麻将,有点儿人道主义没有?走!科级以上干部都跟我上六楼会议室,开会研究一下救人措施,都走都走——X X 同志,我个人意见你就先不参加了啊?"
乙:他去得了吗?--我说,他们这一开会,还指不定研究到什么时候哪!
甲:你别说,效率大楼这效率还真高,不一会儿,伙食科长就跑回来了:"X X同志,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研究出来了!"
乙:真快呀!
甲:"你的伙食标准就定在两块六,中午是四喜丸子鸡蛋汤,一顿饭照着六个馒头,够不?"
乙:就研究这个呀!
甲:"你看我们伙食科的效率怎么样,来了!"我一瞧,嘿,热气腾腾的馒头,这么大个儿的丸子,我这个馋哟!
乙:你吃呀!
甲:铁栅门儿挡着,进不来呀!
乙:还吃不成!
甲: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出了个主意:"叔叔,我们把丸子和馒头掰碎了往里仍,你张大嘴接着啊!
乙:嘿,小孩脑子够快的!
甲:快什么呀,动物园小孩逗狗熊,都回这手!
乙:咳,这我倒也见过。
甲:我在里头东一嘴,西一嘴,对付个半饱,喝汤成问题了。
乙:这没法仍。
甲:小孩有主意,他把滋水枪拿出来灌上汤往里滋!
乙:行呀!
甲:别夸啦!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你倒看准了滋呀,滋我一脸鸡蛋汤!
乙:什么模样!
甲:这时候宣传科长又跑来了:"X X同志,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研究出来了!"
乙:又研究出来了?
甲:"我们觉得能把你这样的相声演员关在我们这里,是很难得的,为了表示纪念,决定授予你一个光荣称号,像什么植树造林标兵,灭鼠能手,百公里无事故……"
乙:什么?
甲:"这些名额都已经满了,我们就不考虑了。根据你的表现,我们决定在电梯这里给你挂一块匾,上面写上四个大字:‘孤胆英雄',你看怎么样?"
乙:这都挨不上!
甲:这时候人事科长也跑来了。
乙:他又研究出什么来了?
甲:"小X 啊,这回你算抄上了,这么会儿功夫你闹个科长!"
乙:科长?
甲:"刚才我们研究了,从照顾我们单位的影响出发,决定让你在这里头享受科长待遇,就你这资历可有点儿破格儿啊!瓜子里嗑出个臭虫,什么仁儿都有,他一关关出个科长来,这人要走运了你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乙:这是走运吗?
甲:这会儿办公室主任也跑来了。
乙:甭问,他也研究出来了!
甲:没有,他跟我商量:"听说我们这儿关着个相声演员,大门口围的人是越来越多,群众也是 一种热情。为了限制一下人数,我们决定卖票参观,票价就是三毛一张,你看合适不?"
乙:拿你卖票?
甲:"去,打盆热水,给他洗洗脸,瞧这一脸鸡蛋汤,多埋汰!花三毛钱让人家看个干净的,不能糊弄群众!"
乙:我看你就糊弄!
甲:说着话,这群众就排着队,低着头从我眼前过,跟瞻仰遗容似的。
乙:干吗低着头呀?
甲:我在底下呢!
乙:对了,要不看不着。
甲:这时候天也快黑了,就听一个女同志在外面嚷嚷:"说是出来反映问题,一去不回头,我一打听,敢情自个儿在这卖票展览呢!你至于的吗?X X ,你藏哪儿了?出来!家去!"
乙:哟,这是谁呀?
甲:我们孩子他妈!
乙:瞧这热闹!
甲:我在里头把情况一说,我爱人急得就要哭,我赶紧劝:"孩子他妈,你别哭,我在这里头挺好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都当科长了!伙食标准是两块六,中午吃的是……鸡蛋汤!"
乙:就别提这个啦!
甲:"你在家里等,等领导研究,等我回家,你千万别变心,你守住喽!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乙:行了,你就别表态了!
甲:这时候,就听大楼里的广播喇叭响了:"全体同志请注意!全体同志请注意!为抢救卡在电梯中的群众,经领导开会研究,提出了五十多种方案,最后经过抽签,决定用国外引进的最新技术-"
乙:什么技术?
甲:"定向爆破!"
乙:爆破?
甲:"为保证安全,防止意外,请大家迅速撤出大楼五十米以外,迅速撤出大楼五十米以外!"我爱人一听:"X X ,咱们撤!"我说:"你撤,我掩护!"
乙:你行吗?
甲:不行也得行!我爱人急的又要哭,几个领导都来劝:"哭什么,哭什么,没问题,搞爆炸那几个小伙子我看了,五大三粗,这么大炸药包一扛就走,估计六个馒头不准够呢!"
乙:这是那伙食科长。
甲:"你放心呀爱人同志,这个定向爆炸是很厉害的,这么老的电梯一炸,'哗啦'一下,就变成粉粉面面一样的,不要紧,这个炸坏了,那边还有一个呢"
乙:哦,人你就不管啦!
甲:"人嘛,是归人事科长管的!"
乙:那人事科长怎么说呢?
甲:"小X ,你可又抄着了。这进口炸药包也就是你我给你炸一下,换了别人他级别就不够,你想,这炸药包要炸起来……那什么,你在里头盯着,我先走一步!"
乙:撤啦!
甲:还就是人家办公室王主任办点正事儿!
乙:他怎么说呢?
甲:"少废话,办实事,赶紧点火!都走都走,X X同志,你别害怕,这玩意儿没准儿,指不定响不响呢!"
乙:啊?我听着都害怕!
甲:领导都说完了,我也得有个态度呀,我说:"同志们,不要管我!危险,我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什么,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十九八七六五……
乙:要点火!
甲:我一看人都走完了,我也别撑着啦,我来个就地卧倒,两手抱头,就听"轰"的一声!
乙:怎么样?
甲:还真把我给崩出来了!
乙:好啊!
甲:好什么呀!把我从这边电梯里崩出来了,又崩那边电梯里去了!
乙:咳!
--------------------------------------------------------------------
〔文章会〕 刘宝瑞演出本
甲 先生,你瞧我像干什么的?
乙 我瞧您好像哪个学校的……
甲 校长。
乙 摇铃铛的。
甲 哎!这怎么说话哪!
乙 本来嘛,哪位有身分的人让人瞧呀。
甲 我就是有身分的人。
乙 (对观众)这位自吹自擂。(对甲)那么您是干吗的哪?
甲 我呀!学问人。
乙 学问人?
甲 运气不好,三场未中,我是一位举子。
乙 噢!您是举子!桔子?
甲 千万别拿我当香蕉。
乙 哪儿呀,我拿您当西瓜皮了。
甲 别开玩笑啦。
乙 您真是一位举子?
甲 进过三场哪……
乙 头一场?
甲 把棉花烧着了。
乙 什么场?
甲 火场。
乙 第二场?
甲 把碗摔了粥也洒啦。
乙 什么场?
甲 粥场。
乙 噢,打粥去了,第三场哪?
甲 挤了半天没挤进去,让宪兵给了一个嘴巴。
乙 什么场?
甲 法场。
乙 那么三场啊,您应该进考场。
甲 对了,我真进过考场。
乙 您别吹啦。考场在哪儿呀?
甲 就在……俩大门里头。
乙 还仨大门外头哪,那叫哈德门。
甲 对,哈德门里头泡子河观象台两夹间儿。门口儿有个石头牌楼,左边写“明经取士”,右边写“为国求贤”,当中四个字是“天天文运”。有头道贡院门,二道贡院门,二道门有副对子,上联是“禹门三级浪”,下联是“平地一声雷”,往里走明远楼还有至公堂。“至公堂”三个字是明朝阁老严嵩写的。
乙 行啊。
甲 什么话哪,没进过考场,这些个能说得上来吗?
乙 您做的是什么文章呀?
甲 八股文。
乙 那我知道,我问您是什么题?
甲 我正赶上德宗景皇帝的御题。
乙 德宗景皇帝是谁呀?
甲 就是光绪,他出的是“春秋”题。有两位主考官一满一汉,满主考是荣中堂。汉主考翁同龢翁老先生。进了考场我就入了号啦。
乙 您入的哪一号?
甲 (接当铺喊当的味儿)两千八百五十七号油旧夹袄一件六角……
乙 干吗?当当的呀!
甲 考场的号房按字儿排,按《千字文》编下来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入的是“乃”字号房。光绪出的春题,我们应当对秋题。
乙 哎呀,春秋题可不好对呀!
甲 是呀,举子管春秋题叫难题。
乙 那您怎样了?
甲 没关系,给做上来了。赶到交卷以后,两位主考看到了我这张卷子,都大吃一惊,就派人把我叫上至公堂。
乙 这可不容易,得到了主考的赏识。
甲 我往那儿一跪,就听荣中堂跟翁同龢说:“翁老先生,请看这篇文章由始至终一气贯通,这笔力之精神行如游云,速如闪电,下笔之处,一笔不拖,犹如凤舞龙飞一般。这词中之妙句,并无半言抄袭前人,寻章摘句,字字乃珠玉之价,可称千金难易一字矣,常云:唐诗晋字汉文章,今有此一人三代兼全矣。”
乙 嗬,就您一个人,就包括唐诗晋字汉朝文章啦。
甲 荣中堂又说:“若按我评论此举子以唐宋两代八家相比,恐有过之无不及。”
乙 噢,这么说您比唐宋八家还强哪!
甲 荣中堂又说了:“不然不然,若按我评论,不但唐宋两代八家不及,就是后汉三国孔明先生有前后《出师表》,那《出师表》可称盖世奇文,唉,表中之妙句也不过如此呀。”
乙 好家伙,您这才学大啦。
甲 咱们应该自谦一点,我赶紧就说:“二位主考大人,小人蠢才,焉敢比唐宋两代之古人乎?既不敢比唐宋两代八家,又焉敢比诸葛孔明老先生。想孔明老先生,居住卧龙岗,道号卧龙,有卧龙之美称。孔明先生诚乃一龙,小人草蛇不如,草蛇焉敢与卧龙为伍。再者孔明先生官拜武乡侯,后人简称以武侯呼之,想孔明先生乃是武侯,小人乃眼猴,么、二、三等辈,遇五猴焉敢搂五猴之注,岂敢赢钱呼?”
乙 噢,你这儿掷色子哪。
甲 翁同龢跟荣中堂说:“真是奇才、奇文、奇人。”翁同龢就问我:“这篇华翰可是阁下大笔否?”我说:“区区不才然也。”
乙 还“然也”哪。
甲 “可能按原题再做一篇否?”
乙 干吗还让你写一篇呀?
甲 怕我是“枪手”。
乙 什么是”枪手“呀?
甲 怕这篇文章不是我自己做的。
乙 那你怎么样啊?
甲 根本就是我写的,拿过一张卷子来,不用三思而后行,刷刷刷,挥笔而就,写完了我就递给翁同龢了。翁同龢赞不绝口,指着我跟荣中堂说:“这个桔子,可惜就是烂了半拉。”
乙 噢,烂桔子呀。
甲 当时荣中堂接过来翁同龢拿着的那张卷子,跟我先写的那张卷子往一块一对……一字都不错。当时拍案称奇:“哎呀!文章奇哉,文章妙哉,文章奇绝妙绝哉。”
乙 哪儿这么三哉哪!
甲 “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乙 您这文章就做得那么好!
甲 你想呀,遇春秋题为难题,而且春秋又是御题。
乙 对呀,皇上出的题嘛。
甲 皇上出的是春题我对的是秋题。
乙 您还记得吗!
甲 那我能忘了吗?
乙 您说说我听听。
甲 好,我先念念光绪皇帝的这个春题。
乙 行。
甲 这是以《正月》为题;
乙 不是春题吗?
甲 “春王正月”嘛。
乙 对,那您念吧。
甲 “正月里来正月正,我与小妹去逛灯,花灯本是假,妹子是真情。咿呼呀呼嘿。……”
乙 这就是皇上的春题呀?
甲 我给对的是秋题。
乙 您那秋题怎么对的?
甲 以《八月》为题。
乙 是呀,八月为秋月嘛。
甲 我写的是:“八月秋风阵阵凉,一场白露一场霜。小严霜单打独根草,挂搭扁儿(挂搭扁儿,蝗类,即大尖头蜢,俗称担担钩。)甩子荞麦梗儿上也。“
乙 您这是铁片大鼓《摔镜架》呀!
甲 好对皇上那个《正月探妹》。
乙 好嘛。
甲 当时荣中堂看完了,说了一句满洲后来夸奖我说:“此举子做这篇文章可称巴胡卢。”
乙 “巴图鲁”这句话我懂。“巴图鲁赛狠”,是“好”的意思。
甲 不,您说是“巴图鲁”,他说我称“巴胡卢”。
乙 什么叫“巴胡卢”呀?
甲 我也不懂啊。就见荣中堂冲他旁边站着的那个大高个儿一使眼色,那人走过来照我脸上“巴”,就是一个嘴巴。我用手一“搰掳”(拂摸)。
乙 把您给打出来了。
甲 然也。
乙 你中了?
甲 我肿了。
明太祖废丞相,由皇帝直接统帅六部,使皇帝的政务十分繁忙,为了减轻压力,明成祖朱棣设内阁,选低级官员入职内阁,后来演变为内阁制,内阁逐渐成为明朝政令的发出地,入职官员的权利和等级也越来越高,,阁老是对内阁官员的称呼,希望可以帮到您!
说到唐朝的服饰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当时的唐朝雍容华贵,人们的生活水平非常高,当时的审美标准是以肥为美,以肥为贵,说明当时的社会有钱,经济发达,在唐朝,人们的服饰都偏艳丽,而且当时的人们还非常流行穿汉服。唐诗的出现也是带动了方式经济的发展,小编刚刚看到一则消息称明朝人爱追求时尚,这到底是真的吗?明朝人的审美和穿着打扮又是怎样的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明代的服饰,堪称美到亮眼。甚至在今天汉服热里,也是标准代表服饰。
虽说明朝建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曾狠抓服饰问题,全国官民按各自身份,必须要穿指定款,戴错一件首饰都可能是牢狱之灾。但随着明代纺织技术进步,各种纺织面料越发丰富,西洋布高丽布等海外面料大量涌入。十六世纪起,心学等思想的流行,让明朝人的审美观念也更自由。外加强大商品经济打底,明朝的服饰文化,也得以突飞猛进。到了明朝中后期时,更是美到华丽转身。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作者:撷芳主人
首先一个见证明朝服饰好看程度的,就是明代服饰越演越烈的混搭风。
明朝开国年间,混搭风是个绝对要命的问题。朱元璋的严格服饰制度,对任何乱穿都是零容忍。明初时就曾有不懂法的军汉们,擅自穿靴子在街上踢球,被朱元璋撞见后,统统被当场砍脚。明初最杰出画家戴进,也因为在绘画时,给图画里的平民错用了官服的大红色,就被明宣宗一怒下剥夺了画家身份,落得晚年贫寒而死。那年头的明朝人,确实是用生命在爱美。
但从明朝中期起,混搭却真成了明朝服饰的潮流。就以着装最严肃的官场来说,明朝成化年间时,朝鲜使团来入贡,结果朝鲜人穿的马尾裙,瞬间就吸引了满朝文武眼球。以至于京城里明朝大小官员纷纷效仿,衙门里常见马尾裙招摇,刮了好一阵流行风潮。
官员们尚且如此,明朝服饰的混搭风,自然是越来越大胆:比如明初时士绅们指定穿戴的峨冠方巾,到了十六世纪时,就连大户人家的杂役用人,也常见大摇大摆的穿。诸如紫色红色这类官员专用的着装颜色,明初时画错画就要办罪,明朝万历年间时,却是老百姓都常穿。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百姓们,逢年过节时常见穿出各类华贵衣服,连锦衣卫等特殊职业服装,只有有钱就能买来穿。明朝大臣吕聃的感叹说:满大街望去,分不清谁是老百姓。
甚至很多娼妓乐工,这些在明代属于贱民的行业,到了明代晚期时,只要破费点银子,就能弄一套王公贵族家的礼服,得意洋洋地穿出来招摇。以《明实录》的叹息说:这些贱民身穿士绅贵族服装,在市面上大摇大摆耍威风,好些不明真相群众,还朝他们慌张下拜。明朝的混搭风,常见这么唬人。
而与这混搭风一样越演越烈的,就是明代服饰的奢靡风气。
明初的服饰制度,核心就是崇尚节俭。但明代商品经济突飞猛进,明朝人也越来越舍得为服饰花钱。就连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都形成了侈饰相尚的风气,也就是官员间必须比穿。比如明朝工部官员徐泰时,每次有客人来访时,都必须先问明白客人穿什么衣服,然后就要换上与客人衣服类似的华贵礼服见客。且必须要做到主客间宛然合璧,无少参错。穿衣要讲究,这在明朝中后期,就是个重要礼数问题。
既然如此重要,明朝人的服饰,也自然越来越烧钱。在明朝永乐盛世年间,即使明成祖朱棣的衣服,也常用三梭布制成,并非全是绫罗绸缎。而到了明朝中期后,江南稍有点钱的家庭,基本都是全身名贵丝绸。女眷们的首饰,更是玩命拼钱,普通士大夫家的女眷们,首饰就常见价值四百多两白银,甚至还有价值千两的。这类天价首饰,形状也常是粗巨异常。明朝的贵妇们抛头露面,负担有时常这么重。
也就是在这种奢靡风气带动下,明朝,也成了中国古代王朝里,服饰风尚演变极为迅速的年代:各种服饰潮流,简直没几年就换花样。
拜明朝领先世界的纺织扎染技术所赐,明代服饰仅在面料颜色上,就是新花样层出不穷。明朝中后期市面流行的服装颜色,就有一百二十种之多,其中新颜色更有七十多种。外加西洋布等新面料纷至沓来,于是各种脑洞大开的新款式大量涌现。比如复社才子冒辟疆,就曾用欧洲来的西洋布为面料,效仿中国的皓纱款式,给红颜知己董小宛缝了一件轻衫。如此中外混搭风格,一度火遍江南。
甚至诸如明朝阁老于慎行这样的高官,退休后也喜欢在家研究服装款式。明朝士大夫宴会上的服装风尚,几乎是每几年就大变样。
但变得最猛的,还属民间。东南的经济发达城市,更是引领天下服饰的潮流。南京妇女的衣服,嘉靖年间时,还差不多十年一变,到了万历年间起,几乎是两三年一变。苏州城市的服装,更是引领天下潮流。发展到明朝晚期时,但凡看到社会上的新奇现象,常见被称为苏州样。
比起这类普通的变化来,到了晚明亡国前夜,由于晚明享乐萎靡风气大起,明朝的服饰风尚,更是变得天雷滚滚:有的江南男人,喜欢身穿女装,浓妆艳抹到处显摆。明末文学家刘凤,喜欢穿着红色女衣,到处引吭高歌。江南人顾玉川更是用纸剪成衣服,光着脚在大街上奔跑。这一类奇葩服饰,在当时更有统称:服妖。
甚至,就是在明末北方战火连天的年代里,东南好些经济发达地区,读书人的时装风尚,堪称群魔乱舞。以《七修类稿》的形容说大类女妆,巾式诡异。当国家陷入摇摇欲坠时,这些本该担负重任的读书人,却依然沉迷于此。
如果说,明代的服饰,惊艳得令后辈仰慕,那么这一类服妖,却更充满国家兴亡的反思。
你先要知道什么是阁老
阁老是唐两省官中书舍人与给事中相呼为阁老。明、清称内阁大学士为阁老。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称呼。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集大权于皇帝一身;又设内阁,实际上只是供皇帝咨询、起草诏命的秘书机构,并无决策之权。后明宣宗早逝,英宗即位时年幼,于是由内阁大臣“三杨”与太皇太后共同执政,此时内阁职权相应扩大。明武宗死后无嗣,帝位由从弟继承(即明世宗嘉靖),朝起“大礼议”之争,此时内阁之权几与帝权相衡,而阁臣则成为有实无名的宰辅。神宗时,张居正职权之隆,为有明一代之最。
阁臣例设多人(一般三四人)但有“首辅”、“次辅”称谓之分,权力也相应不同。万历早期,张居正为首辅,权倾天下,其地位实际上已相当于唐宋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同为阁臣的其他官员,虽然也被称为阁老,但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清时,内阁制多有变化,称谓上也有些不同,但入阁实际上就是拜相。只是后期逐渐被军机处所取代,后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机构。
阁老府,就是这些内阁大臣的府邸,如:费县城南关有一座阁老府,是明朝阁老张四知的府第。
和中堂是在审查“李侍尧”大案之后才开始决定做清官不如做个贪官的,当时众人揭发李侍尧的种种罪行。一些人认罪交代以后,和中堂就提审李侍尧。查出人赃并获之后,李侍尧自认抵赖不了,干脆就认了罪。
认罪清点赃物之后,据统计下来,李侍尧也只是收了三万五千两左右的银两。不过这样也足够判他死罪了。但是和中堂当时却没有判他即刻斩首,而是判了斩监侯,所以李侍尧就逃过了死罪,就这样才有了后面的戴罪立功。
和珅在抄家之后报上来的账目中银子确实不多,但李侍尧收藏的奇珍异宝就有很多。其中包括黄金、字画、古董以及珠宝等等,都是价值不菲的奇珍异宝。乾隆是就有意放过李侍尧的,只是该查也要查,该放他时候也是要放。查他是因为要是立威,于是乾隆皇帝就以李侍尧他收藏的批珍宝当进贡为由,加上还让底下的官员为他求情,乾隆法外开恩,只把李侍尧关了起来。
就是在李侍尧坐牢的第二年,甘肃地区就发生了动乱政变。乾隆皇就让李侍尧去戴罪立功,前往甘肃平叛。李侍尧平叛回来以后,乾隆直接是免了他的死罪,还封他为甘肃总督。并且加封为“太子太保”。自“李侍尧”大案之后,给了和中堂一次震撼。让他彻底明白,做一个清官远不如做贪官。他知道官官相护,只要是结成利益共同体就不会被扳倒。最重要的还是把乾隆伺候高兴了,只要让他觉得自己是无可代替的,就算是犯下滔天大罪,也能够得到赦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