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发生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夺情”风波是怎么一回事?

请问有谁知道发生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夺情”风波是怎么一回事?,第1张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按照封建礼教,父母死亡,在外做官的儿子必须离任回乡服丧三年,等到服丧期满后才可回任办事。否则,即是“忘亲”、“夺情”。当时张居正权势正如日中天,生怕一旦离去,他人谋其位,因此不想回来家江陵奔丧守孝。但他表面不便明说,暗中指使大宦官冯保出面挽留。冯保传中旨,命吏部尚书张瀚奉诏留张居正。张居正本人也一再要张瀚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出面留他。然而,这张瀚却是个角色,始终不为张居正所动。张瀚的下级户部侍郎李幼滋想要讨好张居正,“首倡夺情”之议。内阁大臣吕调阳、张四维首先附和张居正,并引前朝事例,请张居正夺情视事。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亦上疏请留,自此,“和者相继”。

  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十八日,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书疏劾,说张居正夺情是违背“万古纲常”。第二天,检讨赵用贤上书,认为不能援前朝故事为张居正夺情制造根据。十月二十日,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联名上疏,弹劾张居正夺情是“贪位忘亲”。张居正大怒,十月二十二日廷杖吴中行、赵用贤各六十,艾穆、沈思孝各八十。这四人都被打得气息奄奄,不成人形,旁人都不敢多看一眼。

  这时候,又有一个跳了出来,即观政进士邹元标。吴中行等人因为上疏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廷杖时,邹元标不过是一小官,默默无闻,见状立即厚贿太监,并马上上一疏反对夺情,言辞十分尖锐,批评张居正素来以“非常之人”自居,而他“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说明他实际上与禽兽无异。张居正大怒,下令廷杖邹元标一百六十。邹元标因为之前贿赂过太监,虽然挨的板子比别人多,反倒挺过来了。他因此成为大名人,极为沾沾自喜。邹元标如此,不过是“沽名讪上”,欲博得犯颜死谏的美名。

  朝臣们相继上书为被廷杖的五人求情。张居正不听,将吴中行、赵用贤革职除名,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分别发配凉州、神电卫、都匀卫充军。吴中行、赵用贤为隆庆五年张居正所取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而艾穆为张居正的同乡,他们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出发,不讲私恩,不避权势,疏责张居正夺情,“直声震天下”,时称五人为“五直臣”。

  最后还是明神宗朱翊钧出面,说张居正“亲承先帝付托,辅朕冲幼”,“朕切倚赖,岂可一日离朕”,命张居正在官守制,“夺情”风波才算平息了下来。

  直到次年三月,张居正才归家葬父。朝廷内外对“夺情”一事议论纷纷,反对张居正者抨击他是“贪位忘亲”,置“万古纲常”于不顾。张居正虽成功“夺情”,仍旧独执大权,但这件事也成为他死后被论罪抄家的祸根。

  邹元标一事后来对明神宗朱翊钧触动很大,认为大臣冒死进谏都是为了博取虚名,所以之后对大臣的进谏往往不佳懒得理睬,把奏疏留中不发,拖而不决,任其自生自灭,再激烈的言词也懒得去追究,锦衣卫的监狱竟至于长满青草。明神宗从此不上朝,消极怠工了。大臣们也因祸得富,没有人再被廷杖了。

对于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以至抄家问罪,很多人将其原因归结在于张居正推行改革得罪了许多人。

张居正万历十年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在过世前十天,万历帝加封为“太师”,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职之人。然而九个月后,万历十一年三月,神宗下诏取消张居正“上柱国、太师”的封号,接着又下诏剥夺“文忠”的谥号。这还不够,一年以后,万历十二年四月,神宗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将他的儿子发配充军。

明神宗朱翊钧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是他长久处于张居正约束下的发泄,同样也是自己开始亲政的基础,推倒张居正,也就树立了皇帝自己的权威;明神宗的贪财好利,也推动了清算的进程;同时张居正改革中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因而死后招致了顽固守旧派的竭力反击。以上原因导致张居正死后被抄家,遭到清算。

扩展资料:

张居正“夺情”事件

在明朝早期,文官夺情特别是阁臣夺情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永乐年间的杨荣、宣德的杨溥,都被夺情,未能终丧。但经过嘉靖朝大礼议事件,整个社会都形成了重孝守孝的氛围。因此,张居正要夺情,反对者不是政敌,也不是所谓的改革受害者,而是整个文官集团和社会舆论。

张居正将那些反对自己夺情者比作是“欺君”“悖逆”“小人奸邪”,希望通过万历皇帝来震慑天下群臣,将满朝的舆论压制下去。

为了堵塞言路,禁止天下人议论自己夺情的是非,张居正还使出了一个大昏招,那就是禁毁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禁止私人办法,只允许公学,完全把自己推向了学子士大夫的另一面。

一系列手段下来,凭借着皇帝的威名和首辅的权力,表面上看张居正获得了胜利,没有人再敢议论他夺情的事情,也没有人再敢反对他。整个朝廷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张居正,即使是言官,也不敢妄议朝政。

但这胜利是暂时的,他只是使用强权和暴力压制了反抗者,却让自己成了天下公敌。等他一死,大臣、言官、读书人,这些暂时的失败者将卷土而来,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因此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之所以要讨伐和清算张居正,并不只是因为张居正的霸道和个人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张居正夺情本来就是非正义的。

参考资料:

—张居正改革

历史上的张居正根据明朝晚年当时的社会矛盾,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因此受到了很多的下层的人的支持,但是不可避免的触犯了一些高官的利益,因此遭受到了他们的憎恨。

而这些的守旧势力在张居正手握大权时无法起来兴风作浪,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因此他们就在皇帝面前一直进谗言,说张居正的坏话,因此耳濡目染万历皇帝最后开始不信任张居正,甚至是在他死后又抄了他满门。

在我们眼里张居正为大明帝国鞠躬尽瘁,但是在皇帝眼里那可就完全不同了,皇帝眼里的张居正大权独揽把持朝政,小皇帝万历完全就是一个傀儡,但是万历皇帝又无法反击,这就是权臣,是对皇权的一种威胁,而且明朝皇帝向来都和外臣不和,他们更信任内臣也就是宦官太监,所以明朝的太监能那么张狂就是皇帝用来制约外臣文官集团的,但是张居正不同,因为他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连成一线,也就是说万历初年外朝和内廷都由张居正一手掌控,可以说万历帝是实实在在的傀儡,但是人在矮檐下哪能不低头呢,虽然是皇帝,但也只能隐忍不发,终于万历皇帝等到了张居正去世,终于没有人能再管束自己了,压在头上这么多年的大石终于消失了,万历皇帝终于可以狠狠的发泄出他对张居正恨意!

文|凌辰曦

公元1582年7月9日,张居正病逝。消息传入宫中万历帝心中窃喜,嘴角忍不住上扬,这个老不死的东西,终于病死了。

“咳,咳”清了清喉咙,忍住心中的欢愉,扶手贴额,面作悲痛,样子还是要装一装“张先生,前几日看着精神还不错怎么就突然病逝了,哎,朕心甚通”说着捂住胸口。

一旁的小太监立马跪下劝慰道:“皇上为了江山社稷,您千万要保重龙体啊。”

万历帝坐直了身体,“是啊,为了朕的大明江山,朕一定要振作。传旨下去,张先病逝,朕心悲痛,辍朝一日,谥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赏丧银五百里。”哎,呜呜呜,朕的银子啊。

万历帝心疼的直皱眉,小太监看到以为是为了张居正病逝心中悲痛,低头轻声回话:“奴才这就去传旨,必定让张首辅风光大葬。皇上您放心”

万历帝听了气的说不出话来,挥挥手,让他下去传旨。那老混蛋的葬礼关朕什么事,朕是心疼银子啊,没眼色的笨蛋。

不过明天终于可以不用早起上朝,可以好好睡一觉,今晚要传召哪位爱妃侍寝呢?朕可得好好想一想。失去的东西往后朕有的是时间夺回来。

那边地府里,张居正跪在阎王面前请求阎王再多给几年阳寿,十年的改革出见成效,大明王朝正是生机盎然,但是还有潜伏的敌人伺机而动,实在是放心不下。

阎王翘着二郎腿,慢悠悠的喝着茶水,撇了一眼张居正:“你就这么想回去?”

张居正郑重的磕了一个响头,:“阎王爷,我实在是放心不下,新政刚有成效。”

阎王放下茶杯,双手环抱在胸前,身体前倾,靠在书桌前,看着张居正说道:“你阳寿已尽,想要还阳是不可能了,不过看在你半生辛劳,并且诚心诚意求本王的份上,本王可以让你看看,你死之后,大明江山是怎么样的。”

刚说完眼前出现一块画布,正展示着他死后的场景,小皇帝为他辍朝,赠他上柱国衔,荫其一子。张居正颇感欣慰,皇帝还是记得他为社稷所做的贡献。

阎王在一旁摇摇头,你仔细看看接下来的画面。不久言官弹劾,新政被废,张家被抄家,削尽宫秩,剥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长子张敬修在狱中受尽折磨,最终自尽而死。次子三子被充军,老四削职为民……张家十几位仆从在张家府邸被查封之前,来不及逃出被活活饿死。

张居正震惊不已,悲愤不已泣道:“皇上,为什么,为什么,老臣这一生为皇上,为大明江山耗尽心血,死后却落的如此下场。”

转过头面对阎王恳求道:“求阎王让我跟皇上再见上一面,问问皇上为何如此?”

阎王嗤笑道:“你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皇帝早已大婚,不是原来的奶娃娃,而你却一直把持朝政,大权独揽,至使皇权旁落,万历这个皇帝当的像傀儡一样,他想给他老丈人封个伯爵,你都不肯,在朝上跟他争辩,你说他能不恨你吗?你张家是不是该有此劫?”

张居正听后仰天长笑:“皇帝年幼之时,我即开始辅佐,视其如亲子,只要事关皇帝,无论大小,必定事必躬亲,决不假他人之手,尽心辅佐,十几年来的情份,没想到皇上竟然如此恨我”

阎王弯下腰在张居正耳边轻声道:“视其如亲子?万历是君,你是臣,你僭越了。”

张居正听后心神一震喃喃道:“是我糊涂了,枉我饱读诗书数十载,君君臣臣的道理居然到此刻才明白。”

“你儿子张敬修今日到地府,要不要见最后一面”阎王坐回位子上看了一眼失神的张居正漫不经心的说道。

张居正犹豫了片刻,摇了摇头:“不必了,敬修此生因我之故,不得好死,此生父子缘分已断,又何必再去惊扰他,惟愿下一世他能投胎到好人家,一世安乐。”

“那你呢?现在还想着还阳,还想着质问皇帝吗?”阎王看着他问道。

“吾既已死,岂可再插手阳间之事,自当本本分分去投胎”张居正眼中清明带着一份释然。

阎王点点头,说道:“投胎去吧。”

无戒365极限日更挑战应 正式打卡第十二天

张居正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因此万历皇帝厌恨张居正。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扩展资料:

总评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 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后期十分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推行的张居正改革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明朝走衰的局面,也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明朝在政治、经济还有国防等方面都有了进步。在这些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各方都在给张居正施加压力,可以说改革之路实行的非常艰难。张居正死后,明神宗下令将其抄家、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并且将张居正的罪行告示天下。为什么张居正作为一代名相却是这样的下场呢?

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改革家之一。他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明朝中兴的最大功臣。

公元1525(嘉靖四年)年张居正生于湖北江陵(今湖北荆州),他的祖先是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士兵,祖父张镇曾在辽王府当过护卫,父亲只是一个秀才。张居正从小就是聪明好学,天资过人。他十二岁(嘉靖十五年)就中了秀才,当地人以神童称之,二十二岁(嘉靖二十六年)过了乡试,中了举人,从此步入仕途,授庶吉士,而内阁重臣徐阶就是教习之一。

在明朝是没有宰相这个官职的,而是由大学士中选择一个才德兼备的人出任内阁首辅,首辅深得皇帝的信任,权利很大。所以有很多人争着做。张居正刚进入官场是,正是夏言和严嵩争夺首辅的时刻。张居正师从徐阶,在徐阶的引导下,张居正努力学习,积累为官之道,研究尧舜之道,为以后的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张居正刚入职翰林院的时候,内阁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此时的内阁只有夏言和严嵩两个大学士,两人争夺首辅之位,夏言在斗争取得了胜利,成了首辅。但不久严嵩向嘉靖进谗言杀掉了夏言,严嵩又成为内阁首辅。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张居正对于内阁的斗争是了如指掌,而对于朝政的腐败,经济的萧条更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张居正从回翰林院工作,此时的他已经相当成熟,在政治风浪中,他学习徐阶,韬光养晦。被徐阶推荐给裕王(后来的隆庆帝)做侍讲侍读,正是这个时候积下了广大人脉。

徐阶年老致仕,髙拱再次坐上了首辅之位。隆庆六年,穆宗崩,年仅十几岁的神宗即位。但是由于他的口无遮拦得罪了万历生母生母李太后,再加上早和张居正有了默契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宝进谗言,太后下旨以专正擅权打发回了原籍。张居正顺利跃居首辅,开始了他十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篇章。

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坚决裁撤,解决邮传和铨政。军事上,知人善用,重用李成梁、戚继光镇守北部边疆,分封鞑靼汗王为王,建立互市,和平解决政府与蒙古的民族关系:重用殷正茂和凌云冀平定两广叛乱。一条鞭法解决税赋积弊,它的实行,在中国的税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任用潘季训治理黄河,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改革,扭转了自嘉靖,隆庆朝以来的政治腐败,边防松弛,民族矛盾,经济等国计民生不利局面。

但是改革触动了多数官僚、士绅和皇亲贵戚等的利益。神宗皇帝又是在他的生母,张居正和冯宝的严厉的管制下长大的,长期的权利旁落,不能随心所欲,本身就又是个极其荒唐的人。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不足一年的情况下就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首先遭殃的是张居正的旧日盟友,该撤的撤,该换的换。而张居正的家人则是自杀的自杀,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下狱的下狱,张居正本人生前位极人臣,死后差点到了被人鞭尸的地步。

所有这些,和张居正的诸多不检点也是脱不了关系的。冯宝爱财,他就投其所好,又是送琴,又是送珠宝金银,从冯宝的家就抄出白银一百余万辆,不能不让万历有理由相信张居正的财富会更多。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不惜放火烧死几十名官员。自己又在外购置积香庐,金屋藏娇,落人诟病。

历史就是个大笑话,当初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的邹元彪,竟拖着一条因反对变法而被打残的腿,为张居正的冤屈奔走呼号,希望挽回新政。但是世上再无张居正,无奈帝国大厦已倾,只能徒呼奈何了。

张居正变法前后的权力斗争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六月,明万历年间名相张居正病死于顺天(今北京)。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明万历初年,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太监冯保,挤走首高拱。张居正居首辅之位后,开始他锐意革新的十年新政。他清量土地,实行一条鞭法,选用有识之才,稳固边防。但是,在这十年新政中,其重点在改变文官机构的作用。明代的文官制度,由于受各种环境的牵累,一直是做事缺乏条理、效率低下。张居正力图使其重新振作。然而,张居正的要求过于严苛,以至于在他在位期间便遭至文官集团的反对。那时,张居正利用手中的权力还可以压制他的批评者。但是,当他一旦故去,“倒张运动”也就随之而来了。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与张居正私交甚好的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继任首辅。

当时,“倒张运动”已经取得了成功,曾经被张居正贬官、放逐的官员重新得到起用。因此,申时行便成为文官集团进攻的目标,其主要事件便是顺天乡试科场案。万历四年(1576),顺天举行乡试,主考官为国子监祭酒高汝愚。乡试的题目是:“舜亦以命禹”。张居正的两个儿子张嗣修、张懋修也在这一年得中举人。

首先上书的是御史丁此吕,他指责高汝愚:“汝愚以‘舜亦以命禹’为试题,殆以禅受阿居正。”意即高汝愚宣扬禅让,恭维张居正有神禹疏凿之功。在有德者则君临天下的前提下,这便成为向张居正劝进。而此时,申时行推荐当时已任礼部右侍郎的高汝愚为皇帝的经筵讲官。按明朝成例,高汝愚被任为大学士已是指日之事,来日很有可能被任为首辅。由于科场案发,丁此吕所上奏章到达万历御前。万历皇帝便将此疏示于申时行。申时行说:“此吕以暧昧陷人大辟,恐谗言接踵至,非清明之朝所宜有。”吏部尚书扬巍也上疏抗争,请罢丁此吕,贬官出京。万历皇帝欲采纳扬巍的建议,将丁此吕贬官出京。而这时,给事中王士性、李植等交相上疏参劾扬巍、申时行。万历皇帝又改变主意。高汝愚被罢官,申时行、杨巍因被参劾,便离职待勘。

王锡爵在这时上书万历皇帝,称赞申时行“泊然处中、重国体、惜人才。”万历皇帝又挽留申时行、许国,丁此吕遭贬出京,高汝愚以“出题谬妄”的罪名,被罢免官职。

在封建社会,权力斗争是及其残酷复杂的。为了击败对方,一则试题都会变成权力斗争中的工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28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