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对领导行为的早期研究显现出关怀维度和结构维度两个维度。 关怀维度是指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和情感, 更愿意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关怀的行为表现为: 帮助下属解决个人问题, 友善而平易近人, 待人公平, 十分关心下属的生活、 健康、 工作满意感等问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或 jinkaodian ,获取考试试题更新通知
人老了比起金钱,更需要的确实是情感的关怀。
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奋斗的一生,大半生都会为了金钱努力,但一旦进入老年阶段,各种欲望会随之变淡,身体也逐渐衰老,这个时候,金钱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更渴望的就是情感的关怀;
年龄越大,越会重视情感,外在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很显然后者更重要,情感的关怀才能让自己觉得还有用;
总之,人老了,更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怀。
感恩心理问卷分为情感关怀自主支持明确指导感恩幸福感。感恩心理问卷的四个维度分别是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意志,感恩行为,感恩即感恩心理,是指在个体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对自己有过积极作用的外界因素的由衷认可并力图回馈的、知行意行四位一体的心理行为反应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考察研究生感恩心理的现状,对感恩心理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验证感恩心理对幸福感有正面预测的效用。
[摘 要]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而备受关注,成为西方影响较深的一种理论,这项理论对中国当前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也向当代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关键词] 诺丁斯;关怀教育;当代教师
[中图分类号] G51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8-0034-03
关怀教育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教授历经多年的努力而形成的,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而备受关注,成为西方教育理论的一种重要思潮并被引入许多国家。
一、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内尔・诺丁斯在其《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并且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如果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接受和认同。”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关心型的人,在教学中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同时也注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能力。
她认为我们不必告诉学生如何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学生就能从中领悟从而明白如何关心。要使学会关心成为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她提出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式就是“关怀”,主张围绕“关怀”的主题而不是传统的学科来组织课程与教学活动。她认为教育中的关心应当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并要求连续性,主要包括:(1)教育目的连续性,学校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学生相互关心;(2)学校场所连续性,营造学校具有关怀氛围,让学生感觉有归属感;(3)师生关系连续性,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工作至少3年,从而有利于关心关系的建立;(4)课程的连续性,显示出对每一个学生不同个性发展与所需的关心与尊重。
诺丁斯还认为,关心品质具有开放性、渗透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因此,关心能够促成和推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道德人格的成长。基于关心理论的视角,诺丁斯认为教育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和证实――榜样是关心的关键因素,教育者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对话允许师生表达各自心声,从而通过相互了解,使建立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成为可能;实践使得人们有机会练习关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发展必需的个性态度;而证实过程有助于人们获得一个理解人本质的视野和机会。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四者缺一不可。
二、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特点
1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
诺丁斯认为,教育者应该走进每个学生的生命世界,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关怀型的教师会耐心地用自己的关心鼓舞和激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实现个性的发展。教育本身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价值,关心学生的幸福。关怀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过程的一个方面。既然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必然包括知识教学,那么,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的个体价值必然要超越于学科知识。
2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诺丁斯认为,关怀始于教育者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教育者要通过发掘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增强知识的生活性以及对个人的感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内在的主观感受,体验学生的想法,与学生的世界相互交融,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共生并相互关怀的关系,只有产生共鸣才能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这种相互关怀的关系依赖于关怀双方及特定的环境,特定个体的反应。因此关怀需要考虑具体情境中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反应及体验,而不是依靠普遍性作出判断。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学生都会渴望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正如“皮革马力翁效应”一样,只要教师有积极适当的期待,学生就会从中获得信心和成就感。
3教师的示范作用
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知识是理性的、无情感的,而教师在讲述知识时经常会伴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而后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到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教师用心、用情去理解和讲授的知识会深深的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另一方面,关怀行为是有具体对象的,一对一的关怀关系会在得到关怀的学生心中成为永生难忘的记忆,甚至影响其一生,教师的示范作用或榜样的力量都是教导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的动力。
4强调实践的关怀
诺丁斯的关怀主要强调的是实践的教师关怀。她认为,关怀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一个人一旦进入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进入了一种关怀关系,关怀先于、重于做事和职业技能,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关怀关系中,必须开放地、不以功利的目的接纳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需要着想,为学生服务。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体悟中领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系,而过分的干涉会使学生表面顺从、内心逆反。教师关怀的最好表现形式是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包容式引导。
三、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
对我国当代教师的启示
1强化关怀角色
用诺丁斯的话说,就是教师“一定要淡化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到关怀的关系中”。有了孤立性的职业意识,教师就会把自己的工作仅限于学校或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所以教师要从人类共同的本性角度建立相互关怀与被关怀的联系。淡化教师的职业意识,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深谙熟知所教的知识内容,而且要能超越学科内容的限制,敏锐地观察和深刻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当然,教师淡化职业意识,也有利于从知识的简单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生活上互相关心的伙伴。同时,教师要不断强化其关怀者的角色。作为关怀者的教师不再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关心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等方面的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也负有启迪学生智慧、开启学生心灵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因此,淡化职业意识,强化关怀角色有利于教师关怀学生的全面成长。
2教师要培养自己具有关怀的能力
关怀是服务自己的,同时也服务他人。但在现实情景中,教师要努力先培养自己的关怀能力,才有去关心学生的可能。想要成为关怀者的人,一方面要在平时就多作培养情感接受和反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在建立关怀关系的实践中,去体会其中真实的情感和情绪,以觉察到自己能付出关怀的限度,来保持住关怀别人的情感。
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和感悟,做一个能认取自身价值的真正关怀者。因此,当我们选择不关怀时,其理由正正当当地,是要保护住自己关怀的人性力量,不做迷茫的关怀者。教师尤其需要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增强自己作为教育关怀者的力量。
3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能成为两位一体的人。通过双方的眼睛观察,站在双方的立场上感受痛苦。要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营造一种充满关怀的课堂氛围,让师生都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现出对学生的爱心,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各种展现自己的机会。教师要肯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发现个体学生的独特之处。肯定每个学生所取得的学习结果,正视每个学生智力发展中的缺失,积极、正确、客观地评价和鼓励学生。关心型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相互关爱,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只有在共同的爱的实践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往,学生才愿与教师沟通、分享自己对关心的认识和体验。教师既要能为人师,又要甘于向学生学习。这样,师生在交流、合作和学习中不仅融洽了感情,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信任和关怀,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热情和信心。师生在共同的学习中理解了他人和自己,师生的关心关系就会由此建立。
参考文献
[1] [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吴小鸥论关怀型课堂[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3] 侯晶晶论基于关怀式道德教育的道德学习[J]当代教育科学,2005(4).
[4] 赵雪霞诺丁斯关心理论对教师素质的全新要求[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5]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王永康)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造成的。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失去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如果我们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体验,那么无论我们多么赞同这些观念,都无法建立新的内在评价系统,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力是。
童年时期经历过情感忽视的成年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从4个方面进行自我关怀:
1,学习关爱自己
2,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3,自我安慰
4,对自己有同情心
以上4种技能对童年收到父母良好关爱和管教的人来说是自然而然习得的。
如果在孩童时期父母对作为小孩子的你的感受有足够的同情心,足够的同情,成年后,你也会这样善待自己。
如果在孩童时期,父母与你的关系足够亲密,他们足够关心你、接纳你,那么成年后的你更善于建立亲密关系。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情感忽视,这些对别人来说自然习得了技能,就需要你在成年后自己去培养了。掌握一项技能很费工夫,需要你付出时间和有意识的努力。
使用改变表格时,非常重要的是要给自己大量的时间,理解自己、关心自己,为自己的进步而骄傲。遇到挫折时,也不要迁怒于自己,慢慢回到正轨即可。
1,学会说“不”
2,寻求帮助
3,发现看你的好恶
4,优先自己的享乐
一般来说30岁以上的人大多是自己认识到锻炼对健康的益处的,而不是父母教他们的。因此父母没有教并不意味着就是情感忽视,但如果你没有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你就很难开始进行改变。
自我约束能力或许是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最大阻碍。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会轻易的说自己有拖延症,也有些人说自己很懒
根根结底都是一件事:让自己做不想做的事,停止做你不应该做的事
这是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常有的两难境地。
父母虽然爱你,但他们的教导和反馈都会被儿时的你内化。你内化的,不仅是督促自己做事和停止做某些事的能力,同时也内化了父母教导的声音,之后他们就会变成你成年后自己的声音。
这种内化的父母的声音极其重要,但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身上常常出错。
作为成年人,你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在这方面重新教育自己,你可以尝试一个简单但又高效的重写大脑的办法,我将其称为三件事计划。
具体做法:
每天你必须做三件您想不到的事或停止做三件你想做却不该做的事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很可能从未想过自我安慰这个概念。
自我安慰也是没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另一个人生技能。
你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不是完全没有父母的安慰,但同样,关键在于你是否接受到足够的安慰。
不要等到最迫切需要的时候,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那是最坏的时机
先找出好的可能适合你的策略,并提前准备好,这样在你真正需要的时候使用才能对你发挥最积极的作用。
自 我对话: 可能是最有用和万能的自我安慰策略,这需要在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从始至终的自己跟自己去说话。
想通过改变行为,也就是由外到内的建立自我同情是极为困难的,最好能从内而外慢慢培养。
同情和同理心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之一,它能治愈人心,给人安慰,让人团结,它以一种积极又引人注目的方式聚集在一起。
黄金法则是像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对待别人
反过来就是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
也就是说那些你不会对关心的人说的话,也不要让你内心批评的声音对你说
你不会因一些事而惩罚你关心的人,也不要因此而惩罚自己
像自我的愤怒是自我同情的反面,请开始试着你有多经常的对自己生气,气到什么程度,这很重要,因为对自己身体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变得毫无益处,你会开始讨厌这个人,他是具有毁灭性的
如果你犯错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汲取教训,除此之外都是浪费精力
将其视为一个契机,将火气转变为对自己的同情心
你对他人从不评判,而是充满关怀和同情,这是你的好消息
现在你只需要学会运用你不带评判的智慧,以同样的方式帮助自己,这意味着你要用自己的智慧开导自己,并且能够倾听和接受你自己的声音
你会发现这种友爱而坚定的声音对你也不太宽松,但也并没有自我毁灭式的苛刻,这样的声音指出了4个关键的步骤:
1,让你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但不会急于批评或责备
2,让你思考哪部分过失是你的原因,哪部分是因为其他人或者环境
3,决定如何做出改变,能让这个错误不再发生
4,让你从错误中汲取重要的教训,然后允许你将这件事抛诸脑后
这些步骤都富有成效并且十分有用,他们能让事情有个了解,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又不伤害你的自尊和自信,生活就是学习、成长、不断改善的过程
那你对自己也抱有这种有利的同情心,你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你,一个可爱会犯错的,不完美的你有优点也有缺陷,有赢有输敏感,但兼任着你,你会变成一个完整的与自己充分链接的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