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形态

大众文化的形态,第1张

11大众文化关于大众文化,恐怕很难用几句话来定义。大众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已有很多认知和争论,孰是孰非亦无定论。察各类关于大众文化的定义,虽各有侧重,但归于不外乎两类:一类侧重于大众文化的内涵,着重强调文化的内容;另一类侧重于大众文化的形式,尤其强调文化的传播形式。两类观点的侧重不仅源于认知观点和方法结论的不同,它还与文化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初期的大众文化及定义都属于强调内容的大众文化,强调内容的原因并不是轻视和否定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而是将文化的内容作为命题的前置,以内容为主导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强调形式的大众文化是以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主导的,而作为文化内涵的内容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多是指此。这类文化形态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内容并不俱备某种特指性,而是服从于定义它的文化表现形式,尤其是传播形式。当然,现代的观点也都涉及到了大众文化的内容方面,但那也只是对形式的一种限制。辨析大众文化命题需明确这样几个前提:(1) 大众文化的内容具有指向性,在政治环境动荡或阶级矛盾激烈的社会中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而在政治环境平稳或阶级矛盾缓和的社会中,大众文化则是一个泛阶级的文化形态,其内容的指向是分散的,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即是指此。需要强调的是,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内容有很强的导向性。(2) 大众文化的经济基础不必然是市场经济。现代的多数学者均认为“大众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1]强调大众文化是依商品规律运作的。但事实上,非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且普通存在着大众文化。二者的区别是传播目的不同,一个是为实现经济效益,另一个则是为实现社会效益,具体传播方式也有很大区别。(3) 大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对具体文化形态的作用都是等量的,但往往由于大众文化传播的特殊性使这一等量关系产生了扭曲。兹就前述对大众文化定义如下:大众文化,是以主流文化为主导、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手段、以实现某种利益为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众喜闻乐见,被公众广泛认识、复制、传播的社会文化形态。12大众文化传播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大众文化以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与大众传媒携手并进的。”[2]一方面,大众传播对于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大众传播使得文化不再局限于一部分人之中,令它具有了更复杂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大众传播产生了强有力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对于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一层面来讲,大众文化也引导着大众传播。 与大众文化更为联系密切和直接的大众媒介,构成了大众文化得已生存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情境,构成了大众文化得以传播的物质传播渠道。从修辞效果看,“大众媒介直接关乎大众文化的意义构成。”1当然大众文化对大众媒介也有很强的反作用力,在二者的关系中,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甚至,大众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其它信息的传播有着同样的构成,但基于大众文化的特殊性,它的传播就有了一些独特的规律在讨论大众文化的传播问题时,应当重视它的源头和归结——受众的分析,什么人需求它、什么人创造它,以及什么人、通过什么渠道、什么形式传播它等,继而可以归结出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些独特之处。大众文化传播的构成,也就是这一分析的过程和结论。

[1] 叶志良:《大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3页。[2] 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6页。1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13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文化传播 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多具备商业性这一特征,有的学者甚至将大众文化与商品文化等同起来,归入了商业文化的范畴。商业性,是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才具有的特性,它是将交换价值放在第一位的。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使用价值是第一位的,要远远大于它的交换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众文化的物质表现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文化生产过程是进行商品化生产、资本化投入和价值化收益的,又依据市场规律进行交换、复制、再交换。大众文化便这样融合到市场经济环境中去,成为商品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活动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生产”2的社会大环境下,大众文化的传播必然服从于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传播过程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文化传播变得更自由、更快捷,但同时也愈来愈对传播的内容产生漠视,反而对传播的形式反而愈加重视。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它必然要求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以文化商品交换和流通所形成的文化市场为文化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文化市场供求双方的物质和利益为文化活动的激励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调节作用。市场经济对大众文化的影响直接作用于文化形式,继而通过文化形式间接的对文化内容产生作用。我国现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也是国际社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肯定。所以,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现实生活是有宜的。2大众文化的传者与传播控制21传播的前沿文化的传播有着明显的广泛性,大众文化尤为如此。它的传播者即包括了专职的传播者、专职的文化制作者,又包括了非职业的传播者——受者群。我们可以将参与大众文化传播者分作三个不同的群体:(1) 媒体传播群。媒体是大众传播的中坚力量,在大众文化的传播中担负着重要的传播职能。它是通过传播社会对大众文化的镜像反映来间接的传播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文本的间接制作者。媒体传播群的传播活动是自觉的、专业的、系统的、技术化的,其基本动机来源于媒体吸引受众的需要。(2) 制作传播群。大众文化的文本制作活动主要是由职业文化的制作群里来完成,其文本本身在客观上具备了大众传播的功能。所以大众文化的制作群不仅是大众文化产品的主要的制作者,它还通过直接复制、传播具体文化产品来传播大众文化。制作传播群的传播活动是不自觉的、非专业的、系统的、技术化的,其基本动机和最终目的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3) 个体传播群。大众文化有泛文化、泛阶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大众文化传播的受众者有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有传播个体,也有媒体或文化制作传播者的组成人员,但无论是什么都存在受者与传者双重身份的转变。参与大众文化传播过程的所有个体即构成了个体传播群,它的能量总合要远大于专业的传播机器,所以我们在研究大众文化传播时应当重视这种传播力量及它与大众传播的关系。个体传播群的传播活动是不自觉的、非专业的、分散地、非技术的、非盈利的,其基本动机来源于传播个体的文化素质、兴趣、喜好等。在这三个传播群中,个体传播群的认知实际上是社会个体文化意识的总集合,它通过对具体参与传播人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及信息需求的反馈与其它传播群产生联系。22施控行为与角色互换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由传播者在其内部与外部不断的进行选择、加工、传播来丰富的,大众文化文本不断的在各个传播群中被选择、解读、再加工、传播着,并在各个传播群内部重复着这一过程。信息源在被层层选择、解读后,最终被广泛接受和传播的只是信息源中的少量信息,这一少量信息经过传播者的再加工、再创作成具体并传播出去,文本再传播中不断的被选择、复制,不断的得以修正并形成稳定的模式,最终扩散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式,形成了量化优势。很明显,从源信息到大众文化文本的过程就是各级传播者不断施控的过程。随着信息的反复传播、复制以及不同传播者所作的不同解毒,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都会逐渐的发生变形甚至施异化,有时往往出现背离原文本的现象。毋庸置疑这一现象也是由不同传者的不同施控行为所造成的。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文化制作和传播组织,而具体的制作和传播过程是通过具体的操作者实现的,他们对具体大众文化文本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众传播中,传者除受经组织传递的社会控制、组织内的潜网等影响外,传者的个人因素是一个很明显的控制因素,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传者是具体文本的制作、传播者,但其也是其它文本传播的受者。他对具体文本的选择性施控,其实是他本人在对其它大众文化文本的选择、理解后,在个人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二次加工、创作、传播。即作为个体的传者只在他实际操作的个案中扮演着传者的角色,而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却成为了更多其它文本传播的受者,并将其解读文本的内容或形式转移到他所制作传播的具体文本中去。于此,把关人与受者的角色形成了互换,这也是文化控制在传播活动中的表现。23传播者的受控特点 在文化传播活动中,各类传播组织有着最强的选择能力和传播能力,但其受到的各种控制也是最强的。它在传播过程中的选择动机和饥渴的传播欲望也并无非是源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控制,即这种对大众文化进行选择、制作、传播的行为实际上是传播组织受控的表现。 传播者受到的控制无非就是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控控制、自我控制四种,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传播者的受到各种控制是不均衡的,各类控制手段对传播者的控制强度和程度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播者必须依据市场规律运作,其文本必须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实现经济效益是多数大众文化传播者的主要动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控制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者产生了最强、最为直接的作用。仅次于它的是受众控制,传播者受到受众控制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已经受到经济控制,为了实现利益就必须适应收受以吸引更多的受者。政治控制、自我控制虽然也是很明确的控制力量,传播者也必须接受其控制,但对于依市场规律运作的传播者来说,终究不如经济控制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来的具体、直接。

2 叶志良:《大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3多元与多态——认识大众文化31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众文化有如下基本特征:商业性。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文化,是依赖于市场机制来进行制作、传播、消费的,大众文化的物质表现——文化产品是作为产品出售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必然会进行商业化运作,文化活动成为一种社会生产,文化产出则成为一种地道的商品。“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费的情况下,也会被灵活地消费,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1这不仅是文化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更是一种社会需要:一方面,文化的制作者、传播者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生产,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商品化生产或商业化传播;另一方面,文化的消费者和接收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引导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受众的消费需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商品化。技术性。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是密不可分的,大众传媒的技术发展扩展了大众文化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大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技术媒介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众文化的传播已经完全依赖于众传媒技术:一方面,技术性含量高的传媒成为大众文化最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技术媒介给大众文化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与多态;另一方面,技术性使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成为可能,使文本的制作复制、传播更为简易和方便,并使大众文化产品由个体创作转为工业化生产。娱乐性。娱乐,直源于受众的享乐动机,在市场环境中大众文化的制作、传播者则利用了这一点;以服务于文化的商业化生产。对于受者来说,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第一效果,大众文化传播的一大功能就是娱乐受众,使受众消遣娱乐的需求得以释放。而对于传播者,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传播者的商业需求。应说明的是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不等同于娱乐文化,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是一种外在表现的功能性倾向,而娱乐文化的娱乐性则是内容的基本属性。通俗性。大众文化不同于高雅文化,是在极大多数人群而不是在小群体内通行的。大众文化之所以被大众接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的通俗性,这是由大众文化受众的广泛构成所决定的。通俗性给大众文化首先带来的就是传播优势,不论受者的文化层次如何都可以看得懂,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就很容易得到广泛传播。此外,通俗性间接的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任何形态的文化只要对文本进行了通俗化处理就都可以融入到大众文化中来。从这一层面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说,不通俗的东西就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但是也要主义通俗性带来的消极方面——易于流俗。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中,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的文化很容易使通俗性由形态扩散到内容中去。为了迎合最广泛文化大众的趣味,大众文化产品愈来愈倾向于世俗、庸俗,甚至是媚俗。这种一味追求通俗性的后果是使大众文化变成一种无节操的文化,增加了大众文化的浮浅。32大众文化传播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众文化在传播中呈现如下现象:模式化。大众文化使一种群体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扩散方式的,这就难以避免其内容和形式产生类似甚至使相同的样式,形成了短期内固定的模式并反作用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模式化直源于文本的流行性,原创的文化文本在经过批量复制、大众传播等一系列流程后成为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伴随着文化流行的是对文化形态的反复模仿和不断复制,以至于最后形成文化模式。大众文化的模式化既有内容的也有形式的,还有则是直接复制文化元素。如某一电视节目一旦流行,其它的制作单位也都竞相模仿,于是很快就会出现众多与此类型相似的电视节目,并形成一种形式作用于其它文本。比如齐鲁电视台2005年开播了一个用地方方言演播社会新闻的节目,埠内多数电视台(频道)很快都有了相类似的节目。虽然大众文化文本的创作者不断的在创作新的文化卖点以及个体的个性,但这些个性十足的内容无非是对共性中相关类型的模仿,于是越有个性的反而越失去个性。主流化。大众文化吸收了丰富的主流文化,它是建立在公认的社会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环境之上的,是它与它们相统一的。也只有与它们相统一,大众文化才具有生命,才可以没有任何阻碍的通行于文化大众之中。可以说任何的大众文化文本都必须与同时代的主流文化相统一相适应,才能构成大众文化,凡是与社会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相悖的断然不会被广泛认同。大众文化是与同时代的认知水平相当的,它的适应不仅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强制,大众文化文本也在积极适应主流文化。如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许多文本都去迎合这一主流,像某保健品广告中的动画人物换成俄罗斯民族服饰,出场动作改成俄罗斯民族舞蹈。多元化。大众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源起于大众对社会各种文化形态的吸收、解读、再创作。在大众文化中可以得到几乎所有文化形态的影子,只不过其内涵和形式已被过分解读、演化,甚至异化。这种多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互渗,更是构成大众文化内容的核心架构。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收、解读高雅文化、民间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等文化形态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讲,大众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大众解读社会文化并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和结果。现实中,大众文化也积极的寻求与各种文化形态的融合,多数文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主动的吸收各类文化元素以实现自己的多元化。其原因有二:一是多元化的文本可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符合最广泛人群的口味,这也符合文化商业化的需要;二是文本的多元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引入,可以给文本罩上高雅的外衣,尽可能的掩盖文本的空洞和世俗,以此提高文本的文化品位,为其正名。导向化。大众文化对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意识有一定作用的导向作用,而且愈加强大。不仅是受者,还包括了传者,都会不自觉得由大众文化所引导。由于大众文化传播涉及面的广泛性,大众文化的文本模式会给社会文化形态总体、社会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传播时间的增加而形成引导。但需认清的是,这一引导只是社会文化流程中一部分,大众文化本身还被其它的文化所引导。从宏观的角度看,它也只是文化引导力传递者中的一员,而不是原初的导向动力。33信息在传播中的几个表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众文化的信息传播多有如下几个表征:信息情感化。人是情感动物,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物质文化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而大众的精神文化则相对缺乏。于是,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下人对情感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历史最高点。在充斥着物质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甚至是人对物的情感成为大众文化传播反映的重要内容。传者通过情感元素的采集和重新语境化来保存情感,受者通过接受这样的信息得到慰藉。不仅是情感信息,许多非情感信息也套用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元素,造成了一种大众文化整体的情感化。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与流行媒介也“能够有效的把象征性形象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1信息故事化。故事化的信息对于受众往往很强的吸引力,“故事代表文化价值观并提供文化连贯性。”2以各图书馆文字类图书的借阅情况为例:借阅频率最高、书刊数量最多的是小说等故事化的文学作品,而散文、诗歌等故事化不强的文学作品借阅次数则相对较少,而无叙事的文学理论作品则鲜有借阅。故事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文本的一个普遍现象,许多非叙事性的体裁往往也掺杂进了故事化的形式,比如流行音乐前缀的叙事性文字,甚至是故事化了的歌词本身。对于多数受众来说,故事形式易于理解,更符合消遣的需要,易于达到情境再现的效果。当故事化成为一种信息加工和传播方法的时候,大众文化文本的制作和传播变的更加容易,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境被压缩提炼成象征性形象,通过不断的重复,使意识形态和文化主题模式化。信息可读化。基于大众文化的非严肃性和受众的多样性,便于读取、易于理解成为大众文化信息表征的第一要素。大众文化信息的可读化除包括了话语的可读性外,它还有更广泛的内容,具体包括了简易化与图像化两个方面。简易化主要体现在了信息话语易读和文本内容的浅显上,目的是便于受众接受和解读。图像化是指通过文本的图象化表达来实现信息的可读性。信息的可读化使大众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许多繁难、呆板的文化形态都可以经过可读化的加工与大众文化产生交叉,丰富了大众文化的信息含量、提升了大众文化的品味。但可读化也会使受众对其它文化系统的认识变得浅显、片面,甚至产生误解。

企业号整体内容运营有两个步骤,先是要在正式运营企业号前要做好整体运营规划。

整体运营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要对整个账号进行整体规划

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解决什么样的营销目标。营销目标又包括:曝光、口碑、转化。

第二步:解决企业号的内容生态

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营销目标。我们主要概括为三种形式:人设类、虚拟化的、情感化的。我们要评估这三类内容哪一种适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第三步:确定营销规划

确定营销目标和内容形态后,考虑该怎么样将内容在抖音上形成更好的传播效果

然后是人格化的规划,人格化是企业号运营最关键的一步,人格化的内容可以有效的解决未来企业的营销目标,有效实现内容形态以及进行有效传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部分。

人格化规划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品牌目标TA

深度分析品牌在抖音上的目标人群,包括他的年龄、性别、区域、兴趣等。

第二步:分析TA关注的KOL特征

分析品牌目标TA在抖音上共同关注的KOL,我们需要这类目标用户在抖音上究竟喜欢什么类型的内容,而选择类型最好的参照物就是KOL。

第三步:基于KOL特征,进行人格化品牌形象打造

深度分析KOL的年龄、性别、内容风格,找到最为契合品牌调性的KOL原型,列出共同特征,通过共同特征来找出与品牌紧密结合的形象。

第四步:通过优质内容输出,强化人设。

以此为基础,人格化品牌形象,并通过持续优质的内容,丰富、强化品牌人设。

第四步:通过优质内容输出,强化人设。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主题酒店主题文化的设计、定位及室内环境设计的分析,阐述了情感化的设计在主题酒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试图通过此过程,来探讨并发现主题酒店室内环境设计情感化方面的一些规律以及情感化在主题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并找出中国主题酒店在室内环境设计情感化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进行改善,在国外主题酒店进驻中国,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的同时,中国主题酒店应以中国式的主题形式站在国际酒店业的舞台。

关键词主题酒店;室内设计;情感化;人性化

一、主题酒店发展概况

1)主题酒店的概念

主题酒店是以酒店所在地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特质、地域特征为素材,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赋予酒店某种主题(如历史、文化、城市、自然、神话童话故事等),并围绕这种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性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从而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位的目的。

2)主题酒店的发展

主题酒店最早出现在美国。1958年,加利福尼亚的Madonna Inn首先推出12间主题客房,随后发展到109间,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现在以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大型主题酒店为典型。

主题酒店在国外发展了几十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中国兴起的时间晚,发展相对滞后。近十年来,中国主题酒店的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很多人都把主题酒店的发展视为未来中国酒店业的下一个热点。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是2002年5月在深圳开业的威尼斯酒店,它融合了文艺复兴和欧洲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以威尼斯文化为主体进行装饰。

3)主题酒店的特点

主题酒店的三大突出特征特点是指以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材,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其最大特点是赋予酒店某种主题,并围绕这种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性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位的目的。

二、主题酒店室内环境设计情感化

1)情感化空间环境设计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空间就是能表达和传递人的感情的载体,使人们对某空间给予情感寄托和表达。

2)主题酒店室内设计情感化的发展趋势

主题酒店是以贯穿主题的主题文化为经营理念的,主题文化是主题酒店的“魂”,如何能使主题酒店的文化性跟上外在形式的需要是今后主题酒店发展的关键。从主题酒店的设计、建造、装饰到服务等都应该以对主题文化的打造为主线进行设计。我们一直都把“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原则,做人性化的设计首要是能充分关注和考虑人的情感需要,主题酒店的室内空间是人在使用中接触最多,也是最能表达和传递人的情感的载体,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对主题酒店室内环境设计情感化的研究正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方向,情感化的设计应该被关注,也应该成为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这正是关注人的情感,人性化的设计。

1、主题酒店由单一向多元横向发展合

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影响之下,正逐渐呈现出更加多元和时尚的趋向。从单一的小型酒店,发展到以其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及极具感染力的建筑装饰风格的主题酒店,且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

2、由空间的情感化设计向探寻人性的情感世界发展

艺术性和主题性:两者结合,是品位私人空间的保障。私人空间装饰设计主题既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又可利用科技手段寻找创意设计理念,但必须要与酒店的整体气氛相融合。

注重个性:在与酒店总体风格一致的基础上,私人空间应该展现个性,通过研究住客的差异,充分利用各种不同元素的性格特色和文化的内涵,使静态、单纯、冷漠的传统客房,变成动态、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个性私人空间。

崇尚自然: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保护与回归自然已成为共识。室内环境设计风格也开始从繁杂、奢华转向简约。自然、和谐、安宁与人类共存的心声通过酒店内部的形象表现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从色彩上都维护了人的情感世界的微妙变化,所以,主题酒店将更加个性、多变,人性化。

3、以人为本的设计正是回应追求人性的情感世界

调节人的心理上的压抑感,通过室内环境的装饰来调整心态,保持最佳的心境和最好的精神状态,是私人空间设计基本的立足点。

用设计的手法,把各式各样的文化元素与细节在酒店里融合,让酒店多一些家的个性,住在酒店里就像是在一个远方朋友家里做客一样温馨,浓烈的情感值得永久回味与留恋,纯真的友谊值得谈论与记忆,有几分惊喜,有几分神秘,更多的,是对未知的肃穆和凛然,还有那股思念的情绪——无论如何一定还要再去。

酒店的室内设计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简单的设计工作,不就是地面地毯、墙面墙纸吗?其实不然,室内设计是体现酒店为客人硬件服务最重要的地方。

其包括以客人为上帝的服务理念、当地文化特色、由房价体现的客房档次、人体功学、地毯、墙纸的选择、家具、灯具的设计或选择、窗帘的选择、灯光的配置、洁具的选择等等。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三、主题酒店室内设计情感化的设计原则

站在建筑空间的角度看并思考人的情感需求。建筑空间是由形态、结构、涵义等要素构成,空间的形态是建筑空间环境的基础,影响着空间的整体效果,我们在对建筑空间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时,都是期待其形态的多种多样而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空间形态的构成一直是建筑创造的重点,也是建立室内空间环境的关键。情感空间的构筑不能离开色彩的组合渲染,而色彩的运用依据又是以空间的情感定位为准则的,而这是相互依存结合的。

情感化的室内空间的塑造要以空间中的物质材料作为基础,是物质材料与精神心理要素相交融的结果,而这些都是要靠我们的感官系统去领略,体验神经去感受。

材料的质地和纹理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触觉和心理情感。材料有很多种,包括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这些材料经过设计师的筛选和重组,最终走到了我们居住的空间之中,带给我们或自然、或精细、或大气、或厚重、或现代、或古典、或清新等多种感受。尤其是对于不同主题的酒店来说,材料的质地和感觉就不仅仅在起装饰的作用,而是酒店主题文化的一种诠释的手段,材料在这里充当了人与环境交流的桥梁。

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对入住过的酒店的评论,大家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在分享的同时也是一种免费的宣传渠道,而且这种推广的方式不需要任何经费,因此一定要恰当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抓住人的这种情感。

总结:

室内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承载着我们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等多方面的需要,而主题酒店这样一个较为新兴的产业,只有真正抓住人类的情感实质,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才能够做的更大、更好。室内设计的情感化设计是关注人的体现,重视人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设计不是简单材料的罗列、堆叠,色彩的拼凑、光影的渲染……而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种对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良好愿望,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依托……这条路的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何锋主题酒店与酒店主题化[J]北京房地产,2004(11)

[2]赵莹情感在室内设计语言中的重要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王晖主题酒店体验环境设计的模式与策略[J]饭店现代化,2006(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的主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在于,它是经过理解与想象共同对日常生活情感的形式化、秩序化、组织化。也就是说,审美情感是经过多种心理功能的处理,渗透着理解和 深层审美情感

指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它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构成艺术的深层内涵。(三)形象性。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感性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形态,艺术形象是生活材料与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审 阅读很多优秀的新闻典型报道 ,笔者深深地为其字里行间所流淌的真情实感 ,其意识深处所蕴涵的哲理情趣 ,其文本肌理所折射的审美意境所感染。这一系列情感效应除了来自于文本本身的新闻价值外 ,还来自于文本情感化的叙事形式 ,来自于作者将笔触伸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 ,从而达到“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形”的审美情境。虽然情感不是新闻生命力的基石 ,但它却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养料 ,它是沟通文本与受众的一种有效符码。“为情而造文”是致使文本产生情感效应的有效因素 ,作者对审美对象探赜索隐 ,对文本信息进行审美化的叙述 ,从而使得作品拥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建构了典型传播的审美报道模式。一、审美主体的情感积累 ,构成了情感“顿悟”的重要致效因素首先 ,对生活原生态的自然情感积累 ,是致效的潜在性因素。生活作为人生存的一种生态语境 ,极易对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形成潜在的审美影响郁达夫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特征,这种抒情性功能是通过郁达夫小说叙事的样式来实现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上具有"叙事的琐事化"和"琐事的情意化"的特征。他的小说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叙事,而是以日记式的"琐事"展开,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情感的表达在这些个人琐事的表述中得以展开,"琐事"型的叙事单元由作者情感的内在贯穿而获得了新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具有抒情功能的琐事型叙事样式,这是郁达夫对现代小说叙事的抒情化变革作出的贡献。

8月5日,微软在北京正式发布了第四代小冰人工智能,而升级后的小冰将会采用全新的情感框架计算,为用户提供更为情感化的人工智能互动,此外还带来的新感官体验,跨越中日英三大语言,以及对应不同领域平台的功能插件功能,是目前为止最为完整的人工智能。

而此次发布会上,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表示,未来正在进入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CaaP)时代,“对话即平台”,而人工智能则正在完成这一趋势,那么我们就来看下微软到底在预言怎样的未来?以及第四代最新的小冰做对了什么?

一,CaaP是什么

陆奇认为,人类进入信息革命时代以来曾经经历过两次重要的人机革命,第一次是当计算机成为个人电脑时,图形交互界面成为人机交互的接口。第二次是互联网的诞生后,用户开始通过浏览器以及搜索引擎进行连接,谷歌代表着第二次人机交互革命。

如此纵观之,我们就会发现,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永远是人类“输入”,计算机收到后再进行相应的“输出”。我们需要通过拿起鼠标键盘、向输入框输入请求,最后来获得计算机的信息。

CaaP在预言一个更加全新的未来,未来的人类可以像与同类沟通那样,直接通过自然语言向智能终端请求,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不局限于键盘鼠标、输入框、指定平台等等各种条件限制。当前,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计算机运算能力以及数据存储的双重发展,给了人工智能训练与学习的机会,因此CaaP正在开始萌芽。

而微软小冰则正在展现出这一萌芽的初级形态。

二,第四代小冰为什么是CaaP的萌芽

首先,在第四代小冰发布之前,其已经有了充足的积累,自2014年发布以来,小冰已经拥有数千万用户,累计对话量超过200亿。并陆续登录了新浪微博、微信、京东电商、米聊、东方航空、东方卫视、Windows 10、美拍等诸多著名互联网平台。

因此,小冰已经经历了整整两年的发展历程,有着百亿级对话的经验,并且能够在各大平台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在这种积累下的小冰开启了全新的升级,来适应CaaP。

1)情感化,当前的人工智能对话依然停留在简单粗暴的提问回答领域,而没有让人感受到人工智能有任何性感,而要想让未来的用户大量的使用人工智能交互,那么首当其中的就是要让用户感受到这个人工智能也可以像人类一样,可以进行情绪化的无障碍沟通,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

第四代小冰就采取了全新的情感计算框架,目前已经可以直接脱离语料库,直接对互联网海量非结构化词语惊醒学习,实现六种复合情绪+极小量对话+多轮对话感知的实现。

这就实现了极为有趣的对话形式,例如用户问小冰“几点了”,小冰很可能会说“23点了,我都想睡了,你为什么还不睡觉?”这样有趣的交互,极大的增强了用户的体验。

2)全感官,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交互都仅仅停留于文字交互,这绝非CaaP的理想状态,要模拟人类交互,就应该能够识别一切信息。

第四代的小冰则可以直接识别人类的与语音,在方面有着微软的100亿图像库作为资料,让其能够准确的识别人类、服装、生活等多种场景,准确率高达998%。而在语音方面则也达到了437分,直接超越了科大讯飞、百度、Siri。

3)插件化解决方案,CaaP要想落地,归根到底还需要人工智能能够实打实的完成复杂任务,这种输出不再是简单的文字信息内容的输出,而应该是更为落地的解决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第三方平台愿意接入小冰,让其为自己平台上的用户服务。

为此,第四代的小冰推出了插件化解决方案,指针对不同平台的特定需求,其开发出特定的应对方案,让该平台的用户的特定得以被解决。例如在优酷平台上,小冰就默认自带了影视类插件,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影视服务,而除了影视插件之外小冰还解锁了"直接知识灌入技术"、“意图对话引擎”、“客服系统”等等诸多插件,这为其将来的CAAP落地提供了有利支持。

三,小冰正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

凯文凯利,在其新书《必然》之中谈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重混”,其引用了经济学家保罗罗墨的观点,经济的真正可持续性增长并非来自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资源进行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

而我们回看整个互联网,其实正在展现出这一趋势,常常是在两两产品结合之下,更大的价值得以被挖掘,例如微信中嵌入第三方打车、电商、订飞机票、订火车票等等,这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价值。而这样跨界重混的合作也每天在互联网中上演。

CaaP正是重混趋势的代表,如果未来的用户习惯于小冰所提供的服务,那么小冰在今后将会逐渐成为互联网中“高速公路”和“电网”一般的基础设施,用户可以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中诸如微信、微博、京东、米聊、优酷上呼唤小冰为自己进行相关服务,而与此同时,小冰也正在越来越顺利的将自己越来越嵌入到所有其他平台中,一步步融于无形之中。

因此,在重混的观点看来,小冰正在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而CaaP的“对话即平台”或许将是互联网世界的最终形态。

最懂产品的自媒体公众号:首席发言者

音乐与造型形态之间的艺术通感浅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927年7月,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园里挥笔抒情,用简练而质朴的笔法将荷塘中的美景“通感”地表现出来,突破了传统手法中对“体验感觉”描写的单一化,正如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塘中的月色”,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奏着的名曲”,则给人以听觉上的舒爽,朱自清先生的一笔,在文学上打破了感官之间的隔阂,其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使“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通感(Synaesthesia),除了充当传统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更多时候是指心理学,生物学,美学上的一种表现方式,又称“移觉”,即“感觉的转移”。此时,“通感”这一概念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在审美水平下的移觉关系,出于艺术学与心理学的考虑,学术界提出以“艺术通感”这一概念更为精准地替代普通的“通感”概念。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人类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于视觉与听觉,而贯通两者之间的通感,是当今学术界所应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工业设计中,产品的造型形态是其最为丰富的视觉语言;与其相类似,音乐也是整个听觉世界中最具多样性的代表元素,本文所讨论的即是音乐与造型形态之间的通感关系。

1艺术的通感原理

11艺术通感的哲学原理

根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事物是具有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体,同理,在艺术审美的世界中,亦没有孑然孤立的独木桥,只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交叉大道。我们做为艺术的受众,对一件作品的欣赏解读不可能仅仅通过视觉感知或者听觉感知,而是多维度,多向度地采集信息,眼取其形,耳求其音,鼻嗅其味,耳闻其音,随后经过大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经过生理加工过的,成熟的意象。德国哲学美学家费歇尔在《美的主观印象》一书中提出:“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觉的分支,多少能够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回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其完整地论述了艺术通感的本质原理,即各感官之间的共鸣效应,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

12艺术通感的生理学原理

艺术通感不仅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感”的形成,也是人体组织的一种正常行为。人的大脑神经由无数神经元组成,人们的感官在接受外在信息刺激时,内导神经会很快把所接收到的信息传入到大脑皮层,经过大脑皮层分析器的分流,进入各信息相应的感觉区域。不同刺激针对不同的区域会形成相对的“兴奋中心”,同时也在其他区域产生“兴奋抑制”。“兴奋中心”与“兴奋抑制”的共同作用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感觉表象,从而形成通感现象。所以通感现象的产生基于一定的生物学原理,由审美触发的艺术通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体的一种被动的自然现象。

2.音乐与造型的通感关系的例举

21音乐的可视性

音乐是可以可以被感知,可以被看见的。英国音乐家马利翁说:“音乐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每个可视化的形象都向我们传达着它特有的声音。从音乐的表达方式之一——音波图像上来看,不同的音符对应着不同的波长,抑扬顿挫的声音呈现的是高低起伏的震荡,舒缓绵长的声音呈现的是一马平川的疏放,甚至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图像的色彩明度,纯度也会随着音色的变化而改变。故音乐是具有可视性的,目前在工业设计界也有很多有关的研究课题,比如音乐的可视化研究,音色的色彩模拟等,其在传统造型领域和新兴互联网交互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22器乐与形态关系的对应

器乐同声乐一样,是构成音乐建筑的两块基石。较之于复杂的声乐而言,结构清晰的器乐是研究音乐的首选;同样,在复杂的造型领域中,抛开色彩与材质的单纯形态也是研究造型的不二之选。故笔者试图用器乐与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来例证音乐与造型形态之间的艺术通感关系。

221音符与线条的关系

乐器的每一个音符与音色,都有与其对应的线条,它们都充当彼此世界里的最基本元素。不同的音符,或高昂,或低沉,都能在形态中找到它的的二维原形。图1列举了五种具有代表性音色效果的乐器,其中包含管乐器(竹笛,萨克斯),弦乐器(钢琴,小提琴),打击乐器(爵士鼓),其迥异的特色仿佛个性鲜明的立体人物,他们投影在平面世界中影子也会被我们的大脑清晰地“看见”。

222独奏曲与面的关系。

在音乐的领域中,独奏曲一直扮演着中间环节的角色,同样,在造型的世界里,面的形态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层面,是线与体的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在不同乐器的独奏中,其独一无二的音色效果也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呈现在造型上的面的形态也是各具特色。图二列举了四个不同的乐器,在演奏独奏曲时候对应的可视化效果。

223交响乐和体的关系。

交响乐(Symphony)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一般是为 管弦乐团 创作,从复杂程度和形式规模上来说,是器乐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从意义上来说是音乐的综合体。相对应的造型领域,具有相同等级的则是完整的形体。一个完整的形体包含了点线面各个元素,汇集了各元素的特点,从而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具有设计思维,设计语义的成熟状态。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法国浪漫音乐大师柏辽兹创造了一首经典的交响乐章《幻想进行曲》(表一),“浪漫”,“想象力”成为其特色的关键词。在产品设计中,笔者例举了一款悬浮音响,音响的主体通过磁力悬浮在下面的主机上,随着音乐高低起伏,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其表达的内容与《幻想进行曲》不谋而合。

表1 浪漫主义与体型

柏辽兹《幻想进行曲》

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贝多芬的名篇《田园交响曲》质朴自然(表二),旋律清新简单,单种器乐的独奏特征感明显,让听众心境放松,难以忘却。异曲同工,北欧的设计崇尚的亦是返璞归真的美,突出材质本身的价值,于简约中流露出对人性和物性的关怀。此款灯具设计运用了原始的木料作为材质,制作手法尊崇自然,毫不做作,田园的质朴感一览无余。

表2  自然主义与体型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的名篇《田园交响曲》质朴自然,每个音符都透露着返璞归真的气息。

同样是贝多芬的名作,《命运交响曲》的风格却是大气磅礴,汇集了各种低沉具有共鸣力的器乐的演奏,同时,又不乏高亢的,激情的高调音色,整片乐曲跌宕起伏,规模宏大,完美刻画了一个坚韧不拔的汉子形象。这很容易让受众联想到一些具有顽强毅力的造型形象,例如路虎的越野车,大气十足的造型,菱角丰满,气度不凡,其具有的越野开拓精神,正是《命运交响曲》的立体体现。

表3 激情主义与体型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是命运交响曲的高度概括,贝多芬的刚毅,顽强,具有开拓性的大无畏的男子汉精神体现淋漓。

3音乐与造型的交汇点

音乐和造型均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音乐从听觉上,造型从视觉上给受众带来一定的信息量,随后经过大脑皮层的处理,给自己带来一种情感上的认同感。

在造型和音乐的多向度的轨道上,出现了一个交汇点——情感。不同的信息获取,都可能给大脑带来同样的情感体验,或悲伤,或欢快,或兴奋,或抑郁,然后,经过情感的价值引导,对另外的信息产生一定的反馈,促进对音乐或是造型的再审美。

音乐与造型的艺术通感,既是对艺术接受的一种探索,又是艺术表现方式的一种开拓。基于情感作为二者的交汇,情感化设计的课题又会被注入新的血液。工业设计师不仅可以在音乐中找到产品设计的灵感,而且可以把音乐的元素经过艺术化的处理,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抓住音乐与造型形态之间的通感关系,并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做到二者在真正意义上的交融,是当下每个设计师和音乐创作者的一个新思路。

既然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那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设计物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最终达到产品人性化设计的目的。一个产品设计的几个主要要素就是产品的形式、功能、名称等,而人性化正是在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下面我们就一一来论证。

一、产品设计形式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产品任何一种特征内容或含义都必须通过产品本身来体现,而要体现产品的人性化,就得从产品的要素上着手,分析产品的各种形式要素。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的变化来实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1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

造型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人们对设计关注点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以往人们称设计为“造型设计”,虽然不很科学和规范,但多少说明造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引人注目之处。在“产品语意学”中,造型成了重要的象征符号。意大利设计师扎维·沃根(Zev Vanghn)于80年代设计的Bra椅子,采用了传统椅子的结构,但椅背却运用了设计柔软而富有曲线美的女性形体造型,人坐上去柔软舒适而浮想联翩,极富趣味性。1994年意大利设计师设计推出的Lucellino壁灯,模仿了小鸟的造型,灯盏两旁安上了两只逼真化的翅膀,在高科技产品中带进了温馨的自然情调,一种人性化的氛围扑面而来。

2产品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在设计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具有具体的意义。但色彩一经与具体的形相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和表现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针对不同的消费群和不同的使用场合,颜色的选择非常的重要。如婴儿用的座椅和小学生做功课用的椅子的颜色可以丰富一点。适合他们的心理和成长需要。如“干燥椅”,她的结构很简单,但是给人一种十分新颖的感觉,原因是他采用多种色彩的苯胺或油漆自然上色,或是进行抛光处理,色彩非常的丰富,十分的大胆和有创意思,取得了料想不到的效果原因是她的色彩和普通的椅子的不一样,十分适合那些追求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的需求。

3产品材料的人性化设计

产品的材料人性化设计对于当今绿色设计和环保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可以在循环利用和便于加工处理的材料十分的重要,因为我们人类的资源越来越缺乏,我们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设计选者材料时要节约。我们选者设计师在节省能源方面所起的作用有以下方面:

1)设计能改善的产品;

2)设计可再生利用的产品,重新生产一种材料所需要的能源总是要比再生利用材料所需要的能源要多;

3)采用低能耗生产的材料;

4)择一种经典性、永恒性的外观设计,或者通过改换少数关键部件可以方便地更新造型风格。从而延长产品的:“相对使用寿命”,达到节省的目的。

二、产品功能的人性化设计

好的功能对于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来说十分的重要。人们之所以有对产品的需求,就是要获得其使用价值——功能。如何使设计的产品的功能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更多、更新考虑到人们的新的需求,是未来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一句话,未来的产品的功能设计要具备人性化。如送饭或药品的小车,在它的轮子上设计一个刹车装置,这样就不怕碰撞而使车子滑开伤害到小孩或老人。又如超级市场的购物车架上加隔栏,有小孩的购物者在购物时可以将小孩放在里面,从而使购物更方便和轻松。

三、产品名称的人性化设计

借助于语言词汇的妙用,给设计物品一个恰到好处的命名,往往会成为设计人性化的“点睛”之笔,可谓是设计中的“以名诱人”。如同写文章一样,一个绝妙的题目能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给主题以无言的深化。一种好的设计有时亦需要好的名字来点化,诱使人去想象和体味,让人心领神会而怦然心动。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1969 年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的便携式打字机(此产品在工业设计史上附有),外壳为鲜艳的红色塑料,小巧玲拢而有着特有的雕塑感,其人性化的设计风格已令消费者青睬有加。而其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名字——“情人节的礼物”更是令人情意顿生,怜爱不已。 1992年意大利年轻的设计师马西姆·罗萨·和尼设计了一个带扶手的沙发椅,虽然柔软舒适,造型却非常普遍。然而设计师对这一设计的命名却让其名声大噪,身价倍增。他把这一作品叫作“妈妈”(产品设计杂志上有介绍),意味着这一沙发能提供给人以保护感、温暖感和舒适感,就像躺在妈妈怀里一样。设计师在展示其设计的实用功能的同时,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之外的东西,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梦想,其给人的心灵震撼和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

四、情感化设计与个性化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产品,而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已经不是以前仅仅满足于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在产品设计中实施“情感化设计”,就是把产品设计的起点定位于当今的中国人身上,从他们的生活的形态出发,研究尽可能符合消费者情感需求条件,设计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情感、风格上都合理、丰富与多元化的产品。

五、产品人机工程的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产品,就是包含人机工程的产品,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都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无疑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生理为半径,用以建立人与物(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肌能,保护人体健康,从而提高生产率。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724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