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项脊轩志》讲的是归有光“一轩、三人”的故事。“一轩”便是指他的书房“项脊轩”,“三人”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母亲、祖母、妻子。所以,这篇文章的核心应该是爱,但是大多数人只记住了爱情,只记住了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值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01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物依旧,人非昨!树犹在,人已亡!
十年生死相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这段文字之所以如此触动人的心扉,在于它唤起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渴求,同时撕开了命运最狰狞的黑洞。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十个字,把夫妻生活中最静美最甜蜜的一面展现出来,夫妻琴瑟和鸣,互搓文学,一坐一站,一问一答,一颦一笑。他们是夫妻、也是朋友、是知己、也是兄妹……然而,可以相依相偎的时光却只有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又是寥寥七个字,把余生的百无聊赖和深切思念一言道尽。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经典的结尾一下子跨越时空,天高人远,往事如烟,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都烟消云散。经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只剩归有光独自一人回忆过往,那亭亭如盖的背后是心底无限的荒凉和寸草不生。
02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祖母对归有光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归有光人生志向的指导上。与如今的奶奶们对孙子百般的溺爱有着天壤之别。
归有光出生于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一个日趋衰败的大家族中。其祖母也是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女子,祖上也是在朝中做官。
可是,富不过三代,世事无常,归氏家族到了归有光父亲一代,就只是当时的一个穷酸书生。于是振兴家族的希望,就此全部落在归有光身上。
幸运的是,归有光在读书方面颇有天分,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便“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取头名。
本来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金科状元如探囊取物,指日可待。可是,他连连参加乡试却屡次落第。归有光本身性格内向,不善交往,接连惨败,让他压力甚大,终日埋头书房项脊轩中读书写字、少与人往来。
归有光的祖母看到孙子如此努力,心里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有一次,老夫人轻轻走到项脊轩,她推开门,看着用功读书的孙子,兴许是怕给孙子带来压力,竟然幽默地来了一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祖母这是在问孙子:我的孙儿啊,好久见不到你了,你怎么整天呆在书房里也不说话,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想做个黄花大闺女吗?
她借此戏谑之语,委婉劝慰孙儿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有太大压力,书要读,可是也不能做个书呆子啊。
归有光一生读书无数,参加了八次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他一次次踏上考场,为了自己,为了祖母,为了家族。虽说没能在考场拔得头筹,但归有光在作品中却将祖母慈祥仁爱、鼓励儿孙奋进之形象,永久定格。
在文章中,归有光回忆往事:“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对孙子的这种做法表面责怪,内心却默默的赞赏,感到无比欣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简单的寥寥数语中,体现出祖母对作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重振家族雄风。而在作者的心中,久久都不见人的他只有被奶奶惦记着,作者默默的回忆着这短暂而又少又的亲情。文中几笔,既表现了祖母对归有光的赞赏、关怀和鼓励,也表现出了自己对祖母的深深怀念。归有光自幼热爱学习,博学多才,但是确屡试不中,一直到了六十岁才中进士。作者在写《项脊轩志》时,也未能实现老祖母的期望。文章在“瞻顾遗迹”的同时,隐含着光阴易逝,而自己并没有像老人家所期望的那样光大门楣,辜负了祖母厚望的深深内疚,让他“长号不自禁”。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