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所以我们在答高考语文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在语文上有不错的发挥,这样有利于我们下面的考试,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不断积累、将强训练。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篇《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是什么》,帮助大家在高中学好语文。
品味意象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意象如何向学生通俗的解说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意象”的解释是:“意境:这首民歌~新颖。”我又查“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词典里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这样向学生解释“意象”,只能给他们增加新的疑惑。
我又查阅了其它工具书,意象的含义众说纷纭。中国古典诗词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可是古人鉴赏诗歌的时候,却忽略了意象一词。 意象的英文为:Image,有图象、映象、影象、形象之意,译为意象最好。“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意象派诗人庞德是这样解释意象的。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这样解释,我是认可的,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应该通俗明白,尤其在解释某个词语的时候,如果介入了过多新的概念与陌生的词汇,只会使学生坠入云里雾里。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向学生这样解释: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意象与意境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的结合。不同的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它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而意象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是单个的、平面的。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意象的升华。所以,没有意象或没有好的意象,就不可能营造出好的意境,也就不可能形成好的诗篇来。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是什么》,希望大家在平时的考试中就加以训练,这样我们在高考中就会比较从容了,祝大家成功。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谐的溶合。换句话说,意境是文艺作品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环境,是作者渗透了美学思想和情感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一切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目标,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所极为重视的一个审美课题。诗歌论坛上有句话,叫“诗歌好不好看构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实也是如此。就拿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为例(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冻(意象)、人鸟绝迹(意象)的雪景垂钓(合称“境”)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意)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这便是意境。
这种能引发读者想像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艺术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是诗歌创作的最高美学境地,诗有没有诗味就表现在这点上。怎样创造这种神秘美妙而又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意象之间辩证关系,或者说意境源于意象之辩证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与意境有密切的关系。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观思想与艺术形式溶于一体的环境,是整首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创造的基础。综而言之,两者应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
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何为意象辩证关系呢通俗地说,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具有新涵义的情境。象即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观的、可见的、具体的、生动的。好诗必有“象”,故苏轼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象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到作品的东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触觉表象,这是诗人对客观世界选择取舍的结果。“意”即诗歌通过“象”所要表达的内情、主旨,是主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蕴藉的情意。古人所云为“言(象)外有无穷之意”。通常我们可以把象理解为诗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释为志、理、情、义等内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诗句不能说有意境,但却有意象。星星、弹孔、血、黎明……可称“象”,意为这些外物组合、叠加而形成的与通常不一样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经过黑夜的战斗,黎明因此来临)。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合称为“意象”。
意与象关系应该是辩证的,从哲学角度讲,它们的关系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象即形式,意为内容。它们辩证的对立统一在一起。一定的内容要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形式服务于一定的内容。所以说,象为意存,意从象出,无意之象似乎魂无以附托。因此,意于象犹如象于意,两者难分不解,合而为一,象为意之形式,意为象之内容。
怎样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呢首先从意象内容上谈起。具体地说,由于诗之写作内容,侧重不同、角度不同,意象之辩证关系可以理解为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辩证关系。
1、意思不同。
意象的意思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意境的意思是: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用法不同。
意境多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同时其使用也与文学作品相互联系,如果在题中出现了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场景等句式,所以一定选择意境而不选择意象。
而意象则主要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形成的,与人的主动性和主观性息息相关,但同时也与客观的事实紧密联系,是客观现象的一种主观反映。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这两个词语的使用。
3、内涵不同。
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两者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区别,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1意象的特点
(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意象的类型
美学中意象的主要类型有:
①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主体有意退居幕后。
②兴象: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像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如王昌龄的诗。
(1) 用超、高、远等字来自然指向的志向的风格语
(2) 用“婉”、“玲珑”等字来描写纤形才气的风格语
(3) 用“浑沦”等字来描写诗人的情绪内容与诗语形式自然 (天然)融和的风格用语
③喻象: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物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④抽象:抽象指创造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请看瘂弦的诗《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瞏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意象和意境内涵不同
1、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2、意境
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及答题方法
一、意象与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这些句子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歌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比如:海子的《日记》,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将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三、常用的意象与意境
1、常用的意象
“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2、常见的意境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四、提问方式与答题步骤
1、意象: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第二、概括诗歌意象特征;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答题公式:本诗运用了什么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
2、意境: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第二、概括氛围特点(常用术语: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悠远、空灵、辽阔、苍凉、优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逐步用于对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评论及美 学研究中。美学和文学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象通过语言媒介外化和固 定下来的艺术形象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它指的 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独特意念而让读者获得言外之意的艺术形象。一般的意 象,诸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和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等意象,虽然也对意象进行具 体描绘,但他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却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 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于感情的 复合物的东西。”意象的生成过程有意生象、象生意、意象共生三种常见形式。举个例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就是由意生象,“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写出了抒情主人 公的不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客观对应物,而夕阳、古原就 都成为了意象。而杜甫的《春望》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 的情思,而由这种情思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 在文艺学、美学中,意象有两个涵义:审美心象与审美物象。 审美心象:“定墨”(物化) 前作家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 审美物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富有审美意蕴的 物象。 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 作 为审美心象的意象具有模糊性。 作为审美物象的意象具有寓意象征性。 形象与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审美心象的意象,是文学形象的模型和依据,文学形象则是审美意象的物态化、外化。 文学形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审美物象(文学意象)。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文 学形象的组成部分,文学形象则是审美物象的组合。 由于某些审美物象的反复运用,就形 成了某一民族诗歌或文学的稳定的意象系统。 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与形象 第一章 古代诗歌的意象 第一节 意象的含义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 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 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 “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 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 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 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 力。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 翁”,“楼船——夜雪——瓜洲渡”。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 意象有种种:有描写性的(静态的) 意象,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 意象, 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意象,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也有象征性的意象,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第二节 意象的组合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 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 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 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 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 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 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 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如,在崔灏的 《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 种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②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 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 间的作用。如: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 《田园乐七首》) 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正如薛雪 的《一瓢诗话》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 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送友人》)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亿李白》) 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贾 至《岳阳楼宴》)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等。它们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便是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尧臣语)。 第三节 传统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 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 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 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 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 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 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 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 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 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 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 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 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其象征比喻的寓意: 1、树本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 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期待、知音难觅 柳、杨送别、挽留,留恋、伤感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挫折、惜春、留恋 菊隐逸、高洁、脱俗、清高 梅傲雪、清高、坚强、不屈不挠 杨花离别、分离、离散、漂泊 兰高洁 桃花灿烂、古祥、爱情如意 牡丹富贵、美好、生生不息、希望 荷花高洁、脱俗、矜持、清高 枫叶荻花悲秋、萧瑟、凄凉 草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卑微 禾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理想、追求 鸿鹄理想、追求 燕雀小人、平庸 鱼自由、惬意 (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茶壶人、俗客庸夫、压抑、不样 沙鸥飘零、伤感、孤独、寂寞 燕子春天、祥和、思归 鸳鸯成双成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夏蝉热爱生活、清高 秋蝉、寒蝉悲秋、萧瑟、凄凉、悲伤、悲凉 鸾鸟凤凰贤士君子、品德高尚 孔雀美丽、吉祥 孔雀落单悲伤、凄凉、孤寂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遂、气势 波涛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绵长愁苦、历史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省略、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扫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途路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 暴风雪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浮云游子、漂泊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簪缨(冠)官位,名望 孤灯孤单、寂寞、失意、潦倒、凄凉 5、音乐曲调类 《关山月》征戍离别 《梅花落》 孤单,冷落、凄凉 《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粉饰太平 《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恨 《杨柳曲》 惜别怀远、怀念征人 《行路难》世路艰难、离别伤悲 6、其它类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古人怀旧明志、昔盛今衰 乡村思归、压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羌笛 思乡、乡愁、 幽怨 磐石坚定、专一、结实 长亭送别、伤离别 第二章 古代诗歌的意境 第一节 意境的含义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种 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 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 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 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 要显现。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 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 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第二节 意境的种类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第三节 意境的创设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世界。是主观情感和 客观外物的完美统一。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把握诗歌意境创设的方法是鉴赏 诗歌的重要环节。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融情入景 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作者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 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 景。鉴赏者则需要通过对诗中景的感受,进而领会其中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 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 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 的孤独,每一句所写之景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融情入景的写法可以使诗 歌含蕴蕴藉,余韵悠长。 二、借景衬情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在诗中既有情的抒发, 也有景的描绘;写景是为了衬托抒情,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 山雪,无花只有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愿将腰下剑,直 为斩楼兰。”诗的前六句极力渲染边塞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正是为了反衬战士们“愿将腰下 剑,直为斩楼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后两句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 托前两句“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 三、托物言志 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托物言志和以上两种手法的区别在 于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例如李 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作者借塑造春日欢乐、秋天凄凉的柳树的形象,抒发了感慨身世,自伤迟暮的感情。再如贾 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作者借助塑造一个 除暴安良的侠客形象,抒发自己兴利除弊、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领会诗歌的意境的创设方法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诗歌艺术之门的钥 匙。 第三章 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一节 形象的含义 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 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 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 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主体形象时隐时现,但却 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却是主体形象的解 说,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反复阅 读,涵泳意会,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 迪读者的东西,把握主体形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 第二节 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这样的诗称为即事感怀诗。这类诗的客体形象就是所写 之事,鉴赏时必须找出诗中所写之事与作者情怀即主体形象间的结合点,以把握诗人所抒发 的情感。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 明显地直抒情怀。如:“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 人间。”(李白《山中问答》)诗人通过山中问答这一小事的叙述,描绘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山 居生活,其自然、宁静、闲适令人沉醉。而后面的议论流露出诗人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表 现了他酷爱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主客体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 第三节 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揭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贯,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贯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箱、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 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 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 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1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 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 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四节 写景抒怀诗的景物形象 写景抒怀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或雄浑壮丽的山水,或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田园 风景。然而作者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示这些客体形象,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自 然景物一旦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一般说来,写景抒情诗多通过 客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或对个 人生活的感伤等,这种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诗人形象就是诗的主体形象。如:“故人西辞黄 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诗中通过对三月烟花、碧空尽处孤帆等客体形象的描写,让人从中感受到依依不舍 的愁绪和思念,塑造成出一个伫立江边,极目远送,久久不肯离去的主体形象,从而表现了 诗人与朋友间的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