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青春期的情感与生理变化?

如何认识青春期的情感与生理变化?,第1张

汪峰《再见青春》钢琴版mp3

04:41

来自心理医生随缘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应邀来到美丽的青岛和大家共同分享青年朋友的话题,你们充满朝气让我很羡慕,祝福你们!根据领导的要求,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青少年性心理保健基本常识。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中间阶段,有人把它称为“人生历程的十字路口”,它既与儿童有别,又与成人不同,贯穿青春期的最大特征是性发育的开始和完成,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在心理方面的最大变化,也反映在性心理领域,他们对性的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对性对象,由同性转为异性;对性的兴趣,由反感到爱慕到初恋几乎是每人必经的历程。但由于在整个青春期中,青年人的情绪动摇不定,容易变化,如果不注意及时引导,常可为过度好奇、热情、幻想、冲动、性欲等驱使而不能自制。若再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常可使某些青年滋长不健康的性心理,以致早恋早婚、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不论青年本人、家长或老师,均应对青春期的性心理变化有一定了解,要培养出不仅体质健美而且有健康性心理的青年一代。

青春期内性意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

1、性抵触期:在青春发育之初,有一段较短的时期,青少年总想远远的避开异性,以少女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主要与生理因素有关。由于第二性征的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对自身所发生的剧变感到惘然与害羞,本能地产生对异性的疏远和反感。此期约持续1年左右。

2、仰慕长者期:在青春发育中期,男女青年常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在体育、文艺、学识以及外貌上特别出众者(多是同性或异性的年长者),在精神上引起共鸣,仰慕爱戴、心向往之,而且尽量模仿这些长者的言谈举动,以致入迷。

3、向往异性期:至青春发育后期,随着性发育的渐趋成熟,青年人常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在接触过程中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但由于青少年情绪不稳,自我意识甚强,因而在异性接触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常因琐碎小事而争吵甚至绝交,因此交往对象之间常有转移。

4、恋爱期:青春发育完成,已达成年阶段,青年把友情集中寄予自己钟情的一个异性身上,彼此常在一起,情投意合,在工作、学习中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照顾体贴,憧憬婚后的美满生活,并开始为组织未来的家庭做准备工作,这时的青年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减少。女青年常充满浪漫的幻想,向往被爱,易于多愁善感;男青年则有强烈爱别人的欲望,从而得到独立感的满足,他们的心情往往较兴奋。

有人类就有爱情,有生活就有爱情。青年男女对性爱均有所求,这是生活中自然现象,也是人生的必经之途。我们既反对封建道学家们所谓“男女大防”的危言耸听,也抵制资本主义社会中“性开放”、“性商品化”的错误倾向。掌握心理规律,普及科学的性知识,不仅能使我国广大青年人正确对待性的问题,也有助于青年人树立革命人生观,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四化建设。由于青春男女性心理尚未成熟,因此过早恋爱,不仅影响学业、工作,而且由于缺乏正确的择偶标准,往往不能保证终身幸福。因此,青年人应在成年后再物色理想的爱人,在恋爱过程中应互相尊重,用理智控制感情,保证爱情的纯洁性,这才是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健康性心理。

谢谢大家!

青少年患有学生心理问题的是非常多的,很多的人因为患上了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疾病的严重,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的采取治疗的办法,到底是哪些因素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呢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①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③。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青少年情绪表现的重要特征是情绪容易波动、表现为两极性。

1、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2、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

3、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

4、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对于男性来说,性成熟的标志是遗精;女性是月经,即第一次来月经。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

5、个体在儿童期依赖成人,成人约束并决定儿童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面;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和活动内容逐渐复杂化,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不同的特点。他们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

其实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哪些是求救信号?其实非常明显,孩子如果在这期间的态度反应变化极大,已经在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青少年出现的极大问题日益严重。信号一:厌学孩子不爱上学,家长会本能地警醒,并会去找外部环境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方式太过死板?老师的行为不当?孩子在学校遭受霸凌?……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但如果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同学差别过大,那么家长就该警惕,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信号二:沉迷网络和游戏现如今,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网络。但如果孩子过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甚至放弃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那可能就不仅仅是管不住自己了,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信号三:拖延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的情况,可能只是因为犯懒。但如果一直拖延,事事拖延——管制引导都无效,那么家长该做的就不是如何“教育”,而应该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信号四:不出门青少年天性活泼,热爱户外活动,喜欢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上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

信号五:不与人交往内向跟不与人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待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也越来越疏离,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信号六:厌恶老师跟第一个信号类似,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如果孩子之前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开始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也许是在释放他厌恶这个世界的信号。 

信号七:早恋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世界都没有了,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信号八:砸东西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频、创作一段音乐,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心理上有很多情绪需要发泄。 

信号九:攻击他人(暴力行为)砸东西是对着物品撒气,攻击他人是对着人泄愤,这都是属于暴力行为。尤其对于已经懂事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所致,更是心理问题。 

信号十:考试综合征考试综合征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还可形成恶性循环。 

信号十一:睡眠不规律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就爱躺在床上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地睡。而另外一些孩子却是不睡觉,或者睡眠质量不好,这又会导致他们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信号十二:饮食出现问题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表现的“厌食”视为“挑食”,把 “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无法抑制地不爱吃饭和一吃就控制不住地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映射。 以上这些信号,独立来看问题都不大,也可能是孩子青春期自立情结(俗称逆反)的表现。但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五个以上的信号,家长就要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代沟,也不仅仅是自立情结的乖戾行为,很可能他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管得太松,担心孩子走歪;管得太严,又担心孩子叛逆。每次和孩子说话,往往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孩子立马翻脸。那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绪化呢?我们做家长的又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有这样一类现象你肯定不陌生:一个本来温和听话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对父母处处看不顺眼;本来阳光活泼的孩子突然对父母关闭了房门,多问两句就横眉冷对,摔摔打打;再或者,前一秒还开心地聊天,下一秒不知说到什么敏感话题就立马变脸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跟孩子说话需要三思而行的感觉?反正我是有。尤其是在给孩子提要求和拒绝他要求的时候,比如要讨论关于按时上床睡觉、完成作业、交手机、控制零花钱等等,都得先想想他脸上大写的“别烦我”。

你可能听过来人说过:青春期的孩子确实难相处,没什么好办法,当父母的只能“熬过去”。

但是我想告诉你,不对。

首先,有一个事实是,20-30年前,青春期开始得晚,结束得早,大概需要5-6年的时间去熬;而现在,青春期早到9岁就能开始,晚到24岁还没结束,这可是15-16年啊,怎一个熬字了得。

其次,前面我提的这些情绪化现象,还可能伴随一些危险的冲动行为,比如花钱给明星打榜、泡夜店、通宵网游、抽电子烟、旷课、打架、离家出走等等。这些被看成青春期叛逆的行为,都会让父母的心脏经不起折腾。

最后,情绪化导致的危险行为确实可能是心理疾病的提示信号,它还有可能在提醒你,孩子正在滑向一种叫做“情绪失调障碍”的疾病。这个病跟情绪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患病率在15-3%左右,而且它常常跟其他心身疾病共存,会让其他疾病治疗起来更加困难。

你看,这样熬起来,日子难过不说,孩子和家庭的未来都堪忧,那么父母该怎么办呢?

作为孩子 健康 的守门人,父母既不能过度紧张,也需要仔细辨识,积极应对。我有这么几点经验分享给你。

首先我要说的第一点,青少年的情绪化表达,大部分是正常现象,不一定是青春期叛逆,千万别感觉不好就扣帽子。

在展开之前,我想先问你是不是同意这样一个共识:绝大多数父母其实感受最大的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是迅速的,他们的变化让人感到惊喜。

具体来说,他们的智力会迅速发展,思维越来越全面均衡,反应比我们快,我们能从他们那里了解新事物,获得新观点;他们的身体发育一天一个样,个头和力量都在增长,精力充沛;他们的 情感 变得细腻而敏感,喜欢或者讨厌都很明显。

这是因为青春期孩子有这么几个生理和心理特点:

首先,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很迅速,但是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比如理性逻辑思维发展得很快,但是情绪调控系统发展却有点跟不上,这使得孩子可能说一套做一套,翻脸比翻书还快。很多家长跟我无奈地描述:“脑子转得快着呢,根本说不过他。”

其次,多巴胺的敏感度特别高,这让青少年尤其喜欢寻求刺激,渴望快感。 比如篮球、足球、滑板等等看起来很酷的 体育 运动,或者感官上新鲜的 娱乐 项目比如电竞、桌游、剧本杀等等,都会很吸引青少年。

再次,他们脑中有一个漏洞,喜欢臆想,而且不容易被纠正,还带着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比如说长个青春痘,就会觉得所有人都会注意到;如果你跟他说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他会觉得自己是个例外,偏偏要试一试。

基于这些,你就知道了他们为什么容易情绪化了。

当然如果只是有些情绪化,并不要紧,但是有些孩子还会做出很多“出格”的行为,有些还挺危险的,比如说对抗权威、旷课、偷窃、滥交、离家出走等等。

你看,如果这些行为说来就来,真是够家长头疼的,可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是问题不全在孩子身上。这是我想跟你分享的第二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跟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关系尤其密切,通常不是管得太严了,就是管得太松。

那该怎么办呢?我给你支这么几招:

首先,你需要把平等对话、乐意分享和聆听作为日常姿态。

我们知道孩子不会一下子变成另一个人,这中间都有过程。所以你不要把孩子的善于辩论当成好斗,把想要独立直接当成叛逆。如果孩子原本顺从听话,现在变得斤斤计较,那可能是因为他的逻辑思维发展之后,会愿意指出你在逻辑上的前后不一致,也能看出你是不是在滥用权威。

第二招,别指望孩子会在关键时刻把握好分寸,一定要订立规则,在必要的时候出手把关。

青少年被好的感觉诱惑的时候,理性思维会退居幕后,强烈的多巴胺刺激会让他们做出“蠢事”,这通常无关道德。比如,当一个14岁的女孩子坚持要在男同学家里留宿的时候,二话不说,你要做的就是立刻去接她回家,而不是在电话里表达信任,相信她不会让你失望等等。也就是说,别指望用道德就能约束住青少年,做你该做的,同时不要轻易下道德评判,这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叛逆。

最后一招,作为父母要反思自身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里我拿离家出走来举例子,对青少年来讲,一言不合冲出家门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大概只有10%的青少年会真的离家出走,其中一半以上不会有第二次。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提示父母:真的出现了需要认真对待的家庭问题了,比如存在无法忍受的父母冲突,高压的家长作风等等。

总结下来,父母只要能够做到学会聆听,平等对话;出手把关,不做道德评判;避免冲突和高压的家庭环境,就能大大降低青少年发生危险行为的概率。

说到这儿,孩子的情绪化表达,还是偶尔为之的冲动冒险行为,还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化问题。不过请注意,孩子一次两次离家出走是提示家庭矛盾的“信号”,而一旦孩子反复离家出走那就变成一种病态的“反应模式”了,其他的危险行为也是同理,需要你特别警惕。因为孩子可能正在滑向“情绪失调障碍”。

这就是我想要跟你强调的第三点,情绪失调障碍可不是简单的情绪化,而是一种很痛苦的心身疾病,你需要仔细识别。

情绪失调障碍是一个刚刚被学术界提出来的疾病名词,等同于目前诊断系统里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这些词你可能都没听过,那怎么理解这个病的状态呢?美国心理学家马莎·林纳翰(Marsha·Linehan)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我来给你转述一下,她说:患者就像是身上90%的面积被重度烧伤的人,他们的情绪没有皮肤的保护,轻轻一个碰触就会引发极大的痛苦。

你看,身体烧伤的痛苦估计你能想象得到,这么重度的精神烧伤得有多痛苦啊。所以要理解这样的患者真的太难了,因为他们的想法太与众不同了。

如果你觉得孩子情绪化过头了,怎么辨别是否有情绪失调障碍呢?你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对号,看有没有失调的现象。分别是:情绪、行为、认知、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

咱们先看情绪失调,这是这个病的核心。简单来说,它就是对刺激过于敏感,情绪来得快、强度高。有人形容就像是龙卷风,患者自己都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淹没了。而其他方面的失调,都是基于这个基础。

行为失调。这是指你在情绪上来之后,跟着冲动走,发生过激行为。比如自伤、自杀的行为。

再来看认知失调。它是指想法会变得很极端、消极,失去之前的理性。

然后看人际关系失调。这是指前面这些认知、行为的反应,表现在了人际关系上。比如对拒绝特别敏感,感到被抛弃,作出很伤人的反应等等。

最后看自我意识失调。这个是指被低自尊、无能感、空虚感包围,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感受不到自己,觉得世界变得不真实等等。

看到上面这五个方面,你也许还会觉得,谁还没有情绪上头的时候呢,尤其是小孩子,等长大了,心智成熟了,自然就好了。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孩子的情绪是“障碍”了,跟一般的情绪上头可不一样,它一定会波及多个方面,而且是持续存在的、非黑即白的,甚至是不顾后果的。这些现象可以因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被触发,过后孩子往往会很后悔,但并不能防止下一次的发生。

举个例子,我的一位15岁患者,这个女孩的抑郁症已经逐渐康复,在准备复学了。但是在看书刷题的过程中,一道题不会做突然就崩溃了,用刀划伤了自己。我在问诊过程中了解到,她挫败的情绪来得非常快,并且迅速升级,这是情绪失调了;接着她由于找不到缓解的方法,整个人变得“恍惚”了,这是自我意识失调了;于是就用了见效最快的“清醒”方法,用刀划自己,这是行为失调。我追溯她这次崩溃伴随的念头,她说,是想到自己完了,回不去学校了,会成为笑柄,这是认知失调。当父母来过问她的时候,她认为他们只关心自己能否回学校上学,并不顾自己的死活,所以拒绝与他们交流,这是人际失调。

当然,这五个方面也只是给你作为参考。在治疗过程中,情绪失调障碍表现出来的差异特别大,有的患者会让你觉得特别可爱,很难发现问题,有的患者则会迅速搞砸跟你的关系,给你特别大的压力。所以,如果你参考之后怀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这个问题,一定还要请教专业人士。

总结

1青少年的情绪化表达是很正常的,不一定是青春期叛逆,千万不要急着扣帽子。

2其实危险行为的发生不是必然的,它跟父母的反应有很大关系。父母学会聆听,平等对话,出手把关,不做道德评判,避免冲突和高压的家庭环境很重要。

3情绪失调障碍可不是简单的情绪化,而是一种很痛苦的心身疾病,你需要仔细识别。你可以从情绪、行为、认知、人际调整和自我意识五个方面的失调现象来考量。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有资格,也有必要来回答。原因有二点,其一、我们科室经常收治服药自杀者,近几年青少年服毒率大幅上升;其二、我也是一位青少年的母亲,看着儿子在青春期时的迷茫、焦躁与无助,非常庆幸能度过那段崩溃的日子,把他顺利送进大学。

在接触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过程中,通过与家长交流、和孩子来对话,发现大多数孩子的轻生行为,绝不仅仅用青春期躁动以及血气方刚的冲动来解释,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长期处于悲观、厌世以及孤独无助的生存环境与心理情境中,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我,所有导致自杀行为发生的诱因,无非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如果家长能够给以孩子足够的关心,如果家长对待孩子早期的一些苗头能够给以关注,如果家长能够给孩子打开一个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不至于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时再追悔莫及。

那么如何能识别孩子这种不良情绪呢?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发生自杀行为前有过以下经历:一、多数孩子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或者被同学孤立,内心极度敏感;二、青春期逆反心理强烈但又没有能力与家长抗衡,采取的措施和反应不是硬碰硬,反而是佛系破罐子破摔,而且油盐不进;三、学习压力大,强迫自己学习,但明显力不从心却不放弃;四、如果当孩子告诉你他想转学不想在这所学校的时候,或者想换个环境时,千万不要不以为然!可能这就是在向你发出的一个求救信号!五、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时,遇到孩子的暴怒与癫狂状态,如果孩子以死相逼时一定要先服软,让孩子下台不要硬碰硬,切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44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