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两种物象运用象征的写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某种情感?

借助一两种物象运用象征的写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某种情感?,第1张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太白集》。

丁都护歌 李 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劳役。

开头二句“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点出拖船运石的地点、去向和环境 。 “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 。“征” ,表明拖船运石的劳役的路途遥远。“两岸饶商贾 ”,指船行运河两岸多是繁华的商业城镇,以逆水拖船的苦役与周围环境的繁华热闹,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这里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拖船一何苦”,说“一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纤的艰苦,在酷热难当的天气下,拖船该有多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戾,表达了诗人对拉纤民夫的同情。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二句具体地细致地表现拖船民夫的痛苦,骄阳,重役,干渴,诗人抓住“水”这周围环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现了拖船民夫所受的煎熬和痛苦。 “不可饮”,“半成土”,都渲染了纤夫的不堪忍受的痛苦。“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是指纤夫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这是从具体地动作描写,深入一步地表现纤夫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

“万人凿盘石 ,无由达江浒”,这里由拖船转向“凿石”,由写人转入写景 ,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万人”,“无由”,都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结尾以提醒句式,不写纤悲,反写石悲,以石之悲来衬托纤夫的悲,在进一层的描写中表现出拖船纤夫的极深切的悲痛,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诗从远到近,由景及人,由概括到具体,情景交融,远近交织,感情深切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精炼。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城南已合数重围”。战斗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

节。

梅——坚强

,

,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

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

)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

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

、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

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

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

《感遇》

(其二)

咏兰:

“兰若生春夏,

苹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

茎的艳丽,

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

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

诗人通过对兰的咏

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思乡思念家人思人,比如《红豆》。以花或以其他植物自喻,表达自己的品格和追求,《墨梅》。

古诗词文中一般以意象表达作者情感。诗词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通过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来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扩展资料:

对诗歌的形象分析还可以参考以下: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逗敲棋子落灯花地)。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逗大漠孤烟直地逗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所描绘的逗孤帆地逗远影地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逗远影地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再如,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通过逗杨柳地逗晓风地逗残月地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这要联系你看的文章了,看由什么物及人,怎样的物及人。诗歌中也有类似的由物及人。不过我们所见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手法。由物及人并没有被列出来,你看一下是否手法判断有误。

如果分析由物及人的话,有如下情况。

先以物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准备

 2所写之物是借物喻人,如写梅,是与作者有相同的品质,或者是作者描写的人物有相同的品质

 3所写之物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好志趣追求,希望自己像这种物一样有物所有的品质。如写莲花,愿自己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追求。

 4引出要描写的对象,比如,我们的人生也如这花谢花开一样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与范文欣赏

  ——如何写好物象类记叙文

  “物象”之说始见于《易传》。《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文字认为言不尽意,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

  纪昀在《清艳堂诗序》中写:“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咏。”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文学创作往往是由于内在情感与外在物象相契合而产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的例子能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当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因此,我们在写作中最好能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贯穿全文,或揭示主旨。

  物象的类别

  草木类。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每一种花草都是生命,都可以凝聚我们的情感。席慕蓉的《海棠》一文,给我们以启示:作者读大学时曾买回一大盆棕榈,却被母亲给换成两盆海棠,自己一度为此惋惜、不解。后来,当“我”在异国他乡寻找属于中国的那点芬芳时,蓦然发现“海棠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我”切身体会到母亲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曾“一面赏花一面编织着美丽的梦”。当“我”有了这层认识后,“再看见海棠花时,总忍不住想要买下来。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青春,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的古老而芬芳的故国。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了。”席慕蓉对母亲由误解、隔膜到理解、认同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海棠的态度变化而表达出来。

  物件类。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事物记录生命的屐履、留下情感的印痕。抓住这些曾凝聚过情感的事物,就会拎起一大片记忆和情感。鲁迅的散文《风筝》,写“我”看到北京空中放飞的风筝,回想起童年时代对兄弟的“精神虐杀”,表达“我”的痛悔、迷惘等复杂感受。鲁迅究竟有没有折断弟弟的风筝,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领略文学大师的创作技巧。“我”由眼前北京的风筝联想起儿时故乡的风筝及“我”折断弟弟风筝一事,结构紧凑而自然。当“我”寻求弟弟的宽恕时,弟弟却全然忘却,风筝凝聚了“我”对“精神虐杀”的沉重反思。如果没有借助“风筝”这个事物,而想在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里表达如此深刻的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在艺术感染力方面也会大打折扣。

  食物类。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张闪亮的名片。其实,对于食物而言,味道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有篇文章题为《汤圆的怀念》,怀念的不仅是汤圆本身的味道,更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是家庭的温馨、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亲密无间。文中,作者有感而发:”而今,一个人吃着速冻的汤圆,才发现怀念的竟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哪怕是糯米粉没捏拌好,哪怕是汤圆的形状太可笑,哪怕是刚下锅的汤圆已经漏馅,但欢聚、团圆的幸福已经包容了一切,也许那才是吃汤圆的真正意义。”

  细节类。何蔚《踢着石子回家》一文,“踢着石子回家”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细节。作者先回忆学生时代踢着石子回家的单纯、自在与欢乐,再对比眼下的自己,穿着整齐的西装,却不敢以锃亮的皮鞋去踢路边的石子,害怕因此招来异样的目光。作者借此反思自己“太习惯于违心地将本真的自已藏匿于身后,以庄重却并不十分真实的脸色去面对世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成长路上共有的体验?一个细节“踢着石子回家”唤醒了我们对纯真童年的回忆,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当然,情感凝聚物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个动物……明朝祝允明曰:“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带着生命的热情体悟生活,万物总能在某一特定境况下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契合无间。

  物象的作用

  第一、物象可以寄托情意。物象在文章中又可称为“寓意物”,寄托了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意。如萧乾的《枣核》一文,枣核虽小,但承载的情感不可谓不厚重也,寄托了朋友间的情意及友人对故土地的深切思念之情。再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也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

  第二、物象可以衬托人物。琦君的《髻》一文,选择了女人的发髻作为物象,非常恰当。发髻能表现母亲的朴实与姨娘的时髦,显示两人的不同性格。母亲的发髻始终如一,表现了母亲保守而倔强的个性。发髻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生的变化。姨娘衰老了,不再讲究发髻,流露出人物心境的变化。

  第三、物象可以成为线索。在叙事过程中,某一物象反复出现,贯穿全文。以立夏的《墙》为例:第一次写墙,是“我”回老屋,看到那堵老墙引发回忆;回忆婉嬷嬷每次见到有人从墙根下走,总要提醒“不靠墙走”,这是第二次写墙;第三次写墙,是在雨天婉嬷嬷提醒一个路人“不靠墙走”被甩倒后哭了;第四次写墙,补叙婉嬷嬷的丈夫和儿子被埋在炸毁的墙下的事。“墙”成为一条线索,绾结全篇,使文章结构紧凑而自然。

  第四、物象可以揭示哲理,深化主题。贾平凹《访兰》一文,写父亲以前常见深山,并总能带回些野兰回来栽在盆里,但后来就不再带回野兰了。有次陪父亲进深山,准备动手摘野兰,被父亲止住了。父亲让“我”比较野兰与家里盆栽的兰花的区别,我发现盆栽的兰花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而山谷里的兰花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而存在着,所以自有另一种纯朴清爽的香味。父亲有感而发:“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通过野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脱开全诗来说,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事物上

秋天来了,乡愁是妈妈给你缝制的秋衣一件

下雨了,乡愁是你在远方思念故乡的雨伞一把

叶落了,乡愁是故乡满地的黄叶

乡愁是每个游子都会有的情愫

如何把无形的乡愁,凝聚在有形的物体上,并将感情升华

谁就是如余光中一般的诗人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鉴赏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47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