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中的“岁寒”表达的什么情感?

咏物诗中的“岁寒”表达的什么情感?,第1张

仿佛看到满目残荷,凋零的荷叶枯黄败落,菊花残缺无华,只有残留的枝条傲立在寒霜里。

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在五万首《全唐诗》里,咏物诗占据了十分之一以上的分量。正是因为“古人之于天 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所以士人们对咏物诗是 青睐的、厚爱的。咏物诗就是一类以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人工物品以及物化的人等物类为吟咏对象,它们或为诗歌的题目,或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在诗中作者或就 物论物,或借物咏怀,寄寓深意。这其中需要强调的是:所吟咏的客观物象,在整个文本中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并不是一种为了强化诗人情感或表达效果的烘托或者是陪衬。

        总的来说,咏物诗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就是单纯地对物象进行描摹,表达诗人的喜厌心绪;第二种就是托物言志、寄托讽劝,这一类型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需要重点把握。

知识点

1.追求描摹客观物象外部特征的“形似”。据此,我们不仅需要有效把握诗人笔下特定物象的生长环境、色泽、气味、形态。例如下面《高考真题汇编》中,杨万里《野菊》“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 怎样的形象?”也需要考量特定物象固有的“精神品质”。例如储光羲《咏山泉》“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由物及人,由实入虚,由追求外在的“形似”到追求内在的“神似”。充分考量作者的人生遭际、价值旨趣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而品味诗人的情感寄托,生命态度。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挖掘“物”与“志”的关联性。

3.咏物诗常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从文本的整体观照,就是“托物言志”。例如下面试题中,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杜牧的《鹤》也是如此。因此需要学生牢牢抓住“整体上”这几个字。如果从局部分析入手,可以是对比、衬托、比喻、拟人、象征、用典等。如果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审视,经常用到的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品味寄托

咏物诗的情感寄托,总结起来大体有三点:

1.诗人憎恶仕途生活,渴望归隐与自由,有着淡泊名利的情怀。例如郑谷《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菊花的外貌并不惊人,并且生长在低洼沼泽之处,但是无私地将自己的芬芳献给世人,它的不羡荣利的品格,正是诗人最为欣赏的地方。

2.遭遇贤愚颠倒、国家腐败无能的现实,诗人超凡脱俗、清高自守。沈约《芳树》:“发萼九华隈,开跗寒路侧。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宿昔寒飙举,摧残不可识。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诗人通过芳树在寒风与霜雪的侵害下凋零的刻画,表达了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憎恶,对被摧残者的同情。而丘迟的《芳树》:“芳叶已漠漠,嘉实 复离离。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表达的则是一种超凡脱俗、坚贞不移的情操。

3.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例如柳宗元的《早梅》:“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 远客?”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之后被贬谪到永州之时,通过对梅花凋零销落的刻画,寄托了诗人理想不得实现的落寞与惆怅。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暗示了对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的藐视之情。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咏物抒怀,是一种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作者在描摹与咏叹事物中寄托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美好的愿望,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简单讲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也称象征,是一种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我国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咏物抒怀的文学作品在诗词与散文等体裁中,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都有很大的存量。如:《海燕》、《马说》等等。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3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