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课稿

怎样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课稿,第1张

一、概述

“一切文学皆人学”,任何的文学作品形式,都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更是这样。

我们面对一首诗,最主要的问题是读不懂诗句,因此,我们这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去理解一首诗,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作者的感情,为解题做好准备。

1、题目是切入点。

诗歌的题目当中往往包含着一些信息,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理解诗歌。如01年上海春季高考中《月夜忆舍弟》,题目交代了时间、表明了情感,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试分析以下诗歌题目,看包含着什么信息。

《丹阳送韦参军》:(送别诗,可能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或者对朋友前途的担心)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喜,高兴。诗中可能有喜悦的感情)

《江亭夜月送别》(送别诗,可能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或者对朋友前途的担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思,思念,可能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夜作》(可以猜测出,作者一人在外,可能有孤独、凄凉、思念之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送,可能有惜别之意;贬,可能有对朋友前途的担心)

2、意象是关键。

另外单独谈意象的问题。

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掌握这些意象,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杨柳,往往寄托着作者离别、怀远、思念之情。

3、诗歌中的情感语言。

例:李煜的词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只是写糜烂的宫廷生活,没有考察的价值;只有后期的词,写写亡国之恨。因此考察李煜只能考后期的词,感情只能是亡国之恨。其他类同。

有些诗词句子会直接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来,这就是直抒胸臆。我们应该善于把握这些词语,带着这些感情再去理解诗歌。比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

★有一些作者经常写固定的事件与感情,这也应该注意:

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贬谪;李清照与亡国破家;李白与政治失意,等等。

4、注释很珍贵。

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艰涩难懂之处的提示,其实往往是理解诗意甚至是答题的症结所在。例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命题人对“垂緌”的解释是“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是下垂的冠缨。”只有贵族才带着“冠缨”,由此我们得知,这里的蝉应该是贵族的象征。

5、题干隐含着提示信息。

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都会在题干中给出一点揭示,我们仔细阅读分析这些内容,对我们理解诗歌和解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命题人设计的题目是:关于这首词的表达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从该题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我们采取哪一种看法,都有一个“思”——思念,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回去理解这首诗就不难看出,哪一种理解都是有道理的。

三、总结本课时内容

遇见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五个方面

题目是切入点。

意象是关键

诗歌中的情感语言。

注释很珍贵。

题干隐含着提示信息。

四、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啼。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诗歌的主要类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主要类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记录好。

教学步骤

一、

重点谈“咏史怀古诗”和“边塞征战诗”

回顾上节课内容。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理解诗歌。

二、通过诗歌的主要类型来理解思想感情。

1、咏史怀古诗

一般要描写古人、古事、古迹

感慨世事变化,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沧桑巨变,人事巨变,兴废无常。

讽刺以前的统治者,告诫当今的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例子1:刘禹锡的《台城》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一般要写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写边塞的苦寒;写战争的激烈残酷。

理解:六朝皇帝,以奢侈荒*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怎料笙歌未彻,隋兵已迫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例子2:李约《过华清宫》

例子3:李白《苏台览古》

2、边塞征战诗

①将士们不畏苦寒,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②给人民带来灾难,对人民的无限同情。

穿,磨透。

③对战争的厌倦,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抨击,长期在外征战而思念故乡和亲人。

例子1、王昌龄《从军行》①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子2、陈羽《从军行》①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子3、陈陶《陇西行》②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

例子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③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山水田园诗

把自然、田园风光描写得越好,证明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不如意。

一般要描写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

①对自然、田园风光、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②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

③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厌恶鄙视黑暗社会。

例子:王维《山居秋暝》

4、思乡怀人诗(羁旅诗)

①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凄凉之感;

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时候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写思念之情)

例子: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理解: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那孤寂凄然、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5、贬谪类

①对自己被贬的不满,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②表达报国无门的惆怅、失意、愤慨;希望朝廷能够重新任用。

6、离别诗

①和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

②和朋友离别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③离别后对朋友前途不可预知的担心忧虑。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诗歌鉴赏——怎样快速把握古诗词情感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试说明要求:考场答题存在的问题: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学习目标:1、学会快速把握古诗词情感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情感。重点、难点: 1、掌握快速把握古诗词情感的基本方法。 2、掌握快速把握咏物诗及怀古诗情感的途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这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初试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惜别哀伤之情。课堂小结快速把握古诗词感情的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三)看作者,知人论世;(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字”;(六)看关键句,抓直抒胸臆。 课堂小结快速把握咏物诗感情的途径:第一步,找出所咏之物 第二步,概括物的外部特征及所处环境 第三步,写出人物品格 第四步,揣摩所托之情志概括今景——系古人事——体悟意图快速把握怀古诗感情的途径:方法多样,理解运用,方为上策

写诗歌应注意:意象丰富,情感真实,同时最好能表现出多义性(可通过比兴、暗示、象征、双关等表现手段予以加强),跳跃性(抽去部分有形的连线把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可感性(语言给人形象、立体的感觉)和音乐性(音韵、声调和音节流的回环及情绪的律动)。表达心中的情感可以借助人物的神情、行为等,甚至是对景物的描摹,技寓情于景。

中国是公认的“诗歌王国”,唐诗宋词一向被世人推崇和景仰。诗歌用它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到了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因此,解读诗歌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教学,现总结个人对诗歌情感分析的方法如下。一、 审查题目。 (一)、理解题目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做题有指导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赵师秀的《约客》表明诗人在等朋友;2001年全国卷,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表明中心是送别;2002年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表明作者在春夜这个该睡觉的时刻,在洛阳城里,诗人听到了一曲笛子独奏。表明诗人心里不平静,为什么不平静?这就是中心。又如司马光的《晓霁》,“梦觉繁声绝,林光透隙来。开门惊乌鸟,余滴堕苍苔。”诗中“繁声”是鸟叫声还是雨声?考生容易理解错。如果读了标题《晓霁》,知道夜里下了雨,“繁声也就好理解了”。再如欧阳修的《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拟说归期”的是谁?“未语”的是谁?“惨咽”的是谁?都不好判定,如果研究一下标题,《玉楼春》告诉我们,这是青楼,离别的人不是在家里夫妻,而是青楼里才子与歌妓间的离别,就很好理解了:男的要说出回去的日子,还未说,女子就哭了。 (二)、在诗的题目的指导下通读全诗,理解诗句,把握中心。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人不离事(背景)。”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这首诗,我们从标题中“独”字可以知道李白的心情是孤独。通读全诗,再联系李白的经历,我们会理解更深:李白离开长安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的炎凉,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把孤独之感写尽了。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中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说作者本身蕴涵的信息是不可忽视的。现以李白、杜甫为例讲解。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从中学教材选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都可以看出。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诗风格是多样性的,这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经历有关。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回忆。33岁遇到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诗人由于家庭出身,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甚至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思索,得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人类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现实世界的反映进入作家的头脑,通过作家的加工,形成作品,再使读者进行接受,而这四个要素又是相互作用的。三、抓关键词句诗歌最大特点是简练,因此解读诗歌,有时我们要具体到对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理解上。而解读诗歌,我们需要的就是抓住这些关键的词。(一)、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的语句。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诗中,作者通篇只用了一个词“可怜”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态度 。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可怜一词,可谓是把要表达的意思尽收其中。抓住这个词,就抓住哦了这首诗的脉搏。(二)、表明作者处境的语句。《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著名诗篇。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三)、展示姿态风貌的语句。一类是展示景物风貌得词句。如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这里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又写了群鸟竞唱的情状,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出来。这是把视觉艺术转换成听觉艺术表现的奇妙效果。另一类则是展示人物风貌的词句。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 ,“多病”一词让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流浪,贫病交加,在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的诗人形象,这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艰难苦恨繁霜鬓”,“繁霜鬓”三个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诗人诗中透漏出的浓浓得苦闷也就跃然纸上了。四、从形象入手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找出具体的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是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一)分析景物特点。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诗中写到: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米。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这棵梧桐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解读完梧桐特点,我们发现,似乎这已经不是在写梧桐,而是在写人了。通过解读我们就知道了,作者不光是在写梧桐,更主要的是要借这棵梧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二)、把握意象的文化内涵。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就以月为例来说,《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这些诗中都写到了月,但这些月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它有边塞意象,时间意象、愁绪意象、情爱意象等,在不同的诗中它的内涵不一。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意象要有一定的了解。常见的如松、竹、兰、梅、菊、梧桐、芭蕉、细雨、鹤、水等。五、品意境,析感情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 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因此研习诗歌,对意境的把握必不可少。1品色彩氛围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里的氛围一下变得温馨起来。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2品指向和强度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同样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都是写友情,李白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则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前者意象选取的是“明月”,后者是“滟滪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给人以飘逸之感,后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同是写别离,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健美,也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指向和强度有助于解读诗歌的情味。 诗歌虽然已经成了一种历史,但却常读常新。以上只是针对中学生阅读诗歌中常见的方法的探析,当然,阅读诗歌,我们还要将序、诗后注释等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诗歌。总的来说,探寻诗歌感情的方法不是唯一得。能够帮助我们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方法就该是我们要找的方法。

我们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古诗词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珠,成为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不少有关古诗词的记忆。

当我们看到满池的荷花很自然的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平时看到小孩浪费粮食,我们也习惯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小孩, 曾经课堂上我问过学生,我说古人写古诗词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说,记述生活,抒发情感,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

事实上也是,《尚书》上说,诗言志,诗,表达的是人某种的意念和志向,《诗经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可形于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内心的情感被触动了,行就是表现,言就是语言,形于言,也就是用语言来表现,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文字描绘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感。词虽然从内容和风格上来看,跟诗有很大的不同,但总体上也是有抒发情感的,

因此,学习古诗词,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含蓄精炼的文字,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我看来,首先得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古语说: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探索的欲望,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升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我以为最好的方式还是回到诗词的本身,重视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品味诗词的音韵美、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在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首诗词都是前人匠心独运,而并非一堆平淡无奇的文字。比如同样是啼,处处闻啼鸟与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不同的,子规啼是伤感凄清的,而处处闻啼鸟,只是清脆悦耳,清新自然的啼叫。

叶嘉莹先生说,诗词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他,就会被他吸引,就会被他感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词其精炼的语言和意境,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当学生从诗词中体察到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其实都凝聚着诗人的智慧,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汉字的精巧与奇妙。作为老师,我认为,也只有在此刻,结合平时课堂上讲解的古诗词的特点,再教与学生一些如何把握古诗词情感的方法技巧,才是教学的最好时机,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学生有足够的动机,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才最大。

一直以来,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常见题型,而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更是必考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我总结了以下五种方法:

方法一:熟记词语

不少学生,当一首陌生的诗词呈现在眼前时,读、悟过后,要说对诗词情感是有所认识和体会的,但在表达时,却停留下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因此,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整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让学生熟悉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途,比如 “羁旅之愁”、“怀古伤今”、“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思乡思亲”、“抑郁愤懑”等等。

方法二:品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信息的丰富载体,品读标读,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信息,比如标题中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写作缘由或目的等等,以此,作为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说明是在军旅途中,九日,是重阳节,长安故园,表现长安不仅仅是故乡更是国都,军旅途中思长安故园,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国家的担忧。

方法三:审查序注

诗序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而注释同样蕴含多方面的信息,比如: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疑难词语等等,提供这些注释,往往也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

例如:《定风波》这首词的小序中交代了写作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说的是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遭遇风雨,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苏轼面对风雨,乐观旷达的心境。

方法四:品读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诗人情感的景、物、人等。古诗词中许多的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例如《天净沙秋思》列举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萧瑟,阴沉,黯淡的氛围,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而小桥流水人家,这三种意象组合,营造和谐,恬静,优美的氛围,带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通过氛围的对比,给人以心理与感官上刺激,从而体会到游子内心无尽的伤悲。

准确来讲,概括诗词的思想情感方法技巧还有很多。而对于学生来说,提升诗歌鉴赏水平,光靠一节课两节课的学习,也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语文学科不像理科,有公式、有定理,目标清晰,也可以准确反馈,因此,真正要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方法技艺只是“术”,根本之“道”,还要平时多积累,多阅读,遭遇不同风格的诗词,形成一定的语感,具体到某一首古诗词的情感鉴赏,也不能仅靠一种方法,而是要综合多种方法来考虑,毕竟,成熟的作家风格是多变的。

为你奉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我们知道,中国诗多为言“情”诗,这不同于国外的叙事诗。而人在什么状态下会去作诗呢?有人说,愤怒出诗人。这是对的。人处于顺境的时候,写就的美妙篇章是很少的。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快诗”,更是少见。诗歌,好的诗歌,都是诗人内心郁闷纠结的产物,抑或说,是悲伤痛苦造就了诗人,“文章憎命达”,这是文学的规律。

就学生现实学习诗歌而言,我们知道,学生阅读诗歌最大的障碍,不是对诗歌技巧不了解,而是不知道这首诗究竟写的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对诗人情感的研究,我发现,读书人士大夫的情感有大中小之分。

诗人抒发的感情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如屈原的“美政理想”,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以及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等等。

诗人抒发情感从小的方面看,主要是客居外地的思乡与孤寂以及和亲朋好友的离别之情。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思念家中亲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的孤寂,一览无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柳永的《雨霖铃》等,就是写得离别之情、离别之意。

诗人抒发的情感从中的方面看,主要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关于惜春的诗篇便如此;有对美好景致的热爱,例对各季节美好景色的描写,红杏枝头春意闹,乱花渐欲迷人眼,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此外,还有面对古人古事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如杜牧的《赤壁》,李白的《苏台览古》《越中览古》等。

由此可知,对学生诗歌的学习,就当让学生明了诗人抒发的情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主旨上把握好诗歌,否则,他们读任何的诗篇都将觉得是茫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92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