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九大基本原则

德育的九大基本原则,第1张

德育原则有哪9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你知道吗?

一起考教师

2019年10月08日 ·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小7将德育的有关内容做了框架梳理,小伙伴们快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掌握了,记得收藏转发哦!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

1、概念

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的影响。

2、意义

小学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基础性)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奠基性)

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学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过程

(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1、德育过程的概念: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1、方向性原则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长善救失原则(又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马卡连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8、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今天有关”德育“的相关内容了,大家可以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记忆。欢迎关注”一起考教师“头条号,获取更多有关教资考试,教师招聘的相关信息!

1.方向性原则高等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理论教育,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知行统一要求实务实,提高教育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3.继承和创新的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成果;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改革内容与方法,不断创造新经验

4.整体性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要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德育功能.协调一致,形成卓有实效的德育合力

5.层次性原则坚持德育目标,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6.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要注重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7.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管理是强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在各项管理、服务中要贯彻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应以敬业精神与良好作风去影响学生,并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8.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教育者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片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9.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两个积极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并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慈相济原则;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8)知行统一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灵活施教原则;

(10)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2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指导实践法(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原则(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德育规律的体现,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一定阶级、民族和文化的特点。

相关信息: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常见的中小学德育原则为以下八个: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容易被外界社会所影响。这时若无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会背离德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指明方向。

在学习导向性原则时,需要注意与之后的疏导原则进行区分。

2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涵义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如班主任通过将恋爱比作吃杏的方式说服班上女生不早恋,就是遵循了德育中的疏导原则。

2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

此原则也被称为“严慈相济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对学生宠爱、溺爱和放任,更不能专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2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四、知行统一原则

1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体现的就是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2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涵义

此原则也被称为“长善救失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每个学生都一定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一个老师只看到一个学生消极的一方面,觉得这个学生无可救药,就说明没有遵循长善救失原则。

2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涵义

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教师与家长经常相互联系,形成家校合力,体现的就是这一原则。

2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八、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同,体现的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2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5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